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1页
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2页
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对陕西省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情况客观地进行了分析回顾,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年回避的种子带毒问题,全面分析了玉米矮花叶病发生原因,并对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玉米矮花叶病长武原因防治种子带毒 一、病况回顾 1.当年基本病况 2002年长武县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面积玉米病害,全县4.9万亩玉米一半以上重度染玉米矮花叶病,当年造成玉米减产500万公斤以上。6月15日开始,先后有大量玉米种植户到各级种子、农业、政府部门寻找上访,后经长武县植检站会同农业系统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时任植检站站长巨粉娥同志专程从她的母校西北农大请来了专家吴玉峰教授现场考察会诊,确认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面对着减产甚至绝收的现状,群众产生了恐慌,县植检站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防治方法,引导教育群众用喷药,挖病苗烧毁等方法控制病情发展。 2.玉米矮花叶病简述 玉米矮花叶病(maizedwarfmosaicvirus,MDMV),又称花叶条纹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系统侵染病害。初侵染源是带毒的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传毒介质是蚜虫。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最易感病且受害重。玉米矮花叶病1963年首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面积流行,大约有1万亩的玉米发病率达到50%以上。在中国,玉米矮花叶病的流行始于1968年,主要发生于河南辉县、安阳等地。之后逐步扩展到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病症主要表现为叶片上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褪绿条纹,一般第一片病叶的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病株黄弱瘦小,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不抽穗而干枯早死,少数虽能抽穗,但穗小、籽少且秕空。 二、发生为害情况 当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4.9万亩,彭公乡的马坊村至方庄村、相公镇的新兴堡村个别玉米田块减产达70%以上。为了摸清玉米矮花叶病在全县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长武县植检站于6月15日至7月5日对全县11个乡镇的182个自然村的1422块玉米田采取大面积普查和重点村田块详查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面积0.3万亩。调查表明,全县11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经调查全县玉米矮花叶病发病面积约3.24万亩,占总玉米面积的67%,田块详查发病株率平均19.6%、最高100%,其中病株率在5%以下的田块0.34万亩,占发病面积的11.7%,病株率在50%以上的田块1.1万亩,占发病面积的36.1%,尤其以彭公、相公、芋元、冉店、昭仁、亭口6个乡镇露地玉米种植面积多、发病面积大、危害重。 三、发生特点 1.露地玉米比地膜玉米发病早而重。 1.1地膜玉米全县种植面积约2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41.1%;发病面积0.34万亩,占地膜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6.8%,病田率17.7%,病株率平均3.9%、最高4.9%; 1.2露地玉米全县种植面积约2.9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58.9%;病田率100%,占露地玉米种植总面积的100%,病株率平均35.1%、最高100%;露地玉米比地膜玉米病田率高82.3%,病株率高8.293.8%; 2.中单二号比丹玉13等其它品种发病重。中单二号病田率100%,病株率平均68.1%、最高100%、最低45.8%;丹玉13病田率25.5%,病株率平均17.8%、最高35.6%、最低3.3%; 3.出苗时间长的比出苗时间短的发病重。从播种到出苗810天的病田率17.4%,病株率平均3.6%;从播种到出苗1115天的病田率100%,病株率平均28.7%,出苗时间长的比时间短的病田率高82.8%,病株率高25.1%。 四、发生原因分析 根据植检站调查结果,通过向玉米种植户具体了解种植情况,结合当年种子公司种子来源情况,并从长武县气象局调取了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0日两年的全年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当年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危害与种子带毒、种植品种、传毒蚜虫、气候条件、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等密切相关: 1.种子带毒是这次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来源 当年县种子公司自己杂交制种有一定量库存单玉13和中单2号玉米种子,这些种子制种时田间管理规范,田间未发现显著玉米病害。因种子不够销售从邻县调回一部分中单2号玉米杂交种,调回种子与当地中单2号种子混合包衣后售出,总共售出约24万斤。中单2号和单玉13两个玉米杂交种从70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长武县和附近各县的主栽品种,因抗旱和高产深受种植户喜爱。玉米矮花叶病如此大范围的发作,其病毒来源不能排除种子带毒。 2.主栽品种不抗病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全县中单2号种植面积2.9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59.6%,因中单2号是高感病毒病M17的后代,抗病毒性差。单玉13相对染病较轻。 3.玉米易感病期与蚜虫发生高峰期吻合度好,有翅蚜量多 玉米矮花叶病为虫传病害。传毒害虫主要是蚜虫:玉米蚜、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苜蓿蚜、碗豆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和缢管蚜占优势种。据县植检站调查,当年我县玉米蚜虫发生较往年偏早,5月5日调查小麦田间有蚜株率2%,百株有翅蚜量2头;5月10日调查有蚜株率5%,百株有翅蚜量35头;5月25日田间有蚜株率1015%,百株蚜量24210头;小麦蚜虫前期发展缓慢,但发生高峰期提前。5月8日进入始盛期,比大发生的2001年早2天,5月中旬进入盛发期,平均百穗蚜量19003350头。5月15日18日调查个别小麦田块已开始零星发病,病株率0.7%,以后开始迅速蔓延。调查中发现,紧挨麦田的玉米田发病重,其原因是小麦蚜虫迁入传毒所致。 4.玉米出苗时间长,生长缓慢,长势弱,抗病力差 玉米从播种到出苗正常时间应是810天, 当年全县90%的田块播期均在4月8日18日, 4月上、中旬降雨量7.1mm,玉米出苗至幼苗期降雨量明显少于历年,5月上、中旬连续降雨14天,降雨量89.0mm,较历年明显偏多,气温比去年同期偏低2.8、1.6,510cm地温分别比去年同期低2.42.9、1.92.7 。玉米播种后,受4月上中旬干旱气候影响,出苗期延长,出苗后阴雨天多、日照少、气温地温均偏低,玉米生长缓慢,长势弱,抗病毒能力差。这种情况在露地玉米上表现尤为突出。 五、玉米矮花叶病防治对策 1.药剂防治 当年对于发病较轻,长势较好,病株率在20%左右的田块,拔除病株,进行喷药保护(40%的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加0.30.5%的磷酸二氢钾喷雾)。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药剂防治应在玉米七叶期前喷施40%的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加0.30.5%的磷酸二氢钾,或选择喷施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加喷83-增抗剂或病毒A、病毒宁,以阻抗玉米植株内病毒合成。初发病田可加喷复合细胞分裂素或喷施宝、绿风9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耐病能力。 2.选用抗、耐病品种 2003年县农业局组织种子站、植检站联合进驻乡村举办培训班,大力推广新品种,免费为玉米种植户提供种子、地膜,推广地膜种植,合理把握播期,2003年全县种植玉米3.58万亩,病株率下降为17.1%且植株发病轻微。2004年通过轮作倒茬,品种更新,玉米矮花叶病对我县玉米的威胁彻底得到控制。 3.加强栽培管理,进行地膜栽培、适期早播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 地膜栽培不仅使玉米出苗早,避开蚜虫传毒的高峰期,而且地膜本身还有驱蚜作用。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结合间定苗中耕除草,根除毒源,减少浸染源,有效控制矮花叶病流行。 4.选用无毒种子减少毒源和介体 严把种子质量关,做好包衣工作,避免间作、套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