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专主于风ppt课件_第1页
哮喘专主于风ppt课件_第2页
哮喘专主于风ppt课件_第3页
哮喘专主于风ppt课件_第4页
哮喘专主于风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哮喘专主于风,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属中医“哮病”之范畴,病因较为复杂,病理因素历来宗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 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风邪是引发哮喘的重要因素;气管痉挛是风邪致病的病理表现之一,故提出“哮喘专主于风”的观点。而痰瘀是哮喘发作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久伏肺系又可形成哮喘发作的“夙根”。然而“夙根”实与个体脏腑阴阳偏盛偏虚的素质(即过敏体质)相关。感邪之后发病与否,往往取决于此。,病因病理,风邪外感,是致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病因之一。 中医所说的“风邪”,内涵很多,包括一切吸入性致病因子,各种理化因素,气候变化等等。总之,凡从呼吸道吸入的致病因子,均属外感“六淫”中风邪致病的范畴。固有“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之说。哮喘发病之初,或发病过程中,往往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目、耳、咽痒等风邪为病的临床表现。,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医宗金鉴又谓:“伤风属肺,故喷嚏也”。 痉者,强直之意,风强病也。“挛皆属肝”。气管痉挛是“诸寒收引”、“热极生风”、“风胜则动”等肝风内动,风邪致病的病理表现。所谓:“风者,动也。”哮喘发作的特点是:呈突发性,发作与缓解迅速,来去匆匆,符合风为阳邪,善行速变的特征。 哮喘发病又有昼轻夜甚及季节性发病的规律,这与昼夜气温变化,脏腑阴阳盛衰及季节转换、气候变化有关,与血证论咯血中所谓的“时复”相似。并指出其理“其实非天病人也,乃人身气血先有偏盛,故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观之临床,咯血如此,哮喘亦然。 因此,在哮喘发作的病因病理皆与风邪有关。,素问风论谓:“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季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风者为肺风”。 然而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多指风伤于肺,内风又有脾风,肝风之别。肺风:外风始受于肺。丹溪心法谓:“风之伤人,在肺脏为多”。肺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肺又主皮毛,易感风邪(夹寒夹热等)。 医学心悟指出:“鼻塞者,肺寒也,鼻流清涕者,肺风也”。故外感风邪,当属肺风范畴,外感风邪,肺失宣肃,津液不布,凝聚为痰,阻塞气道,可致咳致喘致哮。,脾风:“脾风”之说,始载于素问风论,且与外感有关。但证治要诀发丹又谓:“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是脾风”。明确指出,脾风与饮食(致敏)有密切关系。 观之临床,哮病患者亦然。费伯雄医案食监本草又载:“饴糖,多食发脾风”,“诸兽肉能助湿生火”,本草纲目引丹溪言:“诸鱼在水,无一息之停,皆能动风、动火” 。又载“虾,动风热,有病人勿食”、又谓:“蟹,性寒,此物极动风,风疾之人不可食,屡见其事”等等。 由此可见,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诸兽、禽、鱼、虾、及肥甘等物,食之均可助湿生痰,化火动风,均有可能引起食物过敏,引发哮喘(热哮)。若属脾虚之体,恣啖生冷致脾阳不振,痰饮内停,阴寒内生,寒主收引,亦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寒哮)。,肝风:张锡纯谓:“风自肝起。”肝为风木之脏,风气通于肝,风易入之,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者多,此系外风。“内风始生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虚风暗动。此时若外感,外风极易引起内风,同气相求也,或遇饮食不慎,助湿生痰化热。 王旭高谓:“风为气逆所化,火生风耳。”若因情志不悦,肝气失调,郁而化火,皆可资助或鼓动肝风,风胜则动,致痉,若引起支气管痉挛,则引发哮喘。,至于痰瘀的形成,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或病后)失养,脏腑阴阳失调(偏盛,偏虚)肺不布津,脾不健运,肾失蒸化,均可致津液凝聚成痰。痰从热化则为痰热,痰从寒化则为寒饮。痰又为有形之物,必碍无形之气。痰阻气滞,又碍血行,久必成瘀。从而加重气道阻塞,使喘息痰鸣更甚,加重病情。,综上所说,肺风指外风,脾风与肝风为内风。外感与饮食致病为外因,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潜在的致病因素。外风引动内风,肝风挟痰升腾,气道痉挛狭窄,气机升降受阻,为其喘鸣有声的病理机制。脏腑阴阳失调是其发病的内因,是发病的实质。其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病理演变为寒热、虚实邪正消长转化过程。病变过程中易形成寒热与虚实夹杂的病理局面。,临床见证分型,哮喘发作有轻重之分,证型有寒热之别。发时以标实为主,但未必皆实。迁延日久,邪恋伤正,多为本虚标实,但有偏重。平时以正虚为主,但易招外邪。现将哮喘临床常见证型归纳为以下四种,多与风邪致病有关。,风寒外感,痰饮内停 证见鼻塞流涕,打喷嚏,胸闷如塞,呼吸困难,喉中有痰鸣有声,甚则不能安卧,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挟沫,或伴形寒发热,口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或白腻)而滑,舌淡或有紫气,脉浮紧或线紧。 风邪外袭,痰热内蕴 证见鼻塞流涕,或清或浊,胸闷喘息,喉中痰鸣,咳嗽痰黄或黄白相兼,质黏难咯,心烦自汗,口苦而干,或伴寒热,苔黄或腻,脉弦滑等。,肝郁化火(动风),痰热蕴肺 证见胸闷气喘,喉中痰鸣。咳嗽,痰色黄,两肋胀痛,平时性急易怒,女子经前期或经期咳喘加重,口苦,苔黄或腻,脉弦滑等。 肺脾肾虚,风痰留恋 多属久病,或年老体弱,反复发作,或间断或持续发作,咳喘,喉中时有痰鸣,胸闷气短,咯痰或爽或不爽,时有鼻塞流涕,或纳少乏力或动则喘甚,自汗心慌。苔薄舌有紫气,脉细弱。,治则,哮喘发时治标,以祛邪为主,重在祛风(抗敏)化痰,解痉平喘,应分寒热;迁延日久,正虚邪恋,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当分主次。平时治本(重在肺脾、肺肾),不忘祛风(化痰)御邪。,外感风寒、内伏痰饮 治当祛风散寒,化痰(饮)平喘。轻则用三拗汤、桂枝厚朴杏子汤、苏杏二陈汤,宣肺化痰,降气平喘。重则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加减,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如清稀痰中夹有黏痰如丝,舌尖红等饮邪有化热之象者,则选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化饮清热,温清并用。药用麻黄、桂枝、生石膏、法夏、射干、细辛、干姜、五味子、紫菀、丹参、蝉衣、蜈蚣(或全蝎)、生甘草等;,鼻塞明显加苍耳子、辛夷花,威灵仙、蛇床子亦可伍之,加强祛风抗敏,解痉平喘之力。若胸闷、苔白厚腻者,属痰浊盘踞上焦,胸阳失旷,复入栝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如苔白腻,脘痞纳少,则加苍术,厚朴等(取平胃二陈汤意),燥湿化痰。,风邪外袭,痰热内蕴 治当清热化痰,祛风解痉,降气平喘。常用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加减。药用麻黄、生石膏、法夏、炒芩、射干、葶苈子、桃仁、蝉衣、炙僵蚕、蜈蚣、炙地龙、钩藤、生甘草等;,如鼻塞有黄浊涕者,加白芷、藿香等通窍泄浊;若苔黄腻、胸闷、脘痞,属痰热偏盛,脾胃不和者,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亦可投之;若患者有高血压、头昏、心悸、脉弦者,此时当弃麻黄配剂,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药用旋覆花、代赭石、钩藤、炙地龙、炒芩、法夏、黛蛤散、苏子、炙僵蚕、蜈蚣、丹参、生甘草等平肝化痰、降逆平喘;如伴便秘者,加枳实、大黄、沉香等降气通腑,栝蒌仁、决明子等以润肠通便;痰热伤津者,加天花粉、芦根以护津。,肝郁化火,痰热伏肺 治宜清肝解郁、化痰平喘。宜用丹栀逍遥散、黛蛤散加减、药如炒山栀、丹皮、醋柴胡、白芍、香附、桑皮、黛蛤散、苏子、杏仁、大贝母、蝉衣、蜈蚣、生甘草等;如有口苦、反酸、胸膈灼热等胃食管返流征象者,则复入左金丸、连苏饮或丹溪心法黄连化痰丸(黄连、半夏、吴茱萸、桃仁、陈皮、姜)等辛开降苦、肺胃同治。,肺脾肾虚,风痰留恋 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如肺脾两虚,风痰伏肺者,多用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苏杏二陈汤加蝉衣、蜈蚣等健脾补肺,袪风化痰;若肺肾两虚,风痰留恋者,常用自拟方五紫培元煎加味,常用药如党参、熟地、紫河车、紫衣核桃仁、紫石英、紫苏叶(或紫苏子),紫丹参、法夏、蝉衣、全蝎、茯苓、陈皮、威灵仙、炙甘草等补肺纳肾,降气化痰袪风,解痉以平喘;如肾阳不足,痰饮内伏,症见腰酸、腿冷,痰白清稀,可选用阳和汤加味,药用熟地,鹿角胶(或片),炙麻黄、肉桂、党参、炮姜、白芥子、法夏、苏子、蝉衣、炙僵蚕、炙甘草等温补肾阳,袪风化痰平喘;若属气阴两虚,方选参麦地黄汤加减,药用党参、麦冬、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磁石、五味子、苏子、大贝母、蝉衣等益气养阴补肾纳气为主。临床之时,当随机应变,不拘一格。,至于平时治本,重在补益肺脾肾。此时,患者可无症状,不咳不喘,或经常感冒(或有过敏性鼻炎史),或纳少乏力,老年患者动则气喘。对此,恒用玉屏风散合金水六君煎为基本方,有鼻塞流涕者,加蝉衣、荆芥或辛夷花、炒苍耳子袪风抗敏;纳少便溏者加山药、炮姜、大枣,温中健脾;肾阳不足,腰酸怕冷者,加菟丝子、杜仲、肉苁蓉等,温补肾阳,年老多瘀者,加当归、丹参、养血化瘀;如有化热征象者加炒芩或桑皮;若有阴伤之象者加麦冬、百合、乌梅等。总之,在扶正方中,不忘佐以袪风抗敏之品,以御外邪。,综上所述,哮喘的发作,从病因病机、临床见证,到治法方药,总是紧紧围绕风邪、袪风、袪风药,总离不开一个“风字”,故曰:“哮喘专主于风”也。此外,必须指出哮喘病症发作之时,控制症状尚易,根治却难。若遇重危之证,又当中西药结合救治。平时除药物治疗外,当慎起居,适寒温,注意饮食忌宜,劳逸结合,远离过敏原,实为要务。,验案举隅,聂某,男,28岁,2006年8月来诊。患者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史3年。每于夏秋季节好发,发作时胸闷气喘,痰呜有声,服用定喘止咳片等能缓解症状,其他季节不发病,亦不服药。近3日来因气温变化又感胸闷气喘,夜间症状明显,可闻及喘呜音,打喷嚏,鼻塞流清涕,咽喉及双眼作痒,痰量中等,色白,口干,纳谷一般。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肺部听诊可闻及少到中量哮鸣音。,此素有哮喘宿疾,内有伏痰,感遇外邪诱发,风邪挟痰热伏肺,气道痉挛,喘呜乃作。治当袪风清热、降气化痰。仿越婢加半夏汤化载。处方:炙麻黄6 g,法半夏10g,生石膏30g,杏仁10g,苏叶10g,蝉衣6g,炒黄芩10g,蜈蚣2条,厚朴10g,枳壳10g,蛤壳30g,威灵仙10g,生甘草5g。复诊时诉:药后咽痒、喷嚏鼻塞流涕等症明显减轻,服药7剂后胸闷气喘即平,喉中痰鸣消失。即转方清养化痰,以肃余邪。,赵某,女,39岁,2006年9月来诊。支气管哮喘病史10年,前日因遇事怄气,又值经期,夜间气喘又发,胸闷乳胀,喉间痰鸣有音,两目痒胀,头晕作眩,胁肋胀痛,纳谷乏味,舌红苔薄黄,脉弦。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哮鸣音。,此乃肝气郁结,化火夹痰,上扰肺金,气道痉挛,气机升降失司。拟方清肝解郁,降气化痰,解痉平喘。仿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醋柴胡5g,当归10g,炒山栀10g,丹皮10g,香附10g,苏子10g,桑皮10g,大贝母10g,射干10g,蝉衣6g,蜈蚣2条,枇杷叶10g,生甘草5g。并嘱除服药之外,当愉悦心情,勿食辛辣以增药效。再诊时告知服2剂后,胁胀、目痒等症状消失,气喘减轻,继服5剂后哮喘消失,经行已净,遂转方养血柔肝,清润肃肺,药用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桑皮、防风、蝉衣等。,陶某,女,42岁,2006年12月来诊。素有哮喘史15年,每逢寒冷季节易发,近因天气降温,旧恙复作。诊时诉胸闷气喘已有5天,喉间痰鸣,咳吐白色泡沫稀痰,量较多,鼻流清涕,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哮鸣音。,症属外感风寒。痰饮内伏,寒主收引,气道痉挛,喘鸣乃作。治拟温肺化饮,解痉平喘。以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g,桂枝6g,苏子10g,干姜3g,法半夏10g,射干10g,杏仁10g,茯苓12g,五味子6g,细辛6g,蝉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