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doc_第1页
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doc_第2页
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doc_第3页
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doc_第4页
2009理综II卷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II卷分析报告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在贯彻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基础上,借助各科核心知识点注重考查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语言叙述清楚流畅、意图表达准确,题型配置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试卷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创新性值得称道。试卷难度与2008年相比有所变化,大多数试题难度控制较好,是一份较成功的选拔性试卷。2009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根据各学科特点恰当分配题型和分数比例,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试卷的考试结果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对指导中学的理科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河北省2009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评卷领导组非常重视对试题的评价和分析工作,在评卷点组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中学一线教师,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采用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总体状况概括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统一等方式,对2009理综试卷(II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今年仍采取网上阅卷,采用等距抽样方式,共抽取有效试卷1000份。抽样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卷)抽样统计表(物理)项目2223242526物理满分81015182172平均分3.223.944.786.851.8420.63难度0.40390.320.380.090.29区分度0.870.790.800.840.22/0.330.53标准差2.803.254.976.172.7515.55 注:26题高分段区分度为0.33 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卷)抽样统计表(化学)项目满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27题159.714.950.650.8228题157.744.020.520.6729题154.483.820.300.7230题155.064.510.340.79化学总分6026.9813.650.450.57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卷)抽样统计表(生物)项目满分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31题107.232题116.533题116.834题106.4生物总分4226.92009年高考理综试题(卷)抽样统计表题号物理化学生物总分满分726042174平均分20.6326.9826.9074.51难度0.290.450.640.43区分度标准差各题分数分布直方图如下物理:化学:分值03691215频率5.096.705.795.204.393.99 27题分数分布图分值01234567频率5.096.705.795.204.393.994.805.60分值89101112131415频率7.2911.506.3019.903.794.801.792.99 28题分数分布图分值01234567频率5.096.705.795.204.393.994.805.60分值89101112131415频率7.2911.506.3019.903.794.801.792.99 29题分数分布图分值01234567频率18.403.9919.593.203.2011.691.302.19分值89101112131415频率3.271.403.994.691.607.590.604.3030题分数分布图 (生物部分暂缺)试题特点与典型错误分析物理22题(8分),以学生熟知的最简单的直流串联电路为实验情境,通过检查电路故障,考查学生使用多用电表的能力。该题的特点是给出的电路不能再简单,要求会用的仪器(多用电表)不能再普通,突出的考查内容也局限在选档、判断故障位置和用欧姆档测量电阻的步骤。23 题(10分),以实验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过程为试题情境,详细描述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实验取得的具体数据。全题19行330余字,符号30余个,题图两个。试题题面篇幅大,物理量和符号多,全部读懂费时较长,但几乎没有难懂的内容。与上年相比,实验题由一题变成两题,由17分增加为18分。22题考查学生使用多用电表的能力(会使用基本实验仪器是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简单,要求简单,但是从得分看,该题得分率在0.4左右,仍属于中等难度。23题由于题面内容多,首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挑战,一般水平的学生读懂试题需要4分钟以上。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得出的原始数据的意义,同时用已经掌握的公式把原始数据和计算公式建立起正确的关系,即用原始数据表达公式,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棘手的问题。审视这两个实验题,可以认为,命题者突破了围绕教材命题的藩篱,从相同水平的问题着眼而不拘泥必做实验的内容,从考查实验能力的目标出发而不必须和教材内容建立直接联系,这种命题方式对黑板上做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的做法敲响了警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老老实实让学生多做实验,培养起各种实验能力才能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24题(15分),这是一道生题,或者叫所谓的信息题,考生在平时基本没有训练过这样的题。该题情景陌生,随题出现新知识点,内容复杂,数据多。把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赋予了明显的技术意义。解题的关键条件不容易在事先分析中明晰,出现这一信息是在演算过程中求出总电阻之后、分析题设条件得出的。还有本题的计算量较大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总之,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考题,同时也是一道考查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题,该题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典型错误:由于没有可依循的模式,很多学生作答失去了方向,根据中学教师反馈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题目。很多解答都是误打误撞,出现一些基本概念的错误,也有对题意理解的错误:不能理解,写成把电阻的变化写成电阻在不随温度变化,认为或不能在解题过程中明确这一重要条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掌握基本规律不熟练,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经验不够,从很多学生看不懂题目这个情况来看,学生在应试练习中的局限性也值得反思。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要多样化,学习内容面要宽,关注技术进步,激励创新。一味地大量演算类型化练习题的做法应改进。本题满分率5.6%,零分率27%,10分以上的比例为25.1%,得分率32%,属于难题。25题(18分),这是一个动力学问题。题目情境明确,过程清楚,容易判断,是一个典型的模型化试题。由于是匀变速运动与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衔接,属于类型化题目,大多数学生比较熟悉,加之可以运用的知识比较宽泛,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功能原理、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皆可运用,对学生来说,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掌握最好的那一部分知识来解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得分的题。实际上,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仍属于中等偏难的水平。尽管多数学生都能上手,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明显。题有三问,第一问求推力。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是,丢了mg,还有一部分学生写成,少了3。第二问求三个木箱匀速时的速度,学生多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加动量守恒求解,相对而言错误率小些,主要问题是求第一次碰撞后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时,用了一个物体的质量。选用动能定理加动量守恒解题的学生不少,出错情况也是在第一次碰撞后的运动中,用了一个物体的质量。出现最多的错误是选最初和最末匀速为初末状态,用动能定理求解,但忽略了两次碰撞中动能的损失,同时在第三问的求解中必须求出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所以,很多学生虽然第二问没有做对,但因为第三问而得到了第二问的的4分。还有少量的学生用动量定理解题,但做对的很少。第三问求第一次碰撞中损失的机械能,错误较多的是答案不正确,少了m、L等物理量。其中,相当数量不会做的学生,因能列出运动学和动量守恒的公式,也能得到4、5分。可以看出,学生对受力分析的掌握不好。受力分析从高中第一册第一章就开始学习,几乎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而本题中的受力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很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对。究其原因,应归咎于对受力分析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对力学问题进行“受力分析”,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拓展与深入,对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成为了教师的讲授重点,而受力分析有可能被削弱了,使学生对受力分析的掌握没有逐步熟练,造成一些学生用了几乎三年的受力分析,却仍然做不对最基本的。 从评阅试卷中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对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掌握较好,对动量和能量的掌握差一些。本题满分率6.8%,零分率28%,12分以上的比例为30%,得分率38%,中等偏难。26题(21分,压轴题),考生的作答情况是复杂的。该题有43.6%的学生得0分,42%的学生得2分,6.8%的学生得8分,0.89%的学生得17分,0.2%的学生得满分。可以看出,85%以上的学生充其量只能写出一个原始公式。从答题策略上看,有大量的考生根本就没有计划做此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看情况”,先保证会的不丢分或者少丢分,对于这个题目的想法是有时间就做做,没时间就不做。按照取样数据推算,约有600人能得满分,2600多人得16分(做出两个解),2万多人得8分(做出一个解)。显然在高分段还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实现了压轴题的功能。总的来看,今年的物理试题部分难度较往年大幅提高,尤其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仍然比较高。从22、23、24题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力度是比较明显的,22题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23题考查实验探究中处理原始数据的能力,24题考查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现行高中物理教学来看,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仍把习题类型化,让学生借助反复强化达到类型化熟练,以至看到题目马上从记忆中提取相关题型。事实证明,这种题海战术对提升高考备考效益以及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是极不合适的。化学27题,考查木炭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CO2 、SO2、水蒸气的检验,是一道学生非常熟悉的常规题目。试题涉及到的都是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细心,肯定会答。但因为需要学生自选仪器及试剂,设计出合理的检出顺序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具支试管(仪器C)中学不常见,但结合题目所给反应条件及中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能分析出应该选用仪器C作为反应发生装置,适当的陌生度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本题的区分度。典型错误1审题不清,不按要求作答题目要求“进行该反应并检出反应产物”,学生直接回答产物的检出,没有回答进行该反应。题目要求“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学生回答时不按顺序回答,如“选出仪器”一栏中学生只是将实验中用到的仪器罗列到表中,回答“A、B、C”或答“三个A、B、C”;又如重复出现的仪器学生只回答一个如“C、B、A”;题目要求“填字母”学生回答名称还答错,甚至画装置图;选择题目指定仪器以外的装置设计实验等等。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1)常规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没有掌握。如用无水氯化钙、浓硫酸、碱石灰、CuSO45H2O等检验水的存在;用浓硫酸、NaHCO3溶液、NaOH溶液、品红、水等除去SO2;将无水硫酸铜放在仪器“A”中;“ 除杂”和“检验”等概念混淆。(2)实验方案设计时没有考虑三种产物的检出顺序,其中水蒸气必须首先检出,不然后续操作都会对水的检出产生干扰;SO2检出后必须除去多余的才能检验CO2,很多学生没有考虑到。3表述不准确(1)化学式书写不规范:CaOH、Ca(OH)、 Co2、钙与铜的元素符号相混等(2)名称不准确,如“无水合硫酸铜”、(3)“作用”一栏应为“检出”“除去”,但学生回答“若有水生成则变蓝”、“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 、“SO2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描述现象或性质的语言。(4)没有良好的答题习惯,思维无序不少学生在第一栏中能按顺序回答,但在第二、三栏中回答无序,造成阅卷困难和无谓失分。28题,试题主要考查了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等核心内容,涉及电解池的阴、阳极判断,电池正负极判断、电解池中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电解反应方程式相关的化学计算(得失电子守恒)问题。电解质溶液酸碱性判断及电解后溶液的pH值的变化、还涉及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等相关内容。该试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考查范围大,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解质溶液(包括电化学)知识作为高中化学的三大理论知识体系之一, 近年来久未考查,试题的出现在情理和意料之中, 试题考查的内容与要求有利于高中教学,符合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要求。典型错误1第一个填空的答案为“正”极。但部分同学写成“负极”、 “阳极”,或 “正极、阳极”,结果错误。2答案应为OH-电化学氧化的电极反应式,正确答案是 4OH- - 4e- =2H2O +O2。但有的同学将其写成2H+ +2e= H2或O2+2H2O+ 4e-=4OH-, 或4OH-4e- =O2 +H2O, 或4OH-+4e- =O2 +2H2O等错误答案。3此题要求列式计算。主要问题如下:有部分同学用NaOH来求 H2的体积,结果也为2.8L,即 还有部分同学得失电子计算错误,如还有部分同学列出算式的跳跃性大,直接列出.应给出更详细的解答。如设K2SO4的质量为m,则有 和 两式相除,得到 化简得 从而得到4 错误主要对应(3)的计算。5本小题三个空,各2分。本题有部分同学的化学用语出现错误,造成不能得分。 如 “碱性”写成 “酸性”或 “碳性”,把“酸性”写成“碳性” “pH”写成 “PH”。第一问典型错误有“不变化,电解NaOH溶液实质是电解水”、“碱性变小, OH-失电子变成O2和H2O, 溶液浓度变小”、 “变化,反应的OH-多了”。第二问典型错误有“从中性变为酸性”、“酸性变弱,实质是电解CuO, 溶液中 Cu2+ 浓度减小,水解变弱”、“OH- 得电子变成O2”等。6典型错误 如“不能,此时成为电解水的装置,而H2O几乎不导电。”29题 属于以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为依据的元素推断题,其主要考查点有7个。一是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即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例如,题干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二是考查元素周期律。例如,小题(4)要求判断同主族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的相似性,并判断其沸点的递变关系。三是考查晶体的有关知识。如(1)要求判断SiO2的晶体类型。四是考查物质的空间构型。如(1)中涉及了SiCl4呈正四面体;(4)判断NH3、PH3、AsH3的空间构型相同。(5)要求写出SiH4、PH3、H2S的立体结构。五是考查多种化学用语。如(2)要求写出NO2、N2O4的化学式;(4)要求写出NH3、PH3、AsH3的化学式及SiH4、PH3、H2S的化学式。(2)涉及了NO2、N2O4中N元素的化合价。(4)涉及了氢键及分子间作用力。(5)要求根据信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六是考查了NO2、N2O4相互转化的化学反应。七是考查工业生产中的高温结构陶瓷。总体来说,该题综合考查了大纲要求的多个知识点,从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但该题得分不高,这种结果与试题本身有一定关系。一是对周期表中的“相邻”界定不够明确,而且中学阶段对相邻位置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角线位置是否算相邻成了一部分学生思维的障碍。二是砷(As)为中学化学非常见元素,造成部分学生失分。三是本题对立体构型这一知识点要求较高,涉及到三问都与此有关,容易造成学生对同一知识点重复丢分。典型错误第1个给分点:正确答案为(1)原子晶体(2)NO2、N2O(3)As2S5。典型错误如下:(1)写成离子或分子晶体(不能正确判断物质或晶体类型);写成原子、原子晶、原子晶子、及“原”写错别字(多属能正确判断但书写错误);(2)写错物质(推不出N元素);只写NO2或N2O4其中一种(未看清题目要求)。 (3) 化学式写错(推不出As元素); Se2S5、Te2S5、Sn2S5、At2S5(不会写As的元素符号);As2S3(不能判断As的价态)。第2个给分点:正确答案为:NH3AsH3 PH3,氨分子间有氢键,氢键使沸点升高;AsH3 比PH3相对分子质量大,所以沸点高。典型错误如下:不能准确判断各物质;准确判断了各物质,但不能正确排序。例如NH3 PH3AsH3 (忽视了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AsH3 PH3 NH3 (忽视了氢键的作用);NH3 PH3,AsH3 PH3 (不能掌握NH3 和AsH3的比较)。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 (As元素符号写错,正如上面所说会因此重复丢分)。不能审清题目,写成PH3 AsH3 NH3(不给分)或比较五种物质的沸点(未审清是五种氢化物中立体结构相同的)。第3个给分点:正确答案:SiH4、PH3、H2S,正四面体、 三角锥(三棱锥)、 折线形(V型、角形、弯曲型)。典型错误是不能正确推断物质;不能正确判断物质的空间构型,如将SiH4写成四面体(无正)、正三棱锥、三角锥、四边形,或画错构型;将PH3写成平面三角形、四面体、三角圆锥、三棱柱;将H2S写成三角形、曲线形、二面角、八字形等。第4个给分点:典型错误是不能准确书写化学式;不配平。30题 试题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烃分子式的求算、烃的燃烧、取代、卤代烃的消去、醛的催化氧化以及酯的合成等知识点,基本覆盖了有机部分的主要内容。应该说综合性较强,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从D到E的烯烃的硼氢化氧化反应以情景的形式给出,还可以考查学生对背景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运用背景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试题的主旨和立意符合考纲要求。但此题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不能不说存在一定瑕疵。首先,对B和C两种物质转化成D的条件和要求没有进一步明确。这样就会造成“B和C只能生成D”和“B和C都能生成D”两种理解。如果理解成“B和C都能生成D”,那么A还可以是正丁烷,这样就会出现第2套答案。其次,B和C两种物质的命名似嫌超纲。学生并不清楚取代基命名的优先次序,不知道甲基和氯究竟哪个在先。按照IUPAC有机物质系统命名法,B和C只能命为“2甲基1氯丙烷”和“2甲基2氯丙烷”。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正规教材中确实出现了“1氯2甲基丙烷”的说法,这就造成“宪法”与“地方法规”的冲突。高考这样的考试,仅从主旨和立意来命制试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科学性和严密性等方面对试题进行精细化处理。典型错误1题目明确要求写A物质的分子式C4H10,写成结构式或结构简式的不给分。典型错误主要有C2H5、C4H10O、C2H5O6、C2H5O、C4H8、C4H16等。2B和C两种物质的系统命名(2甲基1氯丙烷、2甲基2氯丙烷;1氯丁烷、2氯丁烷),不考虑甲基和氯的先后顺序以及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区分,但按照传统命名法或者命名错误的不给分。典型错误主要有:一氯丁烷、二氯丁烷、3,氯丁醇、(一氯丁烷和1,1甲基氯丙烷)、21氯丁烷、一氯正丁烷、1氯丙烷、2氯丙烷、1氯2甲基丁烷、2氯2甲基丁烷、丁氯代烷、2甲基丙氯烷、2,2二甲基乙氯烷、丁烷、2甲基丙烷等。CH=CHCHO 3F的结构简式 ,典型错误是判断错误或者书写错误。将“双键”写成“单键”或“三键”、在苯环上连甲基或者多写、漏写元素符号和下标等。4要求写出反应的类型(消去)。典型错误是判断错误或者书写错误。取代、加成、氧化、酯化、脂化、水解、取去等。5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典型错误是丢水、多写、漏写元素符号和下标等。6写出所有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的G的芳香类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典型错误是判断错误或者官能团书写错误(将羧基写成酯基或者醛基)、数目不全(只考虑到邻位、间位和对位3种情况)以及多写、漏写元素符号和下标等。总体来看,此题平均分不高,答题情况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不牢、审题不清、思维不严密以及答题不仔细等几个方面。基础知识方面,在有机物质的系统命名中,学生不清楚阿拉伯数字“1、2”与汉字“一、二”含义与用法的区别;不清楚逗号“,”与短线“”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审题方面,要求写分子式的写成了结构式或者结构简式;要求系统命名法的写成了传统命名法或者两种方法混合使用;明确要求“官能团相同”的,却将“羧基”写成了“醛基”或者“酯基”。思维方面,主要体现在对A物质的判断上。在对200名满分考生的统计中,有80的考生认为A是正丁烷,只有20的考生认为A是异丁烷。多数考生的答案虽然从科学性上说得通,但这种回答并不是最合理的答案。答题方面,主要是针对学优考生而言的。在评卷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虽然判断准确但由于细节问题而严重失分的考生。这些考生在理解和判断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就是由于多写或者漏写了一个元素符号或者一个下标而严重失分。生物2009年河北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主观题包括4道大题,为近些年来出题数量最多的一年,涉及知识内容包括:植物生理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化学(新陈代谢与酶)、动物生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知识涵盖面广,难度适宜,能较好地反映高中生对于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总体情况。综合分析本年度试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考题体现了新课程精神,能力与知识考查并重,增加了知识点的考查。试题大多来源于教材,基础性较强,学生都比较熟悉,考试内容都在考纲要求的范围之内。2、生物部分分值没变,但把原来的2道大题改为4道,知识点更加分散,题量变大,每空的分值变小,多数是一空1分,大大降低了考生失分的风险。3、生物大题在题型上有变化,以前的生物压轴题多是遗传分析推断,而今年的试卷以一道关于生态知识的大题代替,这或许是一种变化趋势,因为在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4、选择题设置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了关于“生态”部分的选择题,而增加了遗传概率计算的选择题。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应该会在选择题上获得较高的分数。5、考查考生实验能力比重加大,表现在32题和33题的第3问,共15分,包括写实验步骤、结论分析等,有一定难度,文字表述量较去年增多。6、图解、图表类试题较去年减少,坐标曲线图出现在31题,难度适中,考查了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7、增加了绘图,如34题,绘食物网图。答题情况分析下面主要就4道主观题分别具体介绍一下今年的考生答题情况。31题满分10分,该题主要考察考生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5个填空内容实际考察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第1小题的纤维素、纤维素酶、果胶质、果胶酶均为图中提供的内容,部分考生填成了题干和图中没有提到的其他内容,说明考生没有认真读题、读图,或未读懂,也反映出其对于酶和被分解物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基本知识没有掌握。第2小题的答案为A,考生错选同样反映出以上问题。第3小题是考察考生对于“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基础知识的掌握。考生在答题时将“适当降低温度”答成“避光保存”,分析原因时出现“呼吸作用使酶活性降低”等说明考生对“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这一基本原理没有掌握。同样,第4小题的“适当提高贮存温度”答成“延长光照时间”也反映了相同的问题。第4小题则是考察考生对于“乙烯具有催熟作用”的掌握。部分考生将“用乙烯进行处理”答成“用激素处理”,不能得分。第5小题“叶绿素含量降低”答成“叶绿素转变为其他色素”,“色素减少”,“叶绿素合成减少”,“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减少”, “叶绿素易分解”之类的答案也不少见,说明部分考生对于“叶绿素”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第31题平均得分7.2分,是得分率最高的一题。第32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满分11分,该实验所选材料也是来源于课本,学生对题干中所提到的实验材料应该比较熟悉,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后边的原因分析也是五花八门,出现各种各样的描述,例如,出现“将药品放在水浴锅中”的实验设计,说明考生在实验环节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实验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设置对比实验时,对比条件应该是具有可比性的;如等体积、等质量,相同的H2O2溶液;加入等量的蒸馏水、FeCl3和过氧化氢酶溶液。(2)各个实验对比项的步骤、顺序,需要明确、正确。(3)对实验仪器的功用以及使用方法要正确。在原因分析中则主要考查酶的基本特性:催化作用高效性高温失活。第32题平均得分6.5分,是4道主观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说明考生对于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学教育过程中实验仍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第33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的掌握,满分11分。第1小题三个填空比较简单: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下丘脑。第2小题四个填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反馈也是课本上的基本内容,一些考生“反馈”没有答对,说明对这个概念不够熟悉。第3小题是本题的难点,实际上也属于实验设计类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激素与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本题考生丢分主要表现为:激素的作用原理(激素与作用器官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原理的陈述不清楚。第33题平均得分6.8分,主要丢分在最后一个小题的原因分析上。第34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于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满分10分,第1小题为绘图题,要求画出所提供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本题虽然只有1分,但暴露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箭头方向问题。有的无箭头,有的箭头方向画错,还有的出现双向箭头。营养级上的生物问题,部分考生把玉米和秸秆分别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生产者。还有部分考生把发酵、沼气、沼渣、沼液等都加到了食物网中,说明考生对食物网的概念不清楚。第2小题考查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考查物种间产生竞争的条件,因为“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籽粒,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所以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竞争”。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