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进课堂.doc_第1页
诗情画意进课堂.doc_第2页
诗情画意进课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情画意进课堂一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讨虹口区教育学院 朱福生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情的意境,倍得人们的青睐。它经久不衰、香远益清的艺术魅力,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适量的古诗,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和认识民族文化的瑰宝、吸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思想情操。丰富文化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 回顾以往的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有些情况是令人担忧的。现行小学的古诗教学,对小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这种低要求是针对小学生语言文字的障碍较多而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较少的特点而制定的。有些教师说,我们以前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参书,让小学生认读字词,疏通句意,然后背出来就行了。我以为这大概是误解了小学古诗教学的低要求。古诗除了它的认知作用外,还有它感染性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我们理应让它发挥出来,这和低要求并不矛盾,不能因为要求低而忽略了思想与情感的教育。 古诗如何上得生动活泼,使小学生既学到必要的知识,又受到艺术的熏陶?我觉得我们应当抓住诗歌的特点来进行。 诗歌的特点在于以情感人。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内涵,言是形式,正是真情能动人,诗论家认为,诗歌真能给欣赏者以美感的,不在于它的语言形式和对于物象的描绘,而在于语言、形象之外的,以诗人的情志为中心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境,它是由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意境是诗歌的精髓,诗人的情志寄托于此,诗歌的感染力来源于此。抓住诗歌的意境,无疑于探骊而得珠。而要抓住意境,就要从形象和情感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融合去进行。梅尧巨说,诗歌要能“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欧阳修六一诗话),我们自然也应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的形象,而进而品味诗歌的意蕴。 结合小学生的感知特点,在古诗教学中借助直观教具是感受和把握形象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利用录相资料、播放有关的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如陈师道十七日观潮录相放出钱塘大潮汹涌澎湃、奔腾而来的镜头,那恢宏的气势、雄伟的奇观,直可以撼人心魄,这对小学生体会“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的诗境也是很有帮助的。现在随着电教事业的发展,很多古诗都配有教学录相片、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 图片资料也是很好的直观材料。有的教师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或张贴大的挂图,便于讲解欣赏。有的教师自制图片教具,运用拼贴的方法,边讲边贴,甚至还能移动变化。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挂”字,化动为静,待到“飞流直下”时,“瀑布”移动了,把动静相映的情景直观地展现出来。 还有的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读诗画图,或简笔勾勒,或施色着彩。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关系本身就很密切,由读诗而想象其景,由画图而再现形象,既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领会诗怠的有效方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根据古诗的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让小学生感知和获取形象的重要方法,欣赏诗歌是离不开想象的,由语言文字符号组成的诗歌、本身并没有形象,但是在我们的欣赏活动中却唤起丰富的形象感,这正是进行想象的缘故。许多教师正是这样做的,如贺知章咏柳,柳树是小朋友十分熟悉的,诗人先描绘整棵柳树的形象,再写柳树的枝、叶。根据诗歌内容,学生的脑海中就立刻浮现出柳树的形象,那么葱翠碧绿,随着诗歌内容的展开,飘拂的枝条,玲拢的细叶,如在目前,小学生进而可以领会诗人的喜春之情。 在获取形象的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十分重要的。如对于形状、色彩、层次、姿态等,都应予以适当的注意。小学生对于色彩的反应极为灵敏、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色彩鲜明,景象动人、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表示色彩的语词,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生动的形象。有些诗人巧妙地利用色差,写来别有意趣,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正因为“黄蝶”,“黄”和菜花的颜色一致,所以分明是在“菜花”中,却“无处寻”。又如虞似良横羡堂春晓“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则因为“白”与“绿”区别很明显,所以茫茫绿田,白鹭竟无落脚之地。 层次是形成立体感的重要方面,因此很有必要提醒学生去想象,如孟浩然春晓,诗人主要是运用听觉来写声音,从而抒发惜春之情的。诗人在室内,声音在室外,风雨在空中,啼鸟在林中,这样有层次的界分,较能唤起立体的形象。又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水注池,小荷露出水面,蜻蜓又在小荷的尖尖角之上。总之,我们既注意到景物的色彩形状的特点,又注意到远近高低的布局,对于我们获得鲜明主动的形象,领略诗境,应该是大有补益的。 但是我们仅仅留停在欣赏形象上,那显然是不够的,古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景只是诗的媒介,而诗的根基在于情,那么我们应当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进而窥探诗人的情志,这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用意。 由景过渡到情,我们应抓住景与情之间的联关。在抒情诗中,景物与情志的联系,常见的有四种方式:1触景生情;2借景抒情;3移情入景;4缘情选景。这四种方式未必能囊括一切,但是它能启发我们寻找情景的契合处,有益于我们体会诗的意境。 触景生情是诗人在生活遇到某种物境或现象、忽有所悟、感慨满怀,于是诗人把这种景象和自己感情都倾注于笔端、写成的诗。这种方式,景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是景,“思乡”是情,望明月而思故乡,正是典型的触景生情。李绅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这是广义的“景”,诗人由此景象而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情”,没有前者的“景”,就没有后面的“情”。情由景生,十分自然。 借景抒情,是诗人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了。诗人看来只写景,而实际上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人了所描绘的景物中,借描绘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驻足遥望,依依难舍的友情。又如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借夜半钟声抒发了自己孤寂而绵长的愁思。借景抒情、往往以兴作结,产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效果。 移情入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中去,使景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如李贺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那驰骋沙场,意气风发的骏马,不正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吗?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这里,“月”成了与人亲近的朋友,给旅途中的诗人以慰籍,沈德潜评曰:“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这和诗人用移情入景的方式不无关系。 缘情造景,特点在“造”,诗人创设了非现实的景,来抒发他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这在写梦境、仙境时,这种“创造性”很明显。有时用夸张的方法来布置环境,或写幻觉、设想等,也属此例。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用夸张的方法以环境的极度荒僻来显示自己的孤独与做岸。朱熹春日是写他读儒家经典著作时的感受的,诗人由自己的读书感受而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春天景象。 由景而情,并非顺藤摸瓜那么轻而易举,这需要潜心体会,思而得之,因此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可以在关键处提一两个问题,或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如讲李白静夜思便可联系中秋节,讲见到月亮便会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如张继枫桥夜泊,便可问学生,诗人听到钟声会有怎样的感受。又如贺知章咏柳也可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用“裁”字。总之,抓住情景之间的联系,进行启发,使学生逐步能品味,这样才能发挥诗歌的情感作用。 诗歌的语言因素自然也很重要,从诗歌语言的本身去挖掘,去体验,这不仅是很好的语言训练,也是领略意境的必由之路。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把情感寄托于形象,并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欣赏者又必须通过语言的分析和形象的把握,从而感受诗人的情志。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们自然不必去挖掘诗歌的微言大义,但诗人于传神写照之中的神来之笔,匠心独运的遣词造句,却也不能轻易放过。如林升题临安邪“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字,不仅仅带有“吹拂”的意思,试用“吹”来代替“熏”字,其情味就大不相同,一个“熏”字刻划出醉生梦死,昏昏沉沉的精神状态,诗人的愤慨和焦虑也由此透出。再如范仲淹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字,也不仅仅是“只”的意思,“只”表限止,具有排他性,意即除了爱鲈鱼美之外,别的包括渔者的艰辛与安危自然全不在乎。 适当地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也能触发学生的情感,如杜甫春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不是在书斋里沉思默想中写出来的,也不是在花前月下漫步时写出来的,而是在兵祸连续的安史乱中,社甫以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去追赶朝廷,而被安史乱军抓住并扣在长安时写出来的。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杜甫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以杜甫的心情读杜甫的春望,我们的感受又会怎样?再如陆游示儿,这个一生渴望祖国统一,一生为祖国统一而奋斗不息的爱国者,到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