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教务版文章汇总.doc_第1页
周六教务版文章汇总.doc_第2页
周六教务版文章汇总.doc_第3页
周六教务版文章汇总.doc_第4页
周六教务版文章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文件周六教务版(2010年)肈羆莁螈螈芁芇螇袀肄薆螇羂芀蒂螆肅肂莈袅螄芈芄袄袇肁薂袃罿芆蒈袂膁聿蒄袁袁莄莀蒈羃膇芆蒇肅莃薅蒆螅膆蒁蒅袇莁莇薄羀膄芃薄肂羇蚂薃袂膂薈薂羄肅蒄薁肆芀莀薀螆肃芆蕿袈艿薄虿羁肂蒀蚈肃芇莆蚇螃肀节蚆羅芅芈蚅肇膈薇蚄螇莄蒃蚃衿膆荿蚃羁莂芅螂肄膅薃螁螃羇葿螀袆膃莅蝿肈羆莁螈螈芁芇螇袀肄薆螇羂芀蒂螆肅肂莈袅螄芈芄袄袇肁薂袃罿芆蒈袂膁聿蒄袁袁莄莀蒈羃膇芆蒇肅莃薅蒆螅膆蒁蒅袇莁莇薄羀膄芃薄肂羇蚂薃袂膂薈薂羄肅蒄薁肆芀莀薀螆肃芆蕿袈艿薄虿羁肂蒀蚈肃芇莆蚇螃肀节蚆羅芅芈蚅肇膈薇蚄螇莄蒃蚃衿膆荿蚃羁莂芅螂肄膅薃螁螃羇葿螀袆膃莅蝿肈羆莁螈螈芁芇螇袀肄薆螇羂芀蒂螆肅肂莈袅螄芈芄袄袇肁薂袃罿芆蒈袂膁聿蒄袁袁莄莀蒈羃膇芆蒇肅莃薅蒆螅膆蒁蒅袇莁莇薄羀膄芃薄肂羇蚂薃袂膂薈薂羄肅蒄薁肆芀莀薀螆肃芆蕿袈艿薄虿羁肂蒀蚈肃芇莆蚇螃肀节蚆羅芅芈蚅肇膈薇蚄螇莄蒃蚃衿膆荿蚃羁莂芅螂肄膅薃螁螃羇葿螀袆膃莅蝿肈羆莁螈螈芁芇螇袀肄薆螇羂芀蒂螆肅肂莈袅螄芈芄袄袇肁薂袃罿芆蒈袂膁聿蒄袁袁莄莀蒈羃膇芆蒇肅莃薅蒆螅膆蒁蒅袇莁莇薄羀膄芃薄肂羇蚂薃袂 周六教务版文章汇总(2010年2月27-11月20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教务处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目录新学期,做一个真正的啃读者1逆风而行3成长的烦恼6一个“讲师”的“思维的觉醒”9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14日常生活中的理想主义19看哪,这人!23做一群快乐的小孩子29每天聪明一点点35未选择的路38怀揣着梦想上路43挑战不可能45说说网师的师生关系48生无所息52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55说说技术上的事儿58关于选课的闲话62敬事而信65君子必器69新教育实验桥西年会网师版块发言稿73三百六十五里路76漫谈研究中心的管理文化79学会提问84将作业进行到底88有一门课程需要驯养92八月98有另一片天空101网师,必要的乌托邦105不朝向卓越,就没有网师写在开学典礼之后108网师里的“二八原则”112非如此不可115我们有一份黑夜要忍受117倒空你的杯子121完全学习124嗨,新学员!128不是每一种学习都叫网师134把信送给加西亚138学会休息144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48新学期,做一个真正的啃读者网师每周综述之一文/魏智渊春节无论多么地越来越没意思,就像一年一度的春晚,但毕竟提供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堕落的借口,可以将工作啊学习啊梦想啊统统先抛在一边,“酒筵歌席莫辞频”,仿佛机械表一样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裂开的一道缝。可是,再热闹的舞会,也有散场的时候。并且,正月总是跑得飞快,不知不觉,已经到正月十四,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一过,春节就正式谢幕了。其实没等到春节谢幕,无数间教室里的铃声已经有规律地响起来了,开学了。对于网师学员而言,这种“开学”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要做教师,一方面还要做学生,辛苦着呢。我们重新回到了西西弗斯的命运之中,日复一日地推动着大石头上山,直到筋疲力尽。对许多学员来说,还多了一块大石头,即网师课程。生活永远是一团乱麻,千头万绪,这是大部分人日益沉沦的重要原因。那么,当五百多个独立的“我”汇聚成“我们”,彼此间又能有怎样的启发,来抵抗这种日常生活的侵蚀腐化呢?1今天的每周综述,其实是对网师春节的一个回顾。大年初一,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许多学员还沉浸在春晚之中,或出门放鞭炮的时候,一个帖子悄悄地挂在了教育在线并被总固顶,或许,这是教育在线新春的第一个帖子。帖子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称:我们。首帖中是干国祥老师执笔的文章以词为祀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春节祝词。这是网师的第一篇春节祝辞,从“天空”到“大地”再到绵绵不息的“大生命”,都进行了深沉的礼赞。“我们”,作为大生命中的一小群心怀梦想的教育人,又该如何秉承创造之神的重任,对生命进行加工,使之于生生不息中不断地豁亮?这样的祝辞,无疑过于沉重和庄严了,因为网师只有半年的历史,“我们”虽然初步成形,但还面孔模糊,有待岁月使之清晰。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我”会理解这些祝辞并深受感染,有些“我”尚不能理解,甚至有些“我”可能会畏惧这样的祝辞,觉得渺小的生命,怎能承受得起这样的词语?但对于“我们”来说,今天如何行走,以及明天能够走多远,取决于我们的目光能够看多远,能够深邃到何等程度。如果说网师是由“我们”共同书写的一个故事,那么祝辞,就是一年一度这个故事的第一行,它的名字,永远叫梦想。2“我们”的故事,由梦想(或者说“愿望”)开端,但仍然有待一个个“我”的书写。是不断增加的“我”,在共同的梦想的照耀下共同书写“我们”的故事。但不是所有的“我”都能在“我们”的故事里留下痕迹;即使留下了痕迹,也是深深浅浅各不相同。“十佳年度阅读史”所呈现的,即是十位优秀的行动者与书写者,是2009年留下脚印的十个个体之“我”。他们是:亲亲小鱼、月如水、美人刀、夏日赏雨、大西洋来的飓风、初素颜、糖糖、花王解语、久久静美、换一种活法。他们的叙事,是网师叙事中最强的音符。或许还有更强的音符,会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显现出来。不是所有的学员都能如他们般地“书写”不是指写作水平,而是指用生命“书写”阅读史,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网师的方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说年度阅读史,是呈现各自的生命在一年中的沉沦与绽放,那么年度阅读史的点评,则是有意识地将十篇阅读史融为一体,编织到生命叙事这一大主题之下。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通过点评,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生命,如何在自己的境遇中努力地书写自己的传奇。而这些生命的真诚的书写,又向启发我们更为自觉地书写自己的生命。在这种相互启发中,我们会渐渐地触摸到生生不息的大生命的脉搏,并因此获得更为坚实的存在感。2010,以“十佳年度阅读史”开启,意义即在于此。2010,你将如何开启自己的生命,书写自己的故事?是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一天天地沉沦,还是通过对抗庸俗而获得真正的自由?3仅有愿望是不够的,日常修炼是很辛苦的事情。或者说,这种日常修炼,考验的是你的愿望,那是真正的愿望,或者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学第一周,网师本学期课程正式发布,新的课程表已经在专业发展论坛置顶。开学之初,建议大家做好基本准备:(1)根据课表选课。因为新的网师主页和授课平台难产,迟迟生不出来,所以选课改换了方式,直接在课程总帖后跟帖即可。不可贪多求快,而应力求少而透彻。(2)选好课后,要有自己的时间表,未必要写在帖子里,但要形成节奏感,即大致明白每周的学习安排。例如,总是提前一周或两周开始查看课程分帖、下载课程资源以及进行课程学习,并通过课程分帖上传自己的问题,与讲师在帖中进行交流。千万要杜绝临时抱佛脚。(3)认真想一想自己的帖子应该如何打理。主题帖实际上是自己的历史,不妨为2010年做一个“封面”,然后有意识地记录2010年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是写作2010年年度阅读史的基础。要提醒的是,3月份开始,杨超将对学员资格进行第一轮审核,审核帖已经发出:/2010-2/25/100231854112.html。审核未通过的学员,将被从网师中移出,并且一年内不允许再加盟网师。建议大家对照一下审核条件,千万别糊里糊涂地被清除出去。这种清理,总会引起一些反响。有人会愤愤不平,责怪网师太没人情味,不够体谅学员的具体困难。但仔细想想看,假如一学期连一篇过关作业都懒得提交的话,呆在网师有什么意义?总得有一些证据,来证明你的真诚与愿望吧?当然,极特殊的情况,是允许请假的,主要指生大病,或生小孩。4说点个人的小小的感悟。最近,研究中心在共读后现代课程观,我自己也在琢磨网师课程。上学期,客串过唐宋词十七讲和古老的回声,被干干讥讽为满堂灌,是网师课程中填鸭色彩最浓的课程,典型的包办代替。反躬自省,还是要检讨的。包括整个网师课程,在上学期中,对学员的预习强调得不够。本学期,或者说以后,网师必须突出加以强调的是:学员必须充分预习课程。要尽可能避免这样一种情况出现:马马虎虎地读教材,热热闹闹地看授课,匆匆忙忙地做作业。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学习,预习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成人而言,预习作为独立学习,是第一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甚至不是理解某本书某个词语,而是穿越这本书这个词语之后自身理解力洞察力或者说学习力的提升。讲师或团队可以激励你、启发你、引导你、协助你,但永远无法代替你。只在课堂上听到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只言片语,便以为“得矣”,是很浅陋的。因此,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的有些话,是值得反复回味的:“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多年来的阅读体会,让我刻骨地体会到这些道理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你必须努力地独自面对课程,不要只盼望着有现成的答案,当讲师的答案被你握在手中的时候,便是它死亡的时刻。只有在你独自面对教材的时候,这些悬疑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或沉思熟虑之后,在共同体讨论中所获得的明晰,才是真正有生机的东西。越早明白这些道理,便会越早地获得专业发展。因此,2010年开学之初,我请求您:独立地面对教材,做好预习工作,不要恐惧逃避,不要说“我不能”,做一个真正的啃读者。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逆风而行逆风而行网师每周综述之二(2010年2月28日3月6日)文/魏智渊这个春天,贼冷。早上起来赶往学校,风从四面八方张牙舞爪地包围过来,没一点春天的样子,不由地想起古龙小说很酷的开头:风。冷风。冷风吹。这一周里风雨交加,如此异常的天气与海啸有关,而海啸,又与地球上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另一端的一场地震有关。整个大自然,包括人类,或者说整个宇宙,就是这样神秘地被联系起来,并且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包括风雨、地震,并非外在于宇宙之物,而是本质地存在于宇宙之中。你无法逃离它,只能面对它。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裹紧了衣服。一这一周的网师,也是“风雨交加”。首先是清群工作,经过杨超的认真统计,2009年10月1日之前共351位学员加入网师学习,通过第一批审核的共211位学员,通过率为60%。也就是说,有140位学员没有通过审核。这140位学员中,会有一些例外,比如有的学员一直认真地参与学习并提交预习作业,只是觉得作业实在困难,又不想草草应付,这种情况,如果审查帖子后,发现确实有比较多的学习痕迹,就会暂时被保留学员资格;再比如,有的学员是榜样毛虫,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教室里,也为项目作出了很大贡献,那么,也会暂时被保留学员资格。尽管如此,仍然会有上百名学员被清理出网师群。清理工作,在今天晚上12点之前,就会全部完成。有人抱怨或感慨,网师太严厉了!我只能摇头,这个社会啊,已经越来越不知道严厉是个啥标准了。一学期只提交一篇过关作业,而且即使没有过关也不要紧,这是一个人人皆可达成的标准,能够称得上严厉吗?更何况,上学期还有“专业阅读地图”这门功课,只提交痕迹作业即可过关。也就是说,上学期内,只要花上一两个小时,便不会被淘汰,这样的标准,配称为严厉么?毫无疑问,网师以后会越来越严厉,但开端处,仍然是相当的宽松。所以,在抱怨的同时,能否真正地反思一下自身呢?许多时候,我们缺乏真正的愿望,但却总不肯承认,不但不肯承认,还很容易陷入自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网师会是一把尺子,让你衡量自己是否真正有愿望,以及,你决定为你的愿望支付多少努力。网师是一场真诚的游戏,就像一场足球赛,你可能做不了前锋,或者做不了伟大的球员,只是一个普通的队员,那么请你付出相应的努力并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喜欢或做不到遵守这些规则,请安静地走开。二从人间词话开始,本学期的课程,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讲,就是强调学员的独立研修,无人代替的独立研修。讲师的讲解,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地让学员感觉到茅塞顿开,都像那种精彩的演讲,或者听着舒服的公开课,貌似有所得,但随着岁月的推移,终将发现握在手中的,只是一些华丽的碎片而已。因此,我们宁可课堂变得不确定起来,甚至以充斥着大量的浪费,也不愿意依赖讲师去将那两个小时打磨得光滑顺溜。最终,成功的课堂,将主要不依赖于讲师,而依赖于学员的充分预习。只有学员的充分预习,才能带来高质量的问题,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激发大家的包括讲师的思考,使课堂精彩绝伦。否则,永远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真正的知识,也永远无法建构在学员的生命之中。忍受预习时的种种困难包括枯燥、自我怀疑,忍受课堂研讨时的种种涡流包括浪费,只有当你不觉得你是在观看一场表演,一场或扔鸡蛋或扔鲜花的表演,而是置身其中,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人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人间词话,共有17个学员通过课程分帖提出问题,而实际上,选修此课的学员有100人左右。那么,更多的学员,你们在阅读人间词话的时候,脑海中不曾涌现出困惑么?请注意,学习不只是在授课时,甚至主要不是在授课时发生,学习也不只在面对知识的时候发生,学习一直在发生!请你问自己如下问题:1假如你选修的是人间词话,你是否在授课之前,将前九则反复地读过,并尝试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你是否遇到过困惑,并将问题写在批注之中?2假如你选修的是非理性的人,你是否在授课之前,非常认真地将前三章细读过至少两遍?其中第一遍是独立地阅读教材,第二遍则是对照着批注阅读。你是否在阅读中随手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3假如你选修的是人间词话,你是否按照讲师在课程帖中的要求,仔细地研读过干国祥粗释人间词话关键词以及讲师对“无我之境”的批注?这些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固然,这里有一份黑夜要穿越,但穿越黑夜,是学习最本质的部分。三昨晚的非理性的人的授课,也是颇有意味的。讲师的授课方式,是力求让学员开始体验并逐步掌握一种更为艰难的阅读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例如,当教材中充满了不明白的哲学概念,你怎么办,如何在结构中去模糊地把握大致的方向?更有趣的是,可能越来越多的学员已经注意到了,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问题是,要学会提问。当然,我相信直到看到这个综述的时候,还有些学员不明白正确提问的含义。昨晚讨论中,大部分的提问,都被讲师打了回去,被认为是无效提问,或者越出边界的提问。有人会疑惑:难道这些不是问题么?这些问题不需要解答么?设想一下,假如你给学生去讲李白的静夜思,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会如何反应:1李白的思想是什么?2李白为什么要在静夜思考?3月亮是怎样的一种天体,离地球有多远?4霜是怎样形成的?5作者不断地举头低头,是不是颈椎出问题了?以前看过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新课程的笑话,题目叫课堂一开放,老师哭了,里面的老师也讲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自由提问,于是有学生问:老师,李白的酒量有多少?结果是,老师哭了。干干很坚强,他没哭,而是耐心地等待。其实大家都应该有耐心,总得经历这样的问题,然后才能迎来学会提问,直到有一天,精彩的问题源源不断地在网师课堂中涌现。前提是,别惧怕提问,更别怕别人批评你的问题幼稚。这时候想想看,我们的心理,和坐在我们教室里的学生的心理差不多。但我们得学得勇敢一些,像干干那样。四人总是非理性的,(当然,这话和“人总是理性的”一样,都是正确的废话)控制我们思想的,往往是情绪而不是理性,所以许多东西得不到梳理,久之,就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就像有些人说,网师是很难的,我是没时间的。可是,为什么不再进一步梳理一下,网师究竟有多难?我在网师上花了多少时间?我尝试过迎接挑战么?我多次讲过,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因此,当新学期开始,首先要做的,不是让种种情绪控制自己,而是理性地安排和处理学习与工作。我想起自己的一些体验,我经常在事情比较多而繁杂的时候感觉到烦燥,这时候谁惹我我跟谁冲,焦虑控制了我,我发现自己一方面啥事也没干,在浪费时间,或者做一些机械应对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整个地陷入恐惧、焦躁之中。这时候,效率是最低的。后来我学会了一种方法,我开始写工作日志。我总是在工作日志中,将近期要做的工作列出来,然后再在大脑中进行分类:优先任务、重要任务、优先但不重要任务、不优先也不重要的任务。接下来,就去按照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去执行。结果发现,即使在最忙的时候,我也能够自如地完成工作任务,还能节省下时间看书,甚至,再感觉精力不好的时候,还可以看电影消遣。工作日志的另一个作用,是我通过日志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究竟做了什么。惭愧的是,正是工作日志,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时间利用方面惊人的浪费从而自责,这种自责又促使我不断地改进。如果没有工作日志,我将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总以为自己像涛哥或阿宝一样忙碌高效呢。所以,建议大家想一想,你能选几门课程?尽可能地少而透彻,而不要贪多求全。一旦选定,请仔细地研究课程帖,明白所选课程的规律,然后确立自己的学习节奏,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像美国大片一样,总是紧张到“最后五分钟营救”。例如,你可以在讲师发布课程包之日起就开始有计划地预习批注,然后随时将自己的问题上传到课程帖,并察看课程帖中已经有哪些提问了,你有感想,不妨参与这些讨论。这样,你就可以从容地面对课堂,能在比较高的水平聆听以及与讲师对话。最后,再仔细看看讨论总结,如果有问题,还可以就总结进一步提问讨论,这不是很有效的节奏么?我相信,只有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时候,焦虑才会消失。你同样有足够的时间应对教学以及进行娱乐,而网师,就像一扇窗户,会永远为你开着,让你感觉到,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有许多相同尺码的人和你在一起,你不再孤单。2010年3月6日星期六成长的烦恼成长的烦恼网师每周综述之三(2010年3月7日3月13日)文/魏智渊1人生在世,总是烦恼多多。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网师的生活,也是如此。先讲个小烦恼,活跃一下气氛吧。话说去年端午节,还在读书会的时候,俺作为读书会的群主,写了这样一段文字:都知道做老大威风,比如群主,但谁知道群主的烦恼呢?这个端午节的相约星期五,整理帖子的时候,俺就不由自主地哭了且听俺慢慢道来。俺不懂英文,拼音也不太熟,最怕群里兄弟姐妹在论坛用英文或拼音注册了,俺总记不住。例如看到这样的网名,俺哭了“kewangdush”!对了,还有秦汉在论坛那名字,俺记不住。(liusiyuannd)类似的还有:qingming1、magang俺经常要统计整理,还希望网名唤起一种形象啊,这都咋地了?有时候,俺看到中文网名,也哭了,例如有一个兄弟起名叫“教育我生命意义的停靠”,天呐,比俄罗斯人名还长!都不知道咋称呼。叫“教育兄”?人家以为我想教训他;叫“靠”?又显得像骂人;叫“停靠”?心里嘀咕,“靠”还不行,还“挺靠”?还有网名注册的,例如96202,怎么着都像集中营里的编号,感觉面孔模糊,仿佛眼前一个个网名只是一串串数字,像1984里的情节,俺又要哭了还有一个网友网名叫“面容狰狞”,天呐,这次俺没哭,但双腿开始颤抖上面写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令人烦恼的是,历史还在重演,网师学员中,令人烦恼的人名不见得少,举几个熟悉的例子吧。有几个水平不错的学员,网名分别是:hxd1999、jjuemin、zw603fengjingai除了zw603还算简洁之外,其他几个,到现在都没真正记住。有时候想简化一下,例如将hxd1999称为矮尺,总觉得啥地方不对劲。Jjuemin的网名有陷阱,里面有两个j,除非你称为jj,但谐音又不好听。Fengjingai我拼了很久,风景爱?风金该?论坛讨论时,提到这些学员,就得转换输入法,最惨的是研究中心办公室讨论时,得花老半天描述,就像警方给市民描述疑犯特征。还有一些字母汉字混合双打的,也让我和杨超烦恼。新注册的学员,网名用英文或中英文夹杂的,可以建议他改名,可是已经用了很久的呢?又不是人人都像liusiyuannd那样体贴我,干净利落地改名为“秦月汉关”,所以,我很烦恼。还有些网名,容易混淆性别。(例子就不举了)这些我不烦恼,但我的同事西门小醉就烦恼了,经常会浪费表情,按下不表。还有一种情况,是让广大学员都很烦恼的,例如孩他爹。女同学才不愿意喊“孩他爹”,以免引起家庭纠纷,男同学更不愿意喊,原因就不多说了。据说最近,“孩他娘”也注册了,如果这两位成为榜样学员,大家争先恐后地请教问题,网师群就热闹了,就像一座村庄。再想想看,以后如果出现更多类似的网名呢?例如“痛扁铁皮鼓”,岂不难受?哪怕叫“铜扁鼓”,我也耿耿于怀啊。倘若如此,我一定“恶从胆边生”,拿起剪刀,咔嚓!喊着正读武侠的女儿经常挂在嘴边的六个字:“斩立决!杀无赦!”网师有许多美好的名字。例如,农家小院,多么的宁静温馨;淡墨轻轻影,涨溢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凉月如眉,清冷中透着一份如玉的皎好;秦月汉关,豪迈大气,仿佛有鼓声动地而来;水心云影,飘逸流动中藏着些许孤傲;大西洋来的飓风,则无法不感受到那种强大的生命气息;灰菜燕燕,朴素中透着几分灵巧;吸烟散人,仿佛冬日的阳光,闲散慵懒;米菲快跑,就像罗拉快跑一样,充满了后现代的节奏与动感;小草叶儿,仿佛能听到生命自在的萌动与呼吸这些是随手举例,更好的网名,也多得是。许多网名与学员的性格,也是异常地贴切。2上面是说说笑话,涉及到的学员请勿介意,提前请罪了。言归正传,回顾一下本周的课程罢。先说说周二的研课吧。网师的研课,永远要避免简单的重复,不能像有些老师,一套教案可以用许多年。其要害,就是要让大家始终处于“思”的状态。哪怕一个学员已经通过了研课,他永远参加研课,永远会有不小的收获,这就是研课的价值所在,也是研课对于讲师的挑战所在。(网师所有课程,都是如此,太阳每天都应该是新的才行)所以每次研课,都有可能成为“有效教学框架”这一知识的复活或者说闪光。而在本周二藤野先生的研读中,有两个知识是在研讨过程中生成的,一是“复调”,二是“大问题”。前者涉及到本体性知识,后者涉及到教学设计。在授课结束后,理想课堂高级群里,又对“大问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讲师也做了相关梳理,这些收获,都是沉甸甸的。我想的是,热爱课堂的老师,一定要努力沿着网师的研课走得更远。这个更远,是指从课堂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生命。每一次研课,都像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烟花,转瞬熄灭了,但却烛照出我们更多的问题,正是这种烛照,让我们一次次地感觉到自身的不完满,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吧。那些已经通过研课考核并进入高级研修群的学员,你打算走多远?周三的数学课,本学期换了教材,改为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由两个出色的学员农家小院和水中文字共同担任讲师。惭愧的是,我已经远远地逃离了数学课,因此,无法凭想象描述课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调整之后,我们的数学课程,将逐渐地穿越黑暗,走到光明地带。我的精力,主要地放在周五的给教师的建议授课中。这本书发行量非常大,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正地理解了这本书,并使之发挥作用呢?苏霍姆林斯基,对中国教师来说,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即使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此书,也有着种种误读。因此,研究中心内部,也很重视此书的授课(给教师的建议与论语,是本学期尤其重视的两门基本课程),本周开始每天下午也共读此书,选择部分章节,由马玲咿咿呀呀地朗读,读一段,大家停下来议一议,如此这般。作为讲师,本周我的烦恼,十有八九便与此书有关。经过反复研读,最终确定了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命观、知识观、教育观入手,先整体地进行把握,寻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根本,然后再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读。周五选择的阅读材料是给教师的建议第81条,这是苏氏的论文,结果我一读便读错了,主要是核心概念“道德”把握不当,导致整条没有从根本处加以贯通理解。研究中心共读后,这些问题才得以澄清。感谢干干,感谢马玲,感谢小醉,感谢(对了,应该先“感谢国家”)因为这些充足的研讨和准备,周五的课还是比较顺利的。先梳理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再以教育学循环去贯通理解其他部分,等于第一次授课,先树立了一个根本,再读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许多章节,就容易多了,并且会逐渐加深对这一教育学循环的理解。昨晚的讨论中,让我感觉到惊讶且愉快的是,许多学员显然做了认真的准备,本来我以为找出并理解这个循环是很有难度的事,但大家很快就明白了。3烦恼的不仅仅是我,许多学员肯定也深陷烦恼之中。有的抱怨时间不足,有的抱怨自己读得太慢,有的觉得课程太多了,有的认为要求太高了不一而足。我想,假如网师学习是一场跨栏跑,那么,不可能人人都是刘翔。愿望在强烈程度不同,能力的大小有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更何况,还有一些学员,是经不起领导的动员劝说,是属于半不情愿的被加盟。最近,我发现,网师里被加盟的学员越来越多了。还有一些,虽然是主动地“嫁入王室”(加入网师),但完全对婚后生活缺乏正确估计。瞅对象时荷尔蒙起了作用,真正结婚了,发现每天要做饭洗衣拖地板,完全不像想象中那样,穿着婚纱在草地上漫步,这时候才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离婚吧,面子上过不去,凑合着过吧,又忍受不了那份艰辛,怎么办?建议是,减少课程,少而透,让生活变得规律化。你得把网师想象成一个广播电台,你并不想要收听所有节目,所以只要在固定时间收看固定节目就是了。教师专业发展论坛里置顶的课程表就相当于节目单,对照节目单,点到主题帖中,看看节目介绍,然后按时预习,到固定的某晚(周二、周三或周五)七点,想象一下自己摁一下摁钮,广播里传出声音: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群务员杨超设想一下,一学期你选了一至两门课程,假设你选择两门好了!平均每两周学习一课,两周中,你有充分的时间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预习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讲师的任务。即使只选一门也没关系,真正读透彻了,这一学期,也不算白过了。为什么我不建议多选课程?一是希望学得透彻,我不怕选课少的学员,我怕马马虎虎的学员。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批注,结果听课质量就受到了影响。许多时候,课堂上的所谓豁然开朗,如果没有提前深入的预习,便无法持久,只是看了一场表演而已。二是希望保持一个恰当的阅读比例。即学员不仅仅要读网师课程,还要有一些背景阅读,这中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最好。例如一个语文老师,他在研课之余,还可能要读一些文学作品,或有关文本解读等方面的本体性书籍。这也是一种必要的调剂。当然,这世界上永远有榜样,总有些人希望“飞得更高”。这些榜样,将代表网师的高度,也决定了网师的方向。但无论如何,烦恼永远是成长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你打算终生成长(学习),那么就得接受终生烦恼这个事实。好在生活永远是公平的,它在给予你烦恼的同时,往往会给予你更多的惊喜,甚至你现在都意料不到。它为你准备了礼物,藏在岁月深处,等着你去认领。或者说,等着我们去认领。这是我们虽然烦恼,但还汇聚在网师中的理由之一。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一个“讲师”的“思维的觉醒”一个“讲师”的“思维的觉醒”网师每周综述之四(2010年3月14日3月20日)文/魏智渊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岁月像沙漏,一秒一秒地从手中溜走。用小沈阳的话说是这样的:“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了,有时一想跟睡觉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嚎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嚎”这当然没朱自清先生讲得诗意,但却更直接,从某种意义上,把握得也更为准确。无论如何,我们确实应该不断地问自己,在这一睁一闭之间,我用什么来证明自己曾经活过?或者说,当时光的沙子从手中漏走时,除了一睁一闭,握在手中的究竟有什么?得承认,在大多数时候,我们无非是路过时间,从不曾生活在岁月的深度里,真正地是“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这是生命的一种彻底的沉沦,毫无尊严感可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这似乎是无法逃遁的宿命,但是帕斯卡尔也讲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考,或者曰创造,固然不能延长你的生命,但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至于永远处在沉沦状态,相反,是思考和创造,赋予生命以意义,赋予人以存在感,让人在弥留之际,感觉到自己“曾经活过”。这种对于意义的沉思,对于整个研究中心是经常性的。1作为讲师,本学期我承担了两门课程,人间词话以及给教师的建议。人间词话课程,我没多少压力,这是有原因的。去年暑假,“海拔五千新教育教师读书会”组织的“主题阅读之夏”中,我负责古典诗词组,曾与一批老师穿越过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那是一段愉快的学习经历。而上学期,我又耗费了许多精力在唐宋词十七讲和古老的回声上面,还坚持做了几个月的“每日一诗在唐宋词的天空下”系列,于诗词,应该说驾轻就熟了。但困难很快就来了。先是人间词话,在重读时,又有一些困惑。这些困惑,其实在“主题阅读之夏”时已经遭遇了,但是我习惯性地给予了一种解释并自以为解决了。在本周二人间词话授课中,几个困惑之处重新浮现出来:困惑之一,是第六十二条,既说“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是“淫鄙之尤”,但“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又说“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何以前面的“淫鄙”就是“真”,而后面的“淫词与鄙词”,如果也是真实地描写人的欲望,为什么就是“游”,而不是“真”?那么,这里的“真”,究竟是什么意思?困惑之二,是第三十九条:“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白石写景之作,明明很美,为什么王国维要批评说是“终隔一层”?困惑之三,是王国维对“气象”一词的使用(第10、15、30、31条),前后差异较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几处困惑,在准备课程时,我都加以解释。例如给“真”加入“诚”的维度,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采用叶嘉莹等人的说法,指出王国维对南宋词人有偏见,不能欣赏南宋词,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对“气象”进行扩大解释,由规模而扩大为强调宽广与深透,甚至进一步扩大为形式上的奇崛,这种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殊不知这样正是在一步步地消解“气象”的原义。在授课中,我发现我的疑惑之处,也正好是学员的疑惑之处。这些疑惑,在讨论中浮现出来并成为焦点,然后干干对这几处进行了解释,于是一切豁然开朗。周三,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来写前一天晚上的授课总结,对疑惑之处一一进行了梳理。在梳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问题究竟在何处?为什么这些问题没有被自己明确地提出来?反思的结果之一,是自己仍然缺乏对王国维足够的聆听,而这种聆听,恰恰是阅读或学习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虚了心,悬了偏见,努力地进入王国维,理解他究竟在说什么,他的逻辑是什么,想象在他的整体框架中,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包括说出来的和没有说出来的,甚至于,体会他的犹疑与困难。而对读者来说,通常的困难恰恰在于,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缺乏警惕,容易将人间词话拆散,然后用来印证自己的偏见,或者反过来,用自己的偏见,去强行解释人间词话,而对其中的悖谬矛盾之处,视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悖谬之处,如上述的三处,往往不是停下来思考人间词话的逻辑结构,体会王国维的真实含义,反而容易强作解释,用自己的框架去强行打通,这就造成了对人间词话的误读。还有相反的情况,明明王国维出现了悖谬之处,这时候不从自己对诗歌的敏感出发,反倒去强求解释的一致。最明显的例子,是“气象”一词的运用,想当然地认为王国维的逻辑是一致的,因此试图去填补使用上的不一致。凡此种种,都形成了遮蔽。如果不自以为是,会发现人间词话有自己的内在结构,这也是干干在讨论中不断梳理澄清的地方。而对人间词话理解的深度,取决于对这个内在结构把握的清晰程度以及深度。大半的阅读,即使有收获,也往往是一鳞半爪的,但这种阅读,不能够引起自己阅读结构上的大的变化,收获就非常有限了。而根本阅读,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知性的啃读过程,通过啃读,真正地看到了一本书的内在结构和逻辑,这时候,才能够说,读透了一本书。这一过程,多数情况下,很难独自完成,需要共同体的相互启发与不断梳理,这正是网师存在的理由之一。2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肯定不像哲学课程那些让我发怵,我读过几遍,自己觉得难度不大,而且有了研究中心几年摸爬滚打的经历,应该也不成问题。如果说是有点难度的话,那就是总觉得这本书太通俗了,反而让人感觉到无话可说。有时候甚至觉得,这里面的道理自己也都明白了,所以缺乏智力挑战。但主讲这门课程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这本书。裂缝从第一次授课开始,之前我说过,是源于在对第81条作批注时,对“道德”一词的误读,导致了一连串的“误批”。这一误批,引发了研究中心关于这一章的讨论,这个讨论的结果,是干干总结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并形成了文章。这个文章,又推动了这门课程在设计方面的重新组织。资料包上讲授内容的不断变化,就是对课程不断思考调整的反映。这些“折腾”,一遍一遍地将我打回苏霍姆林斯基那里,迫使我不断地思考。周三晚,因为要做资料包,我又一次重新浏览给教师的建议,一口气看了四个小时,又花了一个多小时重新分类,这与课程之初的简单分类已经完全不同了。因为有了“教育学循环”这个魂,从书中看到了许多以前熟视无睹或者压根没看到的东西,这一百条建议,慢慢地不再是分散的一百条建议,而成了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尽管现在这个整体还不是十分的清晰,还需要穿越课程使之更明白。分完类,睡下,整个晚上,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在梦中,我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在跟着他上思维课。我们穿越过森林与峡谷,在冰雪中穿行,草地中穿行,穿越四季以及种种的艰难险阻这段话没有半点虚构。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这个梦,很感慨。觉得这几周,自己对给教师的建议的理解,已经与以前全然不同了。这种感觉,并不是“得矣,得矣”的那种豁亮,恰恰是仿佛在森林里,在以为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我还不知道路有多远,路的尽头有什么,但已经隐约可以窥见其中的神秘。这种感觉,让我不复有刚接触课程之时的那种觉得毫无挑战的智力疲惫,而是有一种面对未知,面对不确定,面对神秘的未来的新鲜感与兴奋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未被完全开发的能量,或者说,感受到了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感,一种自信。忽然想,这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么?遭遇困难,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力量并形成信念,形成自尊感,获得克服困难的意志,并因此具有了进一步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段时间内,在这两门课上我所经历的这一切,难道不是一个“讲师”的“思维的觉醒”?3给“讲师”加上引号,是因为意识到自己首先是学生。在上学期的授课中,我习惯于写好讲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时候,课堂上我不太会遭遇困难,只是一个解答学员疑惑的老师。我所做的,只是尽可能地预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种种困难,并事先解决。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因为学无止境。但这种“知”,只是一种理智上的“知”,其实在潜意识里,我仍然在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讲师的角色。就像许多认为人应该谦逊的人,其实骨子里骄傲自大,并且往往越是无知的人越骄傲自大一样。并且,我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更准确地说,是错误的潜意识认为网师的学习,讲师至关重要,而随着课程的不断开发,每一门课程都将越来越趋于成熟,这种成熟的极致,将是讲师会根据学员的水平,预计到学员出现的一切困难,并预先设计好解决方案。这样,学员在阅读的时候,在一切可能有困难的地方,都会看到讲师精妙透彻的解释。但真相显然不是如此。只要我在潜意识里以为自己在某门课程上全知全能,我便必然地被遮蔽,并对学员构成遮蔽,因为我会看不到自己一直没有看到的东西,我的经验不会破裂,不会有新的肌肉生长出来。甚至于,我会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强行作出自以为懂的解释。更可怕的是,这一切还不是故意的。而对于网师学员来说,期待讲师的完美甚至全知全能,也是一种神话。正如里尔克所说:“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我要千百次地引用里尔克的话)也就是说,永远没有人能够代替你的独立学习。没有真正地啃过给教师的建议并感觉到有许多困惑不能解开的学员,就不可能真正地读懂干干所写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这就是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那些回避困难,偷工减料的学员,最终有一天会意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含义。我可以想象的是,三年以后,五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网师里仍然会有不少学员,他们得到了成长,但是那种成长,不是质的变化,不是结构的根本变化,只是词语上的变化。因为,他们从来未曾真正深刻地进入一本书,从来不曾真正认真地做过一次作业。他们太重视课堂,太重视讲师精彩的表演,而不愿意经受课堂之前的在黑暗中的摸索与穿越。在教育教学上“寻医问药”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与共同体一起穿越漫长的旅程更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讲师亦是学员,学员亦是讲师,不去等待精彩,而是共同去创造精彩,这才是网师的本质之所在。4生活仍然在继续。沉默寡言的杨超在装信封,第一批通过审核的学员,将陆续收到研究中心寄出的协议书,这些协议书,是对学员身份的正式确认,网师将为这些通过审核的学员建立档案。若干年后,这一切都会成为历史。当然,也可能是笑料,一切取决于今天如何去书写。古老的回声作业结果发布了。这门课程是选修课,可不提交作业的,提交了也不计入成绩的,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收到了10份作业,讲师和我,也联合对10份作业进行了认真的批阅,一如既往地严格,结果如下:10份作业中,有2份获得优秀等级,分别是灰菜燕燕、河南麦子;有5份获得及格等级,分别是如一行者、兰心明月、秦月汉关、久久静美、雪依然;有1份作业不及格;另外,有2份作业无效,原因是作业太简单。两份优秀作业,是完全当得起“优秀”二字的,建议大家读一读。其中特别要提一下的,是灰菜燕燕的作业。灰菜燕燕的博客上,贴着这样一段文字:昨天皮鼓老师在qq上通知我把古老的回声作业修改一下,要作为榜样作业贴出来。并且祝贺我和麦子都得了优秀等级。对我而言,这个消息已失去了让我欢呼雀跃的效力。因为许多天前就在邮箱里看到了优秀作业展的邮件。我是被评为良好等级的。那时在屏幕前和艾儿麦子说话的时候,我就泪流满面。这泪水里不只获得赞赏的喜悦,更多的是苦尽甘来的轻松与释然,还有些许的自信的东西慢慢浸润到心里。在那一瞬间,我似乎体会到了那些运动员们的了金牌时的感慨万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先前还为唐宋词十七讲和理想课堂两样作业都通不过而像个孩子似的痛哭一阵儿。那种痛哭,是许多年来不曾有过的来自心底的追悔和对虚度光阴之后两手空空的恐惧。这些失败的重撞,没有使自己丧失勇气,相反,倒是强化了自己对网师的再认识和来自心灵深处的认同。通过写“年度阅读史”,对自己一年来走过的道路细细回数,恍然发觉是网师剥落了我那层看似很坚强、对生活很无所谓的皱巴巴的皮肤,见到了依然鲜红依然沸腾的热血。我开始努力了!古老的回声作业是我思想迈向豁然的转角处郑重拿起来的一本书。因为没有买到纸质教材,我就把王室的电子课本打印成册,利用假期细细的读。读进去之后才认识到即使是大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我能够发现这些疏漏,是不是就证明了我的成长?古老的回声作为选修课,是不需要都交作业的。但是我对麦子和艾儿说,我必须把这作业写出来。因为:一、不管选修必修,这本书都穿越了我的灵魂,如果是选修作业就不写,那也是违背进网师的初衷的。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更不是什么蜗角虚名。二、这是我见证自己努力和能力的一个机会。如果我努力了,是不是心灵就会回应给我丰实的收获?三、我是性情中人,孔雀东南飞的主体重建,读起来心口被堵的郁闷难挡,不把自己的批驳用文字发泄出来,心就无法舒畅!可是当我真的坐在电脑前去理顺自己的思路,去组织语言表达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一个深渊,深不可测,又是一座大山,需要仰望。我没有丝毫的理论依据,我的语言是那样苍白而没有丝毫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这是篇长篇叙事诗,王富仁的赏析就有八九十页,我得逐字逐句的捉摸品析。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还得把牵扯到的本书中的相关理论重新梳理提炼。麦子问我什么后写完,我说这是个大工程,需要执著和勇气啊!因此在忙于家务和陪孩子读书,练钢琴,学英语之余,我的所有时间都用在批注古老的回声上了。而随着哲学始作业提交日期也近在咫尺,我心乱如麻,连睡梦中都在和王富仁争论。终于构思准备了半个月之后,利用一个周末整整两天的时间我卧在椅子里写完的近万字的真的没有爱情吗?,我记得这个作业的结尾是在孩子的英语学校完成的,因为英语学校有电脑,家长在等待的时候可以上网,我坐在那里,把其他家长嘴里的家长里短从耳边抹去路上构思的内容噼里啪啦的显示在屏幕上。我把这近万字的作业点击发送的一刹那,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心情无比轻松。领着孩子走在初春的还有残雪的大街上,阳光洒在脸上,我高兴得像个似乎回到了青春时期,在路上蹦跳了好一阵儿说实在话,初读灰菜燕燕的作业,我是很惊讶的。因为我知道许多学员是连3000字的阅读史也写不够,是七拼八凑的。而灰菜燕燕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这份作业却让人赞叹。我跟办公室同事讲,这份作业,如果是在王富仁的文章刚在名作欣赏上发表后不久写出来的话,那么稍加修改,完全可以作为商榷文字发表在名作欣赏上。我相信,这样的论文,对于灰菜燕燕也是一种挑战,她成功了。虽然“历经磨难”,但一旦写出来了,突破了,生命便获得了一次刷新,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这门课程。这对灰菜燕燕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学员”的“思维的觉醒”。5在我日复一日地阅读、思考、写作时,正读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