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代官制.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历代官制,奴隶社会: 周礼所谓“体国经野,设官分职”。 封建社会: 逐渐形成完备的封建职官制度。,(出现)阶级 (形成)国家 (形成)政权 (构建)官制,历代官制,一、秦汉及以前朝代官制 二、魏晋南北朝官制 三、隋唐官制 四、宋辽金元官制 五、明清官制,一、秦汉及以前朝代官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秦、两汉,(一)夏朝 夏王(自称“帝”)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 地方:侯、伯 朝廷: “六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车正:主管造车的官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庖正:主管膳食的官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为夏王前,曾做诸侯有仍氏的牧正,后来又逃到有虞氏那里做庖正。 牧正:主管畜牧的官 司法官员、瞽(乐官)、啬夫,夏禹、夏桀,(二)商朝 内廷官: 宰、臣(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以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等) 宰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 臣(农耕、内廷供奉、祭祀、警卫、管理商王私人军队) 外廷官:尹、卜、作册(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 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卜(负责占卜之事) 作册(与后世的史相当,负责记录的官吏) 武官:亚服(统帅军队,有亚,多亚,大亚之分)射(统帅弓箭手)犬(负责商王的田猎)戍(要地驻屯军长官)等,第一代国君 商汤,宰相 伊尹,(三)西周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天子的顾问) “卿士寮” 卿士(最高政务官,总理行政、军事、外事) 司徒(掌土地和农人)、司空(掌百工职事)、司马(掌军赋军政)、司士(掌版籍爵禄)、司寇(掌刑罚)、大行人等 “太史寮” 太史(掌历法记事)、内史、御史、太卜(掌占卜)、乐师等 宰或太宰(总揽朝政),其下有膳夫、缀衣、太仆、趋马等。 负责王宫警卫的称师氏,卫士称虎贲,近侍称小臣,宦者称寺人。,周武王,(四)春秋时期 执政(总领国政)、司徒(治民官)、司马(治军官)、司寇(掌刑狱)、司空(掌土地及建筑) 史官:太史、内史 乐官:太师 祭祀之官:太祝 外交官:行人,(五)战国时期 相(或丞相):中原最高行政长官 将(或将军):最高军事长官 御史(管理文书及记事)、司寇、内史(掌国家租税、钱谷与财政收支)、少府 楚国别具一格: 国君:王 中原诸侯国国君:公、侯、伯、子、男 行政长官:令尹 军事长官:司马(战国时改为柱国) 监狱长官:司败,楚国令尹 春申君,范蠡(l),(六)秦朝 “三公”:丞相(掌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书,相当于副丞相) “九卿”:奉常(掌祭祀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罚)、典客(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宗正(掌皇族事物)、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税收) 地方官职: 主要行政区:郡(长官:郡守),秦始皇,商鞅,武将蒙恬,兵马俑,(七)两汉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之上,大官荣誉头衔,并非实职) 汉武帝时期: 太尉太司马 西汉末: 丞相 大司徒 御史大夫大司空 “九卿”:奉常改太常 郎中令改光禄勋 廷尉改大理 典客改大鸿胪 治粟内史改大司农 增设官职: 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宫室宗庙) 水衡都尉(负责管理山林园囿) 詹事(负责太子事物) 执金吾(负责京师治安)等。 郎官:议郎、中郎、侍郎、郎中 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博士,汉武帝,汉朝 日南尉丞官员印章,汉代出土玉官员跪像,二、魏晋南北朝官制,曹魏、吴蜀、晋代、南北朝,曹魏: 丞相 司徒,中书监及中书令(皇帝的秘书长),御史台(掌监察) 吴蜀:仍设宰相 晋代: “八公”: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 “三省”:尚书省(最高政务机关)中书省(掌典文书)门下省(尽规献纳,纠正阙违) 南北朝:与两晋大致相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大臣和地方官的重要僚属: 主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 参军(秘书或参谋)等,宰相们,魏晋南北朝 官服,三、隋唐官制,隋、唐,“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不关事,纯属荣誉职)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参议国家大事,无实权) “五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 “三台”: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御史中丞二,御史若干) 都水台(掌水利、水运,主官为都水使者) 谒者台(掌通政)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以上主官都为卿)、国子寺(掌学校,主官为祭酒)、将作寺(主官为大将),(一)隋朝,文官俑,隋朝归附的官僚马三宝,隋朝宦官,上朝图,隋朝官服,宰相: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 三省六部(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尚书省 : 吏部:掌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 户部:掌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 礼部:掌礼仪、祭祀、科举、学校 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刑部:掌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每部设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二人 每部之下设四司,每司设郎中(司长)一人,员外郎(副司长)一人,主事(处长)若干,(二)唐朝,“五监”:国子监(学校教育) 少府监(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将作监(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军器监(军器制造、保管、发放) 都水监(河渠、津梁、堤堰) 新设: 殿中省(管理皇帝日常生活)主官:殿中监 翰林院(代皇帝起草文件,无实权)翰林学士 地方长官: 观察使(监察区使者) 节度使(军事、行政、督察),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服,唐朝官服,女官,四、宋辽金元官制,宋、辽、金、元,宰相:同平章事(首相)参知政事(副首相) 中书省(掌政权) 枢密使(掌兵权)主官:枢密使 翰林院:殿阁学士(观文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 官员职务:官、职、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代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地方长官: 知县(朝廷派朝官主持某县事)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称权主持某州军事)。,(一)宋代,宰相 王安石,包拯,头衔: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事,北宋 皇祐五年“大驾卤簿中道图,辽代官制分为北面、南面两大系统。 主要官职: 于越(位于百官之上,类似于公师,但无具体掌职) 南北宰相府,设北府左右宰相,南府左右宰相,佐理军国大政。 北枢密院使(掌管契丹军政)南枢密院使(掌管契丹民政) 还有南北大王院 南北宣徽院等。 南面官称为汉官,统治汉人。制度多仿照唐宋。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二)辽代,金代官制初期多用女真族名号。 长官:勃极烈 宰相:国讫(意为“贵”)勃极烈 军事统领官:忽鲁(总帅)勃极烈 乙室、阿买、吴迭,(三)金代,女真族,元代官制,在入主中原之后始臻完备。 元代进一步扩充翰林院,监修国史。 丞相例由蒙古人承担。,(四)元代,中央政权下设三公、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宣政院、太禧宗禋院和储政院 地方政权下设行中书省(职同中央中书省)、宣慰使司(职同中央宣政院)、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散府、诸州、诸县和诸军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任) 县上有州,州上有道,道上有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为中央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权力很大。这样,元代的地方官制就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五、明清官制,明、清,(一)明代 明洪武十三年: 废中书省和丞相 设大学士(皇帝顾问,办文墨) 明成祖时: 内阁:内阁大学士官位并不高,权势也还少。 仁宗以后: 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 明初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长官为布政使,掌民政和财政。,地方政权为省、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三级制。 “三司”: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之刑狱)、都指挥使司(掌一省之军事)、承宣布政使司。 府或直隶州:长官(知府或知州); 县或散州:长官(知县或知州) 巡按:中央派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 巡抚:中央派京官巡抚地方者 总督 翰林院(词林) 外朝官署(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宰相张居正,宰相于谦,海瑞,(二)清代 议政五大臣(大政决策机构) 军机处(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重要奏疏) 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 “三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类似元代的宣政院 府、州、县制,与明代略同。,明清皆有: 三公(太保 太傅 太师 )和三孤(少师 少傅 少保)合成宫保(荣誉称号,用以封赠大臣)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和尚书令,左右仆射。 御史台 都察院(宪台) 通政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负责内外奏疏封驳之事。,军机处,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 中国古代官职逐渐走向成熟以及没落。,总结,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任职授官,任 授(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贾鲁传) 除(余除又丞相兼枢密使) 拜 (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点(用于口语),提升职务,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 赵充国传) 升(升台都事。元史 贾鲁传) 进(用于较高职务) 加(本官之上加更高官衔) 起复(恢复原职务) 超迁(越级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降级免职,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革、褫(撤职查办) 开缺(奉命或自行解职) 致仕(带职退休)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序),调动职务,移 调(调为陇西都尉。汉书 袁盎传 徙(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迁(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 王尊传) 量移 补(补充空缺官职),兼职,领(以本官兼较低他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 袁乔传) 摄(暂时兼代比本官更高的职务) 权(临时代职,如: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某官衔,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护(原官短期离职暂时守护印信),官职品级,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