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与文化的传承.docx_第1页
浅谈汉字与文化的传承.docx_第2页
浅谈汉字与文化的传承.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汉字与文化的传承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语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的汉字,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但时代的发展,汉字的发展演变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创新。 关键词:浅谈;汉字;文化;传承 大家是否记得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其实,没有必要争论。下面我浅谈汉字和文化的传承关系。 一、汉字的特点和表象意义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人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这是由汉字的独特属性所决定的。 汉字的构成分六部分,古称“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构字特点,充分说明了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表情的意义。它的基本特点是: (一)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 汉字和汉语相适应,主要是汉字的单音节形式和汉语的语素的单音节形式比较一致,第一,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一个语素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合适。第二,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而不像印欧语那样要用音素表示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它用汉字记录是合适的。第三,汉字记录汉语可以非常有效地区别同音词。第四,现代汉语方言众多,语音上的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各个方言的语法系统和词汇系统一致性比较突出,用汉字记录汉语,书面上起到了沟通方言的作用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因为汉字所记录的是语素,而语素是音义的统一体,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加上汉字的形体,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三)汉字有较强超时空性 汉字的超时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较强,二是具有沟通方言的特殊作用。 (四)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汉字系统的字数,数量之多是非常惊人的。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万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万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千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千5百个。 汉字做二元区分的话,一端是表音文字,另一端是表意文字。这与其他国家的文字具有本质的区别。“六书”所说的六种造字方法,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又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分裂、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并列起来。 二、汉字的演变 据说,仓颉是汉字的鼻祖。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秦始皇统一后,小篆、隶书产生。三国时期,又出现了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 新中国的建立,中央政府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有了我们现在都熟知的汉字。 三、汉字和文化的传承关系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把人类的历史、社会和各种文化活动都记录下来。文字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一)从形声字的意旁看古代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符号,如“格”字左边的“木”,“铜”字左边的“金”之类,形符保留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如“纸”,用“丝”旁,就揭示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其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分发达的历史事实。 (二)从形声字的声旁看古代文化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例如“花”的声旁“化”,“财”的声旁“才”。但也有少数形声字的音符兼表示意义,如“珥”从王从耳(玉用在左边形旁写作王),声符“耳”与珥在意义上有联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玉”作耳饰的文化。 思想汇报 (三)会意字所反映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采,从木从爪,表示采摘树上的果子,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采”反映了古人的生产劳动情况,类似的会意字很多,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一种关系。 (四)会意字结构所体现的汉民族审美观 会意字的结构复杂,那么多的意符结合在一起,则显示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如上下、左右、内外,都表现了平衡和对称美;“众、森、品、晶”等都突出地体现了汉字的整饬美,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十分重要的窗户。 不管汉字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也不管汉字承载着多少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汉字将会沿着它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尊重规律变繁为简是其要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科学出版社,2000:60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