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ppt_第1页
课件: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ppt_第2页
课件: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ppt_第3页
课件: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ppt_第4页
课件:第八章方药基础知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方 药 基 础 知 识,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说明其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它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其中植物药较多,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有“本草”的称谓。,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理论和各种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配伍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药的炮制,炮制又称炮炙,是依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材的性质,采用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在此,主要介绍炮制的目的和方法。 (一)炮制的目的 1.纯净药物 2.便于制剂和贮藏 3.减低毒性,保证安全 4.改变性能,增强疗效,(二)炮制的方法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类: 1.修治 (1)纯净处理 (2)粉碎处理 (3)切制处理 2.水制 (1)润 (2)漂 (3)水飞,3.火制 (1)炒 (2)炙 (3)煅 (4)煨 4.水火共制 (1)煮(2)蒸 (3)淬(4)潬,二、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四气五味,药物具有“性”和“味”,其中“性”又称为“气”。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1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作用。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 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 温性或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 如附子、干姜、肉桂等。,2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窍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如干姜、香附、川芎等。,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常用于正气虚弱、肢体诸痛、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制止疼痛韵药物多有甘味。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常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证。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如五味子、乌梅、金樱子等。,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泄火、降泻气逆、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泄火存阴等作用。 常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实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一般清热泄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如大黄、杏仁、黄连等。,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常用于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瘕瘕痞块等证。 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 如芒硝、昆布、牡蛎等。,淡 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如茯苓、猪苓、赤小豆等。 一般常将淡味药附于甘。,涩 与酸味药作用相似。 常用于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如芡实、罂粟壳等。 一般将涩味与酸味并列。,四气和五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药物,大多作用相近。 如辛温药物多能发散风寒,甘温药物多能补气助阳; 气味不同的药物,则作用各异。 如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党参甘温,则补中益气; 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的药物,作用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不同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 降指下降、降逆。 浮是升浮、上行发散。 沉是重沉、下行泄利。,升浮药都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举陷、发散表邪、宣毒透疹、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药则都能下行向内,具有清热泻下、潜阳熄风、降逆止呕、利水渗湿、重镇安神、降气平喘、消积导滞等作用。,1升降浮沉 与病位和病势的关系,就病位而言,应顺其而治。 病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 病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 就病势而言,应逆其而治。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厚薄、质地、炮制和配伍的关系,味属辛、甘、淡,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升浮。 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多沉降。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多升浮。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炮制与配伍也可以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 如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等。 复方配伍中,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或少量沉降药配大量升浮药,均可使其药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三)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药物的归经同治疗作用密切相关。 药物对所归经的治疗效果明显,而对其他经的治疗作用则相对较小甚或没有作用。 如以头痛而言,羌活善治太阳经(项部)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前额)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两颞)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巅顶)头痛。,三、中药的应用,(一)配伍,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单行 仅用一味药治疗疾病。 如人参(独参汤)治气虚欲脱证。,相须 两种以上性能和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能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相使 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相畏 是指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姜配半夏可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相杀 是指一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防风可解除砒霜之毒、绿豆能杀巴豆毒等。,相恶 一药可使另一药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莱菔子与人参同用,人参的补气作用则被莱菔子消弱。,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细辛反藜芦等。,(二)禁忌,配伍禁忌 主要指相反药物的禁忌应用。,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博莫相依。,证候禁忌 指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使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妊娠禁忌 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作为妊娠用药的禁忌。,妊娠禁用药: 斑蝥、水蛭、虻虫、巴豆、牵牛、麝香、三棱、莪术、大戟、芫花、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砒霜等。 慎用的药有: 川芎、牛膝、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枳实、附子、大黄、干姜、肉桂、天南星等。,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 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寒性病忌食生冷类食物。 疮疡及皮肤病患者忌食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三)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1计量单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为计量单位。 市制和公制换算: 1市两=30克(g) 1钱=3克(g) 1分=03克(g) 1厘=003克(g)。,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药物的性质 剂型和配伍。 病人情况。(病情、体质、年龄),四、常用中药分类,按中药的功效和主治不同,一般可作如下分类。,(一)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性味多辛温,发汗力强,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生姜等。 2.发散风热药 性味多辛温,发汗力弱,有发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表证。常用的药物有桑叶、菊花、柴胡等。,(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淡竹叶等。 2.清热燥湿药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3.清热凉水药 常用药物有生地、丹皮、玄参等。 4.清热解毒药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5.清虚热药 常用药物有地骨皮、青蒿、银柴胡等。,(三)泻下药 1.攻下药 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2.润下药 常用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等。 3.峻下逐水药 常用药物有甘遂、巴豆等。 (四)祛风湿药 常用药物有独活、威灵仙、木瓜等。 (五)化湿药 常用的药物有苍术、藿香、砂仁等。,(六)利水渗湿药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茵陈、金线草等。 (七)温里药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八)理气药:橘皮、青皮、木香等。 (九)消食药: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 (十)驱虫药:使君子、槟榔、南瓜子等。 (十一)止血药:三七、白茅根、大小蓟等。,(十二)活水祛瘀药:益母草、马钱子、水蛭等。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半夏、天南星、旋覆花等。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百部、桑白皮等。 (十四)安神药:朱砂、龙骨、酸枣仁等。 (十五)平肝熄风药:钩藤、石决明、天麻等。 (十六)开窍药:麝香、石菖蒲、冰片等。,(十七)补虚药 1.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等。 2.补虚药:当归、阿胶、何首乌等。 3.补阴药:龟甲、北沙参、麦门冬等。 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等。 (十八)收涩药:乌梅、山茱萸、莲子等。 (十九)攻毒杀虫止痒药与拔毒化腐生肌药:硫磺、雄黄、炉甘石等。,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剂量、用法,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方剂通过对药物的合理配伍组合,可以增强或改变药物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从而以综合的作用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一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 臣药 是配合君药加强疗效,并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佐药 有三种意义。 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 用于消除或制约主药或臣药的毒烈之性。 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使药 有两种作用。 引经,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 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患以牛膝为引等。 调和药性。 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如:麻黄汤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主治:伤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 方意: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 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 杏仁苦温,下气降逆,助麻黄宣肺平喘,为佐药;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相配,共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二)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 随证加减:是在主证、主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证的不同,增减次要药物,以适应新的病情需要。 药物配伍的变化:是指在主要药物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臣、佐药的配伍,从而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 组方变化:增减方中药味,更换主药,而主治随之改变,方名亦随之改变。,药量增减 方剂中药量的变化,可改变君药的主次地位和功用主治。,剂型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由于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二、方剂的剂型,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的需要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称为剂型。 如何选择剂型和制作剂型,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特性和不同病证的需要,每一种剂型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一)汤剂,将药物配组成方后,加水煎煮,去渣取汁饮服,称为汤剂。 它是临床使用最广的一种剂型,其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迅速,便于灵活加减,能紧密结合治疗的需要,全面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 汤剂能内服,能熏洗,作用较全面,适用于一般病情和急性病证。,(二)散剂,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水、汤或酒等冲服,或水煎服。 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细后,撒布或调敷患处,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外用。 其特点是制作简便,便于服用和携带,节约药物和不易变质。目前多将内服散剂装入胶囊内,便于吞服,称胶囊剂。,(三)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以炼蜜、水泛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形剂,制成圆粒状固定剂型。 其特点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 丸剂是一种常用剂型,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常用丸剂种类有蜜丸、水丸、糊 丸、浓缩丸。,(四)膏剂,内服膏剂是将药物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再用微火浓缩,加冰糖或蜂蜜收膏制成,常用于滋补。 外用膏剂古称“薄贴”,是用油类将药物煎熬,去渣后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制成,常用作痹痛或跌打损伤外贴之用,有软膏药和硬膏药两种。,(五)丹剂,丹剂是将某些矿物类经过加热升华而制成的一种剂量小、作用大的化合制剂,多为外用。 习惯上把某些贵重、特殊药物研成的细末,或将细末再加糊或粘性药汁做成各种形状的成药亦称为丹剂。 因此,丹剂并非是一种固定的剂型。,(六)酒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浸泡于酒中,使其有效成分溶出得到的澄清浸出液。 内服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外用可消肿止痛、杀虫止痒。,(七)茶剂,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成粗末状或某些固定形状,使用时置于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茶服用。 其特点是用量小,贮运服用方便。 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如感冒茶、午时茶等。,(八)条剂,是指将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先捻成细条后再粘药,用于插入疮口,化腐拔管;也可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用于结扎瘘管或贅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剂型。,(九)冲剂,是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用时冲入开水后可迅速溶解成药液。 特点是比丸剂、片剂作用迅速,较汤剂、糖浆剂体积小,重量轻,贮运方便,服用简单。,(十)片剂,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其特点是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十一)注射剂,是将药物加工精制提炼而成的灭菌溶液或无菌混悬液,具有计量准确、药效迅速速的特点,供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使用。,四.常用方剂,(一)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1.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 2.辛凉解表剂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的表热证。辛温解表剂 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桑菊饮、银翘散、等。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体质虚弱,又感受外邪而出现的表证。代表方剂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二)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功逐水饮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1.寒下剂:适用于热积里实证。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 2.温下剂:适用于脾胃虚寒,食积不化,或暴饮过食生冷之物,冷积停滞而成寒积里实之证。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3.润下剂: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代表方剂麻子仁丸等。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停聚所致的胸腹积水。以及水肿实证等。代表方剂十枣汤等。 5.功补兼施剂:适用于理实正虚之证。代表方剂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三)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枢机和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用于治疗少阳病,肝脾不和及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1.和解少阳剂:适用于少阳病。代表方剂小柴胡汤,高芩清胆汤等。 2.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气郁结,横犯脾胃,脾虚不运,影响肝之疏泄的肝脾不和证。代表方剂四逆散,逍遥散,通泻要等。 3.调和肠胃剂: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而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腹胀食少等症。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等。 5,.表里双解剂 ;适用于外有表证,里有实热,积滞或寒象的证候。代表方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等。,(四)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暑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1.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代表方剂白虎汤等。 2.清营凉血剂 :适用于热人营分或血分之证。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3.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瘟疫。温毒及火毒所致的烦躁狂乱,吐血发斑或头面肿,或疮疡疗毒等证。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等。 4.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热邪偏胜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热证。代表方剂左金丸、清胃散、玉女煎等。 5.清热祛暑剂:适用于夏日感受暑邪所致的多种疾病。代表方剂淸络饮、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 6.清虚热剂:适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的虚热证。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等。,(五)温里剂,凡以温里祛寒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代表方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 2.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亡阳厥逆的证候。代表方四逆汤参附汤等。 3.温经散寒剂:适用于阳气不足哦,营血内弱,寒邪凝滞经脉,血液运行不畅的证候。代表方当归四逆汤等。,(六)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于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1.补气剂:适用于气虚证。代表方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等。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证。代表方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丸等。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之证。代表方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大补阴丸等。 5.补阳剂:适用于肾阳虚弱之证。代表方肾气丸等 6.阴阳双补剂:适用于阴阳两虚之证。代表方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等。,(七)固涩剂,凡以固涩药或固涩药配合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或滑脱病证的方剂。 1.固表止汗剂:适用于阳虚不能过外,肌表疏松之自汗;或阴虚有热,营阴不能内守之盗汗等证。代表方玉屏风散、牡蛎散等。 2.敛肺止咳剂:适用于久咳肺虚之证。代表方九仙丸等。 3.涩肠固脱剂:适用于脾肾虚寒,肠道不固之久泻久痢,甚至滑脱不禁的病证。代表方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 4.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虚失藏,精关不固的遗精滑泄,或肾虚失摄,膀胱失约的尿频、遗尿等证。代表方桑螵蛸散、金锁固精丸等。 5.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崩漏不止及带下淋漓不断的病证。代表方固充汤、完带汤等。,(八)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等作用,用于治疗神志不安病证的方剂。 1.重镇安神剂:适用于因受惊恐,或肝郁化火,扰乱心神所致的烦躁易怒,惊悸不安,失眠多梦,甚或躁扰不宁,发为颠狂等实证。代表方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 2.养心安神剂:适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征忡,虚烦失眠,头晕健忘等虚证。代表方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九)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于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1.开剂:适用于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所致的热闭证。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2.温开剂 :使用于寒湿痰浊所致的寒闭证。代表方剂苏合香丸,玉枢丹等。,(十)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舒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1.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代表方剂越鞠丸,半夏后朴汤等。 2.降气剂: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代表方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四磨汤等。,(十一)理血剂,凡以活血祛瘀药或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及制止出血等作用,用于治疗淤血及出血病证的方剂。 1.活血祛瘀剂:适用于淤血内停之证。代表方剂核桃承气汤,温经汤,生化汤等。 2.止血剂:适用于血液离经妄行而致的各种出血。代表方剂十灰散,黄土汤等。,(十二)治风剂,凡以辛散疏风或息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用于治疗风证的方剂。 1.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的风证。代表方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等。 2.平息内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代表方剂镇肝息风汤,大定风珠,地黄饮子等。,(十三)治燥剂,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 1.轻宣外燥剂:适用于秋季感受燥邪所致的燥证。代表方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2.滋润内燥剂:适用于各种内燥证。代表方剂养阴清肺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