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越千年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大观,西方文化 古希腊精神 基督教精神 文艺复兴精神,中国文化 老庄精神 孔孟精神 佛教精神,中国文化 老庄精神 道 孔孟精神 儒 佛教精神 释,儒家经典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五经:周易诗经尚书 礼记春秋,大学摘句,中庸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白话解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二、修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白话解 能够知其所止,然后才有定力;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三、近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解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四、内圣外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白话解 古人想要让天下人都彰显自己的性德,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就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就先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穷究事物的道理,就先要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修 齐 治 平,五、修身为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白话解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六、摘句1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白话解 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六、摘句2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六、摘句3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六、摘句4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白话解 因此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中国从前讲修身,推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很精密的知识,是一贯的道理。象这样很精密的知识和一贯的道理,都是中国所固有的。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孙中山论民族主义,中庸断章,中庸简介: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 朱熹的中庸章句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 全文3568字。,一、率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之性。大学称之为“明德”,王阳明称之为“良知”,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良心”。,率性:按照良心做事。,二、慎独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天地可见,鬼神有知,天人感应,戒慎,恐惧,敬畏,三、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节,和,和 谐,四、用中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适度,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五、素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本分:做该做的,做能做的。,六、至诚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率性 二、慎独 三、中和 四、用中 五、素位而行 六、至诚,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心头挂, 便是人间好季节。,老 子 语 录,老子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白话解:“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表述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恒常不变的“道”本身了。“名”也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的“名”已经不是恒常不变的“名”本身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要抗拒,有所创树但不要占有,有所施为但不要倚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夫唯不争,故无尤。,白话解 最高的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可以生长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处在众人嫌恶的低处,所以接近“道”。因为不争,所以也不会遭人怨恨。,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白话解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白话解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不管用什么都不能代替它(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白话解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肆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白话解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白话解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白话解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白话解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白话解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好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白话解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白话解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 子 浅 尝,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内篇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无所待,鲲鹏蜩与学鸠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宋荣子列子,有所待,“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无用无为无所待 老子:无身 禅宗:无心,齐物论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养生主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顺其自然,人世间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德充符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大宗师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应帝王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禅 林 片 羽,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空 灵 禅 禅宗,拈花微笑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 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以心印心 心心相印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达 摩 慧 能 六祖坛经,(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乃往彼晨夕参承。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 景德传灯录,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与汝安心竟。”,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遂告众曰。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遣有尘埃 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能在碓坊忽聆诵偈。令童子于秀偈之侧写一偈云 菩提本非树 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假拂尘埃 大师后见此偈逮夜乃潜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课件
- 2025年宝马技工试题及答案
- led屏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照明配送运营方案(3篇)
- 工业通风 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
- 工程清退班组方案(3篇)
- 广东采购管理试卷及答案
- 英语b级翻译真题及答案
- 2025年铝材厂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公证处聘用制书记员招聘考试要点及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江西吉安庐陵新区招聘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招聘2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广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手电筒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设备使用与保养培训课件
- 酒店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培训课件
- GB/T 9258.2-2025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2部分:粗磨粒P12~P220
- 2025山西太原西山生态文旅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及子公司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 年小升初吕梁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部编版)
- 2025秋全体教师大会上,德育副校长讲话:德为根,安为本,心为灯,家为桥-这场开学讲话,句句都是育人的方向
- 2025年政工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