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doc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doc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doc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doc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02.10)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3 文化产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人类创造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 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4 文化思潮指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生产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而形成的一种潮流。5 (01.10)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6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它的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7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8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9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10 文化内涵指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筷子文化、扇子文化)11(04.10)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经验性、个别的、具体的)12文化事象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具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理性、概括的、抽象的)13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称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地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14仪器观测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大时期,其中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时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15九州对中国广大地域自然区域的不同,古代人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保存在尚书中的禹贡篇,就代表着古代人的认识。这份文献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 、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16“尽地力之教”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农业发展思想,就是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17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制陶文化最为著名。18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19三公九卿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皇帝的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但秦代有其官而无其人;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20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被选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及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21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一旦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 ,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23王官采诗说汉代经学有一种说法,说周王专门派人员到民间采集诗歌,在此基础上编成了诗经。所以要采诗,要从这些表达着民意的歌唱中观察政治的得失,这就是“王官采诗说”。24玄学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为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民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淡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25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士手持 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论时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26三省六部制隋唐宫廷行政机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执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立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27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科举由皇帝临时安排,以侍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28府兵制北朝以后至唐初实行的军事制度。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29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30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赋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31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辰。内容使: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32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撰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33乾嘉学派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34(02.10)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时期。35(02.10)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上是取消了人头税。36(01.10)甲骨文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37农业文明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38政绩观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谦,当作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39勤农观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40商幌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大致分食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41字号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42行会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43民居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44仪式饮食(信仰饮食)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食品又唱诵经词。45民间组织饮食指办庙会或过善会时的饮食。这种饮食活动大都带有神圣信仰性质和民间习惯性(解决家庭、村落间的矛盾或协商、议事)性质。46馈赠饮食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人们交往活动中赠送食品以表心意。47服饰的性别标志是各自隐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服饰的年龄标志指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服装的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服饰的信仰标志指在服饰图案绘制上,表现神的信仰或图腾和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龙、凤、麒麟图案象征至尊与至贵,天体和云霞图案象征吉祥等。女子附属装饰品必含有信仰标志,其簪花、插花都有镇邪驱崇之意。服饰的阶层标志随着社会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等。服饰的礼仪标志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礼仪要进行换装仪式。幼儿生下后着装、挂锁,以示长命无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服饰、装饰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丧礼表达了中国人的敬祖观念。丧服的种类较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疏的丧葬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称五服),这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服饰的政治标志指服饰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48家族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49家谱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谱序、像赞、祖训、世表、世系表等,它是维系家庭文化的经典。50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的结合。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婚姻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51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52血亲五服制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53人生仪礼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54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与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也属于人生仪礼的范围。55中国传统天文学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56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研究轻重、长短、形体、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代数等知识。57七巧板汉族名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是将一正方形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拼接成人物、动植物、房庭楼阁、车轿桥船等形状。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58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作为有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类的群体活动,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59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60什伍里甲制度专制时代控制人生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后代的里甲制既由此发展而来。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61引经注律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62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63周公六礼古代婚制的仪式。仪礼士婚礼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4(03.10)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董仲舒是动机论的鼓吹者,他认为应依据春秋的经义原则,根据犯罪动机的善恶定罪量刑。这种引经断狱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六七百年之久,直到隋唐封建法制完善之后才逐渐退隐。65(02.10)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66(01.10)君主专制制度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它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67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68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69辨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70天人合一 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通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71祖先崇拜指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72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73天师道是道教定型化之始的别称。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74空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了“一切皆空”的大乘空宗,即般若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条件)造成的假象、幻影,没有自性,都是“空”的,因而强调以“空”来解脱。75有宗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之一,即由无著、世亲创立的“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认为虽然世间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的,但作为诸法本原之“识”则是真实本有的。76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义妇顺、朋友有信。77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78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79兼爱是墨家伦理理想的基本原则,要求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80教学相长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命题是礼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81(03.10) 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最早实践者是孔子。82启发引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孔子特别善于运用这一方法。83学思结合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在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84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是由汉代的音乐机关乐府从民间采集而来的,除了供统治者娱乐以外,还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政治意图。主要包括“相和歌辞”、“鼓吹歌辞”、“杂曲歌辞”三种类型。85文人画指宋代兴起的一种中国绘画,根本特点在于“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86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审美原则,中和之美原则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87语系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88(04.10)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89仓颉造之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嫁。”论衡*骨相云:“仓颉思目。” 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被夸张成长着四只眼睛。在古人心目中,只有长了那么多的眼睛的人才可能对世界万物细致观察,才能创造出反映大大小小事物的文字。90修辞格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汉民族利用语言汉字的特点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修辞格,例如对偶、顶真、回文、析字、复叠等。91对偶用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92析字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93书写单位指书写汉字的最小单位,如楷书的“一”、“|”、“/”等。94汉字的基础构件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95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96禅宗相传为南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97宋明理学是宋朝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98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搬照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99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四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100综合创新学是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趋势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针对“全盘西化论”和“儒家复兴学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古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