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_第1页
桂花雨教学反思 _第2页
桂花雨教学反思 _第3页
桂花雨教学反思 _第4页
桂花雨教学反思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 “ 浸 ” 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 、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 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 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2 / 7 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 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 、品读 “ 浸 ” 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 ,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3 / 7 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玛坑中心小学农村小学小班化分层课堂教学 桂花雨教学反思 黄珺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 也正如那 “ 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 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 摇桂花 ” 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 “ 摇桂花 ” 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地三自然段,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对于作者盼望 “ 摇桂花 ” 的迫切心情和 “ 摇桂花 ” 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 字,从领会对话和关键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 “ 桂花雨 ” 的感受 ,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 ,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 “ 啊!4 / 7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 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写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 ,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我觉得自己有一些紧张,连学生对把 “ 尤其 ” 的 “ 其 ” 读成了第三声我都没有发现。其次,由于没有试上,时间的把握上我害怕自己来不及,不断的看手表。最后感觉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比较多,学生说的比较少,没有完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本课着重从 “ 桂花之香 ” 、 “ 摇花之乐 ” 、 “ 思乡之情 ” ,三个方面分析课文, “ 摇花之乐 ” 这一段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 “ 摇桂花 ” 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 “ 摇桂花 ” 的迫切心情和 “ 摇桂花 ” 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对于 “ 桂花雨 ” 的感受 ,我引导学生想象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 ,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 :” 啊 !真像下雨 !好5 / 7 香的雨呀 !” 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 ,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这堂课,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在设计教学环节方面,可以更科学。 桂花雨是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执教的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教学中,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使阅读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更加生动、感人。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桂花雨一课是阅读课文,课堂时间应主要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上。课文的重点就是从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写家乡桂花的香与中桂花的乐。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读了课文后,你感到了什么?学生寻着问题找到: “ 香 ” 、 “ 乐 ” 两个字,于是我用课件出示这两个字,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 中找出能体现你感到 “ 香 ” 、 “ 乐 ” 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文中找句子,找到一个句子或段落就用课件出示一个,引导学生读句子、段落,体会句子含义,学生在找、读中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人与物的思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要学生自己抓住难点并突破难点是见不容易的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桂6 / 7 花树、我摇树时等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感受,然后思考妈妈的话: “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 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 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两处的桂花一样不,不一样在哪,按作者写的应该是哪处的香?为什么妈妈又会这样说,于是在比较中学生自然就讲到了家乡的原因,于是我再出示课件:这里的 _再 _,也比不过家乡。通过句子练习,学生一下就懂得了课文中作者句子后面的潜台词,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阅读教学达到人文化境界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创设情景,将语文外的多种因素调动,配合语言文字达到美育作用。 首先,我使用了浅兰色的底版,在这个底版上采用的是黑色、黄色和 橘红色的字体,给人舒适的感受。比如说 “ 桂花 ” 我就用的是黄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桂花是黄色的,而“ 香 ” 用橘红色,给人以温馨之感。 此外,我还插入了高清晰度、具有美感的图片,有桂花树、桂花和我和妈妈摇桂花 树的图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