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doc_第1页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doc_第2页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doc_第3页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doc_第4页
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2009版强制性条文内容综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2009年版,补充了2002版强制性条文实施以来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含修订项目,截止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的强制性条文,并经几上几下、数易其稿、适当调整,最终修订而成。其主要内容是现行房屋建筑工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以及保护资源、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政策要求的条文。2009年版强制性条文共分10篇,引用工程建设标准226本,编录强制性条文2020条。篇目划分及引用标准如下表所示:2009版房屋建筑强制性条文篇目一览表项次篇目名 称引用标准数编录强制性条文数1第一篇建筑设计382082第二篇建筑设备332653第三篇建筑防火334464第四篇建筑节能10845第五篇勘察和地基基础10906第六篇结构设计211767第七篇抗震设计12898第八篇鉴定加固和维护71009第九篇施工质量4931410第十篇施工安全1324811合 计共十篇226本2020条相关链接与房屋建筑02版强条比较,02版共设九篇,引用工程建设标准107本,编录强条1444条;09版设置十篇,引用工程建设标准226本,共编录强条2020条。09版增加了第四篇建筑节能,本篇新增录强条84条。六、2009版强制性条文解读及应用实务第一篇 建 筑 设 计建筑设计篇共涉及38本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摘录的规范见09版强制性条文P1-3-2613-27标准目录。建筑设计篇分为三章:1、设计基本规定;2、室内环境设计;3、各类建筑的专门设计。各章基本控制要点如下:1、设计基本规定控制要点:建筑设计的质量控制,首先考虑如何满足建筑功能基本要求。针对目前常发事故中,大量存在追求速度、形式,忽视基本要求的现象,2009年版继续把基本规定作为重点控制内容。以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为依据,把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 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基本要求作为保证建筑物基本质量的强制性条文。强调建筑设计中遵守成熟经验与保证安全的重要性。在新材料新技术尚未成熟时,传统的硬性规定仍然十分必要。如条文中继续强调:“管道井与通风道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的规定,就是针对当前有的热水器的排气管接入了厨房排烟管,从而引发人身伤亡事故而特别重申的。同时,关于“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载规定的水平荷载”等原则性的规定,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仍然要反复强调。2、室内环境设计控制要点:室内环境设计的规定中首先强调了节能,要求建筑师从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窗户的气密性等方面保证建筑节能。同时相对过去片面强调对寒冷地区采暖时的节能,2009年版更加重视空调制冷时房屋建筑的节能要求。室内光环境设计的控制,主要强调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对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公共建筑照度标准值,重点录入图书馆、中小学、托幼建筑等人流较集中和视觉要求较高的公共部位的照度标准值作为强制性条文,以保证在这些空间中活动的人员的最基本视觉要求。2009年版在照明要求方面同2002年版。在隔声和噪声限制方面,强调了对室内声学环境的控制,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有关住宅建筑、教学建筑、医疗建筑和旅馆建筑等,对室内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建筑的声学环境标准,列入强制性条文。重点控制室内允许噪声级、空气声隔声和楼板撞击声隔声量。3、各类建筑的专门设计控制要求:各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控制,是针对常见设计错误提出的,重点在保证安全和体现建筑对人的关怀方面。如要求托儿所、幼儿园“在距地1.2m高度内,不应装易碎玻璃”;要求中小学校“二层以上教学楼向外开启的窗,应考虑擦玻璃方便与安全措施”,要求殡仪馆建筑的“骨灰寄存用房应有通风换气设施”等等。此外,特殊专业技术要求也录入了强制性条文。如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有关“放射科防护”和“核医学防护”的许多特殊要求,列入强制性条文。对居住建筑的设计控制,主要依据住宅设计规范,提出保证基本居住生活质量的要求,如坚持强调“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品层距地高度超过16m以上时必须设置电梯”,“住宅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等要求,体现了强制性条文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众利益的特征。2009年版对老年人建筑的规定和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规定,各自独立编成一节,体现建筑对老年人的关怀和保护。强调设计应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对建筑无障碍设计的要求中,主要收录了2001年颁布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重点提出无障碍建筑的设计应用范围,强调对建筑物公共出入口、各种走廊、通道以及门的设置等进行无障碍设计,保证轮椅使用者能够自如出入各种公共场所的基本权益,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关于地下室的强制性条文中,主要根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收录有关工程构造防水措施的要求,并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收录关于相邻抗爆单元之间设置抗爆墙的规定等。第二篇 建 筑 设 备2009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第二篇收录了保证各种建筑设备安全使用的重要规定。这些重要规定均直接涉及结构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符合强制性条文的确定原则。本篇共涉及33本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摘录的规范、规程,见09版强制性条文P2-4-14标准目录。包括给水和排水、燃气、采暖、通风和空调、电气设备四章。给水和排水部分纳入的强制性条文,主要考虑在给排水设施、管道和卫生设备等设计和施工中,控制涉及安全、健康、环保和公众利益的技术环节,充分体现了强制性条文的编制原则。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在有可能遇水引起燃烧、爆炸等危害人身安全的地方,对管道的设置进行了严格地限制;管道穿越人防围护结构,有可能使冲击波通过围护结构,对人防设施及其内部造成危害,因此对其进行了限制并规定了具体的技术措施;将防止图书馆内的图书水浸损失的设计条款纳入了强制性条文。在保障人身健康方面,对防止回流污染、有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设计做法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严格的技术措施;对中水的安全使用,防止中水误接、误用、误饮提出了要求,建筑给水对人们日常生活、对饮水健康影响较大,设计做法十分关键,因此,涉及此类问题的规范条款均纳入了强制性条文。在环境保护方面,将控制含有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水排放、臭气排放、噪声等规范条文纳入了强制性条文。在保护公众利益方面,收入了一些相关条款,如水温控制、水封设置等规定。另外新增了热水器、游泳池等章节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已于2003年9月1日实施,与前版规范相比,本版规范进行了大幅修改,并新增了许多内容;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已于2003年3月1日实施。因此,与2002版强制性条文相比,给排水部分纳入的强制性条文有较大变化。燃气部分的条文均摘自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除一般规定外,还包括室内燃气管道、燃烧烟气的排除及设备等方面的内容。使用燃气设备时,必须防止由于燃气、烟气泄漏等滞留室内而引起的着火、爆炸和中毒事故。为防止和减少燃气事故,必须对燃气设备的产品质量、安装质量、使用和维修质量,以及燃气质量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用于在建筑内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卫生的环境,这是人们生活、工作所必需的。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室内热环境及空气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为了保证质量、安全、环保、人身和公众利益而采取的技术控制要点。从“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章的内容来看,暖通空调的内容涉及到人身健康、公众利益和环保。良好的室内热环境不仅使人民舒适,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身体健康。但是,要保持室内热环境,暖通空调设备及系统需要运行,当然,耗费能量(主要为电、燃气、燃油及煤等)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对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近年来每年建成建筑面积超过17亿m2,其中城镇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超过10亿m2。据统计,2001年末,我国建筑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58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45%,采暖空调通风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大部分,由此也排放了大量的CO2及有害成分。所以,“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章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在保证室内良好热环境的前提下,控制暖通能耗无序增长,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采暖、通风和空调设备将内容控制在直接涉及质量、安全、环保、人身健康和公众利益方面。这一章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主要涉及设计阶段,在设计时规定了室内设计参数,围护结构的热工要求;从保持居住建筑室内空气品质角度,规定了通风排气要求;以及集中采暖系统分户计量、室温控制要求和供热采暖系统的参数要求等。这一章强制性条文总共有43条强制性条文,分别引自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除一般规定外,主要内容包括采暖、通风和空调与制冷设计几部分。其中一般规定部分2条,采暖部分21条,通风部分29条,空调与制冷部分21条。这些条文的实施,主要由设计人员和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协同予以保证。电气部分的供配电系统,依据两本规范: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选有3条;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选有11条。变电设备,依据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选有8条。防雷,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局部修订),选有12条。本章新增强制性条文较多,涉及的标准、规范、规程,详见09版强制性条文P2-4-14附录所示。房屋建筑电气专业的关键,第一是安全可靠,这是最重要的,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是经济实用。关于电气安全,含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人身安全,主要是避免人身直接或间接触电造成电击伤害,以及因触电造成的二次伤害(如触电后摔伤)等。设备安全,主要是设备的过电压、过电流、过热、干扰、中断供电造成设备损坏等,从而造成政治影响或经济损失。关于经济实用,主要是在保证供电安全可靠、高质量、少电能损失、节省运行费用,易于管理维护的条件下,尽量节约投资。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篇 建 筑 防 火建筑防火主要由被动防火体系和主动防火体系构成,同时考虑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疏散要求。建筑被动防火体系:主要是根据燃烧的基本原理,采取措施防止燃烧条件的产生或削弱燃烧条件的发展、阻止火势蔓延,即控制建筑物内的火灾荷载密度、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材料的燃烧性能、控制和消除点火源、采取分隔措施以阻止火势蔓延。建筑主动防火体系:主要采取措施及早探测火灾、破坏已形成的燃烧条件、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火熄灭或把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火灾损失。主要依靠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设施和排烟系统来实现。建筑防火的质量控制目标为:一、建筑分类、耐火等级及其构件的耐火极限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应合理,房屋建筑构件选用应符合相应建筑耐火等级的要求,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选用应满足相应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要求、耐火极限和建筑部位的内部装修防火要求。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筑整个建筑物的所有构件的耐火性能共同决定的,其中的墙体、支承柱、梁、楼板、屋面承重体系等主要承重构件的耐火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设计时主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火灾危险性、建筑高度、火灾荷载密度等确定。质量控制目标:建筑物的分类、耐火等级确定和构件的耐火极限符合规范要求,使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耐火安全储备,达到较高的投资效益比,实现安全与经济的统一。主要要求如下:(1)所设计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应与其使用功能、建筑高度相适应,使建筑物在受内部火灾作用时能保持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和承载力,并能在外部火和(或)高温影响时不致起火导致火灾蔓延扩大,保证内部人员疏散和外部消防人员救援与灭火的安全。(2)设计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应耐火等级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其发烟量、火焰传播速度、发热量等。(3)设计的建筑构件在其设计使用年限内和偶然火灾作用下应能使建筑物具有相应足够的耐火能力,并能为火灾后建筑物的修复使用提供有利条件。重点控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以及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相应建筑耐火等级的要求,特别是钢结构构件。严格控制发烟量大、燃烧性能低的有机材料在公众聚集场所和地下建筑中的使用。二、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建筑物的防火总平面布置应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市消防规划要求,根据建筑物的高度、使用性质、体量或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其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生产厂房与仓库等建筑高度高、人员密集或火灾危险性大的建筑物,更应认真调查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后再进行布置。其目标为: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和设置防火间距,防止火灾在相邻建筑物之间相互蔓延,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使建筑物着火时,能限制火灾和烟气在(或通过)建筑外部的蔓延,并为人员疏散、消防人员的救援和灭火提供保护,减少火灾时建筑物、邻近建筑物及其居住(或使用)者受到强辐射热和烟气的影响。消防车道质量控制为:建筑物周围消防车道的平面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使消防车道布置合理,满足火场供水、灭火和救援需要。建筑内部平面布置的质量控制目标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通过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分隔,防止火灾和烟气在建筑内部蔓延扩大,确保火灾时的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得:(1)建筑内部某部位着火时,能限制火灾和烟气在(或通过)建筑内部和外部的蔓延,并为人员疏散、消防人员的救援和灭火提供保护。(2)建筑物内部某处发生火灾时,减少邻近(上下层、水平相邻空间)分隔区域受到强辐射热和烟气的影响。(3)消防人员能方便进行救援、利用灭火设施进行作战活动。(4)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建筑设备设置部位,能防止对人员和贵重设备造成影响或危害。(5)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场所,应采取措施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及时控制灾害的蔓延扩大。重点控制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建筑内部的防火分区面积和分隔构件、有较大火灾危险和爆炸危险的设备布置位置。三、建筑防火疏散事实说明:在建筑防火设计时,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认真确定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和疏散宽度。其主导思想是安全出口的位置和数量,应结合建筑的空间合理组合,兼顾其使用功能和安全性,使建筑物内的人员能在接到火警信息后,在最短时间内,全部安全疏散到室外或其他安全地带。在强制性条文中纳入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安全疏散的大部分条文作为一般要求,并将一些涉及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建筑和汽车库等专业规范中的安全疏散条款纳入到强制性条文中,作为相应建筑安全出口的宽度足够,出口数量足够并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安全疏散距离要求,疏散指示明显正确,使人员能在火灾发展过程中的可用疏散时间内及时、安全疏散完毕。安全疏散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疏散距离的确定,即疏散走道的长度。安全疏散距离直接影响疏散所需时间和人员安全。它包括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间门或住宅户门的距离和从房间门到疏散楼梯间或外部出口的距离。重点控制疏散通道的距离和防护措施、出口数量和宽度,使其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等疏散、扑救难易程度相适应。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的门应采取措施防止在火灾时无法打开和防止脱落物、烟与火对疏散通道的危害。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位置、标识应正确、清晰明了。地下室的楼梯间与建筑物地上部分的楼梯间必须在首层分隔或直通室外。四、建筑消防设施建筑主动防火设施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防排烟系统、固定的自动灭系统(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和其他灭火设施(建筑灭火器、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等)。这些防火设施的设计和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设计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相应的设计规范与施工验收规范,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卤代烷121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和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重点控制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中规定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设施的建筑中是否设有这些设施,要求所设计的室内、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能保证灭火时的用水可靠性、用水量和水压要求,使这些设施的设计与施工能保证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如设置是否与保护对象及系统的使用条件相适安装与调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施工及验收标准等。五、2009年版的修订情况在2002年版强制性条文实施后,有效地遏制了重大伤亡的火灾的发生,但仍然经常发生建筑安全疏散设施、建筑消防设施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火灾时人员的重大伤亡和火灾不能在初期得到控制。为此,2009年版强制性条文主要对大中型商场、地下商店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等建筑的防火进行了加强,一是安全疏散设施,包括内部装修材料控制、疏散通道、楼梯间的设置、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门的设置、防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加强,有效地控制了这些场所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还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的强制性条文(共12条)纳入了强制性条文中。建筑防火篇共涉及33本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摘录的规范、规程,见09版强制性条文P3-8-3标准目录。与02版相比,本篇共分8章(02版为5章),内容包括:1、建筑分类、耐火等级及其构件耐火极限;2、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3、防火分区和建筑构造;4、安全疏散;5、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6、防排烟和通风空调系统防火;7、电气;8、建筑装修。第四篇 建 筑 节 能建筑节能,从总体上说,是通过政策指导,以节能技术和产品为基础,实现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建筑的施工过程和建筑的使用等三个方面的节能目标。在这些过程中,普遍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标准是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反映,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等工程实践和工程建设管理的准则和依据。因此,标准化是实施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前提,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标准是促进和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的科学依据。标准是建立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科研成果一旦为标准所采纳,必将在相应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科研成果的普遍推广和应用。20多年来,我国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各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工厂企业及大专院校的工程科学技术人员,围绕建筑节能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城市供热采暖温度控制与计量技术、外墙外保温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窗技术、民用建筑建筑设计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陆续面世。这些新的技术和成果,经过一定范围的试点的试用,纳入标准后,它在整个工程建筑过程中的应用才有了依据,产品和技术的推广才有了可能,因而大大地加速了推进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2、标准是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明确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在标准化法中对标准确定了应有的法律属性: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并通过合同确认后按合同条款执行。2000年2月18日,建设部令第76号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规定,建筑节能必须按强制性标准执行,违犯的要予以严格处罚,轻则罚款,重则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2004年10月12日,建设部印发了建科200417号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2005年4月15日印发了建科200555号关于新建居住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进一步重申了严格执行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建筑节能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必须贯彻执行。这样,就为建筑节能的实现提供了不仅在技术而且在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和重要手段。3、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是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建筑节能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制人员可以发现其不尽完善的问题,为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出了目标。同时,在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反馈意见的分析,也必然对建筑节能技术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经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也会大大的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一)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适应建筑节能事业迅速发展1、建筑节能标准化的现状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伴随着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标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耗能,主要是采暖和空调的耗能,1986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发布了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要求第一阶段北方地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达到30%的目标;华北、东北、西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了本地的实施细则,推动了各地的建筑节能工作。1993年,建设部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旅游旅馆建筑热工和空气调节标准,促进了旅游旅馆的建筑节能工作;同时,还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作为建筑节能的基础性标准。按照建设部第二阶段节能50%的目标,经过修订,建设部于1995年批准发布了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我国现有建筑数量巨大,使用中能源浪费严重,为了开展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建设部2000年批准发布了行业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为了解决建筑节能检验方法,建设部于2001年批准发布了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验收标准;为了贯彻居住建筑节能由北向南推进的战略,建设部于2001年、2003年相继批准发布了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了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建设部于2005年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等。在制定工程建设专项建筑节能标准的同时,加强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标准的编制,完成了一系列的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建筑照明标准和建筑材料、设备、制品、构配件的产品标准,为落实建筑节能工作和推广应用新的节能材料、设备和制品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列入计划正在编制的还有一批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建筑能耗统计标准、城市供热规划规范、民用建筑太阳能和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大力推进,还将会有一大批有关建筑节能标准进行研究与编制。2、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由于起步晚,20多年来做了一些工作,但从总体上讲,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建筑节能标准数量不足,工业建筑、农村建筑节能以及检测、评价方法标准缺乏;二是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不够,成果不足,使标准制定缺乏科学依据;三是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不清,整体规划不强,零打碎敲,相互交叉;四是建筑节能标准技术研究与编制经费严重不足,影响标准的制定;五是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督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需要,这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3、加快建筑节能标准化发展的设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全国现有房屋建筑面积达到400多亿平方米,近几年来每年全国建成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到17亿18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但是,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建筑物耗能、建筑居住的舒适度却一直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国外气候接近的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的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墙是他们的3.54.5倍,外窗是他们的23倍,屋面是他们的36倍,门窗的空气渗漏是他们的36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改善对热舒适要求也不断提高,冬季传热采暖和夏季空调降温,建筑耗能量将急剧增加,建筑耗能必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耗造成长期、巨大的影响,中国建筑节能形势严峻,任务繁重,建筑节能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为此,针对目前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必须加快发展,努力适应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是要继续加快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要组织开展与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标准和建筑材料、设备、制品产品标准的制定,而且要从系统的角度制定有关建筑节能标准。二是要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制定。标准体系拟分三个层次:基础标准,包括术语、符号、性能参数和检测方法标准等;工程技术标准,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标准等,以及相关建筑材料、设备和制品的产品标准等。三是要大力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为制定标准创造技术条件。近期要抓紧开展建筑围护结构特别是门窗节能技术研究、供热采暖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空调制冷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和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研究。四是要加大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监督和检查的力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0年建设部第76号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2001年建设部第81号令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2004年建设部关于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审查工作的通知、2005年建设部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宣贯、实施及监督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全面提高对贯彻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重要性的认识,贯彻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就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特别要突出政府办公建筑节能的示范作用;加强行政监管,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从立项、设计审查、开工许可、施工监理、竣工验收、房屋销售许可核准等各个环节加强实施监督;对建筑节能标准实施情况的检查要制度化,明确各方的责任,对不执行或擅自降低建筑节能标准的单位或个人要依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五是必须加大宣贯和培训力度,为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标准,要及时组织编写宣贯教材,提高宣贯和培训的水平。六是要推动各地结合地方的实际,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细则,使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同时,还要组织编制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图集、设计软件,以及施工技术、产品、设备介绍推广等工作,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化建筑节能标准化、促进建筑节能全面发展(一)我国能源形势严竣不容乐观我国能源形势相当严峻,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料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2000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0.9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11.7亿吨标准煤(不包括农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费2亿吨标准煤),不到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0%;人均能源消费量不到1吨标准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51/10。因此,建筑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选择。一组组惊人的数据历历在目,请看:1、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到2010年我国能源缺口将达到8%,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23%和20%。2、我国国土辽阔,但可耕地面积少,仅占国土面积的1/13,为保证粮食安全,到201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必须达到17.28亿亩,但2005年底仅有18.5亿亩。3、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4、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油、气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8%和6%,而200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5、我国在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1)从能源消耗看: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2)从水资源消耗看:卫生洁具的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3)从土地占用量看:2002年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从1993年的54.9增加到82.3,增长了49.9%;村镇人均建设用地147.8增加到167.7,增长了13.5%;而一些中小城市和村镇仍然大量使用粘土砖;(4)从材料消耗看:我国住宅建设平均用钢55kg/、用水泥221.5kg/,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10%25%,每拌合1m3砼要多消耗水泥80kg。总之,我国住宅使用的能耗已占全国总能源的20%左右,若再考虑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过程中的能耗,住宅的总能耗约为37%左右;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过程中消耗;城市建成区用地30%用于住宅建设,而住宅建设用材中,钢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占全国总用量的17.6%。6、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可供应80年,人均煤炭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石油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3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供应14年,人均天燃气储量仅为4.5%,人均石油储量仅为11%。7、2006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节能形势非常紧迫。8、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为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全国每年新建公共建筑3亿平方米,如果按现行标准要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节能50%左右,1平方米公共建筑每年将节约30公斤标准煤,每年将节约标准煤900万吨。9、如果从现在起就下决心抓建筑节能,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就可减少消耗3.35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的出电力。(二)我国建筑节能的基本情况回顾建筑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运行管理等方方面面,影响因素复杂。若单独强调某一个方面,则难以综合实现建筑节能目标,只有通过建筑节能标准、规范的制定并严格贯彻执行,才能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在节能技术要求和具体措施上做到全面覆盖、科学合理和协调配套。关键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关键词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已进入节能50%(部分地区特别是特大城市65%)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建筑质量和室内热环境符合小康目标的前提下,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把新建房屋建筑的能耗较大幅度地降下来,对原有建筑物有计划地进行节能改造,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三)什么是公共建筑与公共建筑能耗?公共建筑是民用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指供人们生活中进行政治或文化活动、行政办公、商业娱乐等公共事业所需的建筑物。包括办公类建筑(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楼等)、商业类建筑(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类建筑(如旅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科技文卫类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如机场、车站建筑等)。公共建筑体量大、类型多、结构复杂、涉及面广,而且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因此,无论是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还是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贯彻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很强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公共建筑能耗应该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用能源消耗。(四)什么是民用建筑与民用建筑节能?民用建筑是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总称。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人们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形式的住宅、公寓、别墅以及学校和工厂的宿舍等。民用建筑节能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五)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云南太阳能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的县就有94个,占全省县数的74.6%,是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最为理想的地区之一。昆明,坐享一年四季超过300天的日照,有着得天独厚、天然廉价的太阳能资源。1970年,中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在云南昆明诞生。上世纪90年代,太阳能年生产能力达数千套的生产厂家在云南爆发式增长,昆明市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在两年时间内就从30%飙升至60%,现在已有70多万户家庭安装使用了太阳能。据测算:一个三口人之家洗澡的总用水量每天按180升-200升计算,给这些水加热需要能量相当于2.7度电,如果每周洗澡3次,这个三口人之家一年仅洗澡就可省电421度,按每度电价0.50元计算,每年就可节约电费210元,而且为国家节约了能源。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保有量占世界总量的60%,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的第一大国。200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1500万平方米,产值150多亿元,市场销售额200多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预计到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将达3000万平方米,总保有量达1.5亿平方米。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保性已经成为继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之后,深受广大群众青睐的第三大热水器,而云南,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已达全国总使用量的20%,早在十多年前,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就在全国遥遥领先。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定义所谓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指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充分结合并实现整体外观的和谐与统一。2、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有四层含义:(1)它是将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等优化组合,使建筑可利用太阳能的部分(如屋顶、墙体、门窗等)得以充分利用;(2)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安装,将建筑材料与太阳能利用设备有效结合,节省太阳能热水或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成本和建筑成本;(3)太阳能热水或光伏发电系统和建筑融为一体,不影响建筑外观;(4)太阳能的利用与建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其节省能源。相关链接1、为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云南省制定了地方标准云南省太阳能热水云南系统设计施工应用技术规程,经批准,本规程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2、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位于东经97.5-106、北纬21-29之间,东西横跨885公里,南北纵贯910公里,北回归线横穿南部,气候涵盖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地势由低到高划分为低热河谷区、坝区、山区和高寒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干湿季节分明,太阳能资源季节分布好,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我省成为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理想地区。3、昆明市要打造“太阳能应用之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应用。从现在起,新建建筑无太阳能设施者一律不得审批及开工建设。2010年将建设两个以上大型太阳能光伏并网示范项目。对既有建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亦将进行分期分批改造。建筑节能篇是房屋建筑强制性条文的新增篇目。建筑节能篇共涉及10本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摘录的规范、规程见09版强制性条文P4-3-2标准目录。建筑节能篇共分3章,内容包括:1、节能设计(3节34条)2、节能施工与验收(不分节有38条)3、可再生能源(2节12条)第五篇 勘察和地基基础2009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第五篇“勘察和地基基础”共5章。第1章“地基勘察”有3节27条;第2章“地基设计”有3节12条;第3章“基础设计”有3节26条;第4章“边坡、基坑支护”不分节,有16条;第5章“地基处理”不分节,有6条。与2002年版比较,章节大体相同,条文总数由原来的74条增至现在的87条。进一步突出重点,突出关键,以便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勘察和地基基础篇共涉及10本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摘录的规范、规程,见09版强制性条文P5-5-1标准目录。执行本篇强制性条文时,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认真做好勘察工作“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是国家一再强调的十分重要的政策。但近年来仍有少数工程,不进行勘察就设计施工。或虽然做了勘察,但质量低劣,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造成质量事故或安全隐患。有些单位甚至伪造数据,编造虚假报告,十分危险,必须严加监管。我国地质灾害相当普遍而频繁,尤其是西部地区,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性的勘察,以确保工程安全。地下水位等参数是地基基础设计必备的数据,不少工程事故与地下水有关,勘察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倍加注意。2、按变形控制设计变形控制设计是正确的地基基础设计原则。但实际上,目前多数工程仍只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计算地基变形。地基变形造成建筑物开裂、倾斜的事例屡见不鲜。2009年版强制性条文突出了地基变形控制的设计原则,以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突出变形控制设计原则是基于:第一,工程经验说明,因地基原因发生的结构损坏或房屋倾斜,绝大多数是由于地基变形超限;第二,高层建筑、体形复杂和荷载不均的建筑以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日益增多;第三,建筑物的所有权发生变化,个人购房对建筑物的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根据这个精神,设计人员应当从单纯按承载力设计转到地基变形控制设计上来。3、加强检验和监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岩土特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岩土工程的设计计算不可能很精确,预测和实测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别,尤其是缺乏经验的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安全,检验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系统的检验和监测工作往往难以实施,这是工程屡屡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版强制性条文在这方面大大加强,这不仅使工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有利于积累科学数据,提高设计水平。参与工程项目的有关各方,包括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务必加强检验和监测工作,共同把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最后一关。4、抓住重点,因地制宜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有非常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各地的地形地质条件不同,涉及工程安全的关键性问题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吸收地方经验,作出正确判断。主管部门也要抓住重点,严格把关。无论勘察设计或管理人员,都要对规范的精神和要求有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克服片面性和表面性。此外,边坡工程和基坑工程是事故多发领域,事故发生的技术原因往往很复杂,随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和环境条件而异,应在掌握资料、精心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勘探点的数量、深度、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数量等,2009年版强制性条文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合理的勘察方案应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地质条件确定。第六篇 结 构 设 计2009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第六篇“结构设计”分为8章。(比02版增加2章)主要反映近年技术发展引起规范标准的变化,以及进一步突出重点、简化内容以确保安全的原则。两个版本强制性条文的对比见下表:2009年版强制性条文与2002年版的对比版本时间章的数量节的数量条的数量引用标准规范的数量2002年614169172009年81717621结构设计篇共涉及21本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摘录的规范 、规程见09版强制性条文P6-8-2标准目录。结构设计篇共分8章,内容包括:1、基本规定;2、混凝土结构设计;3、钢结构设计;4、铝结构设计(新增);5、木结构设计;6、围护结构;7、人民防空工程(新增)。结构的安全性取决于作用在结构中引起的效应S和结构本身所具有的抗力R。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抗力不小于效应,即YOSR,式中YO为结构重要性系数。所以,执行强制性条文时应特别注意安全。为保证结构安全有足够的可靠度,所选择的强制性条文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一、设计原则设计原则包括结构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使用条件、荷载的确定、不同受力工况的选择、设计分项系数的确定等。从保证结构的安全而言,这部分内容带有根本的性质,因而十分重要。二、材料强度用以承载受力的结构,其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强度。材料强度有标准值和设计值两类,分别用于不同工况下结构抗力的计算。强度标准值具有95%保证率的概率意义;而强度设计值则是为了在承载力设计时保证可靠度,对标准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所得的数值。设计和审核的应特别注意设计文件中材料强度取值是否正确,因为近期有些规范修订对材料强度数值作了一些调整,故必须加以核实。三、设计计算所有设计规范的计算都是前述基本公式在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受力工况下的具体。作为强制性条文,这是结构安全的定量保证。设计和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计算的前提条件。除计算程序的力学模型、计算假定和程序编制可能出错外,如果不深入了解计算公式的含义和背景,以及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生搬硬套地乱用,也可能出错。因此,设计计算应该作为实施和检查的重点。四、构造措施结构的安全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计算和验算,构造措施在保证安全和使用功能方面往往起来计算难以达到的重要作用。构造措施通常来自概念设计、试验研究、工程经验,甚至是事故的教训。在设计中不应只重视计算而轻视构造问题。凡列举出有关构造措施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遵守。五、特殊要求结构形式多样,影响其安全的因素也很多。有时根据结构或构件的具体情况,往往还会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混凝土结构中的锚固问题;钢结构中的螺栓、焊缝;砌体中的圈梁、构造柱;木结构中的防腐、防火;围护结构中的密封问题等。由于涉及安全和基本功能,故也必须强制执行。设计和审核时也不能掉以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