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部分课後练习答案.doc_第1页
语法部分课後练习答案.doc_第2页
语法部分课後练习答案.doc_第3页
语法部分课後练习答案.doc_第4页
语法部分课後练习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一、问答:1 什么是被动句?2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1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4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6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8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2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3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4 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5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6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8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9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10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11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12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13 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1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15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16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4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5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6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8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9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10 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2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13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15 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16 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17 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18 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19 惟余马首是瞻。20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21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3 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4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5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6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7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8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9 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10 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11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12 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13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14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三、代 词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2 无定代词“或”和“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 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2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3 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8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9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10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11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12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13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4 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15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16 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17 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18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1)或1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2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3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4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2)莫1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3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4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3)所1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2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3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4)所以1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2 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3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4 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5)之1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2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3 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4 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6)其1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3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4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鄙)5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7)者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报任安书) 2.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范雎说秦王) 3.若是者三。(范雎说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四、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1)莫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2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2)或1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2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3)是1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察今)2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4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5 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肆、副 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或作用:1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列传)2 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毛遂自荐)3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4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5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6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7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8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9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黄冈竹楼记)二、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1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3 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4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5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6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三、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1)非1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更法)2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3 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4 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拜将)(2)乃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3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4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韩信拜将)5 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书项籍传)(3)且1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铭)2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4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5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论积贮疏)6 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段太尉逸事状)7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韩信拜将)8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4)曾1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2尔何曾比予管仲?(孟子公孙丑上)伍、介词连词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 古代汉语介词主要特点是什么?2 古代汉语介词和现代汉语介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和介词宾语,如介词宾语省略也请说明:1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状)2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3 可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4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5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6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7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柳子厚墓志铭)三、说明下列各词的词性和在句中的作用:(1)于1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3 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4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5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2)诸1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2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3)以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5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6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7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8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9 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10 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1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 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4)为1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2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3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5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6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7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8 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5)而1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2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3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4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5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7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6)之 1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2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恒公伐楚 4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传齐恒公伐楚陆、语气词一、问答:1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分为几类?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语气词,并指出其所属的类别: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2 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3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4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5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6 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段太尉逸事状)7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8 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9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北冥有鱼)10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11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气词,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2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3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4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从而后)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四、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1)乎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3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4 虽然,不可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5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答李翊书)(2)焉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3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5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3)于/有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2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击鼓)参考答案(不含综合题)三、代 詞一、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人稱代詞只有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兩類。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餘(予)”、“朕”等。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爾”、“若”、“而”、“乃”等,其中“女(汝)”、“爾”、“若”可以用作主語、謂語和賓語,“而”、“乃”一般用作定語,偶爾用作主語,但絕對不能用作賓語。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指人、指事和指處所三類。常用於指人的疑問代詞有“誰”、“孰”;指事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什麼”);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是“安”、“惡”、“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哪里”)。古代漢語常用的指示代詞有“是、此、斯、茲、之、其、彼、夫”等,一般分近指、遠指和旁指三類。“是、此、斯、茲、之”是近指代詞;(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這、這個、這些”等。)“彼、夫”是遠指代詞;“他、它”是旁指代詞。2“或”是肯定性無定代詞,一般指人,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語;“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沒有誰”或“沒有什麼東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範圍,也可以沒有範圍或不指出範圍。“或”和“莫”的主要區別就在於“肯定性”與“否定性”的不同。3“者”和“所”是兩個起輔助作用的代詞。它們都稱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必須放在其他詞或片語的前面或後面,構成“者”字結構或“所”字結構,使整個結構成句子的一個成分。一般說來,“所”在動詞(或動詞性片語)之前,使之成名詞性結構,表示動作的承受者、被動者;“者”字放在動詞(或動詞性片語)之後,構成名詞結構,表示動作的發出者、主動者,這就是二者的區別。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詞並說明其所屬的類別 :1 是:指示代詞。2 其:指示代詞。奚:疑問代詞。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3 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4 者:輔助性代詞。彼:指示代詞。惡:疑問代詞。5 何:疑問代詞。6 夫:之,指示代詞。7 其:指示代詞。8 其、然:指示代詞。9 胡:疑問代詞。10 其:指示代詞。11 吾、而、汝:人稱代詞。12 者:輔助性代詞。13 者:輔助性代詞。14 之:指示代詞。何:疑問代詞。15 夫、是:指示代詞。何:疑問代詞。16 是:指示代詞。何:疑問代詞。者:輔助性代詞。17 期:指示代詞,此。18 夫:指示代詞,那個。之:指示代詞,指獒。三、解釋下列名詞在句中的詞性、詞義: 或1 無定代詞,有的人。2 無定代詞,有的人。3 無定代詞,有的東西。4 句中語氣助詞,加強否定語氣。 莫1 無定代詞,沒有誰。2 無定代詞,沒有什麼。3 無定代詞,沒有誰。4 無定代詞,沒有什麼。 所1 輔助性代詞,指追的人。2 名詞,表示位置。3 無定代詞,指看見的牛。 所以都是所字結構。1 表原因。2 表憑藉。3 表原因。4 表憑藉。 之 1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知”的賓語。之,指示代詞,指母親。2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指示代詞,複指前置賓語“我”。3之,助詞,用在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知”的賓語。4之,代詞,指人牽牛過堂下的情形;之,動詞,到去。 其1 助詞,表示委婉的語氣。2 代詞,指“越國以鄙遠”這件事。3 代詞,指“鄭”。4 助詞,表示委婉的語氣。5 指示代詞,那。四、解釋下列各詞在句中的意義,並說明其與現代漢語的詞性是否相同 : 莫 1、2兩句中的“莫”都是無定代詞,1句中的“莫”指“沒有誰”,2句中的“莫”指“沒有什麼物”。現代漢語的“莫”是否定副詞,古今詞性不同。 或 1、2句中的“或”都是無定代詞,有的人。現代漢語中的“或”是連詞,古今詞性不同。 是 1、5兩句中的“是”是形容詞,正確,對(第一句中的“是”是意動用法,認自己正確);第2、3、4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詞,這。現代漢語中的“是”是動詞,表示判斷。古今詞性不同。肆、副 詞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詞,並說明其在句中的意義或作用 :1 竟:終於;表時間。2 乃:表語氣。特:表範圍。3 直:只;表範圍。不:表否定。4 竊:表尊敬。5 甚:表程度。6 聊:相當於“姑且”。相:表對象範圍;指單方面。7 曾:加強否定語氣。8 既:已經。9 第:副詞,僅,只。二、說明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的詞語、詞義是否相同 :1 卒:均不同,句中是時間副詞,最後。現代漢語是名詞,士兵。2 但:詞性不同。句中是範圍副詞,只;現代漢語中是轉折連詞。3 頗:詞性相同,都是程度副詞。意義不同。句中言程度輕,在現代漢語中表示程度重。4 稍:詞性相同,都是副詞。意義和作用不同。句中表示時間,漸漸。現代漢語中表示程度,稍微。5 少:均不同。句中是程度副詞,稍。現代漢語中是形容詞,指數量不多。6 曾:詞性相同,都是副詞。詞義和作用不同。句中加強否定的語氣,現代漢語中表示曾經。三、說明下列各詞在句子中的詞性、詞義或語法作用 : 非 1動詞;非難。2形容詞;不正確,不對。1 動詞;責怪。2 副詞;表否定。 乃1 人稱代詞;你。2 副詞;表確認。3 副詞;才。4 副詞;竟然。5 副詞;僅、只。 且1 連詞;而且。2 連詞;還是。3 副詞;將近。4 副詞;暫且。5 副詞;將。6 副詞;將。7 連詞;又又。8 連詞;一邊一邊。 曾 1 副詞;曾經。2 副詞;加強語氣。伍、介詞連詞一、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古代漢語介詞的主要特點是 : 介詞不能單獨使用。 介詞常和名詞或名詞性片語結合使用。 介賓片語既可作狀語,又可作補語。 介賓片語多表示時間、處所、目的、方式、物件等意義。2古代漢語介詞同現代漢語介詞在用法上有五點不同 : 介賓片語在古代漢語中主要作補語及狀語,不作定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狀語及補語,有時作定語。 介詞在古代漢語中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位於賓語前,也可位於賓語後。在現代漢語中只能位於賓語前。 介詞的賓語在古代漢語中常常省略,在現代漢語中不能省略。 介詞在古代漢語中有時也可以省略,在現代漢語中不能省略。 翻譯時,古代漢語中的一個介詞,往往可以用幾個或十幾個現代漢語的介詞對譯,但這並不說明古代漢語的介詞意義相當豐富,因介詞的意義是受上下文制約的,語譯時需靈活掌握。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詞和介詞賓語,如介詞賓語省略,也請說明 :1 介詞是“以”;賓語是“何”。2 介詞是“自”、“於”、“從”;賓語是“舟中”、“水”。3 介詞是“與”;賓語省略。4 介詞是“於”、“”(後三個);“於”的賓語是“族”;“”後省略賓語。5 介詞是“以”;賓語是“方城”、“漢水”。6 介詞是“於”;賓語是“鄰國”。7 介詞是“”、“於”;賓語是“世”、“時”。三、說明下列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