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教我当老师.doc_第1页
东坡教我当老师.doc_第2页
东坡教我当老师.doc_第3页
东坡教我当老师.doc_第4页
东坡教我当老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坡教我当老师读品中国文人苏轼烟台十四中 高湛 假去东北学习期间,偶然在妹妹的书架上看到了品中国文人(刘小川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该书共两册,从战国屈原始至现代鲁迅止,共品评了十八位大文人。 品中国文人(二)开篇即是苏轼篇,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向钟情于苏翁,所以展卷便一气呵成读完了苏轼,读罢惊羡苏翁之伟大。 刘小川先生在篇首云:“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没人比他更丰富多彩,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的时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诚然,苏翁真是一部融文史哲于一炉的奇书!让我们循着苏翁的足迹,去就解读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一 苏轼二十岁离开家乡眉山,弱冠三年的苏轼进京应考,一考就考上了事实上的状元(主考官欧阳修,因猜测封闭试卷出自他的弟子曾巩之手,为避嫌,才把苏轼擢为第二名)。令人惊讶的是他大胆地在试卷中杜撰圣君尧帝的典故来阐述他的仁政理想,闹得考官梅尧臣查史料一头雾水。问他时,他竟然说:“想当然耳!”苏轼的胆大源于自信。没办法,这就是天才。到后来,苏轼被贬黄州曾填了一首千古绝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善于做考证的胡适先生曾表示疑惑:家童怎么会“鼻息如雷鸣”呢?联想到苏东坡考场上也要杜撰,胡适先生释然一笑。自信,在人生路上十分重要。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到要有自信心。苏翁为后人在人生路上做了榜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苏轼应试阐述了他的仁政理想,在日后的宦游中他始终坚持着这个理想。知凤翔时,十个县,他曾跑遍了每一个县衙,每一处村落。在老家眉山他对维系生活世界的风俗与道德,做了大量细致的考察,得出结论:风俗之厚,道德之醇,对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老百姓失去了方向,惶惶不可终日,国家又怎么能够长期富强?苏轼以民为本,王安石以国为本,二者有矛盾。 以民为本是苏轼的为政之本。他升任密州太守,一上任就忙着治蝗灾,马不停蹄地奔走各县,忙了一百多天才打道回府。当时密州路边草丛中多有弃婴,他命令部署想办法收养。又从管钱中拨出专款给贫穷的母亲们,让她们至少将婴儿养到一周岁。苏轼的理由是:一年后母子生情,再也割舍不开了。此后密州的弃婴就大大减少了。 苏轼迁徐州太守,上任两个月碰上八月大洪水,上游的澶州黄河决口,徐州城南清河水一夜暴涨,苏轼下令严禁有车马的富户逃亡扰乱人心,他亲自入武卫营请禁兵协助防洪。河水日夜冲击南城墙,他下令调动几百艘公私船只装上沙袋,用缆绳放到城下以缓解洪水冲力。他指挥万人大会战,筑长堤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两丈。堤成之日距最大流量的洪峰到来只差两天,徐州城保住了,全城百姓欢呼他的名字。离任时,徐州数千人送他出城几十里,哭声一片。 苏轼贬黄州,无权无钱,他还拼着一张老脸,大力革除江对岸武昌城溺女婴陋习,让数不清的女婴存活下来,长成待嫁的姑娘,从而减少了光棍汉。 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当时两湖淤塞过半,他连续上奏折请求朝廷拨款整治。他调动官兵协同十万民工奋战两湖,为赶工期,他不分昼夜地巡视在工地上,吃民工的饭,饮民工的水,一点不勉强。杭州洪涝之后,又是大旱疫病流行。苏轼率先拿出五十两黄金带动富豪捐助在安乐坊办起了慈善医院,救治了数千难民。杭州一年半,他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设安乐坊,救治病人,惩治黑帮头目难怪杭州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建祠堂,家家户户供他的画像,“饮食必祝”。 苏轼知登州军事州上任仅五天,干了两件大事:请求朝廷变更当地军事部署,免除食盐专卖。 苏轼的政治理想是以民为本。他深知缺了人本,民本难免脆弱,民本需要人本提供的强大支撑。因此,他终极的政治理想是富民强国。刘小川先生品评“苏东坡巴心巴肝为百姓谋幸福,一生辗转几万里不折不挠,把中国古代的美政推到了极致。” 诚然,笔者认为苏翁的政治理想实践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师者应以“爱心”为前提,首先有“爱”,然后才有“教育”,教育者应“目中有人”,然后再以“以人为本”施教。二刘小川先生评价苏轼说:“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苏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大师形象。“乌台诗案”结案后,苏轼以团练副使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苏轼初到黄州,其实内心也很孤独。答李端书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苏轼到黄州暂居城内寺庙定惠院,开门见山。他念佛,沐浴,梳头,钓鱼,采药,投身于日常生活。苏轼念佛不吃斋,一切随缘又随意。他沐浴梳头皆有讲究,他还研究梳头与睡眠的关系。他采药,尝百草,攀峭壁,后来与人合著了一部颇有价值的医书。他还近庖厨,发明了无数美味佳肴:“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泡菜”。他和渔夫樵夫打成一片,听父老讲故事黄州的朋友越来越多,家里的开销捉襟见肘。太守徐君猷把城东一块废弃的兵营给苏轼,约五十亩坡地。苏轼率全家老小开荒种地,艰苦地耕耘,苦中有乐,从此有了“苏东坡”。有一天,苏轼在家中的雪堂忙碌等客上门,他忽然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刘小川先生说:“一个人如果他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那他跟神仙相差无几了。”身处逆境而笑声爽朗,一般人做不到,所以人们称苏轼为“坡仙”。苏轼这个人的勇气,以他个体生命之强悍,意志之坚韧,举止之平和,古今罕见。黄州可谓见证的开端。贬黄州五年后,苏轼授汝州团练副使。途径九江,畅游庐山,题西林石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看峰看见了人世。28个字,说尽了多少事。绍圣元年四月,章惇三道谪命将苏轼贬惠州。苏轼十月抵惠州,生活清苦,蔬菜缺,肉更少。他在给苏辙的信中说:“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多有微肉。意甚喜之,如食螃蟹”写信不谈别的,专说吃羊脊骨的方法。佛印大和尚写信安慰他:“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大彻大悟的和尚给了苏轼一份力量。他学会了向各种各样的苦难借力。因为造桥和种药,苏轼和惠州人打成了一片。连接东江两岸原是一座简陋的浮桥,每年都有不少人落水丧生。苏轼建议修桥。官府无钱。他写信动员弟媳捐赠。桥成之日,东江两岸的欢呼声,三日不绝。许多人喜极而泣说:东坡先生早点来惠州该有多好。惠州瘴毒弥漫,常有疫病流行,当地人不大懂医药。苏轼率先种药,还开方瞧病做起了郎中。惠州从此药材多了,郎中也渐多。他还发明了一种快速插秧的农具秧马。他还替广州人设计“自来水工程“,大大缓解了广州的饮水困难。苏轼吃到惠州荔枝后挥笔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惠州的第三年,苏轼又贬海南儋州。长途颠簸的苏轼到贬所病倒了。病稍好,杜门默坐,写道:“至儋州十余日矣,漠然无一事,学道未至,静极生愁。”没过多久,他对这个地方有了新的感受。书海南风土云:“然儋州耳颇有老人,年余百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岁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儋州无肉可吃,本地人吃老鼠、蝙蝠、蜈蚣。苏辙到雷州因吃进去的东西有呕吐出来体重骤减。苏轼寄语老弟,说自己也能吃熏鼠了,体重反而有所增加。居无所,食无肉,出无友,写字作画没纸墨太守张中帮他,替他介绍当地黎族朋友做翻译,沟通语言。他终于有了朋友。有一次外出串门喝酒归家迷路了,他吟诗说:“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他沾酒就上脸。小孩儿觉得他好奇怪,争看他,追赶他,他扭头一笑:“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他总是这样快乐、豪爽。刘小川先生说:苏东坡“他能看见生活,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宏观、微观都胜人一筹。所以称他为生活大师。”苏东坡“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在逆境中“有纯度如此之高的快乐”,源自于其有爱心。他爱山爱水爱自己爱人民,因而他爱生活,学生活,创造生活,快乐地去生活。苏翁的快乐仍可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教育学生要始终贯穿着一条线,即教会学生会爱爱自己,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进而爱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幸福得去享受生活。三苏轼通判杭州。他巡视了各县,吃惊地发现,不少年轻的山民揣着青苗贷款进城消费。他写诗:“杖藜过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他写诗并编成集子,刻印几十本供朋友们传看。沈括把苏轼诗集带回京城仔细研究,写成报告并给监察部门,称苏词“皆讪怼”,恶意攻击朝廷新政。几年后演成“乌台诗案”。苏轼入狱,遭狱卒毒打,诟辱通宵。一次次提审,惊起乌鸦叫声凄厉。苏轼出狱后的诗词对此只字不提。绍圣元年四月,三道谪命贬苏轼惠州安置,苏辙也被赶出汴京,同时秦观、张耒、黄庭坚等苏门学士均遭贬黜。之一切均系章惇所为。惠州三年苏轼于白鹤峰建新居,准备长住。新房落成,官民同贺,苏轼欣然命笔:“白头小散漫双峰,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纵笔小诗传到京师,章惇道:“苏子瞻还这么快乐吗?贬他到海南儋州去。”一纸令下,全家再次恸哭江边。儋州居住的是几间破官舍,不仅漏雨而且漏树叶。太守张中实在看不下去,冒着暗助罪臣的风险,找借口用官钱修缮破官舍、张中为此掉了官帽,一帮狗衙役将苏轼赶出官舍,父子几天吃住在污池边。如此艰难章惇还“时宰欲杀之”。北还抵江西南昌,遇上章惇之子章援带着一封千字长信呈给苏轼。言辞诚恳,言下之意,却希望东坡登相位后放过他父子。东坡就地回复,也是一封长信。提及章惇时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年高寄迹海隅”书信背后还写了专治瘴毒的药方,荐与章惇备用。苏轼说:“吾眼中无一个不是好人。”正如刘小川先生所说:“苏轼虽天性豪放,但不经磨炼不受挫折,修炼成博大襟怀也难。到后面我们会发现苏轼对别人的包容、宽厚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诚然生活磨炼了苏轼,正因为苏轼善于面对生活,接受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探索适应生活,才使他将天性的豁达,豪放升华到极致。苏翁的豁达,豪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要热爱教育事业,不断修炼自己心胸开阔,豁达豪爽,用心握住孩子的手,正确运用挫折教育,让他们懂得包容宽厚别人让爱充满人间。苏轼居海南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唐佐过海求学临走向先生乞诗,东坡写下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许愿说等唐佐考上了进士再写后两句。后来唐佐考中,先生已在九泉。苏辙续写成篇:“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这悲喜故事载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