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归纳汇总.docx_第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归纳汇总.docx_第2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归纳汇总.docx_第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归纳汇总.docx_第4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背诵归纳汇总.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别云间 (清)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相见欢 五代南唐.李煜选自南唐二主词 无言独上西楼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东溪(北宋)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兔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约客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九年级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色烟柳满皇都。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h)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旅夜抒怀 (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鲁山山行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水调歌头 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观刈麦 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登快阁(北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唐代)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名句赏析1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移情于物,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迅疾猛烈,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作者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写景中融入了惜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为下文送别做铺垫。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准确而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且寓情于景,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于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天净沙秋思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描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 尽致地揭示出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为陈同甫赋壮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和雄心壮志,是本词的核心,也是全词的最强音。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东汉末年,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翻译: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贫弱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关系存亡的时候啊。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译: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译:(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用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官员,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员,评论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标准不同。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译: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用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6.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译: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亲近并且信任他们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译: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显达。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译: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嫌弃我),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当代时局的大事。我因为这样而感动而激奋,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有二十一年了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1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13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用来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和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背诵1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条件的句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条件的句子: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2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9武侯祠前悬挂着一幅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你能在出一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吗?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0诸葛亮在出中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句子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12表明诸葛亮身份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3出师的目标政治愿望(或先帝托付的“大事”指的是?、):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出师的前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14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或寄寓“三顾茅庐”的典故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全文最能体现诸葛亮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作者在本文中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几件大事: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马说详细知识点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重点翻译1、食马者食s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7、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1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1、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起鞭子到了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中心思想: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写作方法: 1托物言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本文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词语解释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2、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鄙:(见识)浅陋3、何以战:靠什么作战?以:用,凭,靠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弗:不。专:专有5、徧,通“遍”普遍。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信:诚信7、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孚:受到信任福:降福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案:案件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10、公将鼓之: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11、败绩:(军队)溃败12、驰之:驱车追赶齐军14、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振作,击第二通鼓士兵的勇气衰退,击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再:两次,第二次1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7、难测:难于估计,推测18、伏:埋伏,伏兵19、靡:内容理解1、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2、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5、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6、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如: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作用: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五柳先生传知识点整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解释(1)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2)不详:不知道(3)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4)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5)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6)或:有时(7)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8)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9)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10)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11)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屡空,经常是空的。(12)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13)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15)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16)俦,辈,同类。(17)觞,酒杯。成语及名句(1)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褒)现多指学习不认真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贬)(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3、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理解背诵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2、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3、“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答: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4、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答: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世礼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5、(1)交代五柳先生性格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交代五柳先生志趣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7、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字,人,世称。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译文:意有所至,梦也同往。(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似乎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次开始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来记。黄生借书说作者:袁枚。 袁枚,清朝诗人。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说: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中心思想: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愤学习。写作特色: 1)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 2)由点及面,层层深入。翻译1.书非借不能读也。译: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去读。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译:除此以外的祖父和父亲积累,而儿子、孙子丢弃书本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译: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4.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译: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讨者要回,因此而忧惧地抚摸赏玩久久不停。5.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译: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这样的话。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译:(我)到张氏家去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借书的心情是多么迫切。7.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译: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书。(由于长期不翻阅,)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了书本。8.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译:这样以后我很感慨借书读的人是多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的岁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9.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译:只不过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给人于张氏吝惜书籍,似乎不相似。10.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译:既然这样,那么是我实在不幸而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11.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译: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12.为一说,使与书俱。译:我写下这篇文章,把它一起交给黄生。理解1.黄生提出借书,自己把书借给他并告诫她。2.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举3种藏书不读的现象,从反面论证了观点。3.用事实论证了观点,由人及己,写自己年轻时虽然条件困难却勤奋读书,做官后条件优越反而很少读书,态度行为成反比,论证了论点。4文章的结论提出希望,用自己当年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到借到书的的幸运,以激励他苦功读书。5.结尾照应开头,点明本文的缘由。6成语:汗牛充栋(汗牛塞栋、汗牛充屋):形容藏书非常多。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是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期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时称“三袁”。著有袁中郎全集。解释于时:在这时。乍:初,始。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披:开,分散劲:猛,夹:湿透。堕:坏,耽误。适:正好。恶能:怎能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冷风时常刮起,一起就飞沙走石。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象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的颜色才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的,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地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闪射出来一样。4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我)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7、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草石之间者,惟此官也。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罢了。理解1表现作者春游满井时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若脱笼之鹄2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4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寄情于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登泰山记姚鼐。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第二段:(23节合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京城到泰安的旅程艰险的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明丽的景色第三段: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第四段:写泰山的古迹(建筑群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l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线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写作特点: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主旨: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张岱 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理解:、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选自:东坡志林体裁:游记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记叙)第二层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月色与竹柏的感觉。(描写)第三层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抒情、议论)中心: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试题:1.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心: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3.你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中品读出了什么?品读出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自我排遣的旷达。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叉错杂,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病梅馆记知识点整理龚自珍 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代表作:病梅馆记、己亥杂诗。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解放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重大政治主题翻译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译:有人说:梅以(枝干)曲折算作美,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美态。固然如此。2、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译:(对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即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3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译: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挺直的(枝条),删掉稠密的(枝条),除掉端正的(枝条),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4、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译: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5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译: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他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