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doc_第1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doc_第2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doc_第3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doc_第4页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市职工工资水平调查报告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1.就业规模扩大。“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全省就业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的时期。就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大力保就业、保稳定、促发展开创了山西就业工作的崭新局面。2010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预计达到1645万人,比2005年增加145万人,每年平均增加29万人。 (1)新增就业人员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就业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这5年是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时期,新增就业人数共计225.6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2.5万人。分别为42.63万人、45.0万人、46.13万人、42.2万人和49.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到89.4万人,分别为16.9万人、17.8万人、18.7万人、17.7万人和18.3万人;对零就业家庭实现即时援助、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0%,实现了控制目标。 (2)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十一五”期间,由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城镇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之一。截止2010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394.4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33.9万人,年均增加6.8万人。而“十五”时期,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共减少了21.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4.3万人。 (3)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速加快。“十一五”时期,随着就业政策的日趋完善,就业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蓬勃开展,我省私营个体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由2005年的80.1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2.01万人,每年平均增加20.5万人。而在“十五”时期平均每年只增加6.3万人。 2就业结构逐步合理。“十一五”期间,山西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产业部门作为就业的载体,其结构变化会引起就业的变动。“十一五”期间,山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6.2:55.7:38.1调整为2009年6.5:54.3:39.2。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每一、三次产业比重上升。 产业间的就业人数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有所下降,2009年为635.0万人,比2005年减少10.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稳步增加,2009年为429.7万人,比2005年增加44万人,年均增长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009年为565.9万人,比2005年增加93.3万人,年均增长4.6%。 (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阵营。“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形成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阵营。2009年,全省第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724.7万人,比2005年的574.6万人增加150.1万人,2005-2009年,年均增长6.0%;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3.0%,比2005年提高6.0个百分点。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稳步增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我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开展区域劳务协作,扶持劳务品牌,扩大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五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均36万人次,城镇就业落户年均5万人,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50万名农民工,95%以上重新找到了工作。五年共转移农村富余人员185万人,比“十五”时期多35万人,全省农民工总数达到400万人。 3劳动者就业质量得到提高。 (1)劳动者收入增加 “十一五”时期,山西每年发布企业工资增长指导意见,连续4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2010年,山西省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5%,比2009年上升3个百分点,比2005年上升比5个百分点;增长上线为25%,比2009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增长下线为3%,比2009年下降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共有四档类,2010年一类850元、二类780元、三类710元、四类640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330、300元、270元、240元。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一类4.89元、二类4.48元、三类4.08元、四类3.68元共有4档,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59元、1.43元、1.28元、1.08元。同时提高了煤矿井下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采掘人员和井下辅助人员的月最低工资分别达到1600元、140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400元、300元。2010年山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33057元,比2005年提高了17584元。年均增长16.4% (2)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五年来,我省坚持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程,不断建章立制,严格监察执法。以贯彻落实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为重点,深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强化了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意识明显提升,劳动合同签订率显著提高。全省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扎实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全省共有1.9万户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3)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保险能切实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山西通过完善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推动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十一五”时期,全省城乡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80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75%;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了3100万,比“十五”末增加增长4倍。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作用日益加强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在维护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山西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城乡各类人员,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所有城乡地区。 1.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1)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山西城镇养老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参保人数逐年提高。2010年末,城镇养老参保人数达到591万人,比2005年增加127.5万人,年均增加25.5万人。 (2)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2005年,国务院出台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后,山西结合实际发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实施意见全省境内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大。2010年末,全省企业参保人员364.2 万人,比2005年增加78.96万人,平均每年平均增加15.8万人。 (3)实现了基本养老金的跨省转移。原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都只能转个人账户部分,且转移的手续非常麻烦,极大的损害了劳动者权益。山西省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含农民工)跨省流动和省内流转接续办法,有效地解决城乡间、区域间人员流动问题,为促进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4)在全国率先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山西率先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并发卡。发卡后全省居民手持一张社会保障卡,就可办理养老、医疗、生育等保险,记录就业、培训等多种业务,而且将不受地域限制,逐步实现保险接续,全省通用及至全国通用。目前已完成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建成了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与全省80%的区县联网。2010年启动了“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成功开发了集成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和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管理和应用系统,并已在省直单位、太原、大同举行了首发仪式,“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成为现实,民生保障将更加方便快捷。 (5)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养儿防老是农村居民保障晚年生活的主要方式。200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保试点,统筹城镇乡社保迈出新步伐。山西在太原市、阳泉市、晋城市等42个县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三市自筹资金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新农保试点县占全省农业县的43%以上,参保人数达到492万人,104万60岁以上老人领取每年不低于660元的养老金待遇,试点县平均参保率为85%。山西养老保险迈出了由城镇向农村覆盖的步伐,为老人们减少了后顾之忧,同时也减轻了他们子女的负担,使得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2.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 (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山西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推进,参保人数逐年提高。2010年末,全省参保人数935.1万人,比2005年增加610.1万人,年均增加122.万人,年均增长23.5%。 (2)城镇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为了让城镇居民病有所医,山西于2007年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009年,覆盖全省11个市,惠及全省广大城镇居民,并将全省50万名在校大学生、180多万名中小学生、120万无业老年人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提前一年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开展,极大的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全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从2005年的14个,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102个,覆盖全省所有的农业县市区。 3.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扎实推进。 “十一五”时期,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省级调剂金制度,重点覆盖了煤矿、非煤矿山、建筑、商贸、餐饮等高风险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生育保险快速推进,覆盖人群不断扩大。2010年末,全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5.7万人、325.3万人、220.8万人,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17.2万人、173.9万人、125.8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16%、16.5%和18.4%。 三、工资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 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全面推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发布并提高了企业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增长幅度;三是建立劳动力价位发布制度。发布企业不同工种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科学确定内部分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四是制定了非全日制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和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五是强化了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维护了劳动者报酬权益。机关事业单位正常的工资晋升制度全面落实,以及较大幅度地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职务津贴标准等各项提高工资政策的兑现,使全省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迅速提高,5年实现了翻番 。“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由2005年的548.1亿元, 增加到2010年1268.8亿元,年均增长18.3%,增速比“十五”时期快了1.9个百点。2010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3544元,比2005年增加了17899元,5年翻了一番多,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5%。 2国有单位、其他单位平均工资与集体单位的差距仍较大。2010年,全省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664元,比2005年提高了 16637元,平均每年增长15.3%;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1579元,比2005年增加11422元, 平均每年增长13.6;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863元,比2005年增加19283元,平均每年增长16.7%。 城镇集体单位、国有单位和其他单位差距仍较大。2010年这三者的比例关系为1:1.51:1.66,2005年为1:1.58:1.63。2010年城镇集体单位平均工资比国有单位和其他单位分别少11085元和14284元,与2005年相比,差距分别扩大了5215元和7861元。这主要是由于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中75%都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建筑业等传统产业,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列,且无论企业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及产品技术含量等均无法与国有或其他单位在市场中竞争,导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难以提高。 3企业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快于事业、机关单位。2010年,在城镇单位中,企业平均工资为36794元,比2005年提高了20582元, 平均每年增长17.8%;事业单位为27071元,比2005年提高了12617元,平均每年增长13.4%;机关单位为29087元,比2005年提高了14103元, 平均每年增长14.2%。企业平均工资年均增速快于事业、机关4.4、3.6个百分点;2010年企业平均工资高于事业、机关分别为9723元、7887元。“十一五”时期,企业单位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奖金增多、调资幅度加大。二是煤炭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以及煤炭市场需求逐步好转,煤炭产业水平、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46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国民经济19个行业门类中,2010年全省有6个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其中有2个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突破5万元,分别为金融业、采矿业。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2644元,高于全省平均工资19100元,居各行业之首。2010年,金融业工资增幅较高,比上年增长24.7%,人均增加了11960元,首次超过采矿业。采矿业是山西的主导产业,是我省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2010年,采矿业从业人数占到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五分之一,近年来职工平均工资增速较快,五年中,有四年居各行业之首,201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2403元,居第2位,比全省平均工资水平高18892元。这主要得益于煤炭市场好转,价格攀升,煤矿效益提高,采矿业职工工资大幅增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1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349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952元,居第3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0年平均工资为38176元,高于全省平均工资4632元,居第4位。随着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的优化、创新能力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迅速崛起,这一行业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迅速, 2010年达到3626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22元,居第5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业,2010年为34195元、高于全省平均工资651元,居第6位。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为31211元、2811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33元、5427元,居第7、8位。排位最后的住宿餐饮业仅为15157元,低于全省平均工资18387元。 5行业之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继续扩大 。2010年,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工资之比为2.5倍,相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