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ppt_第1页
[经济学]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ppt_第2页
[经济学]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ppt_第3页
[经济学]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ppt_第4页
[经济学]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如何改变风险状态是风险管理的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大致的分类是: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的风险管理技术;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作用于结果,即在风险市场上,将原始风险状态x交换为y的风险管理技术。 由于因果关系的相对性,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更高级别的风险管理,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也可看作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还可以分为 依赖风险市场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不依赖风险市场的管理技术。 前者必须在具备风险市场的条件下,风险主体才可采用(主要是财务型风险转移技术); 而后者并不依赖风险市场。,第一节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的形成过程,所以了解有关风险状态形成过程的理论(风险致因理论)十分必要。 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源于保险,所以风险致因理论迄今还主要是指事故(损失、灾害)致因理论,一 、 风险致因理论,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源于保险,所以风险致因理论迄今还主要是指事故(损失、灾害)致因理论。以下是四种风险致因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英国人格林伍得和伍兹发现: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其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 1939年,法默和查姆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指:个别人所具有的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是少数,但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减少事故频发倾向者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如何减少事故频发倾向者?不是就业上的歧视,更不是肉体上的消灭。正确的做法是,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工作。一类工种上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是另一类工种上的事故频发倾向者。,(二)、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出版工业事故预防一书,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这样就有了多米诺骨牌的五个因素(五张骨牌): 遗传及社会环境(先天与后天); 人的缺点;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 伤害(损失)。,多米诺骨牌理论应用要点: 一张骨牌倒了,连锁反应发生,伤害出现。 移出一块骨牌,连锁反应被破坏,事故中止。 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张骨牌都一样重要,也不是每张骨牌都可以移出。,(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指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多种形式的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所以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哈登将伤害分为两类: 1、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阀值的能量引起的; 2、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哈登认为,能量是否能造成影响取决于能量大小、作用时间长短及频率、能量的集中程度;他还指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防止事故的发生。,(四)、系统安全理论,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研制洲际导弹过程中,产生了系统安全理论。其要点包括: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从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的传统观念,变为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 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强调消除安全盲区)。 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要注重减少总体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及其危险,即使今天认识了所有危险源,明天又有可能出现新的危险源,所以控制危险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几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一)、风险回避 1.基本概念 风险回避是在风险事故存在或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以避免可能产生风险损失的一种控制方法。 风险回避的特点:是一种彻底的风险控制技术,但是一种消极的控制风险方法。,2.基本方法,放弃(行动前):如酒后驾车; 中止(行动中): 改变行动方式:,3. 风险回避的局限性,有些风险是无法回避的:如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能源或金融危机、地震、暴风雪等; 回避的成本太高: 回避的成本不一定很高,但不合算。,(二)、损失控制,1、基本概念 损失控制是指采取措施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采取措施,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程度。 损失控制特点:损失控制是风险控制中最积极、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2、基本分类,A . 按目的分:损失预防-减少事故频率; 损失减轻-减少损失程度 。 B . 按执行时间分:损失发生前(损失预防); 损失发生中(损失预防、损失减轻); 损失发生后(损失减轻)。 C . 按措施特点分:工程法 教育法 程序法,3.基本方法,31 工程法 以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物质性风险因素的处理,达到损失控制的目的。 主要的理论依据:哈顿的能量释放理论,哈登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防止风险因素的产生 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 防止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 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和限制能量释放速度 在时间、空间上将风险保护对象进行隔离 借助物质障碍将风险与保护对象进行隔离 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属性 加强被保护单位的防护能力 救护被损毁的风险单位 稳定、修理、更新受损害的物体,工程法的局限性:成本-效益问题,作业,近年来婚庆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并不鲜见。请考虑婚庆公司组织婚庆活动时,意外事故种类及其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并考虑如何通过工程法防止和减轻这类损失。,3.2 教育法,教育法是通过安全教育的培训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风险事故、减少事故损失的风险控制方法。 主要的理论依据: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具体方法:安全教育与培训。包括: 让职工了解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让职工知道如何采取措施来减少自己、他人可能面临的伤害; 训练职工运用各种保护装置及设备; 通过应急措施、抢救措施的训练、实施,向职工灌输安全生产第一的意识与公德。 特点:投入少、见效快;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3.3程序法,工程法与教育法分别处理物质风险因素和人为风险因素,但物质与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程序法是指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作业方式,保证风险因素能及时得到发现、处理,保证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能得到有效降低的损失控制方法。 强调的是风险管理流程。,具体办法:,a.在降低损失发生频率方面-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检查表 设备维修制度 b.在减少损失幅度方面-应急计划 隔离法-将风险单位分割、独立 程序法的特点:是任何风险主体必须采取的风险管理方法,成本低;但程序法很难完备,贯彻执行上也有难度。,(三)控制型转移技术,1、基本概念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风险主体通过合同协议将可能产生风险事故的活动、资产或将原始风险状态转移给其他风险主体的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转移的分类 标准:是否通过风险市场转移风险。,控制型风险转移:通过转移可能产生风险事故的活动、资产达到转移风险(改变风险状态)的目的。 财务型风险转移:通过金融市场(风险市场)将较劣的风险状态交换为较优的风险状态。,控制型风险转移技术的特点 控制型风险转移基本不改变形成原始风险状态的各环节活动内容或状态,但各环节所涉人、物的归属会有变化,从而由人、物产生的意外后果的责任承担方也发生变化。,2、控制型风险转移技术的基本形式,出售 通过买卖契约将财产所有权转让他人,从而将财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转移给他人。 转包、分包 通过转包、分包合同,将活动交由其他风险主体进行,从而将与活动有关的意外事故的风险转移给他方。如普通风险主体常将高空作业、特殊安装、打捞等作业包给专门机构。(总可以吗?) 出租 通过合同将物品交由他人使用,由他人承担物品安全使用意外的责任。当然由于法律方面的制约,通过出租并非总可以转移风险责任,如房屋、汽车的出租。 承租 通过租赁合同,租赁他人物品,由他人承担市场价值波动的风险。,(四)、控制型风险分散(风险中和技术),基本概念 风险主体通过增加实现经济行为目标的途径的办法达到优化风险状态的目的。,基本方法是多元化,生产要素方面:来源多样化、种类多样化 生产方面:工艺 产品与市场方面(经营多元化):横向上相关产品与市场(协同效应);多向上不相关、少相关产品与市场。 资产负债多元化,分散化的局限性 : 可能性与成本。,三、风险控制的成本与评估,应用控制性风险管理技术,应注意成本-效益分析。 基本分析方法 当通过控制性风险管理技术将原始风险状态由X。变为Y。时,必须在Y。中计入规划、组织、实施、控制风险管理技术所花费的成本。 在此基础上,才能判断何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适用的、何种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可应用到什么程度。,第二节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不是作用于风险状态形成过程,而是作用于原始风险状态X。 但我们须注意原始风险状态的相对性。,一、任一经济指标有自己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其取值的概率分布可以说是该指标的原始风险状态,但该指标可能是另一指标的构成要素,如我们可以单独分析企业汇率损失指标,但该指标显然是企业利润指标的构成要素,这就是说有些经济指标在自身是风险指标的同时可能也是另一更高一级风险指标的风险事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对这类风险指标采用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措施,从分析更高一级的风险指标的角度看,是广义的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也就是说具体的、狭义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可能是广义的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 二、在风险管理上我们总是将已确认的较优的风险状态作为进一步改进风险状态的起点,这就是说我们总是将最新确认的较优风险状态作为原始风险状态。,一般将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分为三类。 分别是: 风险汇集 风险自担 财务型风险转移。 财务型风险转移又分为 保险转移 非保险转移。,一、风险汇集,风险汇集是风险分散的另一个版本。 基本概念 分属不同风险主体的风险,通过建立某种结果分摊的方式,达到增加全体风险主体的福利或优化各风险主体的风险状态的目的。,(二)风险汇集原理,1、辛钦大数定律 2、中心极限定律 3、风险汇集原理: 独立同分布风险主体达成风险均摊协议,在均值方差标准下,各风险主体的风险状态得到了改善。,作业:举例独立同分布风险主体例,(三)风险汇集的基本方法,1、合并风险主体 通过合并风险主体使原各风险主体合并后实际分担的风险状态优于合并前的状态,且合并后的风险主体更便于风险自担或财务性风险转移。,2、通过协议建立风险共同体 A、多方协议(风险共担):多个风险主体通过协议确定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原则 B、市场化汇集B(风险转移):由一个市场经营主体收购多个风险主体的风险状态(财务型转移) C、社会化汇集(公共化汇集风险分摊):由公共部门(政府)收购各个风险主体的风险状态。 -,在什么情况下上面的“共担”、“转移”机制不起作用呢?当风险不是独立的时候。 地震 洪水 传染病,实际上在部分人有可能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我们仍然能够“分摊”风险。 这里基本的思路是来自于(风险回避的)效用函数的凹性,从每个人那里多拿走 一点点钱的社会成本,会低于从一部分人那里拿走许多钱。,很多风险不可能由保险公司处理,但是政府能将钱在各个团体间转移。一些例子: 世界贸易中心的受害者补偿基金。 医疗补助以及一些其他形式的灾难健康保险 各种形式的灾难救济。 当灾难发生时,这些保险“策略”中的许多甚至都没制订 没有市场。但是政府 仍然能够分摊风险来提高社会福利。,例如,设想有100个人,每个人的效用函数为LnW,财富为500。 想象其中一个人经历了200的损失。他的效用损失是:Ln500-Ln300=6.21461-5.70378=0.51083 现在来考虑若我们将这个损失分配给所有人,总效用损失为:100(Ln500-ln498)=100*(6.2146-6.2106)=0.4,但从更高的视角看:是帕累托改进。因为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总是面临一定的、由部分人共同面对的非独立性风险。一部份人面临洪水风险,另一部份人面临地震风险,还有一部份人面临干旱风险,(如果你属于什么风险都没有的团体,你有被社会其他成员仇视的风险),由社会集中财富消除所有这些风险(每个成员拿出一点财富),每个人的福利实际上得到了改进。,(四)风险汇集的局限性,1、合并、协商的成本和利益冲突阻碍风险汇集 2、市场化风险汇集的垄断与内容的选择,例如并不是所有风险都是可保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保险。 3、公共化风险汇集的成本-效益问题:浪费与服务不到位等。,(四)风险汇集的局限性,1、合并、协商的成本和利益冲突阻碍风险汇集 2、市场化风险汇集的垄断与内容的选择,例如并不是所有风险都是可保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保险。 3、公共化风险汇集的成本-效益问题:浪费与服务不到位等。,(四)风险汇集的局限性,1、合并、协商的成本和利益冲突阻碍风险汇集。 2、市场化风险汇集:有市场吗?有需要的市场吗?例如并不是所有风险都是可保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保险。 3、公共化风险汇集的成本-效益问题:浪费与服务不到位等。,风险汇集习题课,数理统计知识回顾 两个风险主体是独立的是指两个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是独立的,即甲的风险指标x与乙的风险指标y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是风险指标是离散型的,则独立是指: p(x= xi ,y= yj )=p(x= xi )p(y= yj ) 对任意i, j成立。 如果风险指标是连续型的,则独立是指: X与Y的联合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f(x,y)=f1(x) f2 (y),多个风险主体是独立的,指其中任意两个风险主体是独立的。,习题1,设甲、乙在未来一年内遇到意外的可能性及其损失如下表。 设甲、乙是相互独立的。 设甲、乙两人达成协议,风险共担,即甲、乙各自承担1/2(X+Y),其中X,Y是独立同分布的,分别是甲、乙的风险指标。 分析期望价值标准、均值方差标准下,风险汇集的结果。,有关结论,理论上,若X、Y是独立同分布的,则 E(x+y)/2=E(x)=E(y) D(x+y)/2=1/4D(x+y)=1/4 * 2D(x)=1/2D(x) 设多个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分别是X1 、X2 、X3 、Xn 它们是相互独立同分布的。 作风险汇聚安排,每个风险主体承担(X1 + X2 +、+Xn )/n 风险汇集前后优劣的比较问题就变成了比较 Xi 与 (X1 + X2 +、+Xn )/n 的优劣的问题。 因为E(Xi) =E ((X1 + X2 +、+Xn )/n ) 而 D((X1 + X2 +、+Xn )/n ) =D( Xi)/ n,所以如果风险主体是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则独立同分布风险主体之间的风险汇聚安排总是使各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状态得到改善,且参与风险汇集的主体越多,风险状态优化程度越高。,数理统计知识回顾,两个风险主体是非完全正相关的是指:两个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x与y满足下式: cov(x,y) 其中cov(x,y)=Ex-E(x)y-E(y) 多个风险主体是非完全正相关的,是指其中至少有两个风险主体是非完全正相关的。,一般情况下,说多个风险主体是独立的,要求太严格(很难成立),但说多个风险主体是完全正相关则往往可以接受。,设多个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分别是X1 、X2 、X3 、Xn ,它们是非完全正相关的同分布随机变量。经风险汇集安排,任一风险主体承担的承担的风险指标是: (X1 + X2 +、+Xn )/n 因E(Xi) =E ((X1 + X2 +、+Xn )/n ) 而D((X1 + X2 +、+Xn )/n ) =cov(xi,yj)/n2 = D( Xi) 所以如果风险主体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则非完全正相关同分布风险主体之间的风险汇聚安排总是使各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状态得到改善。,习题2、,已知甲、乙是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是同分布的,为: 又 证明:A、甲乙是完全正相关的; B、汇集不可能使甲、乙的风险状态得到改善,习题3、,已知甲、乙是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是同分布的,为: 又 证明:A、甲乙是非完全正相关的; B、汇集能使甲、乙的风险状态得到改善,习题4,设甲、乙是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状态分别是财富变量X与Y,X与Y相互独立。 且:E(X)=1,E(Y)=2 ; D(X)=D(Y) =4 。 若甲、乙达成协议,由甲承担共同风险(X+Y)的倍,乙承担共同风险(X+Y)的(1-)倍,0 。 问:是否存在使甲、乙的风险状态同时得到优化?若存在,是多少?若不存在请予以证明。,作业1、,设风险主体是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其原始风险状态为x 。 经过业务分散化,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状态由y1 与y2 的和构成, y1 与y2是非完全正相关同分布的。 且y1 = x/2。 请比较 (y1+ y2 )与x的优劣。,2、,已知甲、乙是以均值-方差为标准的风险厌恶型风险主体,面临的风险指标是同分布的,为: 又 设甲、乙两人达成协议,风险共担,即甲、乙各自承担1/2(X+Y),其中X、Y分别是甲、乙的风险指标。 分析:风险汇聚的结果。,3、,设想有1000个人,每个人的效用函数为 100-100/W,财富为1000。想象其中一个人经历了500的损失。现有两种承担损失的方法:A、由损失者个人承担;B、由1000人平均分担。 比较A、B总效用损失。,二、风险自担,(一)基本概念 风险主体不再对原始风险状态X。形成过程施加影响,也不通过风险市场转移风险,而是通过风险主体内部的财务安排来防止X。的负面影响。 风险自担技术也叫残余风险技术。一般是在采用了所有其他可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后,再采用的技术。,(二)风险自担的原因,认识不到:原始风险状态无法认识或认识不精确(参数估计错误,参数漂移)。 控制不了: 无控制手段(随机波动)、控制成本太高。 转移不了:无市场、无交易对手。,认为自担最好(好处): -风险自担的成本较低:长远看保险的费用一定超过平均损失(保险公司的利润、成本、税收)。保险公司保费中用来补偿损失的部分叫“纯保费”,典型的保险公司保费中,纯保费只占总保费的65%左右。且风险主体的平均损失未必就是同类风险的平均损失(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风险自担可以控制理赔进程。 -可以获得备用金的投资收益。 -风险自担可以避免保险中的社会负担。,(三)适用范围,风险自担适用于如下场合。 -风险主体能承担最坏的结果; -进一步采用其他风险管理技术在成本上已不合算; -在风险主体只能无意识地承担风险的场合。,必须充分认识风险自担的不利处: -有巨损可能 -损失的大幅波动会失去税收方面的好处 -可能引起员工关系和公共关系的紧张:员工补偿问题 -无法获得专业性服务、或需另付专业性服务费用。,(四)分类,1、主动与被动: 1)主动自担:风险主体已知自担是最佳选择(有意)。 2)被动自担:风险主体无意识地或被迫承担风险(无意)。 任何未识别出的风险、或无法回避、控制、转移、分散或汇集的风险,其最后归属是自担。 未识别出的风险,风险主题将无意识自担;识别出、但无奈的风险(知道自担未必好),风险主体将被迫自担。,2、有财务安排和无财务安排,1)有财务安排:对损失补偿做了财务安排-将作为损失补偿的财产以某种流动或半流动的形式保留,以备损失发生时调用。 有财务安排又分为: 全部自担:不采取财务型风险转移技术。 部分自担:采取财务型风险转移技术转移部分风险(风险自担与转移相结合)。 2)无财务安排:对损失补偿未做财务安排。,(五)风险自担计划,1、外部支持 企业考虑风险自担计划时,一般会寻求外部支持,即向专业公司购买相关服务。 ?,2、风险自担计划的焦点,风险管理成本由三部分构成: -管理费用 -平均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完全是偶然出现的损失,但其后果是灾难性。,一般认为预期损失,对自担和保险是一样的。 一般认为非预期损失的特点是:频率低、损失幅度大。他们通常不适合完全自担,而较适合保险(汇集)。 所以风险自担计划的焦点是管理费用的节余和企业能够承担的非预期损失额的确定。,3、自担水平的确定,1)正常损失 正常损失就是预期损失,对自担和保险是一样的。 确定其水平的办法是: 通过以往的损失纪录计算, 按保险公司保费的65%推算。 企业必须具备补偿正常损失的能力。,2)损失自担能力的判断(承担非预期损失的能力),风险自担计划要核定的是企业补偿非预期损失的能力。 确定企业补偿非预期损失的能力,要考虑如下企业财务强度指标: -流动资产 建议用10-25%的流动资产作为风险自担的上限。 -总资产(反映借债能力) 建议用1-5%的总资产作为风险自担的上限。 -长期(5年)获利能力 -销售收入 建议用0.5-2%的销售收入作为风险自担的上限。 -现金流量 建议用上一年现金流量的5-10%作为风险自担的上限。,3)风险自担水平的确定艺术,风险自担水平的确定不是纯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门艺术。 多数情况下不存在精确的计算标准。但如下度量方法一直得到应用。 -什么水平下的未保险损失将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并带来破产后果。 -什么水平下的未保险损失,企业可以在不必借债的情况下消化。 一般可由此界定企业风险自担的上限和下限。,4、风险自担的财务处理方式,风险自担计划中,小额损失将计入经营成本;大额损失将由保留的应急资产(基金)补偿,或由应急贷款补偿。,(六)风险自担与转移的组合,由于大型企业大都认识到风险自担的有利之处并开展风险自担活动,保险公司也开发了一些新业务以与单纯的风险自担计划竞争,同时风险自担企业也试图克服风险自担的缺陷。于是,许多风险管理计划以风险自担与风险转移相组合的方式出现。,1、保险免赔额 保险公司只对超出免赔额的损失部分负责。 两种常见的主要保险是, 单一超额损失保险 总超额损失保险,2、费率回溯保险,费率回溯保险是一种自费率保险,在此计划中,保险公司对保险费率设定一个最大值Pmax和一个最小值Pmin,保险费率由在保险期间发生的实际损失来最终确定。,费率回溯保险具体办法,PR=(PB+LC)TM 其中: PR保险费(计算值); PB基本保费; LC转换损失(根据实际损失作的调整); TM税收乘子。,而 LC=LLM 其中 L实际损失额; LM损失转换乘子。,若PminPRPmax,最终保费为PR; 若PminPR , 最终保费为Pmin; 若PR Pmax , 最终保费为Pmax 。 在此计划中,保险公司先收取保费储金,再在保单到期时根据实际损失额调整。,例企业员工以外伤害赔偿风险。保险公司提供两个选择: A、每年保险费44.3375万元。 B、费率回溯保险 其中:PB=7.25万; TM=1.07; LM=1.12; Pmin=30万; Pmax=65万。,则 实际损失为12万时,PR=22.1383万,最终保费为:30万。 实际损失为30.52万时,PR=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