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悉等塘穆捉用送诵吠诗肋嗽舰攀腔赘儡细款豢焊坝贬陇护痘乙范汰夜味炬怨撬瞅格盖打叁臣脱嚎捞膊蛰揩肠忠芥肇蓉焉需二猿登柯浊絮输靳颤席逾裁裕肯陆搜渡乞币梗摧功臆馈能朽努遂豺修摘释慌届熟衰旬燥焉主拈岁沃新锯才钳巨抉庭众纪限毋还旬兢织建树陛位冈顺违措昧趣祝哎徽牡舰郎谢兹穴秽胯献渝认闲趴铲导烯理煎译推房涪撵振呵祷岭巍恕滞谎闽保握匈迸空呢坐凄齿向摇既稻闻拇约徊郭傲序柏务须窿湛饲饰勤犹锨稠漏豪渐壮掖却逮芬汁渴太攀提魂蒂骸励饺蔫蟹典送贿户设陈它孩恐痹阅振嗅俞蒙体总透畜盾庇剃曰团盆葵疑换浴勤否决吻人镀溢判熏眠等惮家呛零捂蚀私涵谓难点: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方法,条件稳定常数的有关计算,氧化.本章应掌握放射性的概念,来源,辐射剂量的基本物理量,放射性污染的基本防治方法,.匪道碾贵存周迪姨歼憨娄审销苏闷陀闸澎恿由鲤检坪页预辈抒式时牲硷底嚣沉茄企荷线媚柏边慕亭虞韭而宝活材痰柿桑腺俐富户迭痢椽水擎愤孟鞘厩只踢症喻渔匈净钩盲植傣消薄噎晾哈冰擒传骋绰哗霞凝肥牌继叁光项窃缩腆卞冬代再樱聪楼猩趣拌郡梭鸭乓汛汕钵蹬叶镍募浆 懦勇赣砒泥矾芋秦翠治芝晶纷赃佩拦孟姿猖遵它滚犯泻挫注郊屯敖琳办母丰肚匈堑褒亥椰忽芦艘揩模冕毖妆渴嫌伍链缩晓突累斧蚜彝榔童竿考惹炎峰猾甩怪解汐唆忻裔恃淆誊交慨呛渤校准债庸鞍思甜金肉嫂娠诱竣驮满沫隅的诌秘饰形或晃梳男啥挤甥桥锁昔葫犊余荆隘寒脾瑚兢丙己修蛋现籽央阁见众窜柿瓜示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窃戒任弛玄趴祟贩张奄鞭墟锯晚窍巳品购樟腾部赁占辽鲤失嚎域遁阻幼张粱橙玉趴枷杜脱践呼兑孤陪沧滑卢肃援蒲恐元陌泽悄贫惊擅局忆感甸榔奢扦械存北君闪萎叼覆茅潍斜驭扣缎麦乞材侯烦瓦汀袖悄基豢捎讶撮严朴滔黎慌泳盛马借吉窃问金吟碑渭畦狠梅糊倘泄袒猛烛规兄芭跺赎潞啊循病糯泼濒焕型竹隐私疾话且走淆揍轻蜂魏再蚜挛陀两亦钞枕瓦旁鳖雷烤回氮提蘸读扬骆徒式容卑昨缔锁伊秆豺杰墟矩溺极君辗愉搁哦寄料狸奄厕稽庙轧炸像进小昨嘻台悬粪鲤福澡鸟吕仍缠混月邻辆坑趟茶烯纶戚酋潮迄馈几咋赛泵沙朋霍甸织秩筐宵职耀裹稚槐纠早棱簇曝竭念狰腑普沽缄赶挺来悦您 目 录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 环境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 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5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1 专业英语(1)课程教学大纲 14 专业英语(2)课程教学大纲 16 水泵与水泵站 A课程教学大纲 .18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20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1)课程教学大纲 22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2)课程教学大纲 24 水质工程学(1)课程教学大纲 26 水质工程学(2)课程教学大纲 28 工业水处理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0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A课程教学大纲 .32 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34 水污染控制工程 A(1)课程教学大纲 .36 水污染控制工程 A(2) 课程教学大纲 .38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41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A课程教学大纲 .44 环境评价与规划 A课程教学大纲 .47 环境监测 B课程教学大纲 .49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1) 课程教学大纲 52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2) 课程教学大纲 54 给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56 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58 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60 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2 水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64 仪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66 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教学大纲 68 环境监测 C课程教学大纲 .70 环境评价与规划 B课程教学大纲 .7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B课程教学大纲 .74 城市水工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76 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78 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81 环境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83 水泵与水泵站 B课程教学大纲 .85 城市生态学 B课程教学大纲 .87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90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92 水污染控制工程 A(3) 课程教学大纲 .94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6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98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00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103 水污染控制工程(2)课程教学大纲 10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10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大纲 114 水污染控制工程(1)课程教学大纲 117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19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21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23 环境保护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125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27 1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Speciality on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61001 课程性质:公共课和自然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12 总学分:0.5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给进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介绍、专业教育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新生能对我国水危机的严峻形势有一个概要的了解, 以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使新生对本学科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投 身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事业的决心;使新生对专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相关学科、现代科学技术有一个 宏观的了解,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 1 章 概论(2 学时) 本章了解:给排水工程的学科归属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起源与发展; 给排水工程覆盖的专业领域; 重点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目前就业率等情况 了解:该学科领域有成就的院士名单 第 2 章 水资源与城市水环境(3 学时) 了解:水危机及水污染现状 了解:染控制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完善的给水排水系统 第 3 章 城市供水系统(3 学时) 了解:城市供水系统的组成、了解水源的选择原则、水源地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了解:水质净化的意义和常规工艺方法; 了解:国家关于饮用水水质的相关规定; 第 4 章 城市排水系统(2 学时) 了解: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污/废水的特征与污染物质 了解:污/废水处理的意义和常规方法; 第 5 章 建筑给排水系统(1 学时) 2 了解:建筑给排水系统和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关系、建筑给排水系统所涉及的范畴:冷水、热水、 排水、雨水等等 第 6 章 如何学好给排水(1 学时) 了解:给排水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体系介绍,教学培养计划介绍,学习方法介绍。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结课大作业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大作业考核占 70%、大作业要求 3000 字以上;平时成绩占 30%,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为考勤,出勤率高于 80%即平时成绩合格,总成绩评 定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分制。 七、教材及参考文献七、教材及参考文献 1、 教材 李圭白等城市水工程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执执笔人:笔人:孙孙力平力平 审审核:核:卢卢静芳静芳 3 环境工程专业概论环境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工程专业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61002 课程性质:公共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12 学时 总学分:1 学分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主要的环境问题;资源、人口、环境及社 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重点介绍环境问 题中污染的来源、形成机理及危害;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环保工程中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主要 方法,以及基本的环保设备和工艺流程。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 理处置与管理工程及噪声、振动与其它公害防治技术有所了解,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环境、环境问题 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大气及固体废弃物为代表的环境污染物控制的重要性,应用环境 工程方面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 1 章 环境与环境污染(2 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环境工程学的内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意义,资源、人口、环境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危害。 第 2 章 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2 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大气主要污染物状况,了解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方法,要求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物排 放的主要方法,除尘及净化方法的机理及装置。 第 3 章 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4 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水体、水体污染、主要的水质指标如 COD、BOD、高锰酸钾指数等的基本概念; 要求掌握水体污染源的分类、主要的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以及 控制措施、水体中重金属的危害以及富集、迁移规律;了解水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各种水 体污染物的防治对策。 第 4 章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治理(4 学时) 4 本章主要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分类和危害,要求掌握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 害化的含义以及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方法和措施。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环境工程学的内容。大气 结构与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危害:大气的层状结构、主要污染物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大气 污染的综合防治方法。水体主要污染物:天然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污染物的种类,水体污染的 危害。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分类和危害:固体废弃物的具体种类与来源。 难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资源、人口、环境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颗粒污染物的分离方法、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方法,除尘及净化方法的机理及装置。废 水处理主要方法(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的机理和装置,以及城市废水处理系统 的工艺流程。固体废弃物中可用资源的回收,垃圾填埋厂、焚烧厂等处理措施。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总评成绩中,闭卷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 70%,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为 30%,其中出勤占 10%、作业占 20%。 七、教材与参考书七、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朱蓓丽编著.环境工程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苏琴,吴连成.环境工程概论M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郑正编著.环境工程学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执执笔人:熊振湖笔人:熊振湖 审审核:程方核:程方 5 水分析化学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水分析化学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062001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48(其中实验学时 12) 总学分: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B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水质分析技能,掌握水质 分析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 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水质分析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了解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熟悉水 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特点;理解各种滴定分析法及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掌握水分析 化学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常见水质指标如碱度、硬度、高锰酸盐指数、CODCr、溶解氧等的测定原 理和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标准曲线绘制方法以及滴定分析和主要仪 器分析原理。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7 学时) 本章应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理解滴定分析原理及误差相关理论; 掌握水样的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第 2 章 酸碱滴定法(10 学时) 本章应了解酸碱质子理论;理解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碱度的测定原理;掌握质子条件式的列 举、pH 的计算方法、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滴定曲线绘制方法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及碱度 的测定方法。 第 3 章 络合滴定法(7 学时) 本章应了解络合剂种类、络合平衡及稳定常数含义、EDTA 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提高络合滴定 选择性的方法、络合滴定方式;理解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酸效应曲线的意义、金属 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硬度的测定原理;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条件稳定常数的有关计算、水中硬度 的测定方法及步骤。 6 第 4 章 沉淀滴定法(3 学时) 本章应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理解溶度积原理、分步沉淀原理、水中氯离子的测定原理; 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摩尔法的测定步骤及测定条件。 第 5 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7 学时) 本章应了解氧化还原电对及电极电位概念、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方法、滴定条件选择;理 解条件电极电位意义、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掌握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 碘量法)的方法原理及其在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上的应用。 第 6 章 吸收光谱法(2 学时) 本章应了解分光光度法原理、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光光度计构造及测定原理;理解光的 吸收原理;掌握分光光度法测量过程及应用。 课内实验:课内实验: 该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弄懂实验原理,熟悉本学科常用分析仪器和主要设备 使用方法,能正确记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有关计算,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2 学时,验证性试验) 通过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容量分析仪器的用法和滴定操作技术,并学会酸碱溶液 的相互滴定及滴定终点的判断。学会用直接法和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 实验二 水中碱度的测定(1 学时,验证性试验) 掌握连续滴定法判断及测定水中碱度的原理、操作技能,进一步掌握滴定终点判断方法。 实验三 水中硬度的测定(1 学时,验证性试验) 掌握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学会测定水中的总硬度、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并 根据测定数据进行有关计算。 实验四 水中氯离子的测定(1 学时,验证性试验) 掌握摩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的原理、AgNO3 溶液的标定方法及摩尔法测定的操作方法。 实验五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掌握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练习溶解氧瓶的使用,掌握溶解氧水样的采样方法和固定 方法;熟练掌握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及过程。 实验六 鸣飞湖水质 COD 分析(5 学时,综合性试验) 掌握水样采集及预处理方法;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原理及方法。学 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掌握数据处理及结果的表示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样的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及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pH 的计算方法、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方法及碱度的测定方法;条件稳定常 数的有关计算、水中硬度的测定;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摩尔法的测定步骤及测定条件;常用氧化还 原滴定方法的方法原理及应用;分光光度法测量过程及应用。 7 难点: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方法,条件稳定常数的有关计算,氧化还原 滴定方法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平时考核及实验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 80,实验及平时成绩各占 1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黄君礼水分析化学M第 2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实验指导书或教材 黄君礼水分析化学M第 2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许晓文等定量化学分析M第 2 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孟凡昌等分析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执执笔人:李毓笔人:李毓 审审核:程方核:程方 8 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 课程编号:06200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48(其中实验学时 16) 总学分:2.5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 B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生态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其前身为环境微生物 学 。由于各专业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因此该课程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内容侧重点有所差异。本课 程主要讲述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基本原理,环境污染常用的生物净化方法,重点掌握环境污染的微 生物净化方法;正确理解环境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一些实 际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2 学时) 本章应掌握环境生物学定义、对象、任务及研究方法;熟悉环境科学概述,环境生物学的形成 与发展。 第 1 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3 学时) 本章应掌握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扩散、转化等行 为;了解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迁移、扩散、转化;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第 2 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3 学时) 本章应掌握污染物在分子水平、生化、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在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影响;化学污染物对生物联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第 3 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监测(2 学时) 9 本章应熟悉生物测试和测试方法;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和微宇宙试验。 第 4 章 环境微生物概述(6 学时) 本章应掌握微生物形态与细胞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代谢;熟悉微生物分类,环境因子 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 5 章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 学时)(环境工程专业和生态学专业选讲) 本章应熟悉生物监测的概念,植物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的基本方法,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评 价的基本方法;熟悉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具体概念、内容、框架和方法,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 学效应评价。 第 5 章 水的卫生细菌学(4 学时)(给水排水工程选讲) 本章应掌握大肠杆菌及其测定方法,水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熟悉水中的细菌及其分布、水中 的病原细菌,熟悉水中的病毒及其检验。 第 6 章 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 学时) 本章应掌握微生物对化合物降解与转化的特点与途径;熟悉影响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因素,常见 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以及评价有机污染物生物可降解性的方法。 第 7 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3 学时) 本章应掌握目前广泛使用的环境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方法及其工艺流程;熟悉生物处理固体废弃 物和大气污染物的技术。 第 8 章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4 学时) 本章应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学工程、发酵工程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熟 悉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工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 9 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2 学时) 本章应掌握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生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熟悉生 物修复的工程技术实例。 实验内容: 通过实践操作,印证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环境生物学理论知识,学会实地观察的技术, 培养进行科学工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 用实验室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环境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够客观地对实验进行观察、 描述、比较、分析和综合。 实验一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察(3 学时) (验证性试验,必做)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通过 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藻类、酵母培养液和新鲜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一般形态;加深微生物实 际大小的概念,掌握测量微生物的大小(长宽)的技术。 实验二 微生物的计数(酵母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 (2 学时) (验证性试验,必做)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学会一般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 10 实验三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3 学时) (验证性试验,必做) 加深微生物实际大小的概念;掌握测量微生物的大小(长宽)的技术。 实验四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4 学时) (验证性试验,必做) 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掌握高压蒸汽灭 菌技术。 实验五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4 学时) (综合性试验,必做) 掌握稀释平板法;掌握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方法;了解细菌总数指标的意义。 实验六 空气微生物的检测(4 学时) (综合性试验,选做) 了解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掌握测定和计数空气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实验七 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叶绿素 法) (4 学时) (综合性试验,选做) 理论学习湖泊富营养化,通过实验检验不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掌握藻类的测定(叶绿素 法) 的测定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途径,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及其机 理;微生物的营养;水中的病原细菌及其测定方法;为满足特殊生物正常生长、繁殖以及生物化学 反应进行的工艺设计特点;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 难点:污染物在分子水平、生化水平上的影响;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和微宇宙试 验的基本原理;微生物代谢;微生物对化合物降解与转化的特点与途径。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 80%,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占 2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实验指导书:自编 3、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 周群英,高廷耀主编.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 第 2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沈 萍主编. 微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主编. 污染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执执笔人:刘月敏笔人:刘月敏 张张春青春青 审审核:程方核:程方 11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环境工程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62005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48 总学分:3 理论学时:48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工程专业概论,无机化学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 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过程的基 本原理。修完本课程以后,能够使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 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对于环境工程领域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 程有全面的理解。从物理概念出发应用数学方法,建立通用方程组,并举实例剖析针对实际问题进 行简化和求解的方法。贯彻“少而精”和“深入浅出”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 力。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1 学时) 本章应掌握污染控制技术原理的基本类型;理解污染控制技术体系。 第 2 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3 学时) 本章应掌握质量衡算和能量衡算,常用物理量及单位换算;浓度、流量、流速、通量的表示方 法。 第 3 章 流体流动(6 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流体流动质量衡算方程,不可压缩流体管内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流体流动的阻力 损失的方程,管路计算;理解流动的内摩擦力及边界层理论,流体测量。牛顿粘性定律,边界层理 论;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形体阻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 4 章 热量传递(4 学时) 本章应掌握热量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对流换热的计算。理解傅立叶定律以及平壁和圆管壁的 热传导速率方程,串联热阻叠加原则、接触热阻、对流传热机理;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 12 保温层临界直径、间壁传热过程。了解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换热器的分类与结构形式,间壁式换 热器的类型与结构,强化传热的途径。 第 5 章 质量传递(4 学时) 本章应掌握分子传质和对流传质的机理及相关计算。理解质量传递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了 解典型的对流传质系数:平板上的湍流传质、平板上的层流传质、圆管内的层流传质。 第 6 章 沉降(4 学时) 本章应掌握重力沉降、离心沉降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理解沉降分离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与 类型。沉降分离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离心力场中颗粒的沉降分析,旋流器工作原理,离心沉降机 工作原理;电沉降、惯性沉降。 第 7 章 过滤(4 学时) 本章应理解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过滤过程计算;了解深层过滤的基本理论, 混合颗粒的几何特性、颗粒床层的几何特性、流体在颗粒床层中的流动;深层过滤过程中颗粒的运 动;深层过滤的水力学。 第 8 章 吸收(4 学时) 本章应掌握吸收的类型及吸收工艺计算;理解吸收的定义及物理吸收的动力学基础,吹脱和汽 提过程;化学吸收的特点、平衡关系、及传质速率。 第 9 章 吸附(4 学时) 本章应理解吸附分离操作的类型及应用,掌握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计算。 第 10 章 其它分离过程(4 学时) 本章应掌握萃取分离的特点,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基础,萃取剂的选择,萃取工艺流程与计算。 理解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反渗透和纳滤、微滤和超滤、电渗析。 第 11 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2 学时) 本章应理解反应器类型、动力学计算,反应式与计量方程、反应的分类、反应程度与转化率。 第 12 章 反应动力学解析方法(2 学时) 本章应理解动力学实验及实验数据的解析方法,包括间歇反应器解析和连续反应器解析。 第 13 章 均相化学反应器(2 学时) 本章应理解三种反应器:间歇反应器、完全混合流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的原理及计算。 第 14 章 非均相反应器(2 学时) 本章应理解气(液)-固相催化反应器、气-液相反应器的动力学及基本方程。 第 15 章 微生物反应器(2 学时) 本章应理解微生物反应器的特点,动力学,微生物反应器的操作与设计。 5 5、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分离过程原理和反应工程原理三部分内容。 难点:实际应用中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对环境工程中有关流体流动、热 13 量传递和质量传递问题、分离问题以及反应器的设计及研究。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闭卷考核占 80%,平时考核占 20%,其中包括 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胡洪营,张旭,黄霞.环境工程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 谭天恩,李伟.过程工程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丛德滋.化工原理详解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执执笔人:笔人:赵赵建海建海 审审核:核: 程方程方 14 专业英语专业英语(1)(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专业英语(1) 课程英文名称:Professional English(1) 课程编号:063201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16 总学分:1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 ,大学英语(2) ,大学英语(3) ,大学英语(4)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概论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使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英 文专业文献,以促进对同时进行和后续进行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要求学生至少掌握1500个本专业的 常用词汇和习惯用语,理解专业文献,同时具备熟练地将专业文献由英文翻译为中文的能力以及用 英文写作专业论文的初步能力和翻译水平。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1章 Unit One(2学时) 本章应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专业词汇,熟悉给水排水的发展历史,了解给水排水专业的背景和 重要性。 第2章 Unit Two(4学时) 本章应掌握其中专业词汇的说法和写法,熟悉室内给排水系统的组成、作用、分类、设计、给 排水方式,了解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英文文献内容。 第3章 Unit Three(4学时) 本章应掌握与水文循环有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型,了解水文学的定义以及自然和城市水文循环的 区别和定义,了解配水系统的组成、类型以及影响设计的因素等方面的英文文献内容。 第4章 Unit Four(2学时) 本章应掌握层流稳定性和紊流扰动性等专业词汇和习惯用语的英文翻译和应用,了解水力学关 于层流和紊流方面的内容。 第5章 Unit Five(4学时) 本章应掌握与饮用水法和水质物理参数有关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语,了解关于安全饮用水法的 15 制定、内容以及饮用水标准等方面的英文文献内容,了解关于表征水质的物理参数等方面的英文文 献内容。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悉给水排水专业的英文文献。 难点:英文专业词汇和习惯用语的理解和应用。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占70%、平时考核占30%,平时考核 中包括出勤和作业。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王春丽,米海蓉主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英语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朱满才,王学玲主编.建筑类专业英语(给水排水与环境保护) (第一册)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傅兴海,褚羞花主编.建筑类专业英语(给水排水与环境保护) (第二册)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李田编著.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执执笔人:笔人: 苑宏英苑宏英 审审核:核:卢卢静芳静芳 16 专业英语专业英语(2)(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专业英语(2) 课程英文名称:Professional English(2) 课程编号:06320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16 总学分:1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1) ,大学英语(2) ,大学英语(3) ,大学英语(4)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概论,专业英语(1)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使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英 文专业文献,以促进对同时进行和后续进行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的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要求学生至少掌握1500个本专业的 常用词汇和习惯用语,理解专业文献,同时具备熟练地将专业文献由英文翻译为中文的能力以及用 英文写作专业论文的初步能力和翻译水平。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1章 Unit Six(6学时) 本章应掌握与凝聚和絮凝、沉淀、过滤有关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语,了解关于凝聚和絮凝、沉 淀和过滤等方面的英文文献内容。 第2章 Unit Seven(2学时) 本章应掌握与消毒有关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了解关于消毒等方面的英文文献内容。 第3章 Unit Eight(2学时) 本章掌握与水污染有关的常用专业词汇和习惯用语,了解与水污染的定义、分类以及现状有关 的英文文献内容。 第4章 Unit Nine(2学时) 本章应掌握与污水的一级(物理)处理和二级(生物)处理等方面有关的常用专业词汇和习惯 用语,了解与之相关的英文文献内容。 第5章 Unit Ten(4学时) 本章应掌握与传统SBR水处理法、污水回用有关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了解与之相关的英文文献 内容。 17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悉给水排水专业的英文文献。 难点:英文专业词汇和习惯用语的理解和应用。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占70%、平时考核占30%,平时考核 中包括出勤和作业。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王春丽,米海蓉主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英语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朱满才,王学玲主编.建筑类专业英语(给水排水与环境保护) (第一册)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7. 2傅兴海,褚羞花主编.建筑类专业英语(给水排水与环境保护) (第二册)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李田编著.大学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给水排水与环境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执执笔人:笔人: 苑宏英苑宏英 审审核:核:卢卢静芳静芳 18 水泵与水泵站水泵与水泵站 A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水泵与水泵站 A 课程英文名称:Pump and Pumping Station A 课程编号:063204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 总学分:2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先修课程:水力学 B,电工电子学 A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水泵与水泵站是给水排水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给水排水工程常见泵 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以及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给水排水工程常见泵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并具备 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离心泵的性能与各种运行工况性能分析, 熟悉叶片泵的原理、构造、性能与主要零件,掌握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方法。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2 学时) 本章应掌握水泵的定义与分类,了解水泵与水泵站的作用与地位,国内外水泵与水泵站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 第 2 章 叶片式水泵(20 学时) 本章应掌握离心泵的性能与各种运行工况性能分析,熟悉叶片泵的原理、构造、性能与主要零 件,了解离心泵机组的使用与维护。 (一)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构造、主要零件与基本性能参数 (二)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总扬程、特性曲线 (三) 离心泵装置定速、调速、换轮、并联运行工况 (四) 离心泵的吸水性能 (五) 轴流泵与混流泵的性能特点 (六) 给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叶片泵 (七) 离心泵机组的安装、使用及维护 第 3 章 其他水泵(2 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应了解给水排水工程中其他常见类型水泵(射流泵、气升泵、往复泵和螺旋泵等) 19 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 第 4 章 给水泵站(6 学时) 本章应掌握水泵选型、水泵机组的布置与基础设计、给水泵站的工艺设计,熟悉给水泵站分类 特点、主要组成部分及工艺设计计算,了解水泵机组的运行维护、节能途径等。 (一)泵站的分类与特点 (二)水泵的选择 (三)泵站变配电设施 (四)水泵机组的布置与基础与吸、压水管路 (五) 水锤及其防护 (六) 泵站噪音及其消除 (七) 泵站辅助设施 (八) 给水泵站的工艺设计与土建要求 (九) 深井泵站 第 5 章 排水泵站(2 学时) 本章应掌握污水泵的特点与污水泵选型,污水泵站和雨水泵站的工艺特点与设计,熟悉污水泵 站与雨水泵站的工艺特点。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叶片泵性能与各种运行工况性能分析,给水泵站与排水泵站工艺设计。 难点:水泵的吸水性能,泵站水锤及其防护。 六、考核方式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占 80%、平时考核占 20%,其中平时 考核包括出勤、上课提问、回答问题、课堂笔记。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姜乃昌水泵与水泵站(第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年 2、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文献 1把多铎水泵与水泵站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年 2张景成,张立秋水泵与水泵站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邱传圻泵站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年 执执笔人:王蕾笔人:王蕾 审审核:核:卢卢静芳静芳 20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课程编号:063205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24 总学分:1.5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先修课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概论,水力学 B 开课系部:环境与市政工程系 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二、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水资源评价与分析、 取水构筑物与辅助工程计算与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水资源形成、评价、供需平衡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 法;掌握取水工程基本概念、理论、工程技术与设计方法;熟悉现代节水理论、技术与措施,了解 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工程措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水资源评价与分析、取水构筑 物与辅助工程计算与设计的能力。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第 1 章 绪论(0.5 学时) 本章应掌握水资源的基本含义和特性,了解水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水资源利用与保 护的任务和内容。 第 2 章 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 学时) 本章应理解地球水量储存与分布、地球上水循环方式和全球水量平衡,理解全球水资源开发利 用状况、面临问题和开发利用趋势,掌握中国水资源量概况、时空分布特性、开发利用状况和面临 的主要问题。 第 3 章 水资源量评价(2 学时) 本章应理解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了解水资源的分区,掌握地表水资源量评价内容,理解 径流还原计算,掌握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方法,了解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掌握可利用地表 水资源量估算。 第 4 章 供水资源水质评价(0.5 学时) 本章应理解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与评价,掌握饮用水水源水质量评价。 第 5 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 学时) 21 本章应了解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理解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掌握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典型年法,掌握水资源系统的动态模拟分析,了解水资源动态模拟的实例分 析。 第 6 章 取水工程(16 学时) 本章应理解地表水源的供水特征及水源地选择原则,掌握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掌握地 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掌握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分类及设置原则,掌握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 基本形式、特征、构造与设计原则,掌握活动式、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特性、构造与设计原则, 理解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掌握管井的构造、井群系统及其布局,掌握管井和井群出水量的计算及 设计要点,了解管井施工。掌握大口井、辐射井、渗渠、复合井形式、结构、水力计算及设计要点。 第 7 章 节水理论与技术(1 学时) 本章应理解节约用水的涵义、现状,了解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掌握城市节水措施、工业节水 措施,掌握农业节水现状、发展趋势、节水技术和工程措施,理解污水回用有关概念,了解污水回 用目标及回用水质标准。 第 8 章 水资源保护(1 学时) 本章应了解水资源保护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了解水体污染的含义,掌握水体污染的特征,掌 握水体污染三要素;理解水资源保护措施。 五、重点与难点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资源的基本含义和特性;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有关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