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计数管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1页
G-M计数管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2页
G-M计数管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3页
G-M计数管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4页
G-M计数管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报告陈杨 PB05210097 物理二班实验题目: G-M计数管特性的研究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掌握G-M计数管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对其主要特性进行研究,同时要学习有关使用放射源的安全操作规则。实验原理:G-M计数管的特性G-M计数管的主要特性包括坪曲线、死时间等。(1)坪曲线正常的G-M计数管在强度不变的放射源的照射下,测量计数率随阳极和阴极间外加电压的关系,得到如图4.3.1-2所示的曲线,称为坪曲线。由图中看出,在外加电压低于V0时,粒子虽然进入计数管但不能引起计数,这是因为此时所形成的电压脉冲高度不足以触发定标器的阈值。随着外加电压的升高,计数管开始有计数,此时对应的外加电压V0,称为起始电压或阈电压。随着外加电压的继续升高,计数率也迅速增加,但外加电压从V1到V2这一范围内,计数率却几乎不变,这一段外加电压的范围称为坪区,V1-V2的电压值称为坪长。计数管的工作电压就应选择在此范围的重点附近。一般有机管的坪长约150V200V,其实电压约在800V1100V。而卤素管坪长仅约100V,起始电压约在280V350V范围。不过计数管的坪区也并非完全平坦,随着外加电压的进一步升高,计数率也稍有增加,如电压从V1升至V2,计数率也从N1升至N2。其原因主要是猝灭不够完全,即猝灭气体的正离子到达计数管阴极时有少数也还可能产生次级电子,引起假计数。这些假计数是随外加电压的升高而增加的。为了表示这一特性,定义坪斜T为 (1)式中各量的意义在图4.3.1-2中已标出。坪斜T的意义为当坪长每增加1V时,引起计数率增加的百分率,一般要求合用的计数管T0.1%V-1。当计数管两极上所加电压超过V2时,计数率会明显上升,这说明已进入连续放电区,猝灭气体已失去作用。此时计数管不能正常使用且很容易损坏,实验中应尽量避免外加电压超过坪长区域。通过测量计数管的坪曲线,可以得出计数管的起始电压、坪长、坪斜等参数,并可选择正确的工作电压。(2)计数管的死时间和实效时间如果放射源的活度合适,可用触发扫描示波器观察计数管输出脉冲波形,如图4.3.1-3所示。图的横轴是扫描时间,纵轴是脉冲信号幅度,由图可看出,在第一个大脉冲之后有一系列由小逐渐变大的脉冲。在第一个大脉冲的宽度tD时间之内,计数管内正离子鞘离阳极还很近,管内电场较弱,即使有离子进入管内也不能引起放电,不会形成脉冲,因此称tD为死时间。随着正离子鞘离开阳极的距离增大,管内电场稍有恢复,此时若有粒子进入计数管内,就能引起放电而形成脉冲,不过脉冲幅度很小。随着正离子鞘越接近阴极,管内电场逐渐恢复,输出脉冲也逐渐恢复到大脉冲的幅度。直到正离子鞘到达阴极而被中和,管内电场完全复原,输出脉冲也达到正常幅度。见图中表示脉冲幅度的变化情形,其中tD表示计数管的死时间,tR为恢复时间,此段时间有粒子进入计数管时,它可能产生脉冲信号,但其幅度较小。实际上计数管不能计数粒子的时间一般大于tD而小于tD+tR。计数管实际不能计数的时间称为失效时间(或称分辨时间)。失效时间除决定于计数管的结构和工作电压外,还与计数率的大小和定标器的触发阈等因素有关。参考图中表示,如定标器的触发阀选为V1,则对应计数管的失效时间为t1,若触发阈选择为V2,失效时间应为t2。由于计数管有失效时间,所以测量粒子数目时会产生漏计数,尤其是放射源活度较强时可能产生的漏计数也多,一般需进行校正。计数管失效时间为t1,含意是当粒子进入计数管而形成脉冲信号后的t1时间内,即使再有粒子进入计数管也不能再产生脉冲信号即不能再引起计数,但也不延长失效时间。若单位时间内进入计数管的平均计数率为n0,而实际计数管测量的计数率为n,那么可知漏计数为 (2)由此可求出真正平均计数率n0为 (3)测量计数管的失效时间t1后,根据实际的计数率n即可求出真正的平均计数率n0值。一般计数管的失效时间约为102s,由此可估计漏计数的多少,根据n0的大小和精确度要求决定是否要进行漏计数校正。数据处理:1. 画出带有误差标志的计数管的坪曲线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电压 /V时间 /s计数一计数二33830139913863483013521397358602634265236860251426243786027512691388602739276139860271426964086027932738418602739273942860269226974386027712710448602767274845860289527685086030053020570603160321357560353835425826043964302标有误差杆的计数管坪曲线(误差为5%)图一外加电压实验中测得的平均计数率减去5%的误差实验中测得的平均计数率实验中测得的平均计数率加上5%的误差32800033822.0479246.4124.3687534821.7629245.8024.0537535841.847544.0546.252536840.6758342.8166744.957537843.082545.3547.617538843.5416745.8333348.12539842.8291745.0833347.337540843.7870846.0916748.3962541843.367545.6547.932542842.6629244.9083347.1537543843.3912545.67547.9587544843.6604245.9583348.2562545844.8320847.1916749.5512550847.6979250.2083352.7187557050.4529253.1083355.7637557556.055961.9558268.8591772.4833376.1075以表格中所示数据作图如下:图二将允许的最大误差设为5%,则落在-5%误差曲线和+5%误差曲线之间的计数率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2. 给出起始电压,计算坪长,坪斜由图1,认为坪区为V1到V2 V1=348V V2=458V坪长V2- V1=130V相应的,N1=45.80 N2=47.19167坪斜 起始点压V0=328V工作电压: 误差分析:本次实验测得坪斜T0.1%/V,与合用的计数管坪斜参数T0.1%/V基本相符,不过实验中使用的放射源没有加铅保护层,辐射粒子过多过快,。3.验证放射性计数服从Poisson分布由测得数据,算出理论上Poisson分布的概率: 实验中共产生计数次数: 算得放射性计数的理论值:n0123456789出现次数338210487552812410注:出现次数保留到个位,小数点后四舍五入。相对频度(出现某一计数值的次数的概率)实验值与理论值相比较的曲线:(认为实验测得的平均计数值为Poisson分布的理论参数)图三数据如下:(小数点后保留五位有效数字)n相对频度(实验值)相对频度(理论值)00.098280.080210.17690.20239 20.260440.2553230.208850.2147240.142510.1354450.06880.0683460.027030.0287470.014740.0103680.002460.00327900.00092可见实验测得的相对频度与用公式算出的相对频度差距很小。实验做得比较成功。n01234567890.2250.1250.0200.0270.05220.006730.05950.422780.247711实验体会:总的看来,本次实验对统计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