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论英国社会民主主义分配制度与社会 阶层结构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课程名称: 经济学流派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13 级 学 号: 1202010171 学生姓名: 吴昊 指导教师: 王元培 2016 年 6 月 8 日 贵州大学经济学流派论文(设计) 目录摘要5关键词 5Abstract 6Key word 61. 引言72. 英国社会阶层结构72.1阶级与阶层72.1.1定义72.1.2基本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标准82.2.1上层阶级的历史演变与当代构成82.3中产阶级102.3.1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102.4工人阶级112.4.1旧工人阶级112.4.2当代工人阶级112.4.3工人阶级的市场与工作处境122.5未来的英国阶级结构的演变122.5.1上层阶级122.5.2中产阶级132.5.3工人阶级133. 英国的收入分配制度143.1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143.2英国社会分配制度的历史文化传统分析143.2.1社会救济传统143.2.2文化价值观念143.3 当代英国社会分配制度的社会思想传统153.3.1 20世纪早期、中期的福利思想传统153.3.2 20世纪 50年代-60年代的新左派福利思潮153.3.3 20世纪70-80年代新右派福利思潮153.3.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潮153.4英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演变163.4.1 2 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收入分配政策163.4.2 20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会收入分配制度173.4.3 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会收入分配制度173.4.4 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收入分配制度173.4.5 英国现今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制度模式184.中国收入分配政策制度194.1中国古代收入分配制度的思想观念194.2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204.3 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204.4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4.4.1 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214.4.3 我国新型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214.5中国现有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224.5.1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224.5.2影响收入分配的政策问题224.5.3收入分配失衡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的影响235.英国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235.1对中国的启示245.1.1政府应当加强对工资的管理245.2不断完善初次分配制度245.2.1形成合理的工资形成机制,保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245.2.2设立最低和最高工资标准255.2.3促进竞争,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255.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55.3.1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综合手段与有效工具255.4 综合使用多种税收调节手段265.4.1建立健全税制结构265.4.2改革个人所得税制27参考文献28论英国社会民主主义分配制度与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摘要:社会分配制度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保障以及对执政政府合法性的认同,国家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也能维护自身的统治。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最完善的分配制度的国家,研究英国的分配制度会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示范效应。本文通过研究英国上层阶级、中间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不同时期的演变;分配制度的思想传统、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等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其指定的背景,实施带来的优缺点,得出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不同之处。本文在最后得出政府应当加强对工资的管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税制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关键词 社会分配制度 社会阶层结构 上层阶级 社会保障Theory of the social democracy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country Abstract :Social distribution system is the problem that every country to deal with, it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security and identity of the legality of the ruling government countries deal with the problem, not only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lso can maintain its own rule. As the worlds first set up the perfect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country,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itish system can bring great demonstration effect to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studies the British upper class, middle class and working clas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evolution; The idea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history, cultural tradition as well as in the 1950 s, 70 s and 90 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hange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studies the background, appointed to implemen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s the main body in our country. A variety of modes of distribution coexist system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at las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wages, bring into play the function of tax regul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tax system structure, th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tcKey word Social distribution system social class structure of the upper class social insurance - 41 - 贵州大学经济学流派论文(设计) 1. 引言 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保障以及对执政政府合法性的认同,国家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也能维护自身的统治。二战后,西方国家率先建立分配制度的国家,其公平的分配制度体现的自由、民主、公平等价值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20世纪70年代后,福利国家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分配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负担。为改变此种状况,最先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的英国,率先扛起了改革的大旗,对福利制度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历经撒切尔政府与莱尔政府的福利改革,英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分配不公给英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危机,同时,改革中体现的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改革理念,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 中国在十八大之后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的制度改革也进入深水区,而我国社会分配制度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一部分,也相应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虽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持续高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可能在持续,改革势在必行。人口老龄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中国的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分配制度是保障人民民生、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制度改革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论述英国社会会的各个阶层,结合分配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不同变化,并且在研究分配制度时将其隐含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找出,将思想与政策结合起来,得出英国分配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改进的方法和经验,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2. 英国社会阶层结构2.1阶级与阶层2.1.1定义 阶层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发现有一个历史过程。早在19 贵州大学经济学流派论文(设计) 世纪阶级” 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的发现有一个历史过程。早在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辅、梯也里等人就已经探讨过欧洲中世纪以来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历史;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则从收入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作出经济上的分析;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阶级就是这样一个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的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1所谓阶层就是这样一个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领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这就是马克思对阶级的一般定义,该定义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标准,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2.1.2基本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标准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提出了“市场能力”标准,他认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阶层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掌握生产资料的市场能力的上层阶级、具有教育和技能的市场能力的中产阶级和具有体力劳动的市场能力的下层阶级。依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本文将英国社会划分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工人阶级。分析三大领域的阶级结构的同时将引用阶层的内容,用资产阶级内部由于就业状况或谋生的方式的不同将其在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资产阶级在英国通常被称为上层阶级,是处在阶级结构顶端的统治阶级。他们人虽然少,但却掌握着大部分人的财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等占有统治地位,并直接间接地行使统治权力。近十几年来,上层阶级尽管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是从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相比,保留了传统的特征,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统治地位,并且占据了社会收入分配的绝大多数2.2.1上层阶级的历史演变与当代构成 上层阶级具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由旧上层阶级和新上层阶级,即工业革命前的以土地贵族为核心的上层阶级与工业革命后的以大资本家为核心的上层阶级,今天的上层阶级与五十年代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贵州大学经济学流派论文(设计) 2.2.1.1贵族 贵族是旧上层阶级的核心,所以要了解今天英国的上层阶级,首先必须要了解贵族阶层,特别是有头衔的土地贵族,他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目前都在上层阶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直到今天,英国的贵族仍然拥有的英国土地,尽管他们已经不在上层阶级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在工业时代以前,他们却绝对是上层阶级的核心。贵族阶层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等级体系,每一等级都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和荣誉,这种不同身份等级的区别强调的是各个等级在传统社会秩序中的不同领导地位。贵族的这种价值观深深地嵌入了整个国家和教会体系,其它各个社会阶级都把上层阶级的优越社会地位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农民和农场工人直接依附于地主势力,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认可地主是乡村社会的领袖。在新出现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中,这种把贵族看作是天然的社会领袖的敬顺态度也非常强烈。身份地位的区分就这样使得阶级的区分不但得以稳定而且得以合法化和进一步巩固。这种观念如今依然在深深影响着英国各个阶层的人的心理,这也是英国的君主制得以保留至今的一大原因。2.2.2.2当代资本家阶级的构成 尽管贵族传统仍然很大程度上在上层阶级中得以保留,上层阶级成员还可以把身份地位的区别作为其社会认同的基础,但是实际上他们都是通过土地、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获得巨大利益的资本家,是一个真正的资本家阶级。从资本家阶级形成以来,其外部表现形式和内部构成经历了许多变化。今天,我们大体可以区分下述六种形式的资本家,跨国资本家或者说是全球资本家、金融资本家、经营资本家、执行资本家、企业资本家和食利资本家,其中,执行资本家、经营资本家和跨国资本家是分别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才形成的新的资本家表现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本家之间当然有有很多流动和交叉。如执行资本家可以在他们经营的公司中握有大量股份,可以在其它许多行业投资金融资本家经常是富有的食利资本家的家族成员食利资本家可能是企业资本家的后代而跨国资本家则可以是其它五种资本家中的任何一种。2.2.2.3上层阶级中的资本家的财富与民主化 上层阶级的地位和权利最终来自于他们对生产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然而 贵州大学经济学流派论文(设计) 虽然资本家都拥有资本,但是拥有资本的并非都是资本家。资本家都有少部分的人,或者是极其富有的人,或者是政治上的活跃分子,或者是工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依靠其投资过着舒适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机会主要是以他们如何培智其财富为转移但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经理阶层的兴起以及资本和财富的分散化,资本家对生产性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变得非个人化了,现在已经不再存在一个统一、强大的资本家阶级,或者今天根本不可能在拥有生产资源的“资本家”阶级与无所有的“工人”阶级之间画一条清楚的界线,因为大多数工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拥有直接或间接的金融份额,大多数公司直接或间接地为数以百万的工人所有。2.3中产阶级 从马克思、恩格斯以来,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中产阶级的增长,尽管这种增长从十九世纪末起就为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马克思本人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所认识到,但只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白领”第一次占到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并在其它西方国家快速增长以后,才成为阶级问题研究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焦点,它的构成、社会定位和政治信仰等问题才成为许多解释和争论的主题。中产阶级是指除资本家阶级上层阶级和传统产业工人阶级之外所有的非体力工作者,目前在西方各个国家都己经占到人口的甚至以上。2.3.1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发展 在当代英国,以中高级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各种专业人员为代表的“新中产阶级”在规模上是仅次于工人阶级的第二大阶级,大约占英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可以预期,在二十一世纪世纪的某个时间,中产阶级将能够成为英国最大的阶级。2.3.1.1旧中产阶级与新中产阶级 今天以中高级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各种专业人员为代表的“新中产阶级”与“旧中产阶级”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们各自与财产的关系上。旧中产阶级拥有财产,新中产阶级实质上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的新中产阶级的规定性不是对物质资本的拥有,而是对文化资本技能、专门技术和教育资格和组织资本的拥有。无论是新中产阶级还是旧中产阶级,他们都有两个特征,这也是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界线所在。一是中产阶级收入较高,因而有比工人阶级职业多得多的物质优势。二是中产阶级由于有高得多的教育和培训水平,因而享有文化优势。2.3.1.2中产阶级的发展 在英国,新中产阶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但是直到二战以后,新中产阶级的增长才真正起飞。政府和新国有化的企业更强调文凭的作用,高等教育规模也扩大了。真正的中产阶级职业变得更加截然不同于低级非体力职业。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英国的经理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仍然有一些没有获得任何特定资格证书、但通过实践证明确实有必要的能力的人可以上升到经理地位。这是一种历史遗产,也是英国相对自由放任的劳动市场的一个特征。从性别方面看,经理和专业工作一直是男子的天下。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理和专业工作这样典型的中产阶级职业还是由男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后来,随着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市场参与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进入过去由男性统治的中产阶级职业并大有与男性平分秋色之势。2.4工人阶级2.4.1旧工人阶级 旧工人阶级”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以产业工人和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工人阶级,即传统严格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在研究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状况之前,有必要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加以简单回顾,这不仅是因为有利于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而且因为过去工人阶级的一些特征仍然在当代工人阶级身上得到体现。2.4.2当代工人阶级 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产业和职业职业调整、劳动市场灵活性,更多的非标准就业、空间分散以及失业率的趋势下,英国工人阶级在成员规模、构成、组织化程度、市场和工作处境等方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总体特征是规模缩小并且正在经历一个解组的过程。传统的工人阶级成员主要就业于煤矿、造船场、港区、钢铁厂或其他重工业。现在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急剧下降,传统产业的工人数量急剧减少,服务业工人数量急剧增加。在性别构成上,工人阶级妇女的劳动市场参与度继续提高,同60年代相比,工人阶级中的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由于体力劳动的减少和劳动强度的降低,六十年代以来创造的新体力工作大多数是在习惯上适合于妇女的行业,由于工人阶级职业妇女的报酬总体上低于男子,他们的收入很难足以支撑一个家庭。更多的妇女在过着单身母亲的生活,迄今为止正常的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模式受到经济结构的破坏。2.4.3工人阶级的市场与工作处境 近几十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转变,工人阶级的市场和工作处境总体来说是改善了,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及其子女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进入了中产阶级或中间阶级。但另一方面,这种改善并没有象人们希望或者想当然认为的那样给工人阶级带来非常多的好处,甚至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对于从旧工业转移出来的工人来说,直接从银行或计算机软件公司找到工作通常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地位尽管总体上升了,但仍有大约的男子和的妇女是体力工人。所以,在相对流动零变化的情况下,大多数工人阶级子女一定会仍然留在工人阶级中。2.5未来的英国阶级结构的演变2.5.1上层阶级 上层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在二十世纪后期遇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机会。随着原苏联东欧国家社会制度的改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全球化运动的高潮迭起,资本主义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全球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在使得自己国际化的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扩展、调整、巩固,使得资本和资本的主人各式各样的资本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到处受欢迎,不但企业及其经理和工人,甚至连家也都被迫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投资而相互竞争,而资本家则可以安之泰然地为他们的投资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条件。5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似乎都畅通无阻、为所欲为,它不再为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不再为重税所累,不再受到工会的严重威胁。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及其非个人化,使得资本和投资好像成了一种中性力量,会给有能力获得投资的公司、国家和有关工人带来好处。因此,资本家阶级无需亲自向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做出什么解释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道理的,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即获得他们好处的政党和政治家会把这事干得更好。2.5.2中产阶级 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产阶级的规模急剧扩大,并且有了一个还在扩大的代际稳定的核心层。它已经在公司和其它组织中获得了至少是名义上的领导地位,并在所有主要政党的积极分子中占多数。从政治方面说,到目前为止中产阶级内部的主要分化是在社会激进分子与其它人之间。多数人仍然支持保守党,激进分子则支持工党以及其它政党,并且有些人在新社会运动中表现积极。保守党仍然因为是传统的中产阶级政党而得益匪浅,中产阶级仍然是保守党的重要基石,一般情况下来自中产阶级保守党家庭的中产阶级成年人还是更有可能继续投票给保守党。目前中产阶级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庞大规模,而且是因为它模糊、矛盾的阶级地位,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摇摆不定的政治取向。4任何有志于执政的党派都不能忽视它。所以到目前为止,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任何对上层阶级的重要挑战,也没有同工人阶级结盟的广泛欲望。主要政党都不对中产阶级采取攻击态度,但也都不解答其不满。在这种背景下,中产阶级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非党派性和集体的多党派性乃是可以理解的政治立场。2.5.3工人阶级 二十世纪后期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的整个工人阶级从某种意义上说变成了一个被排斥的群体。和过去一样,他们唯一或者至少主要的生存方式仍然是出卖自己的劳动,但严竣的劳动市场形势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丧失或是经常丧失出卖劳动的机会,有机会出卖劳动的就业者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会的保护。对他们来说,失业、尤其是长期失业就意味着成为国家福利依赖者,成为正在出现的底层阶级的一员。虽然传统的工人阶级没有完全消失,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也没有完全绝迹,然后还有现代新工人阶级,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工人阶级的核心是完全无组织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是失业,就是工作不稳定,任何政党都没有多少东西提供给这个新的工人阶级,来改善它的市场和工作处境,更不用说来改善它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则使得他们认识到,必须通过自我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机会,至少要使得自己成为能够被雇用的。虽然有一定的代内流动,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能够流动,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在目前处在解组状态的工人阶级内部,传统依然对工党有利,但是即使那些投票支持工党的人也知道,工党己经不再是他们的政党了,它已经变成了同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走得越来越近的“新工党”。3. 英国的收入分配制度3.1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 收入分配的概念有两种:一是功能收入分配;二是规模收入分配。功能收入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起源于李嘉图,它所涉及的是各种生产要素与其所得收入的关系,是从收入来源的免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资本或劳动等生产要素得到收入份额是多少。6规模收入分配也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户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来自于帕累托,它所涉及的是个人或家庭与其所得收入总额的关系,是从收入所得者的规模与所得收入的规模关系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要回答的问题是某个或各个阶层的人或家庭得到的收入份额是多少。3.2英国社会分配制度的历史文化传统分析 3.2.1社会救济传统 在19世纪的英国形成了一种基于自由主义原则、个人主义观念的自助、互助慈善事业到济贫法制度的社会救济体系。这种体系相对完善,尤其是友谊会等互助组织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的增长,以及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对济贫法所做的一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缓解了一些紧迫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英国在推行现代社会分配制度等方面没有大陆诸国那样的紧迫感。自助和互助的传统以及19世纪济贫法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英国的建立。3.2.2文化价值观念 在社会文化方面,英国曾受北欧社会平等价值观的一定影响。北欧福利模式稳固地植根于文化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以至于任何短期的影响因素都不能够从根本上动摇这一体制。英国的主要价值观念是所谓的经济的“平等”,其鲜明特征是把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最低国民生活水准作为国家的义务,因此,在这种高度强调经济经济性平等性的观念下,一般通用的制度理所当然的被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心。宗教的产生与发展构成了社会分配政策的又一理论来源。3.3 当代英国社会分配制度的社会思想传统3.3.1 20世纪早期、中期的福利思想传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剑桥学派的理论,其创始人是马歇尔,他所创立的剑桥经济学体系的核心-微观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理论,维持了英国在经济理论领域的主导作用。7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动摇了剑桥经济学体系,而新出现的凯恩斯理论以有效需求理论来替代剑桥经济学派的经济自动调节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理论,因此英国政府开始更加重视社会的分配理论以及福利制度。3.3.2 20世纪 50年代-60年代的新左派福利思潮 新左派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该流派根据20世纪特别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对工党的传统观念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社会良心论和公民权利论。8并认为,国家干预社会福利的发展可以理解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上层和中产阶级社会良心日积月累增长的结果,国家福利意味着个人有责任帮助其他贫困者;公民权力论也视国家干预福利是由于社会共识发展起来的。新左派对战后福利国家及其形成机制的讨论当做是对社会具体现象的分析,其解释具有特别的力量。3.3.3 20世纪70-80年代新右派福利思潮 新右派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并在80年代发生的重大影响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认为国家福利之一种秘密的国家专制和秘密的社会主义,它干扰和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刺激国家无法对付的要求,剥夺个人的自由和职责。新右派认为,国家福利的目的与功能不利于保护选择自由,不利于工业、商业和公共生活,不利于形成个人对保护选择的目的。新右派的福利观与其在其他领域的观点一样,重新限定了政治程序,其力量足以替代战后对凯恩斯主义的共识,甚至工党也采用新右派的许多思想。3.3.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第三条道路是要实现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超越。第三条道路是主张以新的阶级联盟为基础,不再划分左与右,模糊阶级界限,寻求重构各级政府;在对于市民社会,老左派认为它抑制了国家作用,老右派认为只要取消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就会繁荣,而第三条道路则主张国家在推动市民社会发展中发挥有益作用。9用治理代替统治,培养一个积极的市民社会是第三条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个人责任的增强和实现社会广泛包容、凝聚和团结;在经济上老左派赞同混合经济,老右派赞扬市场万能,第三条道路认为应是新的混合经济,这种经济重点不在所有制上,而是在竞争与管制上,这种“新的混合经济主要不是指国有与私营经济之间的一种平衡,而是指在社会生活,管制与取消管制、经济与非经济之间的一种平衡”对于福利国家,老左派认为这是实现财富分配的主要方式,而老右派则对其百般丑化。这些“私有化的赞成者认为,私有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庞大的政府社会福利官僚机构的规模和权力,使福利服务的传送更充分更有效。3.4英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演变3.4.1 2 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1951年制1960年正处于英国在战后扩张的时期,保守党并没有采取措施对会分配制度作出改进,这一阶段对社会的政策创新较少,从政治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巩固和停滞的时期。虽然保守党在收入分配方面并没有做过什么努力,但是保守党政府引进小型的、与收入挂钩的养老金,为后来60年代工党政府建立的综合的、国家调节的、与私人养老金不同的年金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住房方面,把住房建设的重心由公有转向私有,扩大了住房建造计划中保留了很多公有的成分,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水平,但步伐较为缓慢。工党创立了关于福利的概念,保守党随之巩固。在住房补贴、食品补贴、家庭困难补助方面,尤其是力图改善穷人的生活困难等方面,都显示了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倾向。这个时期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暴露的主要困难是附带家庭调查条件的分配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任何想要得到政府收入分配改善的家庭,需要先提出申请,再经调查其资信状况,审查合格后,才有权享受政府的服务,使得这项制度在缓解贫困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了制度效力。3.4.2 20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会收入分配制度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和英国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民主党已经成为西欧资产阶级较大的政治影响。因此在西欧工人运动中社会民主思潮影响较大。10社会主义民主政党权利支持一切由社会造成的生活风险公正地提供保障的社会福利的发展,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参加社会与文化生活。战后20年,英国经济发展较快。例如,1960年至1969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高于站前水平。工业化发展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更高,达到3.5%,这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高。经济的发展为政府推行更为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保守党出台了一个绿皮书,主张把税收抵免制度作为对低收入者补助的一个可选方案,尤其是低收入多子女家庭。收入所得税抵免项目下,工作报酬只增不减,极大地完善了分配制度。3.4.3 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会收入分配制度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英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日渐严重,并与越来越大的国际收入危机交织在一起。1967年是英国经济转折的一年,英国经济病从此极具恶化。整个70年代,英国的经济生产率总体下降,有时甚至负增长。这个时期保守党政府推行将家庭补贴转化为税收补贴或称税收抵免的政策表明负所得税已经得到广泛支持。111970年12月保守党政府制定家庭收入补贴法,对抚养16岁以下儿女、收入未满标准金额的专制劳工提供补助,以税收补贴的收入税形式实施了对贫穷的工资收入者的补贴,并且发布年金战略:第一,保障国民保险的基础年金,发展企业年金战略,第二,基础年金采取现收现付制,第三,基础年金必须维持最低限度的购买能力。从1976年开始,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访问英国时,向英国政府施加削减福利开始的压力,于是开始了福利开支的削减历程。可见,这一阶段对于社会收入分配不如之前有效。3.4.4 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收入分配制度 到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就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等深刻变化为改革提供了助推力。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主要是受80年代混乱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加速了国家的衰退。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政府选择进行第三条道路。部分最贫困的依赖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津贴与工资挂钩,而通过对促进工作的福利措施使得一些人不依赖调查型津贴而依赖失业救济,其余人的救济则与物价挂钩,在对社会保险的管理调控方面,寻求合作与对话,治理的方式比过去带有更多的咨询性和互动性,强调通过工作者的补贴降低工资水平提高到按经济状况调查决定的失业救济水平更高的水平,强调劳动者的自助和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3.4.5 英国现今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制度模式3.4.5.1税收调节制度1. 个人所得税 从课税模式来看,英国的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综合税制。英国的课税项目范围较宽,包括公司雇员使用公司提供的住房,汽车等非现金收入。12从税率设计和结构来看,在“低税率”原则的指导下,近年来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大幅下调,最高边际税率从83%降为10 %。同时,税率累进级数也大为减少,从而减少了征收环节和繁杂的手续。目前,英国个人应税所得实行三级超额累进税率:2150英镑以下征,10%,2150 33300英镑之间征22 %,33300英镑以上征40 %。2.遗产税 英国的遗产税实行总遗产税制,以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总额为征税对象。在遗产处理上先税后分,即先对被继承人死亡遗留财产征税,然后才将税后遗产分配给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在税负设计上,不考虑继承人的负担能力。目前,实行的是一定免税额度之上征收 4 0 %的单一税制。此外,对在代际间转移的养老金,统一征收8 2 %的遗产税。3.4.5.2社会保障制度1养老保险 英国的养老保险分为国家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国家养老保险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 凡按规定在受雇期间交纳了国民保险税而且累积缴纳期限超过一定年份者,退休后均可以享受养老金。14私人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这两种养老保险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 一般都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英国现有 2 5 0 0万有雇佣关系的劳动人口中,大约有1 0 7 0万人享受由企业管理的职业退休金, 7 0 0万人参加了个人养老金计划2医疗保险 英国是第一个全面实行医疗保险的国家,通过国民医疗服务系统为全体公民提供医疗服务。整个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由初级服务、 社区服务和专科服务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初级服务和社区服务由全科医生和护士负责,专科服务由公立医院提供。公立医院是国家医疗服务机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3患者到公立医院就诊,必须经过全科医生转诊。在具体运作方面体现五方面的特点: 从需方看,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涵盖全体公民,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医疗服务。从供方看,几乎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都由政府举办。从保方看,所有的医疗保障一律由政府免费提供,所需费用由国家征收的国民保险税和其他税收予以保障。从管方看,卫生部门对整个医疗保障系统进行全方位干预和直接管理。从运行来看,英国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偏低,以伦敦的具体情况为例,急诊等候时间平均 2小时,常规门诊预约为2-6月,而住院手术需要等半年以上。4.中国收入分配政策制度的演变4.1中国古代收入分配制度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收入分配的制度主要是针对官吏阶层而拟定的,而且几乎所有的成文俸禄法都具有严格的等级特点。春秋时孔丘有一段话很著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西汉董仲舒对此解释说:“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圣者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南宋朱熹也认为:“均,谓各得其分。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也。”由此可见,按照一定的社会地位获取物质利益,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均”的真实含义15。这个思路随后由荀况给出了理论表述。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钟相宣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明末农民大起义时提出的口号也有“贵贱均田之制”和“均田免粮”等16。但这种算术意义上的平均只是传播于民间的朴素理想,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平、均观念则有着特定的含义。以上史料显示:中国古代官员的收入分配主要来自于政府俸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收入主要由各业的经济状况决定,这种决定带有一定的市场因素;商人收入与市场风险有密切的相关度。这种分配机制以满足权势集团的利益为重要目的,与市场竞争和效益激励关系不大。在一个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社会里,这种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很容易导致贫富差别的悬殊。4.2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新中国初期的收入分配政策到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以及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最后到我国新型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整个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趋势: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17。4.3 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就是按劳分配,其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18。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了联合劳动,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差别,只要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按劳分配方式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是产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按劳分配都必然是调节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式。4.4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经历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到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再到我国新型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三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的政策演变,展现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4.4.1 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1979年以后到党的十四大以前,我国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给企业下放决定职工工资的自主权,在企业内部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使工资同本人的职务、责任和业绩密切联系起来,开始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也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收入分配上,分配方式单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分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平均化的。这同时也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拉开收入差距就成为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出发点。政府在收入分配政策中,强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者带动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是从改变以往土地集中经营统分统配的分配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突破的。这种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成果分配直接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集体统一经营时分配与个人劳动贡献脱钩的状况,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得农民增收。城市的分配改革中,企业内部的激励、奖励分配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改变过去高度民主集中的管理体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即“工效挂钩”19。工效挂钩是我国工资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其对企业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4.4.3 我国新型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配政策的不断调整,使得我国新型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一是提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个人收入分配开始遵循市场化原则,为个人收入分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奠定了基础。二是提出“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使其合法化20。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5中国现有收入分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现在面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其实从国际视角看,收入差距过大也是发达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带来尖锐的社会冲突,也造成了消费需求不中带来了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周期性经济危机21。4.5.1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财税体制、城乡关系、垄断行业、劳动关系以及农民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极易引发社会矛盾,是社会不稳定的最大潜在因素。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有其结构性的体制制约因素,它涉及居民收入与GDP、居民收入与企业收入、居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以及居民收入与资源收入等面向的关系。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面临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结构性的不公平,行业、城乡差距扩大、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工资集体谈判机制不健全等20,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目前在我国所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推动城镇化发展,以及加强民生照护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已成为我国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失衡的重要策略,并且是社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涵22。4.5.2影响收入分配的政策问题关于影响收入分配的制度和政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4.5.2.1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们国家现在城镇的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依然较低,根所国家总工会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