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十单元第二十一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页
必修二第十单元第二十一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页
必修二第十单元第二十一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3页
必修二第十单元第二十一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4页
必修二第十单元第二十一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 二第 十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一举双得的课前预案,一气贯通的课堂学案,讲核心考点,研命题热点,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第二十一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练高考真题,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需抓住“一条主线,两个领域,三个方面,四个关节”。“一条主线”即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两个领域”即物质和思想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即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四个关节”即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社会习俗:“ ”“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中山装,断发易服,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无私奉献,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迷点指津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上海,青藏铁路,宝成,唐山,轮船招商局,北京,2通讯工具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 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成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 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丹麦,台湾,崇明,(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 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3)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上海,特别提醒 近代与现代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万国公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2电影,定军山,革命,3电视 (1)1958年, 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内容。,北京,4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2)发展: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 。 (3)特点:迅速传播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双向传受。 (4)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 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互联网,高度互动,快捷,特别提醒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1. 中国近代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较大的 原因有哪些? 提示:(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2)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民愚昧落后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2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普遍发生。 (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政治地位。,(3)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1.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2)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3)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运输。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 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四大媒介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 提示:(1)四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种信息传播媒介。 (2)影响: 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 可以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再推行至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 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反缠足运动进展缓 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 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近代以来生活和习俗演变的特点,例1 (2011天津高考)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试解:_,解析:新内阁、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答案为C。,答案:C,例2 (2011江苏高考)右图为 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 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B C D 试解:_,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答案:B,命题多维解读,1(2012泰安模拟)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 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本题从材料可以了解到C项正确,1866年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天津、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材料仅反映西餐种类丰富,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完全错误;天津、上海都是沿海城市,D项错误。,答案:C,2(2012厦门模拟)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 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A、C、D三项反映的是文明婚礼、西方服饰、废止缠足等方面的内容,B项仍是旧习俗的表现,故答案为B。,答案:B,材料1: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材料2: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3:,学会分析,史料应用 (1)据材料1,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提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据材料2,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提示: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据材料3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提示: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 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 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提示: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 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 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 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 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 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 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 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 仿效外国报纸。,材料2: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2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创办报纸的人的身份得出其主体应是知识分子,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出其基本内容为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出原因;第(2)问联系维新变法的主张得出其核心内容,并从材料提取信息概括出特点;第(3)问从报纸对推动政治运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为主。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推动社会风俗的革新等。,1(2011浙江高考)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 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从材料来看,旧式婚姻占多数,新式婚姻占少数,这体现了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也体现了婚姻习俗的变迁有一个过程,C、D理解正确;从材料信息可推断B项理解正确,故答案为A。,答案:A,2. (2011天津高考)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 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 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解析: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答案:D,3(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 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男女同意,婚约始定”等信息可知。晚清婚约尊重当事人的意愿,B项正确;A、C两项显然与材料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婚姻仪式,排除D项。,答案:B,4(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 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