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一、中华茶文化释义和研究对象一、中华茶文化释义和研究对象 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 世界茶叶的故乡,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 茶的国家。因此,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但是,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从 20 世纪 80 年代才刚刚兴起。 1990 年在杭州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以后,海内外各种茶文化 学术团体开始广泛交流,各式各样的茶艺馆和茶艺表演队争奇斗艳,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文化热” ,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现象。 这是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形势喜人。 鉴于茶文化的含义与其他领域文化研究相借鉴,茶文化可以表 述为茶在被应用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规则程序,饮茶的环境以 及茶类生产工艺沿革等方面进行研究,还应开展对有关茶的道德、 美学、诗词、书画、陶瓷和民俗等领域进行研究,这也是当前一些 学者提出“茶艺”和“茶道”必须区别和界定的依据。只有“茶艺” 表演和“茶道”精神的有机结合,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能构 成中华茶文化的核心。 二、中华茶文化发展历程和精神主流 茶为中华国饮, “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但应该说,中华 茶文化在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之后,开始兴起,到了宋代,达到 全盛,及至明清,遍及中华。 茶史学家曾把中国茶文化划分为四个历史分期,即:氏族社会 萌发期、唐代发展期、宋元鼎盛期和明清普及期。我们可以清楚看 到,中华茶文化是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受到各 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影响。中华茶 文化源于民间,经过历代文人、僧侣、宫庭的不断总结和提高。从 茶的药用、饮用发展到茶的品饮,漫长的饮茶史,不仅充分利用茶 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从而形成的各色各样的饮茶 风习和礼仪,使品茶活动上升为一种融道德、美学和艺术的创造, 并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那么,中华茶文化这种传统的精神主流是什么?我们认为:贯 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历代传统的儒、道、释的哲学思想至 深,并与禅宗之兴起关系密切,相袭相成。其原因之二: 一是茶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味清苦,能提神;明目益思, 益寿延年。 二是茶佛素有不解之缘:据史书载: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 ,佛教传入中国,到隋唐达到鼎盛。几乎所有名山胜地众僧云集, 普及种茶、制茶、饮茶风习。禅宗所推崇的“夜不寐,不夕食” ,独 许饮茶,所谓“破睡见茶功” 。因此,可以说,中华茶文化构成中国 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僧侣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宴 代酒宴,逐步形成一整套茶宴、茶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把佛教教 义融进了这些仪式,于是构成东方文化深厚的意蕴。 茶神陆羽,童年时就当过 10 年小僧侣,后来与高僧皎然上人过 往密切。陆羽称茶为“南方之嘉木” 、 “宜于精行俭德之人” ;唐韦应 物称茶为“性洁不可污” ;刘贞亮谓茶“利礼仁,表敬意,可行道, 可雅志” 。均赋予茶“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的品德,寄托思想 人格精神。宋徽宗称饮茶可以“清和淡洁,韵高致静” 。历代文人雅 士咏茶作诗,不可胜数,同样贯穿这种精神。因此, “以茶代酒”和 “客来敬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诗曰:“陆羽千秋清雅,杜 康百代颠狂”便是生动写照。近代我国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生前曾 极言茶有“四美” ,提倡“茶德”和“清茶一杯” ,受到国人赞誉。 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则说:“中国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 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 。 纵观现代中华茶艺诸多类型,无论是宫廷型、寺院型、民族型 或休闲型茶艺,都应通过茶艺活动,创造一种宽松气氛,或以交流 友情,舒张谈兴为目的,或取材于历史和民俗、茶礼,突出一个主 题,使参与者达到某种境界,得到美的享受。而这个主题,必须融 入“清雅、淡泊、礼仁、平和”的理念,才算达到宏扬中华茶文化 的真谛。 三、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 有不少记载。如本草 、 药书 、 华佗食论 、 茶谱等都记载 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 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 20 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 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几乎神化 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 定茶叶中已知化合物茶有 500 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 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 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撮一种水溶 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 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 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 21 世纪最受 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和适量饮茶,可以说, 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 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 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 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宗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 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 高濂所著遵生八笺 ,曾把茶道作为养生一个重要内容,提倡“日 常养生,务堂淡薄”的要旨。并对茶各方面知识作了详尽叙述,可 见中华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 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 云:性唯好茶,善哉!” 据史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日本建仁寺开祖,入 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称“茶也养 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 其人长命也。开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 也” 。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 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到明代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 哲理(所谓“和、敬、清、寂” ) ,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 系,被誉为“宗教职工的美学” 。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 同的而开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安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 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 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水考试题及答案
- 点考试题及答案
- 抗震考试题及答案
- 中外名曲赏析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西美食鉴赏知到智慧树答案
- 验光员模拟试题+答案
-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思维与方法知到智慧树答案
-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考核试卷(附答案)
- 第四章血液循环阶梯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公务员特定项目担保合同规范文本
- 医院数据分级分类制度
- 渤海大学《软件工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税务会计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4年
- ICD-10疾病编码完整版
- 消防设备设施操作讲解培训讲课文档
- 内分泌科医疗管理制度
- 临床开展十二项细胞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 FlowmasterV7中文技术手册
- 房屋承包出租合同
- 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
- 《滚珠丝杠螺母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