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ppt_第1页
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ppt_第2页
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ppt_第3页
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ppt_第4页
课件: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协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 口 和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出生率,自然增长率,(2)前景: 人口特点: 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人口基数,21世纪中叶,2列举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资源: 人均耕地 ; 自然资源 ; 水、矿产资源 。 (2)环境: 。,继续减少,消耗量大增,短缺,污染加剧,3协调措施 控制 ;加大 。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生物多样性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主要与 的排放有关。 (2)臭氧层破坏:与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有关。 (3)海洋污染:由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及 和倾倒污染物所致。,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CO2等温室气体,氟利昂,石油泄漏,2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 (2)生物多样性的三方面价值: 。 (3)生物多样性的三项保护措施: 、 、 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元贝驾考 元贝驾考2016科目一 科目四 驾考宝典网 / 驾考宝典2016科目一 科目四,做一题 例1 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使人们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 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 物质和精神需求,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 会自然减少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与人口众多有 直接关系,解析 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荒地人口继续增加。人口增长,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增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都与人口众多有着直接的关系。 答案 C,链一串 1人口增多导致的问题 (1)随着全世界人口达到60亿,全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粮食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如下:,2我国由人口引发的问题及措施 (1)引发的问题:我国的土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 等6项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明显居后;人均耕地面积远少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且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人均淡水占有量也远少于世界人均淡水占有量水平。 (2)采取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基本农田;启 动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关键一点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 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通一类 1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 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 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 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人口增长也就需要更多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从而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恶性循环。 答案: A,2右图为PPE怪圈,它是指“人口增长 生活贫困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它 表明的关系是 ( ) A贫困、人口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通过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贫困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答案: B,做一题 例2 (2011广东高考)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 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_。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_。该污染物通过_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 (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_。,(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 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_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_。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锡的细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态修复,筛选目标菌株的培养基成分为:蛋白胨、_、NaCl、H2O和琼脂。,解析 (1)雌性激素对于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胸腺萎缩会抑制T细胞的生成,所以会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能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在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从而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2)由图可知,污染使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所以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3)研究不同物种的消长现象,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4)污染会使某些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下降。,答案 (1)繁殖功能受损害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 食物链 (2)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三丁基锡,链一串 全球三大环境问题分析,关键一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程度越过了生物圈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通一类 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 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解析: “牧童经济”模式是人为的作用对生态的破坏。B项中火山爆发是自然现象,不是“牧童经济”模式的结果。 答案: B,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 境污染有关的是 ( ) 温室效应 赤潮 光化学污染 潮汐 臭氧层空洞 水俣病 酸雨 大脖子病 A B C D,解析:潮汐是因地球、月球的位置及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正常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由于缺乏碘元素,而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水俣病是因为环境中汞这一重金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由于大量N、P等元素进入江、河、湖、海等水域,引起浮游生物和藻类的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而导致水体缺氧,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一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污染物光化学烟雾。 答案:C,做一题 例3 (2011北京高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若自然环境恶劣,则生物多样性小。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易保持稳定。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答案:C,链一串 1多样性内涵,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3多样性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2)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一点 (1)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潜在价值及间接价值,人们 将某些生物划分为有益的或有害的,片面强调了“直接价值”,而忽略了“间接价值”,更未考虑“潜在价值”,因此,我们对待有害生物的态度应当是“控制,但不灭绝”。 (2)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圈稳态的基础,而后者是 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通一类 5右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分别表示遗传(基因) 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 B图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 形成遗传多样性,C图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 稳定地共存 D图反映出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 气候特点,解析:题中图像表示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不是基因重组。具有生殖隔离的各种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共存。河流、森林、城市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小气候特点。 答案:C,6广州南沙区拥有面积达200多公顷的湿地,这是多种候 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由于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 接价值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保持不变 D南沙开发应追求经济发展第一,不用考虑对环境 的影响,解析:湿地的破坏将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各种价值;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答案: B,做一题 例4 一些水域常会出现水体变绿导致鱼类死亡进而引起水质变坏发臭的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有人将化肥或污染剂大量排放到水体中。请设计实验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浓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供选实验材料:裸藻培养液(内含裸藻)、滴管、试管、试管架、玻璃记号笔、复合肥(磷酸氢二铵)、自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计数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 第二步:_。 第三步:_。,第四步:在_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_,在剩余试管中加_。 第五步:_培养一段时间。 第六步:_。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裸藻数量也越来越多,则说明_; 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裸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_。,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浓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实验观察指标(因变量)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加自来水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为实验组,各加入不同浓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由于是探究性实验,所以实验结果和结论具有多种可能性。,答案 第二步: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第三步:在N1 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裸藻培养液 第四步:2N1 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 等量的自来水 第五步: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 第六步:采用计数板,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答案合理即可) 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铵)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学一技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比较,做一题 例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造成了核电站泄漏,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核污染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漏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解析 (1)核辐射导致人体细胞中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而诱发基因突变或使染色体结构改变而导致染色体变异。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如果缺少碘将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而患甲状腺疾病。(2)根据示意图,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食物链可从植物人、动物人、水生生物人这三个方向来书写。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共有3条即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学一技 本类题目的鲜明特点是立足当前社会或生活热点,起点高,但落点低,应对本类题的最好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电视、报刊、广播等众家媒体的新闻报道。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应建立自信,明确再新的热点或背景总有其解题方法的支点扎实而牢固的书本知识仍然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题在课本外,理在课本中。因此,遇到此类问题首先不必慌乱失措,在认真读取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同时,应调度日常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与方法尽快找到知识方法的支点,从而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