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doc_第1页
杭州市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doc_第2页
杭州市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doc_第3页
杭州市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doc_第4页
杭州市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市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杭州市现行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提出尽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建议。关键词:杭州市户籍制度 劳动力流动 影响目 录一、杭州市现行户籍制度概况4(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4(二)国内有关城市户籍管理主要政策4(三)杭州现行户籍制度的优势51、杭州现行户籍制度总结52、杭州现行户籍制度的优势5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研究评述5(一)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51、我国典型的劳动力流动形态62、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模式及其原因6(二)杭州区域劳动力流进模式7(三)杭州区域劳动力流出模式7(四)现行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7三、杭州市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7(一)存在的问题71、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问题82、人口规模扩张与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83、老城区与新城区人口密度、集聚的问题84、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的问题8(二)解决对策81、加快户籍立法92、同城同待遇93、出台相应户籍政策94、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9结束语9参考文献10一、杭州市现行户籍制度概况(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我国户籍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成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以前,属短暂的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是1958年1978年,为限制户口自由迁移特别是限制农民向城市迁移的严格控制期,我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控制,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由此而成。第三阶段是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步开展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管理进入了半开放期。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户籍登记制度和迁移制度。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划分,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统称为居民户口,一些省区市目前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在户口迁移制度方面,一些地方逐步放宽了居民由农村迁往城镇以及由小城镇迁往大中城市的条件,不少地方取消了“农转非”以及户口迁移的计划指标;一些地方还放宽了亲属投靠及大中专毕业生、有关技术人才在当地落户的条件。(二)国内有关城市户籍管理主要政策1、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为进一步优化首都人才发展环境,加速首都人才战略的实施,吸引并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北京市从2003年6月30日起实行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2、上海市居住证积分制度。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推出居住证积分制度。“持有居住证,按照目前持证满7年、缴保满7年的要求,加上相关的条件可以申请转办上海市常住户口,继续按照现有的政策执行。” 3、青岛市人才引进落户第一种是刚毕业的本科应届生在青岛找到工作单位的,并且工作单位具有自己的集体户的,方可落户青岛。另一种是毕业很多年的大学生(本科、专科)的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落户。高级技工(技师)引进落户符合青岛市引进的58个紧缺工种的高级技术工人人员,满足一定条件可以落户青岛。夫妻投靠落户只要夫妻一方是青岛市家庭户口,另一方就可以到所属申请夫妻投靠落户。4、深圳市积分入户。积分入户政策是深圳市为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入户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三)杭州现行户籍制度的优势1、杭州市现行户籍政策的总结人才引进。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紧缺专业大专学历、具有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拥有发明专利来杭落户,并办理家属的随迁落户政策,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夫妻投靠。夫妻双方有一方是杭州户籍的,满足一定条件如婚龄满三年(含三年,外地农村农民与本市农业户口村民结婚满2年),在杭一方有合法固定住所,另一方也可以落户杭州。高技能人才落户。技师或高级工满足一定条件如在杭工作5年以上,且工作期间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同时参加杭州市养老保险5年以上,本人在杭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符合上述条件的高技能人员,可办理进杭落户。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的或者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以及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根据本人意愿,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落户杭州。2、杭州市现行户籍政策的优势人才引进门槛低。与国内其他同等城市相比,杭州市对于人才引进的门槛较低,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另外杭州在“同城同待遇”、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方面做的比较到位,有利于留住人才。可供选择条件多。满足落户的可供选择的范围比较大,从应届毕业生到技师到流动人口,都有适合的可供选择落户的条件。落户时间短。相比其他同等城市,杭州的落户时间较短,技师或高级工满足一定条件5年就可落户杭州。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研究评述(一)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关于劳动力,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一般把劳动力流动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愿流动,另一类是非自愿流动。本文以劳动力的自愿流动为研究对象。1、我国典型的劳动力流动形态劳动力的乡城流动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逐渐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些部门开始创造比农业更多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也逐步流向创造更多财富的工业服务业。城镇工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劳动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农村劳动力在城镇中找到工作,由于示范效应,大量农村劳动力便涌入城镇。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进入,推动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进而加快了劳动力流动,使得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流动。由于需求变动引起农业衰退工业兴起是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 ,加上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导致大规模的劳动力乡城流动,形成我国独有的劳动力流动形态。2、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模式及其原因“候鸟式”迁移模式。当前劳动力流动“候鸟式”迁移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二、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三、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等问题仍然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形失业者。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现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1.21.5亿,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产生4600多万剩余劳动力。“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4600万”。社会保障不足和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迫使其滞留在农村,造成我国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同样的,虽然我省目前在户籍制度上有一定的防松与改进,但是改革滞后,宣传不足。在调查中,当问及某些城镇在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稳定和有固定居所的情况下,允许申请落户的政策时,61.5%的被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看来长期严格的户籍制度所形成的的“铁栅栏”在许多打工者心目中仍是根深蒂固。(二)杭州区域劳动力流进模式杭州区域劳动力流进以省外流入为主要模式。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杭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常住人口有870.0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增加182.17万人,增长26.48%,年平均增长率为2.38%。全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44万人,占27.06%。这表明十年来杭州市常住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造成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杭务工、投资创业、经商、就学的市外人口大量迁移流入,形成典型的人口净流入地区。附2010年杭州市在浙江省外流入人口的流向分布比重图。2010年2000年人口(万人)比重(%)人口(万人)比重(%)全省1182.4100.0368.9100.0杭州市174.314.750.313.6人口总量大幅增加同时,大学、高中等较高学历人口逐步增加,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学历的省外流入人口为45.3万人和117.7万人,占4.0%和10.4%,分别比2000年提高2.7和3.3个百分点。来源地在分布上安徽、江西两个邻居省份仍居前列,但中部和西南地区增速更为明显。(三)杭州区域劳动力流出模式由于杭州属于“持续净流入”型城市,所以本区域的劳动力流出暂不考虑。(四)现行户籍制度对本区域劳动力流进与流出的影响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2个方面,一是推动力,一个是拉力(阻力)。推动力,主要是经济层面的吸引力,如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多的报酬,更多的成长空间,有成功的案例与引领等等;政策层面的推动力,比如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政策,促进流动人口本地化生存,解决医疗,保障,入学等政策等等。阻力与拉力,比如农业政策的改善,使得农民减弱了外出的意愿;本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就地吸收了劳动力;劳动者的家庭结构等等。杭州地区现行的户籍制度比较宽松,尤其是在吸引人才方面;另外杭州的“同城同待遇” ;再者杭州做为省会城市,经济发达,这些有利于吸引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减少本地区劳动力的流出。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杭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常住人口有870.0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增加182.17万人,增长26.48%,年平均增长率为2.38%。劳动力水平提高,大学、高中等较高学历人口逐步增加,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和高中学历的省外流入人口为45.3万人和117.7万人,占4.0%和10.4%,分别比2000年提高2.7和3.3个百分点。三、杭州市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2007年浙江省打破“二元制”户籍制度,统一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应该说,目前杭州市的户籍政策已相对比较宽松,为杭州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面对“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同城同待遇”、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宏伟目标,现有户籍政策尚存在问题,需要注意和有待解决。(一)存在的问题1、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问题户籍是城市化的闸门。一方面随着户籍的松动,城市化的步伐将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考虑到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正视过速、过度的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城市病”,做到未雨绸缪。因此,要根据我市区域面积、生存环境特点、水资源、土地资源、财力资源等状况,适时制订科学的户籍政策。既要顺应城市化的趋势,又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人口规模扩张与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初级或者中级技术人员,需要一支普通的建设大军。因此,一方面,要始终将着力点放在改善环境上,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杭投资、创业、居住;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层次较低的新移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文化补习、素质培训、城市文明教育、观念引导,以增强其在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使城市在人口数量扩张的同时,提高其人员素质和文明程度。3、老城区与新城区人口密度、集聚的问题目前杭州老城区人口密度已过高,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载状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本较高,而新城区尚有很大的人口增长空间,如何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使新老城区趋于动态平衡、协调发展,是目前杭州户籍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户籍政策上对老城区外迁到新区的市民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4、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的问题 户籍政策涉及千百万户人的利益,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的方针原则不宜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对于一些操作性的具体细则,则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具有一定的柔性。(二)解决对策1、加快户籍立法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户籍立法。政府要通过政策杠杆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规范和引导公民的迁徙行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及合理配置。加大资源开发的步伐,加强环境建设宣传,使更多人成为“环境建设者”。2、同城同待遇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剥离附加在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针对人口规模扩张与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应要加快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同城同待遇”。外来人员一旦转入城市户口,应与原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享受包括劳动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申请出国等,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同等待遇。3、出台相应户籍政策针对新老城区人口密度问题,在户籍政策上对老城区外迁到新区的市民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4、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 针对户籍政策的稳定性和可调节性问题,应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并使之全市联网共享。运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人口变动的信息。为城市的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也为进城者提供选择流向的可靠依据,使人口流动更加自由,也更加有序,实现人口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结束语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人口流动的成本,尤其是农村居民要拥有城市户口所需付出的成本十分巨大,不同的户籍身份还意味着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的不等同的社会待遇和福利制度。近年来,尽管一些大城市相继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适当降低了落户门槛,但对一般的劳动者还是进行了严格的转入限制。由于他们缺乏学历、技能、资金,被剥夺了自由迁徙的权利。最典型的就是农民工兄弟。虽然他们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难以在城市定居,无法得到城市人的身份。劳动力的非自由流动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村,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打破户籍的二元制度和城乡的二元界限,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自由迁移与流动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