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doc_第1页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doc_第2页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doc_第3页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doc_第4页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螃袀莅蕿虿衿肅莂薅袈膇薈蒁羈芀莁蝿羇罿薆蚅羆肂荿蚁羅芄蚄薇羄莆蒇袆羃肆芀螂羂膈蒅蚈羂芀芈薄肁羀蒄蒀肀肂芆螈聿膅蒂螄肈莇莅蚀肇肇薀薆肆腿莃袅肆芁蕿螁肅莄莁蚇膄肃薇薃螀膆莀葿蝿莈薅袇蝿肈蒈螃螈膀蚃虿螇节蒆薅螆莄艿袄螅肄蒅螀袄膆芇蚆袄艿蒃薂袃羈芆薈袂膁薁袇袁芃莄螃袀莅蕿虿衿肅莂薅袈膇薈蒁羈芀莁蝿羇罿薆蚅羆肂荿蚁羅芄蚄薇羄莆蒇袆羃肆芀螂羂膈蒅蚈羂芀芈薄肁羀蒄蒀肀肂芆螈聿膅蒂螄肈莇莅蚀肇肇薀薆肆腿莃袅肆芁蕿螁肅莄莁蚇膄肃薇薃螀膆莀葿蝿莈薅袇蝿肈蒈螃螈膀蚃虿螇节蒆薅螆莄艿袄螅肄蒅螀袄膆芇蚆袄艿蒃薂袃羈芆薈袂膁薁袇袁芃莄螃袀莅蕿虿衿肅莂薅袈膇薈蒁羈芀莁蝿羇罿薆蚅羆肂荿蚁羅芄蚄薇羄莆蒇袆羃肆芀螂羂膈蒅蚈羂芀芈薄肁羀蒄蒀肀肂芆螈聿膅蒂螄肈莇莅蚀肇肇薀薆肆腿莃袅肆芁蕿螁肅莄莁蚇膄肃薇薃螀膆莀葿蝿莈薅袇蝿肈蒈螃螈膀蚃虿螇节蒆薅螆莄艿袄螅肄蒅螀袄膆芇蚆袄艿蒃薂袃羈芆薈袂膁薁袇袁芃莄螃袀莅蕿虿衿肅莂薅袈膇薈蒁羈芀莁蝿羇罿薆蚅羆肂荿蚁羅芄蚄薇羄莆蒇袆羃肆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李镇西,男,1958年生。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现在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500余篇。主要论著有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爱心和教育民主与教育李镇西教育文丛等。新时期我国语文教育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各种语文教学探索与实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其内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友善,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中的民主化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其显著的特征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开放式教学,注重个性培养,讲求人格尊重,讲求独立的精神和探索创造能力。李镇西老师在教学探索中追求的境界就是爱的民主,即“要用心灵赢得心灵”。他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会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爱,教师要善于感受学生的爱。在集体教育中教会学生爱他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校门上写着这样几个字:“要爱你的妈妈”。陶行知学校的门上写着:“爱满天下。”而李镇西老师召开的主题班会“我爱我的妈妈”就请了家长来参加,并在之前让家长们以我为我的孩子感到为题写一封信。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家长对他们成长的喜悦。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李镇西老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用童心母爱四个字来概括是很恰当的,既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学生丰厚的感情回报。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学观还体现在他坚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李镇西老师曾经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命题进行过批判,认为这个命题至少包括三点谬误:一是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二是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三是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他认为教师的观念要完成由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的转变,这是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所不可缺少的思想革命,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当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神而还原为质朴、真诚但不乏缺点的人时,学生会把教师当作可以信任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他认为自己就是与学生在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扶携前行。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无疑很具有挑战性,他对教师作用的大胆质疑,是对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反思,也是他教育理念上的一个飞跃。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民主教学观指导语文教育活动,不停地实践、探索、创新,逐渐形成自己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他的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思想。语文教学生活化包括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和语文教育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指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二是针对阅读教学,理想的阅读课追求的应是师生有多少不一致,而不是强求一定要全一致。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应是读出了自己,读出了问题 。理想的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阅读课应该有学术讨论的氛围。三是针对作文教学,他的主要观点是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让学生在作文中感悟人生,感受生活。李镇西老师认为,离开了学生的生活与心灵去谈语文,语文就没有生命力。为此,他开始进行“大语文教育”的实践。除了“未来班”的教育教学综合实验,还进行一轮“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题实验。在1985年李镇西老师写成第一篇语文教改论文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以后他一般都用“语文教育”而不用“语文教学”,这不仅仅是词语的取舍,而是教育观念的选择。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让其适合社会形式的变化,李镇西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阅读书目,不仅有红岩一类的“过去完成时”的名著书籍,还有贴近生活的16岁,在金字塔尖等“正在进行时”的作品。在课堂教学方面,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自觉学习语文、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与习惯,并逐步引导学生以语文为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关注社会,参与改革。在过去“大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口号。让教育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学不仅应重知识与能力,也应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语文不再是对词语解释、文学常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让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语文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人生!李镇西老师认为教学优化设计应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教师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创造就是意味着思想解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应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展开认识活动,所以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语文教育中创造精神的培养,首要的问题是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他认为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而现在教师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师生关系应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应体现在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质疑,围绕学生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的心灵。民主、科学和个性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导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践,民主性是指师生关系应该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尽量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就是儿童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当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只有当真理的获得使他感到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时,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能进行创造的人。”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科学性是指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个性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灵舒展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又有不同的收获。重学、务实、创新是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风格。重学,就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务实就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李镇西老师认为,就教育实践而言,师生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甚至是一个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以什么样理念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关系甚大。如果教师本人是一位真诚的民主教育实践者,那么,无论他以什么角色出现,其教育都洋溢着民主气息;相反,如果教师骨子里还是教师中心主义,那么,哪怕他在课堂上花样翻新地与学生套近乎,其教学仍然走不进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是什么角色,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景”,即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或对话的交互性,说明二者的关系是一种互主性关系,这不仅是指二者只是两个主体在对话中的相互作用,而且指二者形成了互主体性关系即主体间性,这样相对于对方,谁也不是主体,谁也不是对象,谁也不能控制谁操纵谁,或者强行把意志意见强加于另一方。”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32页。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践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师生互动的前提,也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组织的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教师教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还”字上做文章,还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李镇西老师的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的教育活动,是对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的认真贯彻。他进行的语文教育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实践,是他的素质教育观和民主教育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他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形成了重学、务实、创新的教学风格。这些都是他语文教育取得成功的地方。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求“自我理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本位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把阅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求“自我理解”,使阅读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阅读教学的路子来。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可以这样认为,阅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为认识和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同时阅读中吸收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为表达做出了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这一阅读的本质出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就必须变讲解分析为培养悟性,才能发挥阅读教学应该发挥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呢?首先,要把阅读和思维紧密结合。古人讲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阅读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例如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欣赏与吟咏,对文字正误、优劣的辨析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在文章中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读者在阅读欣赏了作品后,有了自己思维的补充,才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其次,要把阅读与想象紧密结合。通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在阅读中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容视象”,把作品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不但像百草园那样具体的描写,可以形成一幅百草园中花繁叶茂、万物竞生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一些简单的白描,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具体而清晰的画面。这里所需要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再现文中画面的再造想象,还要根据文中画面的情景去联想、去创造。再次,要把阅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对文章的感悟依赖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只有对生活能够敏锐观察和体验,才能对文章中的内容去进行想象,产生共鸣。“碧绿的菜畦”,如果在生活中没有见到过菜畦是什么样子,想象就难以具体,单靠从文字上去解释、体会很难让学生理解。李镇西老师认为,要进行阅读教学,惟有教师、学生、作者三方平等对话,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真正充满了互相尊重、互相宽容的民主精神。他认为真正的阅读是一个心灵激荡的过程,或者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他对此提出了一个朴素的问题:阅读教学,怎样才算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他认为伴随着感情流淌或思想飞扬的阅读,才是真正深入心灵的阅读。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也能享受如此心旷神怡的阅读。语文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读到“自己”或读出“问题”。“读到自己”,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也就是把自己摆进去。“读出问题”是表明读者读懂了,在“懂”的同时又伴随着“不懂”,即引发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是教师引导他们“读出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在此基础上,既尊重老师,更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勇于创新。学生思考的火花只有用教师思考的火花去点燃,而对学生最好的指导,又莫过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当然对语文课的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入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就是让学生与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唯有这样,阅读教学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教育观与叶圣陶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是对教学本质的解释:教就是帮助学生学,教是外因,学是内因,主动学是教学的落脚点。体现在阅读教学上,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版89页。李镇西老师也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一是由老师每天找时间安排读课外书,注重思想的碰撞;二是讲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怎样才能读出问题,然后展开师生平等对话,以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用什么“以内养外”“补血养颜”?答案只有一个: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假托福勒在第三次浪潮(即“美国十大发展趋势”)一书中就深刻地指出,随着社会信息日益密集,青少年一代将愈来愈不安心于文字型阅读,而文字因为它具有的牢固性、持久性与深刻性的优势而永远不会被其他载体替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培养理想与浪漫的光荣使命。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上确立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体社会人人读书。“读书人口”在这个国家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将成为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李镇西让学生走进名著与大师对话,走进现代生活与新潮作家对话。他每天安排为学生读书时间,读一节或一段给学生,与学生共享,与学生一起谈读书体会,写读后感。他的这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读书有了浓厚的兴趣。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本位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指导他的阅读教学实践,他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使阅读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他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他引导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在电视充斥人们生活的今天,这是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在阅读教学中发扬教育民主精神,体现了平等对话的教育理念。三、 给学生作文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李镇西老师认真研究语文教育家关于写作的理论,特别是叶圣陶的写作理论,他运用“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教学思想,使作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他在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方面进行了作文教学实践,取得了成功。叶圣陶认为生活决定写作,要把写作当作生活本身,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一种享受。惟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头。李镇西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写作教学的观点是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成为写作的主人,在作文中感悟人生,感受生活。他的“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教学思想,使他的作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真实地写出了所悟所感,灵活地运用于各项活动中。他鼓励学生以语文为武器,关注生活,参与改革,所以才有学生走进市长办公室,以主任的身份与市长共商家乡改革发展大计;才有了学生走向街头搞错别字调查;才有到农村、工厂回来后写的社会调查、专题小论文等。他教育学生经常动笔,伴随着广泛的阅读,学生们不但开阔了视野,还能进行深入地思索,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还根据他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循环,进行了有意识地写作教学规律的探讨,他的作文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镇西老师的作文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针对当前学生作文假大空严重现象,他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四项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的自改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这是作文写作的根本。老师应该给学生作文以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让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让学生认识到真实才是生活的第一生命,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提倡作文无禁区。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真实,他曾下了很大的功夫纠正学生的思想偏差。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作文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李镇西老师指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这应该是写作的一个规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规律。在培养过程中,把作文当成是学生生活的需要,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发表的机会。让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学生通过课堂作文、随笔、班级日报、读书笔记、小论文、剧本等多种形式,反映他们的生活。作文不再是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而是学生自身的心灵需要和生活需要,作文不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动笔写成了学生经常的需要,写作不再成为学习中的拦路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室晨报,不仅记录了学生的办报水平,更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一个阵地。每一届学生毕业之时,手捧有自己作品的学生作文集,那种成功的喜悦伴随以后的人生道路。培养创新意识。公式化作文已经成为学生作文的一个通病,这样的作文,学生感情的个性、思想的个性和艺术的个性已经丧失了。李镇西老师教育学生如果他们的作文能够体现在构思上与众不同,也就自然体现了创造性。构思上的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立意新、题材新、语言新上。严格忠诚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本身就是创造,因为每个人的思想经历是不会相同的。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要让学生敢想,敢创造,并能得到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有效发挥。教会学生自改作文,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课的改革基本思路是:作文讲评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讲评;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可以争鸣;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最后,还要让学生给自己已经修改的作文写批注和后记。这样,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