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浅见.doc_第1页
g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浅见.doc_第2页
g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浅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浅见高照宏一、地位重要1、 传承文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诗文教学主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从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传统文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他们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2、 课标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在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中进一步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 中考要求: 在历年来中考中,古诗文的权重也在逐年提高,2011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占据23分之多(其中古诗文背诵默写7分,名著阅读3分,古诗词鉴赏3分,文言文阅读10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改革的今天,搞好古诗文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现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三、方法试探 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以下方法,在此抛砖引玉以供同仁们探讨、商榷。 (一)古诗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的情有独钟。对古诗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是: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 ,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读得好的,给予热情的激励并通过量化考核适当加分。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就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划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授课节省时间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 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隆中对、曹刿论战等。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还可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亦有帮助,如上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促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上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二)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将想像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可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连洞口都画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离开桃源;学过小石潭记,学生可画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澄澈空灵之感;学生可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学习望天门山,擅长画画的赵静同学利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描绘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能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图文并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四)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200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诗文体现最为明显。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辞以记之等许多优秀诗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