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Nida和Newmark翻译理论对比.doc_第1页
EugeneNida和Newmark翻译理论对比.doc_第2页
EugeneNida和Newmark翻译理论对比.doc_第3页
EugeneNida和Newmark翻译理论对比.doc_第4页
EugeneNida和Newmark翻译理论对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摘 要:作为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归结为功能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总结为文本论,两者都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关键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Nida & NewmarkAbstract:As two of the most famous translation theorists in western countries,Eugene ANida and Peter Newmark played a great role not only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also in China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effect-oriented,while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can be summarized as text-oriented,both of which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worksKey words:Nida;Newmark;translation theory;comparison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1 第一阶段: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这一阶段,奈达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英语句法现象和语法现象的著作和文章,他试图通过对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方面的描述,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奈达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影响较大,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素材的搜集和分析。他通过到世界各地考察和接触不同语言的机会,收集到了不少有关言语差异的实例,但他不是把这些言语差异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加以描写。 12 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际说121 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他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用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即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如果说翻译的原则和程序带有某种规范性的话,那是因为在特定的翻译范围里,这些原则和程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用的。然而,“对于不同语言相应信息间的关系进行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描写和分析”,因此,也就是“科学”的描写和分析。奈达的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产生过较大反响。但在后来,奈达基本上放弃了这种观点。122 翻译交际说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是否被接受者所看懂,能否起到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作用。奈达“翻译即交际”一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共性论。奈达认为,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能使说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社会交际。他指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即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少用生硬的外来语,尽可能多地用属于接受语的表达方法。比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白如雪”可能令人不解,而应该说“自如霜”或“白如白鹭毛”等相应的惯用法。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贴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该在寻求“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即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无疑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时内容和形式需要彼此协调。但动态对等不等于传统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接受语文本的语言结构应尽可能圆满地再现源文旨意,而自由翻译则没有这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124 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本译作是否正确,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语言交际的动态特质。而要动态地再现原文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语言交际的内容;二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三是说话写作的过程;四是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如特定方言等);五是传递内容的具体方式。也就是说,翻译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文面貌。125 四步模式说关于翻译过程,奈达认为,就是分析、转语、重组和校验。在这四个步骤中,“分析”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是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分析的重点又在于语义。在对语义的具体分析中,奈达把语法意义作为重点。13 第三阶段:社会符号学在这一发展阶段,奈达的代表作足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他的理论作了如下演进:一是立足于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的一切都具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强调不可轻易地牺牲形式。二是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可不对这些特征予以重视。三是不再采用“动态对等”说,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意在使术语含义更加清楚易懂。四是不再采用语法意义和联想意义区分法,而是把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细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21 翻译类别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一是交际翻译;二是语义翻译;三是直译;四是死译。他认为,在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在直译中,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被译了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义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结构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文本排列的。22 翻译性质他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了,只允许一种译法。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允许多种选择和译法。23 翻译规则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翻译理论应该借助于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的原理,为译者制定可行的规则。24 意义走失纽马克认为,目标语意义走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果源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目标语的意义就必然有所走失;二是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和使用方式,因此,各种语言的词句就很难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对应;三是怎样使用语言,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四是译者和作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理论和价值观念 。三、两种翻译理论对比31 不同点一是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总结为功能论(effect-oriented);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则是文本论(text-oriented)。二是奈达强调读者反应和贴切、自然;纽马克则强调忠实,既忠实于读者,又忠实于原文和原文作者。三是奈达把形式和意义看作是翻译中两个对立的部分,因此,他反对形式对等,主张功能对等;纽马克则把形式和意义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四是奈达虽然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种观点,但他真正主张的是功能对等翻译,而且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纽马克则把文本分为不同类型,并依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五是奈达注重读者反应,主张用接受语的表达习惯来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他主张归化翻译 ;纽马克则坚持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文本,保留异域风味,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六是尽管二者都考虑了读者因素,但纽马克只是在交际翻译中强调读者反应,而奈达则把读者反应对等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32 共同点一是传统的翻译方法多为直译或意译,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却足从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翻译方法,这对翻译理论和方法来说无疑是一大贡献。二是奈达与纽马克都注重译文接受者,并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纽马克根据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把读者分为三种类型:专家、普通受教育者和文盲。三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源于对圣经的翻译。而按照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圣经属于呼唤性文本,适宜于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基本相同,二者都考虑了读者因素,都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参考文献: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 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尤金 奈达(Eugene ANida)和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也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 影响最大的。同一时代的两位学者,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一、 对翻译的认识对翻译性质的认识,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他认为,翻译是科学,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阶段,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他把原来提出的 “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奈达又提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翻译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也是技艺。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最初,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艺术,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 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有规律可循,体现了翻 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同时要行文自然,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但他不承认 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二、理论核心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翻译理论也就各成 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奈达提出 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 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 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 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 4)读者反应类似。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 式对应。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 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 准最终基于三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为了达 到相似的反应,动态对等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于对源语信息一 无所知的读者,面对晦涩难懂的翻译腔,就如同看天书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即再现并传 递信息,以译文接受者的反应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其在翻译圣经过程中总结而来,圣经就是要人们洞悉上帝的福音,那么要有效地检验译文质量,就必须看原文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因此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其翻译实践来 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一理论是在翻译界长期围 绕着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 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因此语义翻译较为客观,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重在 重现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意图,讲究准确性,倾向于超额翻译,重内容而轻效果。交际翻译指 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从定义可以看出这与奈达的 动态对等如出一辙。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相比,较主观,讲究通顺简朴,合乎习惯,倾向于欠额翻 译,重视效果。纽马克强调应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种方 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奈达和纽马克相比较,奈达的翻译理论过 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可懂性和交际性问题上,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在翻译圣经以及类 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强调译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学翻译,则 势必导致语言的简单化,形式上的非文学化,失去文学应有的魅力。而纽马克在阐述具体使用哪种 翻译方法时指出,要视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定。他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 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其核心是表情达意,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 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 世界,应采用交际法;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如通知、广告等,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 考,应采用交际法。因此不难看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适用范围更广。三、不断发展的理论奈达和纽马克是名副其实的理论大家。在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界的评论中,他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着自 己的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为此,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改为“ 功能对等”。在功能对等中,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 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奈达对“功能对等” 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简单地说,最高层次对等 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这几乎 是达不到的。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 理解和欣赏。在这两个对等层次之间可以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允许对等有一定范围,就能比较 现实地处理不同类型文本之间的差异,扩大了功能对等的适用范围。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的基本思想囿于传统的二分法,两种称呼不太理想,容易招致人们的误解和批评。因此纽马克在此 基础上提出“ 关联翻译法”。他认为过去翻译研究的主题一直是文本类型学、语言学习、篇章语言 学等。翻译并不永远只考虑到文本、话语以及作者和读者、源语和译语等二元论范畴,不能完全根 据文本来确定翻译法。翻译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词、句的处理上。“关联翻译法”的定义是原作 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他对“重要”的界定是语言表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无论是对意义的取舍还是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都要以“重要”为标准。紧贴翻译就是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外延和内涵。不但要保留原词、词语的意义,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的,紧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为 做到紧贴翻译,纽马克提出了七种方法:成分分析法、调整译法、描写对等、功能对等、文化对等、同义和释义。贴切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贴切程度最低的是释义法。紧贴是相对的,紧贴与 不紧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纽马克的“关联翻译法”缩小了意译派同直译派的分歧。同时消除了语 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界限分明的区分。纽马克指出意译派同直译派完全可以取长补短,使自己的 译文更接近对方,这样形成的译文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四、结语奈达和纽马克 的翻译理论都来自实践和他们的潜心研究。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他们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 性和系统性。他们对理论研究执着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学习。我们应该把 时间用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上,而不是围绕一个老问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 同时,我们应不断开拓创新,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比较尤金 奈达(Eugine AN 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奈达翻 译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在“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翻译必须重视读者反应”等其他方面 的主张。晚年的奈达仍然伏案著述,孜孜不倦,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理论。近年来奈达开始提倡一 种“三性原则”。自1945至2004年,他共发表过文章200多篇,著作(包括与他人合作 和编辑的著作)40多部,其中关于语言与翻译理论的著作20余部,还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可谓 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 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谭载喜,2004:230)彼得 纽马克(PeterNewm 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在 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写过大量的翻译理论作品。纽马克的论文和论著所涉及 的问题广泛,内容庞杂。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 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 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到国内。奈达与纽马 克两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都卓有建树,对翻译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 观点。国内翻译界有很多关于两人翻译思想的比较与评述,但比较范围只是局限于个别方面,不够 全面;另外,奈达与纽马克在晚年又都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了完善和修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重新的梳理与比较。下面,本文将从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方法等 十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关于翻译的性质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 学。1964年,奈达出版了专著翻译科学探索。书中提出:“所谓科学,主要指的是翻译的 描写性,也就是说可以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地、科学地描写并使之公式化 ”。(谭载喜,1982:4)奈达一直很崇尚翻译的艺术性,1969年奈达出版翻译的理论 和实践一书时,在卷首就开宗明义地宣称:“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 正的理想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劳陇,1996:39)明确提出并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并逐步采用一种社会语言学和社会 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1991年,奈达博士发表了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文中明确 指出:“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 而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巧,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张经浩,1998:6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只允许一 种译法,例如科技术语一般只有一个译名;说翻译是艺术,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允 许有多种选择,多种译法。但目标文本也必须受到科学的检验,以便一方面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 错误,另一方面保证目标文本同源文本一样行文自然,符合语境要求。二、关于翻译方法奈达放弃 了传统意义上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量和源语中的各个信息成份相当。(Nida 1964:159)所谓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的自然对等与再现源语信息”。(N ida and Tiber 1969:12)奈达虽提出上述两种翻译方法,但真正提倡的是后者,为此,纽马克曾指出,“奈 达对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区分,太不考虑语言的形式特征了”。(申雨平,1999:525) 另外,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要求源语文本中的异国特色尽量不要保留,这种观点后来遭到了文化研 究派的批评。纽马克也绕过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 翻译”。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 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谭载喜,2004 :212)三、关于翻译的评价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他认为,翻译 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 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谭载喜,2004:14 6)纽马克认为,翻译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译本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畅销,而要看专家或知识 水平高的读者怎么评价,评价必须讲出道理来。一般说来,目标文本是好是坏,必须看译者是否理 解了原作者对原文本内容所抱的态度,是否保留了原文本的笔调风格,以及目标文本是否行文自然 。(谭载喜,2004:214)四、翻译与语言奈达和纽马克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 两人的翻译原则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即它们都承认语言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 and Ti-ber,1969:4)。纽马克也认为“原文的每一层意义都可得到传译,因此,毫无疑问,任何东西都是可译的”。(New-m ark,1991:28)。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可译性的限度,即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 达认为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内容,只能牺牲形式。纽马克也提出,翻译中意义难免有走失,这一点 下面将会专门讨论。两人都运用了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使他们的翻译理论与 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有很大区别。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Ni-da,1964:8)。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Newm ark,1981:5)五、翻译与意义奈达认为“源文信息不仅可以被确定,而且是可译的,从而 使接受者产生于源文接受者同样的接收效果。”(Gen-tzler,2004:53)奈达在 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严格来说,两篇 言语材料在意义上是不能真正对等的。用卡特福特的观点来说,原文有原文的意义,译文有译文的 意义,但它们却有相同的功能,可以实现功能对等。在这个问题上,纽马克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意 义的走失是不可避免的。纽马克总结了四个方面:(1)、如果源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 环境、社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