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doc_第1页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doc_第2页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doc_第3页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doc_第4页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引用: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造的作品中,有些在今天看来好像平淡无奇,却在当年是真正的创新制作,即使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富有启示意义的。富有同济特色的建筑风格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建于1953年的和平楼运用了现代建筑设计收发,体现出一种江南传统建筑的意境。(和平楼已经于百年校庆前拆除,现为公共绿地,有李国豪校长塑像树立其间)1954年的文远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包豪斯”现代建筑风格,从建筑理念到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构建和细部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1955年的南北教学楼和图书馆老馆是学院派代表作,建筑外貌简介匀称具有中西古典建筑韵味。1957年建成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又是一个经典之作,着力于对空间的塑造,并把民间的建筑特征融入其中,同样贯穿着现代主义精神。(位于同济新村内)1961年建成的大礼堂,则在结构形式和造型上体现出相当的创造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济校园建筑第二个发展时期引用:1980和1990年代是同济校园建筑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延续和发展了同济建筑的特色,强调功能、创造丰富空间,并且尊重历史。1986年竣工的图书馆改建工程,在其保持和尊重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结构技术上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1987年建成的建筑城规学院明成楼,体形简介、富于雕塑感、具有现代建筑特征1990年代初期建成的逸夫楼在设计手法上继承发展了同济建筑的风格和传统,空间的塑造再次成为创造的核心1997年进行的同济大学校门改建工程,意味深长:旧校门作为同济历史的一部分,得到保护和尊重,而新校门通过后移流出椭圆形广场,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功能问题,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又保护了校园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脉1998年年底落成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云通楼)又是同济建筑空间特色的延续发展,其内部围绕着三层高、近三角形的中庭空间,结合自然光,在两边展开不同层面、形状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有趣味的交往空间。支文军 宋丹峰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同济大学校园建筑新时期:2000年至今2000年竣工,瑞安楼(研究生院大楼)2001年竣工,一二九礼堂改建2002年竣工,中德学院大楼,桥梁馆,海洋楼2003年竣工,医学院大楼2004年竣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图书馆扩建改造,西苑食堂2005年竣工,土木工程学院大楼2006年竣工,同济大学中法中心2007年竣工,同济大学综合楼,同济大学游泳馆,文远楼改造,大礼堂改造,旭日楼改造,校史馆,经纬楼这一时期学校还兴建了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包括新校区图书馆、教学楼群、电信学院大楼、机械学院大楼、交通学院大楼等在内新建筑也在短时期内落成。相关讨论见此贴:/thread-605407-1-1.html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8-10 14:39 编辑 夏天的尾巴 同济人 开始时间2009-7-30 12:38 UID219163帖子597归档2积分231 同钱520 学院其他注册2008-6-29 同路人同济大学鹊桥 | 同济大学2010上海世博志愿者工作站 | 大一新生?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 2612学习工作信息区 | 生活信息区 | 学习学术区 | 生活娱乐区 | 社团活动 | 学院讨论 | 版务管理 相关回复 窗体顶端夏天的尾巴 2009-7-30 12:511# 文远楼关键词:包豪斯 节能改造1简单介绍 同济大学北大道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筑,简洁典雅,平整无奇,其风格跟周围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有名的文远楼,而在建筑界内,同济大学文远楼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经典建筑。文远楼建造于1954年,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其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主要建筑师是黄毓麟、哈雄文,主要结构师是俞载道。据了解,文远楼当时是为建筑系教学使用而设计建造的,后在作为土木学院办公楼,现在又归还为建筑学院办公以及藏书用,比邻同济建筑设计院。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是包豪斯飘到远东中国的第一粒种子。但由于后来全国上下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包豪斯现代建筑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现代主义建筑没能在中国得到发展,直至改革开放后建筑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到文远楼所隐含的重要历史价值。走在文远楼 ,我们发觉不论从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的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这种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听一些老教授说,文远楼好就好在里面没有多余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必要,可见设计者的苦心和周到。/view/804239.htm2文远楼建设史话 引用:当初同济校园的总体规划根据校部向北发展扩建校区的设想,在哈雄文教授的主持下,将主轴线设在文远楼以北(包括如今留学生楼一带)的东西向教学中心广场,主轴两侧布置了四座教学大楼,在广场西尽端设有图书馆,东边面向四平路开设新校门。并决定首期先在广场东南角上建一座工程馆(即文远楼现址),要求该馆平屋顶上可设置天文测量仪器供教学和研究工作之用。当时分管学校基建工作的副校长夏坚白教授(我国天文测量先驱)建议,以我国古代伟大天文、数学家祖冲之,字文远(公元429-500年)命名,是为文远楼的缘由(字体摘自鲁迅手笔)。旋因测量系奉命前往武汉成立测绘学院,大楼落成后即归建筑系所用。文远楼屋顶平台上仍遗留下原预备放置测量仪器的许多小柱墩。在当时经济条件下,一般校园建筑多为低层砖混结构,而文远楼由于使用功能要求特殊而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该楼布局紧凑,全部教室和办公用房均南北朝向。大楼设有大、中型阶梯教室7间,以适应全国院系调整后班级人数大增的需要。它们分别设置出入口以利上下课时大量人流的散失,对大楼中部的小课室和教研室较少干扰,但仍便于联系。在西端阶梯教室群的东西向连接廊中设置男女厕所,使用方便。文远楼设计大小空间组合得体,起伏合适而又匀称。当时工程任务紧迫,黄毓麟能在很短时间里提出这样一个完整合理的方案,可见其设计功力之底蕴。文远楼原始设计是面北朝向中心广场已如上所述,所以主要立面和出入口均在北侧。开工后由于征地和其它原因,该规划一时不能实现。因此,考虑建成后,至少短期内实际上大量人流将来自校园南区,故而在施工过程中又对主门厅的南出入口作重点处理,加建了一排圆柱支撑的阳台作雨篷如现状。这项修改受制于当时既成条件,所以略显不够理想。追忆文远楼设计者黄毓麟师兄转自/tjbao/shownews.php?sn=4534 3 节能改造同济大学文远楼生态更新开创了我国建筑保护改造与生态节能技术结合的先例。同济大学组建了建筑保护、建筑设计、结构、机电、水暖、智控等一全套专业梯队,并与德国生态节能建筑技术专家合作,在文远楼的改造中运用了国际先进节能建筑设计方法,展示了最新生态节能技术和产品。主要改造项目和节能技术有:地源热泵技术,内保温系统,节能窗及LOW-E玻璃,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系统,LED节能灯具(使用了德国等多个国家、多个公司的最先进设施,文远楼还设立了全国首个照明演示中心),屋顶花园,智能化控制,冷辐射吊顶与多元通风。(以上文字摘编自 时代建筑钱峰 等同济大学文远楼改造工程)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8-30 17:27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0 12:532# 建筑城规楼群 以A、B、C楼的命名似乎是连接历史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但也是删减历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提起这几栋建筑背后的祖冲之和计成,但是这并不要紧,历史的行进自有它的奇妙之处。“明成楼”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对于这一说法,想来有一定道理。而从取名方法看来,基本继承了“文远楼”的传统。20年以后,这座楼被称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只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从其他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在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对于素混凝土的运用,对于屋顶花园的设置,还有那个很洋气的新名字。学院空间上前所未有的统一表征着学院在学校前所未有的强大。而在老外面前,毫无疑问,这样的名字在瞬间就能让他们意识到学院的巨大、宏大以及伟大,当然还有那背后流露出来的对于国际化的无穷向往/view/1452730.htm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7-30 19:45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0 17:573# 同济大学大礼堂四平路校区大礼堂改造工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计划投资5000万元。工程于2005年11月开工,2006年9月完成加固工程和结构工程,2006年10月开始进行装修工程和空调、幕墙、安装等工程。工程于2006年12月底基本竣工。2007年1月5日晚,百年校庆系列活动揭幕典礼暨新年音乐会在新建的大礼堂拉开序幕。 大礼堂建成于1962年,原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为装配式现浇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结构。主要建筑师黄家骅、胡纫茉,主要结构师俞载道、冯之椿。该建筑1999年10月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近年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期间,学校曾多次对大礼堂进行大修改造和扩建。此次,为迎接同济百年华诞,作为百年校庆的主会场大礼堂的改造工程更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礼堂此次保护性改造工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建筑设计师袁烽、陈剑秋,结构设计师郑毅敏。改造工程于2005年11月开工,结构工程由上海百世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建筑装饰工程由上海新国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承建,音响及建筑声学工程由上海义诚电子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改建调试。经过设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劳动,特别是工程施工人员为了能确保1月5日在新改建的大礼堂召开新年音乐会,他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终于使新年音乐会如期举行。 此次大礼堂改造工程除了对大礼堂进行外立面改造、室内环境装修和放映、音响设备更新外,设计师更是将建筑节能理念充分融入到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首先采用屋面外保温和室内主立面内保温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保温方式;在改建层面上,将老门窗改成断桥铝并在表面贴木皮的方式,既保持建筑物原有的样式又起到保温节能的效果,同时在采光窗上安装机械联动装置,能在开会和放电影时自动开启和调节通风和采光,还利用庭院式的采光和通风方式达到自然节能的目的;在新建层面上,采用“地源新风”、座椅柱脚送风方式等多种建筑节能技术。所谓“地源新风”,就是利用热传递原理,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如在大礼堂旁地下5米处,人工挖出一道数十米长的用以采风的地下道,地下道的一端与空调系统相连,地下5米以下温度为13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外界空气通过地下道经热传递后,再送入空调进行适度降(升)温,大大节省了空调运行费,比传统空调系统节能20%。/view/1451163.htm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9-12 19:18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0 19:524# 同济校园建筑第一个发展时期引用: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造的作品中,有些在今天看来好像平淡无奇,却在当年是真正的创新制作,即使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富有启示意义的。富有同济特色的建筑风格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建于1953年的和平楼运用了现代建筑设计收发,体现出一种江南传统建筑的意境。(和平楼已经于百年校庆前拆除,现为公共绿地,有李国豪校长塑像树立其间)1954年的文远楼,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包豪斯”现代建筑风格,从建筑理念到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构建和细部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1955年的南北教学楼和图书馆老馆是学院派代表作,建筑外貌简介匀称具有中西古典建筑韵味。1957年建成的同济大学教工俱乐部又是一个经典之作,着力于对空间的塑造,并把民间的建筑特征融入其中,同样贯穿着现代主义精神。(位于同济新村内)1961年建成的大礼堂,则在结构形式和造型上体现出相当的创造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支文军 宋丹峰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7-30 20:06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0 20:035# 同济校园建筑第二个发展时期引用:1980和1990年代是同济校园建筑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延续和发展了同济建筑的特色,强调功能、创造丰富空间,并且尊重历史。1986年竣工的图书馆改建工程,在其保持和尊重校园环境的整体性和历史延续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结构技术上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1987年建成的建筑城规学院明成楼,体形简介、富于雕塑感、具有现代建筑特征1990年代初期建成的逸夫楼在设计手法上继承发展了同济建筑的风格和传统,空间的塑造再次成为创造的核心1997年进行的同济大学校门改建工程,意味深长:旧校门作为同济历史的一部分,得到保护和尊重,而新校门通过后移流出椭圆形广场,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功能问题,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又保护了校园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脉1998年年底落成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大楼(云通楼)又是同济建筑空间特色的延续发展,其内部围绕着三层高、近三角形的中庭空间,结合自然光,在两边展开不同层面、形状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有趣味的交往空间。支文军 宋丹峰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7-30 20:06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1 11:396# 研究生院大楼(瑞安楼)研究生院大楼(瑞安楼) 竣工于2000年,主创建筑师:戴复东、吴庐生研究生院主要入口朝南,正对南门口。平面布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呈曲线形的教学办公部分,北部为直线型的教学科研部分,两者之间以八层高的中庭相联系,形成完整的主题。西南角椭圆形平面的会堂建筑和东北角蝴蝶型的阶梯教室分布在主体斜对角,更丰富了建筑总体造型。其中庭空间设计为最大特色,中庭西侧为半地下室,其顶部做成了跌落状梯台,两侧设有不断跌落的花坛,为气势宏大的中庭空间增加了层次感和趣味性。中庭有很高的利用率,可以用作展览、庆典、集会等等,是个多功能的交流场所,中庭东端的观光电梯更为空间注入了一丝活力。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7-31 18:20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1 11:507# 中德学院大楼中德学院(主创建筑师:庄慎 胡茸;竣工于2002年)中德学院大楼坐落于校园南校门西首,东临爱校路,南对经管学院。主楼的架空处理和立面分隔使得经管楼和中德学院底部复杂的形体得到统一,同时讲堂和门厅的边界构成一条逐渐向爱校路打开的连续曲线。在场所和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的表达中,设计者通过爱校路边上的上升至12层屋顶的大墙面,强调了室内外空间、广场和校园环境的分离,同时门厅和大墙面之间的空白空间,为广场打开边界,使视觉开阔。大墙底部开设的两层高的斧形大洞更加强了建筑、场所和校园环境的沟通。在对室内空间的塑造上,设计者将承重构建和维护构建分离和并置,通过光线的引入,来刻画空间,创造出流畅的、富于阴影变化的舒适空间。支文军 宋丹峰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上贴出处同此帖)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7-31 18:25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1 18:528# 医学院大楼医学院大楼 主创建筑师:周建峰 陈屹峰 竣工:2003医学院位于校园南入口附近,爱校路的西首。建筑实体采用“L”形形体,东西向布置的由三单元体组成的五层高裙房穿插在12层南北向布置的板式主楼的架空层的存在,使得视线能从南门口沿着南北轴线,通过架空层被引向纵深处,开阔了视野,避免了这一区域的封闭感,而架空层这一空间处理也是吸引人目光的地方,如倒锥台型的报告厅和展示厅、北侧的坡道、突出于北立面的玻璃体门厅、玻璃体和报告厅之间的天桥等。这样的空中平台既是一个室内外交汇的场所,供人穿越或停留,又是一个容纳各种活动的容器,供人交往休憩,为建筑带来了鲜明特征。这座建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建筑所半围合的广场,只是起到了视觉效果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广场应有的吸引人流的作用,使得偌大的室外空间缺乏人气。建筑尺度和比例上也有些地方欠妥,比如突出于北立面的玻璃盒子的尺度及内部钢结构的设计。同时也有材料使用和细部处理上的不够恰当,致使设计构思的表达有一些损失。主入口架空层在通天的穿堂寒风也会产生使用上的一些问题。支文军 宋丹峰同济校园新建筑评述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7-31 18:53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1 19:079# 建筑城规学院C楼建筑城规学院C楼(主创建筑师:张斌、周蔚,竣工:2004年)C楼的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段时期大家议论的焦点。作为与环境的互动,设计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回避外在形式统一及形体操作,进而寻求内在空间的可视性及表皮性质的潜力。新楼内部空间所追求的是一种流动的连续感。新楼核心部分是贯穿东西的连廊,其中的从二楼到顶楼的直跑景观楼梯,使得空间产生强烈的戏剧感。北侧的连续叠加的室内下沉榕树园,三层的竹园,以及屋顶室外榉树园,丰富了内部空间,同时虚实的套叠,使得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过滤器。中德学院大楼的策略是弱化材质的表现力,用光线来塑造形体和空间。而在这里,C楼是一座形态退后于材质感觉的建筑。采用了大量的工业化材料。C楼对于光线的态度也有别于传统做法。它没有试图来产生光影效果。而是将光线作为一种强化视觉效果的催化剂来控制着空间给人的氛围和调子。光线和材质在这里代替了传统的空间透视,占据了建筑的主导地位。C楼也是一座颇受争议的建筑。作为一座校园建筑,它所采用的形式是否适合于学校的环境,是否与学校的建筑氛围相协调还是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建筑中所遇到的节能问题也值得讨论。建筑内公共空间的不断穿插和转换形成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空间变化尺度的舒适性,以及建筑理应给人的安全感在这里是否被忽略了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被关注。更多图片见 /关于C楼的评论合集/bbs/post/view?bid=73&id=4362585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8-1 12:16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7-31 19:3910# 中法中心大楼中法中心建筑师:张斌 周蔚建造时间:2004.12起建筑层数:地下一层,地上5层,机房一层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部分钢结构1 布局整个建筑布局形成既分又合的三个部分:南北两条进深相同的曲折连廊串联起大小不同的使用空间,教学、办公单元互相穿插后分别从空中和地下汇聚到最北端的公共交流单元,完成二元结构的“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过程。教学、办公单元的教室和办公室都便于灵活分割,南侧的教学单元是单侧廊的布局分式,而北侧的办公单元是中走廊的布局方式,它们的西侧尽端都是大教室和大办公室。这种差异正是功能使用的需要。公共交流单元中含有1个250人报告厅和3个200m2的多功能厅以及地下展厅、咖啡吧和下沉庭院。地下室布置有45个车位的车库和设备用房。2 形态两条教学、办公单元是不同形式的水平向延伸空间,公共交流单元则是一个联系两者的垂直分布空间,不同维度的空间构筑二元统一结构,不规则的体量转折和穿插最大限度地使九棵大树和水杉林得意保留,又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室内外空间,使巨大的建筑体量消解于细腻的环境之中,同时绝大部分使用空间保持规则形状。3 流线两个教学、办公单元的公用门厅位于它们上下穿插的虚空部分,三层高的门厅把南北两翼连成一体。为了体现这一虚空部分作为建筑内外环境同一性的表达,门厅被够想成一个完全由透明玻璃包裹的空间,甚至不用金属框架连接。公共交流单元另设单独使用的门厅,两个门厅都由围绕水杉林的环形道路出入。三个单元中的公共交通空间各有特色,在形式、尺度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教学办公单元门厅通透高耸,强化了两者的穿插关系;北侧办公单元用一个往返直跑楼梯上下;南侧教学单元靠近门厅处用一个和屋顶同方向抬升的直跑楼梯贯穿上下,西端设置了一部弧形楼梯;公共交流单元的门厅将地下展厅和南侧屋顶水池、下沉庭院联系起来,沿四平路有两部透明玻璃电梯。另在南侧单元东南转角设置了残疾人电梯。水平楼层多用变化曲折的走廊相联系。在三层南北两单元穿插处设置一条室外天桥将他们联系起来。地下车库出入口利用办公单元底层阶梯教师的地面抬升来布置,既减少了车道对于环境的影响,又使南北两个庭院在视觉上产生联系。4 材质三个不同单元采用不同材质的组合、色彩搭配和构造法来建构,强化了整体的矛盾统一关系。南侧教学单元用自然氧化的耐候钢板包裹网格状立面,均质的网格中开孔和玻璃微妙的变化。北侧办公单元采用轻质混凝土挂板覆盖立面,规则条窗配合不规则条窗分别为办公室和走廊提供光线。公共交流单元是轻质混凝土挂板和耐候钢板的混合立面,外表皮为轻质混凝土挂板,大尺度开口部位为耐候钢板,这样的材质混合和色彩表达是中法不同的文化传承的视觉表征。(摘自 城市建筑同济大学中法中心 张斌 周蔚)(实景的照片以局部和内部为多,大家可以自己网上搜下或者自己去参观呵呵)本帖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夏天的尾巴 2009-7-31 19:5811# 同济大学游泳馆同济大学游泳馆(摘自城市建筑钱峰 汤朔宁 刘宏伟 光华内敛 隐“技”于“真”同济大学游泳馆创作随笔)作为校园建筑, 该游泳馆应具有温润内敛而内秀于中的文化品质, 建筑体量应尽量质朴、避免刺激夸张。因此, 辅助用房设计为体量低平的一层建筑(层高5m),泳区空间也尽量低平, 呈扁状的椭圆筒外形(跨度3 6m 、最大高度1 2.5 m)。在立面处理上,辅助用房较为封闭厚重,而泳区体量则轻巧通透,使二者在质感上取得平衡。此外, 辅助用房屋顶为敷设太阳能板而设计的钢架, 也加强了其与泳区空间的联系。泳区的扁平体量带来结构矢高较低的问题结构起拱仅为3.6m 。因此,主体部分屋盖的结构体系,根据开启需要分为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在屋盖11榀主结构中,有4 榀主结构及其上的屋面板可沿南北向轨道滑动)。固定部分采用梭形张弦梁结构(索单元+ 梁单元+ 杆系单元),活动部分采用单层加劲桁架结构体系。建筑外部根据不同的室内功能选择不同的材料。泳区主体干挂浅灰花岗岩石材和铝镁锰合金屋面, 既避免压抑沉闷,也使得建筑体量轻盈通透,辅助用房采用青黑色陶瓷挂板和波纹状陶土面砖,通过色彩对比增加稳重感,但在质感上与主体空间产生均衡。西侧入口空间,采用展开姿态穿出主体,模糊本应有的方向感。此外, 我们也对一些建筑局部进行深入推敲。如窗的形制,泳区部分不同于辅助空间的中规中矩,运用磨沙与透明玻璃抽象模拟游泳滑水动作, 并与送风口相结合。游泳馆的生态与节能措施体现在三个方面: 屋顶开启技术、空气源热泵技术及太阳能集热技术。游泳馆泳区主体部分屋面采用水平滑动的开启方式, 最大开启率达到4 2 。夏季, 屋面开启将自然采光与通风引入室内, 冬季关闭有效减少了能源消耗, 改善了室内环境(一般游泳馆冬天室内空气中的氯气含量较高, 对身体有害, 开启顶棚可以有效调节空气,“结露”难题也迎刃而解) 。除此以外,内院增建儿童戏水池,调节微观环境温度, 改善了泳区和更衣淋浴区的通风条。ps 走在南大道上看过去,游泳馆北侧立面形如一直翘尾的鱼,东面弧形立面形成弧形鱼头,西侧入口上翘遮阳板(太阳能板)则形成鱼尾,北立面划水动作的条形窗为鱼之骨架。未找到相关图片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8-30 17:26 编辑 heyaho 2009-7-31 21:4812# 楼主辛苦了latewinter23 2009-7-31 22:3113# 原来零星有过对本部诸楼的介绍,还望出一份完整版,还有嘉定那边的情况zhaohui252 2009-7-31 23:2614# 引用:原帖由 latewinter23 于 2009-7-31 22:31 发表 原来零星有过对本部诸楼的介绍,还望出一份完整版,还有嘉定那边的情况 嘉定的只有图书馆设计有些文章介绍。其他大部分都像是工场快速制造,网上都不到相关信息可以看看这个贴 /thread-605407-1-1.html嘉定的传院大楼应该建好了,在嘉定的同学可以去拍几张照片来分享呀材料学院大楼应该也结构封顶了,关于其建设过程,也希望有同学可以拍摄记录夏天的尾巴 2009-8-1 00:1115# 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建筑层数:地上8层、地下1层结构形式:钢结构外墙材料:金属挂板、玻璃幕墙建筑设计:钱峰、汤朔宁、甘滨1 真实的理念:试图通过钢结构这个载体,表达土木工程学院的真实性和体验感。设计理念是:真实全面建筑工:力图体现建筑的真实性,体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对于建筑土木类的学生,通过大楼的示范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全面的建筑观。真实钢结构体系和技术:展现钢结构体系和技术的本质与特点,展现钢结构对建筑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体验钢结构建筑:从结构体系、技术应用、节点构造到施工,处处可见结构学院真实的展示,希望能成为一本立体的设计与建造的教科书。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钢结构建筑。体验建筑艺术:从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形体组合到里面设计,体验建筑与结构、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建筑艺术。2 真实的环境土木学院大楼位于同济大学校园西南部,基地面积1ha,南临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赤峰路,西侧为大众特约维修中心办公楼。东侧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通楼(6层)及中德学院大楼(12层),北侧向西南学生公寓区,并与东北方向的医学院大楼遥相呼应。新建土木工程学院大楼以两幢板式建筑的组合形式出现:南侧主楼8层,平行于赤峰路布置;北侧副楼6层,以约30度角布置于主楼西北方向,主入口位于东北角,通过大平台直接上至架高层,采用这样的布局基于如下考虑:(1)对原有校园空间布局形态的尊重。东侧云通楼报告厅与主楼之间形成了不平行于赤峰路的斜轴,并与北侧中德学院之间围合成斜向延伸的广场开放空间。新建土木楼副楼即呼应斜轴,使得校园原有建筑空间序列得到了尊重和加强,而东侧斜向的开放空间也能将继续向东延伸。(2)主副楼之间以一定角度布置,使整体形象打破了板式建筑的单调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量的倾斜与组合,在东北角得到了一个梯形的空间用作主入口门厅,在西南角得到了相对开放的空间,可以将圆形的报告厅组合到整体中。 功能与形态得到了统一。(3)作为校园西南部最后完成的一座新建筑,该区域中建筑、环境、视线等问题都应该得到妥善的解决。新建办公楼通过倾斜与充足形成的形态与北侧公寓区围合出一片绿化环境,同时倾斜的副楼将西侧的大众特约维修中心办公楼“藏”在了身后,保证了校园内景观视线的连续性。3 真实的形象结构体系采用钢框架和混凝土墙体结合,承载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外观上,采用了暴露框架与金属波形外墙挂板组合的方法。暴露的钢结构框架很好地真实了结构体系。钢结构构件和节点还直接地作为室内装饰的元素展现在大家面前。(以上文字摘编自时代建筑钱峰 汤朔宁 真实与体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创作感想,文字有改动)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8-30 17:09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8-1 12:1416# 同济大学综合楼教学科研综合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北角,占地面积156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24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1层,建筑高度约100米,象征21世纪,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该大楼从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融合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学科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反映了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和未来趋势。概念方案出自我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JEAN PAUL VIGUI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图设计,建筑师团队由任力之、张鸿武领衔。教学科研综合楼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校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研究基地;教师、学生创新思维和理念的触发场所;国内外科学文化交流合作的动态平台。大楼内供教学用的教室面积11900平方米,科研用的研究室面积13900平方米,外事接待用房2045平方米,报告厅、会议厅和国际会议厅1690平方米,校史博物馆1400平方米。地下一层7859平方米,除用于设备用房外,可停放176辆汽车。整个建筑主体平面呈正方形,以5.4米轴网均匀分隔,楼层功能平面呈L型,长边等于9倍于5.4米模数正方形的边长,短边由三个5.4米模数复合。L型平面每三层对应形成竖向基本功能单元,21层共七个单元实体在相邻处呈90度旋转叠加(其间由六个两米层高技术层实现其结构设备转换),构成16.216.2米统高中庭及与之贯通螺旋上升的组合中庭。建筑外形像叠加起来的“巨型魔方”,极具时代感。大楼内设计大胆采用大空间、“楼中楼”现代设计理念,大空间的楼层中分别设置了不同类型阶梯教室、球型多媒体会议中心、会议厅、咖啡厅等9座风格各异的“楼中楼”。整个大楼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央大厅,呈16.216.2米见方空间从地面直接贯空近百米高的楼顶,是目前国内高层建筑中罕见的结构形式体现当今绿色、节能、环保建筑设计主题,综合楼采用变频等自控方式对空调系统进行能量调节,使空调系统随建筑物负荷变化选择最经济运行方式。新风和排风采用全热交换器进行能量交换以利于能量回收。冰蓄冷系统,利用晚间较低电价蓄冰,白天化冰供冷,具有宏观节能和环保的社会效益。建筑内部中心庭院采用混合式通风系统,既有利于景观、形态,又有效地促进节能、环保,为大进深空间提供充分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满足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通透LOW-E中空玻璃幕墙和数字化的窗墙表皮,勾勒出同济大学百年史上的华彩乐章。新颖独特的建筑形式,不断旋转上升的功能平面布局,设备夹层的设置,给该建筑的结构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建筑外围框架设置了56个粘滞阻尼支撑,为速度非线性相关型。随着建筑功能平面的旋转上升,粘滞阻尼支撑亦旋转设置,通过粘滞阻尼支承的耗能减震效应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通过详尽的计算分析和结构模型振动台抗震试验,证明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此类钢结构形式成为国内首创。 本帖最后由 夏天的尾巴 于 2009-8-30 14:52 编辑 夏天的尾巴 2009-8-1 18:4617# 南北教学楼史话建成于1955年的同济大学南北教学楼,可谓是同济复古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学校中心教学楼设计过程中,广大教师设计了大量比较方案,其中既有复古主义建筑也有现代主义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界复古风气盛行,系中学院派思想占了上风,最后选择了一个完全复古的方案(见图3)平面采用轴线对称式,立面造型则采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式样,并有汉白玉栏杆、立面雕花和梁栋彩画等装饰。后来系里十几位老师认为这样的建筑既不符合时代精神,经济上也过于浪费,于是直接上书至周总理的办公室,恰逢当时全国正在开展“反浪费”运动,才最终在施工阶段取消了大屋顶,取消了中心大楼的建设,两侧的教学楼改为平屋顶,局部作挑檐处理,上部为砖砌镂空女儿墙,建筑底层以水泥粉刷成仿虚弥座式的基座,外墙为当时流行的清水红砖墙。经过南北楼的人们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南北楼的两个正门有着些许区别,南楼的门斗和门扇上少了如北楼的纹饰,这也可说是取消大屋顶后的副产品。在“反浪费” 的指示下,未完工的南楼正门也就取消了这些传统花纹的修饰。南北楼的设计建造过程体现了当时同济现代派与学院派两种建筑思想的斗争。摘自广州建筑杂志2007.5 孙亮同济百年建筑夏天的尾巴 2009-8-1 18:5418# 校史馆同济大学校史馆位于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综合楼前广场,建筑面积1 395平方米,外形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区女生宿舍修建,三层中式小楼,青砖黛瓦,古朴素雅。为了与相邻的建筑及环境和谐呼应,楼的正中镶嵌一个独具现代设计理念的方形玻璃“盒子”,如明珠翘然于上,过往的岁月被注入了新世纪的标识,时光交错,新旧辉映,同济校园建筑百花丛中又多了一朵奇葩。同济大学校史馆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始终秉承务本求实的理念,不仅材料朴实,而且色彩素雅,线条简约。在筹备过程中始终重视学校师生的参与,由该校师生主持总体设计,各分展项都有同济人的参与,如创始人埃里希宝隆的雕像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设计,空中立体成像由该校计算中心教授研制,幻影成像由该校电影学院学生表演,装置艺术桨由城市规划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共同设计完成。品牌缔造的宗旨贯穿全局乃至细节,如窗帘上印的是同济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徽,版面背后悬挂的织物运用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引用:本项目展示设计定位的出发点是超越一般大学的校史馆概念,是将校史馆设计定位放到品牌体验中心的理念上来展开的。把学校放到全社会的层面上来展示同济的文化和价值,历史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济百年历史积淀的内涵较具体的时间、地点、谁和发生什么更能深入人心。“同舟共济” 的同济价值理念不仅仅是同济人的信念和精神,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趋向和民族精神之一。通过百年校庆校史馆的这一项目,向全社会来展示和宣扬同济的品牌价值理念,使她成为一个体验同舟同济精神理念的场所。面向与服务全社会的校史馆设计策略,给校史馆的展示设计带来了机遇,使展示在方式方法上可以有较大的突破。不过原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朝向采光也给展示设计带来一些挑战与限制,但最终我们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和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为原则,平衡时间、材料、经济成本、制作方式、空气质量等诸多关系因素的基础上,使初始的设计理念得以呈现。空间布局上,我们把三层建筑的首层定位为品牌体验,二层为品牌历史和三层的品牌文化。我们希望当人们踏入这个场所即可各取所需地选择展示项目。你可以去半敞开的放映厅看个短片;或在空中立体成像空间中与同济大师们零距离的接触;你也许会被同济百年所踏遍的千山万水“同济足迹”的泥土柱所感动而流离往返;如果你曾是同济一员或正在其中,你也可以在“同济人名录”的数码互动装置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当然,你更不会忘记进门时的那一幕:锈迹斑斑但稳健刚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