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测技术(10-12.docx_第1页
生化检测技术(10-12.docx_第2页
生化检测技术(10-12.docx_第3页
生化检测技术(10-12.docx_第4页
生化检测技术(10-1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02-102014-02-12学习总结:一、常用的生化检测方法1. 终点法通过检测终点吸光度变化的大小来求出被测物的含量。选择终点法的重要因素,终点时间的确定a) 根据时间吸光度曲线来确定:选取吸光度趋于稳定后的时间b) 根据被测物反应终点,结合干扰物的反应情况来确定 如:溴甲酚绿法测血清白蛋白 溴甲酚绿(BCG)是一种pH指示剂,变色域3.8(黄色)-5.4(蓝绿色)溴甲酚绿不但与清蛋白呈色,而且与血清中多种蛋白质成分呈色,其中以a1-球蛋白、运铁蛋白、结合珠蛋白更为显著,其反应速度较清蛋白稍慢。由于在30s内呈色对清蛋白特异,所以溴甲酚绿与血清混合后,在30s内读数可明显减少非特异性呈色反应。1.1 一点终点法反应达到终点,即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当吸光度不再改变时,选择一个终点吸光度值。待测物浓度=(待测吸光度AU-空白AB)*K(校准系数)1.2 两点终点法在被测物反应尚未开始时,选择第一个吸光度,在反应达到终点或平衡时,选择第二个吸光度,用两次吸光度之差计算结果。 优点:有效地消除溶血、黄疸和脂浊本身光吸收造成的干扰,适应于反应初期吸光度无明显变化的被测物。1.3 固定时间法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两个测光点,既非反应物初始也非终点,差值用于计算结果 例:苦味酸法测定肌酐,反应初30s,血清中快反应干扰物(微生物、丙酮酸、乙酰乙酸等)与碱性苦味酸反应;第二个30s主要与肌酐反应,并且吸光度线性良好;80-120s之后,苦味酸可以与蛋白质以及其他慢反应干扰物反应。所以用第二个30s为测定时间,有利于提高试验特异性和准确性。1.4 连续监测法也称速率法,测定酶活性或用酶法测定代谢产物时,连续选择时间吸光度曲线中线性期的吸光度值,并以此线性期的单位吸光度变化值A/min计算结果二、了解免疫学检验常用的技术1. 免疫比浊技术原理:免疫浊度法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产生一定大小的复合物,形成光的折射或吸收,测定这种折射或吸收后的透射光或散射光作为计算单位。透射散射粒子强化免疫浊度测定法备注测定原理测定入射光因反射、吸收或散射后的衰减,读数以吸收光单位(A)或OD表示根据雷利公式,当复合物较小时,呈全透射,透射与散射相当。当复合物大于入射光波的1/20时,形成不对称前向散射,散射的量代表复合物的量。选择一种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胶乳颗粒吸附或交联抗体后,当遇到相应抗原时,则大声聚集,单个胶乳颗粒在入射光波长之内,光线可透过。当两个胶乳颗粒凝聚时,则使透射光减少,这种减少的程度与胶乳凝集成正比,当然也与抗原量成正比。优点简单实用检测快速,精密度高,灵敏度高缺点准确性低,周期长需要特定仪器影响因素1. 抗原抗体组分:透射比浊法保证抗体组分在3%一下,散射比浊0.5%以下2. 抗体纯度和效价3. 增聚剂(聚乙二醇,一般3%4%)2. 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应用技术3. 金标记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是指以胶体金为标记物,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分析中,对细胞或某些标本中的多糖、糖蛋白、蛋白质、多肽、激素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定位及定性检测的一种免疫学技术。用于疾病检测和诊断的的快速检测试剂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渗滤法或称为滴金免疫渗滤实验,它可以理解为一种以免疫胶体金代替酶标抗体的斑点ELISA。另一类是免疫层析法,是一种侧向横流形式的免疫实验。这两类所涉及的原理基本是相同的,但前者操作稍为复杂,目前在研究、开发、生产及使用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层析法检测试剂。免疫胶体金的制备原理 胶体金是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金离子还原后聚合成的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它由一个基础的晶核(11个金原子形成的二十面体)和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内层为负离子层AuCl2,外层是带正电荷的H)。由于静电作用,金颗粒之间相互排斥而悬浮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它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ConA等。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用于胶体金标记的蛋白必须要经过前处理,其目的在于(1)去除高浓度的盐分,高浓度的盐分往往干扰蛋白与胶体金的吸附结合,或导致胶体金粒子的凝聚,这一步往往采用低浓度缓冲液中进行。(2)使蛋白分子尽量分散为单体,冻干蛋白或高浓度蛋白溶液中蛋白分子往往凝聚为多聚体大分子,可同时与多个胶体金粒子结合,影响标记的灵敏度和定量分析。(3)使蛋白具有适当的分子量。蛋白分子量过小(30kD),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往往是不稳定,可短时间内失活。而分子量过大时,被认为影响探针的灵敏度,特别是已知蛋白的结构与活性中心的情况下,去除对活性影响的结构部分是提高标记灵敏度,延长探针寿命(防止凝集)的有效办法。把分子量过小的蛋白与其它蛋白(如牛血清蛋白等)结合后,能制备出稳定性更佳的探针。确定胶体金与蛋白结合的最佳pH值。对于理化性质不确定的蛋白这一步尤为重要。过量的蛋白与不同pH值的胶体金结合后,只有某一特定pH值能够形成结合最稳定的探针。在高浓度电解质(如NaCl)作用下不会凝聚。不同蛋白的适宜pH范围的宽窄大不相同。一般选择最小适宜pH值为最佳pH值。确定最小蛋白量,即能够形成稳定探针的蛋白的最小量。如果在制备探针时加入太多的蛋白,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容易造成探针凝聚,并严重影响标记活性。因为探针溶液中的游离蛋白容易抢先与标记位点结合,起到“封闭”(Blocking)作用,而胶体金探针标记不上。 胶体金具有很高的动力学稳定性,在稳定因素不受破坏时自身凝聚极慢,可放置数年不发生凝聚。影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电解质、溶胶浓度、温度、非电解质等。金溶胶必须有少量电解质作稳定剂,但浓度不宜过高。高浓度亲水性非电解质能剥去胶粒外面的水化膜使其凝聚。少量的高分子物质促使溶胶凝聚,但一定量的高分子物质反而可增加溶胶稳定性,如蛋白质、葡萄糖、PEG20000等的加入有良好的稳定效果。 当金溶胶吸附蛋白质后,溶胶的稳定性随溶液pH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取决于吸附蛋白质的等电点,如ConA(刀豆球蛋白A),过氧化物酶等,当pH较低时保持稳定,提高pH则显得不稳定,接近等电点或略高时又变得稳定了。标记后的胶体金溶液可用0.20.5mg/mlPEG20000 作为稳定剂。在410贮存数月有效,不宜冰冻。贮存中可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凝聚,可离心除去。4. 免疫电泳5. 抗体提取纯化技术6. 放射免疫分析法7. 免疫荧光测定技术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酶分子与抗体或抗抗体分子共价结合,此种结合不会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此种酶标记抗体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被酶催化为有色产物。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这样就将酶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使ELISA方法成为一种既特异又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需要:1)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2) 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3) 酶作用的底物1.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常用)2. 双位点一步法(注意钩状效应,待测抗原浓度过高,过量抗原分别和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结合,不能够形成夹心式复合物,使测定结果低于实际)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3. 间接法测抗体(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用以检测已经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只需要更换不同的固相抗原)4. 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