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doc_第1页
《在烈日和暴雨.doc_第2页
《在烈日和暴雨.doc_第3页
《在烈日和暴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烈日和暴雨下-修辞方法浅析 内容摘要 收录于中学教材第三册的基本篇目在烈日和暴雨下,之所以能脍炙人口,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从分析作品语言入手, 论述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收到的效果,主要从词语锤炼动词的锤炼; 叠字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格谈起。动词的锤炼使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凝炼传神, 叠字的运用与动词锤炼相配合, 进一步增强了本文语言的这一特色;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运用、又使本文语言获得了最佳的表达效果,使人读罢此文,不由得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词语锤炼 动词 叠字 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 表达效果 正 文 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灿烂星河里, 有一颗闪亮的明星骆驼祥子。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是老舍最满意的长篇之一。单就其语言特色而言,就有其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老舍自己曾说过: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十分有力,而又不失其原味。 ”而其语言特色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断。 具体描述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命”的一个场面。 目的是为了表现象祥子这样的旧社会中的人力车夫,不仅遭受着来自于社会储方面的苦难, 而且深受恶劣的自然天气之苦。 为了更好地揭示黑暗的旧社会以及恶劣环境对祥子的折磨, 作者在这一片断中,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精心炼字炼句, 充分调动语言,以求最佳表达效果。 老舍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有人看我的文章明白易解,也许觉得我写时很轻松,其实不然。”“写文章,用一字,造一句, 都要仔细推敲。”由此可见,老舍是十分注重对语言加工的。下面主要就这篇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一、动词的锤炼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 借助于情节的展开、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 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动词,动词用的好, 能使人物“活”起来,使所描写的事物“动”起来。因此, “动词锤炼”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使人物“活”起来,事物“动”起来的目的, 老舍对动词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 动词的锤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锤炼字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为了准确, 从选词上看, 必须充分注意分清词与词之间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这样才能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把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动词的锤炼就很好体现这一点。例如:在烈日炙烤下, 拉车的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 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 ”加点的两个动词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十分醒目,运用十分准确。 用“奔”而不用“走”;用“灌”而不用“喝”, 可见当时车夫们渴的程度以及他们得到水时喝水的样子。 通过这两个动词的运用, 收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映衬出天气的酷热难奈,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物的悲惨处境不仅负重如牛马,而且生活亦如牛马。 再比如“走着走着,一头载在地上。”中的“载”字,如果用“倒”则不能更好地说明发病之突然,凶险, 也就不能进一步地突出在烈日下拉车的艰苦、危险。 再如文中写祥子拉车,由于汗水“裤褂全裹在了身上。”一个“裹”字,极言其出汗之多,感觉之难受, 与以上几例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几处动词地运用, 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能够准确自然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体现了老舍锤炼动词准确性的特点。 在烈日和暴雨下锤炼动词时, 还力求生动、传神。“文章的语文不仅要准确,明白,而且要生动,富有文采。只有生动的语言才是富有哲理、富有风趣、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产生无比的魅力,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本文中就有很多动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描写暴风雨将临之时,“风带着雨星, 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乱撞”一词呼应“寻找”, 生动地表现了风中雨点下得急而且迅猛的特点。“掀”字则用得非常精当。我们都知道,夏季的积雨云是浓厚沉重的, 一般都说闪电在云中“劈开一条缝”或“撕开一角”, 但这些都不如用“掀开一块”生动有力。 “劈”“撕”虽猛位威力略小,而只有把黑云“掀开一块”来, 才充分显示出其气魄和威力。一字之别,文采斐然, 而且能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有些词句,看上去平平常常,实际上是作者苦心孤诣的成果。”在上句话中,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雷鸣声,但在写闪的过程中, 声音不就已经寓含在其中了吗?可以想象, 能将黑云“掀开一块”的闪电过后的雷声是何等的惊天动地。 这样在静默中写声响,可以说是传神之笔。 再如下文中“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 他哆嗦了两下。”加点字“砸”用得特别精妙, 富有表现力。它既能够照应上文中关于闪电的描写, 又能够与下文中的“哆嗦”相呼应。 正由于上文中云和闪电的铺垫,雨点才会“砸”下来,可见雨点之大, 速度之急。 也正因为如此的雨点砸在祥子刚刚要被太阳晒裂的背上,像他这样壮实的汉子才“哆嗦”。 由“砸”到“哆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祥子的痛苦。接下来,在“四面八方全响、全乱、全迷糊”的水世界里, 祥子“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浇”“想跑, 水又裹住他的腿”,他只能“半死半活的、 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浇、裹、 拽”这几个动词极其恰当地描绘了祥子在水中备受折磨,苦苦挣扎的情形。 这里,我们可以细心体会一下作者锤炼字、 词的匠心:在大雨刚来之时,是“砸”而非“滴”;在大雨之中, 是透肌凉的水往各处浇,而非“淋”, 瓢泼暴雨的大而猛便跃然纸上。同样一个“裹”字, 前面用来表现祥子在烈日下备受煎熬, 而后者则体现出祥子在暴雨中饱受折磨想跑却被水所困,只能用力向前拽。 这几个字就把祥子的悲惨命运体现出来了。 这些口语化的动词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实则恰到好处, 能够生动地再现当时真实的情形,使人读来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老舍在锤炼动词时, 还十分注重词语的凝炼性。老舍曾经说过, 在写作中“有时一个字两个字能表达出不少意思。你得设法调动语言。 你描述一个情节的发展,若是能够选用文字,比一般的话更简练, 更生动,就是本事。 ”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动词锤炼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这种能力。 作家往往只选用一两个关键的词语,便描述了一个情节地发展, 这些关键性的词语具有高度凝炼的特点。 例如,文中对风的描写,在酷热时,突然起风了。“街上突然加多了人,铺子里的人争着往外跑, 都攥着把蒲扇遮着头,四下里找。”有凉风。有了凉风。凉风下来了。大家都嚷着,几乎要跳起来。 ”作者用一些最常见的动词“争、跑、 找”把人们渴望凉风的急切心情写得栩栩如生。用“攥”着蒲扇, 而不用“拿”, 这样就把铺子里的人在这以前的动作神态也写了出来,他们并非临时拿了扇子往外跑的, 而是在铺子里就一直“攥”着蒲扇一个劲的扇的。 这一个字既从正面写出了人们的动作神态, 也写出了天气的酷热,可谓异墨如金。 “嚷”和“跳”也是两个普通动词,但在这里,却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的神态。 六个普通的动词,就给读者描摹了一幅有声有色, 有情有景的生动画面。不见一个“热”字,但其热自见。 再例如:当雨小了些时,“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要求避避雨再走, 而坐车的即“跺着脚喊快走。”这里,祥子之所以要直直腰, 是因为他一直弓着身子在水里挣扎; 之所以要吐出一口气,是因为他憋着劲死命拉车已经很长时间了。 两个普通的动词,不仅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动作, 而且可以启发读者对情节的联想。而对坐车的描写仅用“跺脚”“喊”两个动词, 就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他的冷酷和横暴了,读者也由此更深地体会祥子悲剧的社会性了。 综上所述,作者对动词的锤炼可谓费尽心思, 从而使本文语言呈现出准确生动、凝炼传神的特点。 二、叠字的运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不仅动词锤炼得好, 在修饰语的锤炼方面,也频有特色。而对修饰语的锤炼, 主要体现在叠字的运用上。 “叠字”是一种修辞格,“叠字,即把同一个字,或同一个单音节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 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增加音乐美感。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就多处运用了“叠字”这种修辞格, 更好地体现了烈日之烈,暴雨之暴,人物之备受煎熬。 如作者在描写天热时, 如此写道:“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只觉得到处都闪亮,空中,屋顶上,地上,都白亮亮的 ”此处连用几组叠音词:“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就把太阳之毒, 天气之炽热,写得具体可感,淋漓尽致。 “处处”三组连用,所表现内容包含着整个空间。读完此处, 怎么会不感到置身于“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中的痛苦呢? 即使在这种“厉害到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条件下,人力车夫们为了衣食, 万般无奈地去张罗买卖,但“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 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 ”就连祥子这个曾是第一流车夫的小伙子, 也只得“慢腾腾的往前走,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 ”这里不仅仅写出了车夫们的动作, 而且把车夫们那种不想干却不得不干的矛盾心理及在烈日下的痛苦感受表现出来了, 而叠字的运用更好地使这种效果得以强化。 明写动作与感受的同时,也写出了当时炎热的自然环境。在此, 叠字修辞格的运用将烈日之烈, 车夫之倍受煎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叠字的运用上, 老舍还十分注意词语的色彩和声响。“只有恰当地运用那些有色彩、有音响、 有感融的词语来表现活生生的人和变化万千的客观事物,语言才会生动形象。”现举一例进行分析。 “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又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在这里老舍为了更好地表现天气之热,从人们的听觉角度进行侧面描写, 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叠音词“丁丁当当”的使用令读者也会感到焦躁不安。在炎热的环境下, 如果周围能够安静一些,人们的心情会平静些、舒畅些。 但作者偏要让铜铁铺里发出单调的、 令人心烦的“丁丁当当”的声音。试想,在这般闷热的气候中, 这令人心闷的声音又是多么刺耳呀。 而这种效果的取得与叠字格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 叠字的运用使本文的表达意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叠字的运用与动词的锤炼相配合, 进一步体现了本文语文准确生动、凝炼传神的特点。 三 比喻、夸张等修辞格在文中的运用及效果。 作家写文章, 都要借助于语言这种基本形式进行表情过意,不仅要表达的准确无误,清楚明白, 还应力求生动形象,妥财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追求好的表达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达到了这一目的,除锤炼词语外, 比喻、夸张等修辞格的运用更是功不可没。 首先分析一下比喻在本文中的运用。比喻, 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 是根据甲乙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比喻修辞的作用之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在 下一文多处运用比喻,对描绘环境,表现人物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文中为突出烈日之烈,有这样的比喻:“ 白里透着红,从上至下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 每一条火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人要发火。 ”“一面极大的火镜”令人感到恐惧, 而“每一条光线都像火镜的焦点。”光的毒辣便可想而知了。 此处的描绘与上文中“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相呼应, 从人的感觉方面设喻,把烈日之烈形象地表现出来,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读罢此处, 又有谁能不为祥子等车夫处境而感叹呢? 当午后一点多,终于有了点凉风, 风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作者借助于柳枝的变化来表现风, 其中有一句:“路旁的柳树忽然变成了天使似的, 传达着上天的消息。”在这里,作者将柳树比喻成天使, 原因就在于人们所渴望的凉风是借助于柳条的摆动体现出来的。通过比喻,人们难以忍受酷热折磨, 渴望一丝凉风的急切心情便跃然纸上了。 又如,作者为表现暴雨之暴,如是写道:“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此处用借喻的方式将暴雨倾盆的样子做了独到的描绘:因为雨大而急,所以地上积满了水;因为雨点大, 所以溅浇到水面上形成“箭头”。 而从屋顶上直泻下来的雨帘却似“万千条瀑布。”比喻多么恰切、生动呀。读后不能不令人佩服作者修饰加工语言的匠心。 正因为暴雨如此之猛, 主人公在此时只能是“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在此作者运用排比修辞将祥子在暴雨中遭受的非人折磨表现出来了。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感受,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祥子的深切同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而片断的最后一句话:“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更是绝妙之笔。 此处首先将祥子的状态又冷又累哆嗦成一团写了出来, 同时借助于比喻收到了一语双关的效果。 “像风雨中的树叶”暗示了当时低层的劳动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风吹雨打,随时都有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可能。 比喻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拟人手法的运用,更使本文的语言表达锦上添花。 在烈日和暴雨下主要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 其中几处对柳树的描写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例如:在赤日炎炎的环境中,“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技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此处,用拟人手法写柳树, 使柳树也有了“灵性”,仿佛感受到了炎热的威胁,在烈日下如病了一般, 显示出一种病态, 此处通过拟人用柳树的病态来烘托天气的炎热,有极强的感染力。 又如当大雨即将到来之时,作者这样写:“一阵这样的风过去, 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 ”此处用“惊疑不定”赋予柳树以人的感受, 与上文中的利飕有劲,使人颤抖结合。从“风、人、 柳树”三方面渲染大雨来临之前吉凶莫测的紧张气氛,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惊疑不定”一词的运用。 夸张修辞方法的运用, 也使本文语言表达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如:“整个老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