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doc_第1页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doc_第2页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doc_第3页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doc_第4页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安排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软硬件开发能力,用编程语言及硬件设备实现串、并行通讯、计数/定时、A/D、D/A等硬件接口的功能,进一步加深对常用硬件芯片的了解和应用,以及学习用单片机解决实际问题。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编程语言及硬件设备实现单片机的方案设计、程序编写、硬件连接、调试,从中体会具体硬件接口的应用技巧,进一步理解硬件接口芯片,逐步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法。此次试验设计主要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核心,由系统开发板、74LS138译码器、8253计数器等元件构成跑马灯以及方波的相关试验。基于题目基本要求,首先我熟悉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根据系统要求设计电路图,编写汇编语句,购买试验器件,焊接试验电路。最后进行试验调试。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试验。目 录实验一 构建单片机最小系统和实验环境熟悉2第一部分:实验要求2一、预习要求2二、实验目的2三、实验内容23.1单片机最小系统实验2第二部分:实验过程2一、单片机最小系统实验2二、实验总结4通过这次实验让我们对单片机最小系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下面的试验打好了基础。实实验二 跑马灯实验及74HC138译码器4第一部分:实验要求5一、预习要求5二、实验目的5三、实验内容53.1跑马灯实验:53.2 74HC138译码器实验:5第二部分:实验过程5一、通过74HC138译码器实现跑马灯51.1 74HC138译码器介绍51.1.1 74HC138译码器引脚图61.1.2 74HC138译码器真值表61.2 74ls138跑马灯原理图71.3程序流程图71.4实验程序代码8三、调试结论9实验三 8253方波实验10第一部分:实验要求10一、预习要求10二、实验目的10三、实验内容10第二部分:实验过程10一、8253芯片介绍101.1 8253引脚图101.2 8253工作方式11二、使用8253产生方波122.1实验原理图132.2程序流程图132.3实验程序代码14三、调试结论15实验课程总结16参考文献16实验一 构建单片机最小系统和实验环境熟悉第一部分:实验要求一、预习要求 1构建单片机最小系统,熟悉51单片机的结构及编程方法。2按照程序流程图编写出程序。二、实验目的1熟悉星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2熟悉MCS51汇编指令,能自己编写简单的程序,控制硬件。三、实验内容3.1单片机最小系统实验1熟悉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2做出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组成原理图,分析其各构成单元的工作原理。3.2存储单元数据传输实验1熟悉MCS51汇编指令。2进行存储单元数据传输实验,编写程序。3运行程序,验证译码的正确性。第二部分:实验过程一、单片机最小系统实验一个基本的MCS-51单片机通常包括:中央处理器、ROM、RAM、定时/计数器和I/O口等各功能部件,各个功能由内部的总线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数据通信。单片机最小系统主要由电源、复位、振荡电路以及扩展部分等部分组成,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的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单片机主控单元数码管显示实验流水灯实验ATMEL下载端口USB下载或通信电路红外接收实验独立按键实验温度传感器实验12864液晶显示实验1602液晶显示实验电源VCC和GND引入引出端口电源部分图1-1 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结构框图1.2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的原理图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的原理图如图1-2所示:图1-2 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的原理图二、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是基础,主要是了解MCS51单片机的一个基本工作结构,了解其硬件结构及其原理。51系列单片机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运算器包括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ACC、寄存器B、寄存器TMP、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十进制调整电路等;定时器包括控制逻辑(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指令寄存器等。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们对单片机最小系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下面的试验打好了基础。实验二 跑马灯实验及74HC138译码器第一部分:实验要求一、预习要求 1熟悉51单片机的结构及编程方法。2按照程序流程图编写出程序。二、实验目的1熟悉集成环境软件或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使用方法。2熟悉MCS51汇编指令,能自己编写简单的程序,控制硬件。三、实验内容3.1跑马灯实验:1、熟悉集成环境软件或熟悉Keil C51集成环境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方法。2、照接线图编写程序:使用P1口控制G6区的8个指示灯,循环点亮,瞬间只有一个灯亮。3、观察实验结果,验证程序是否正确。3.2 74HC138译码器实验:1、设计74HC138接口电路,编写程序:使用单片机的P1.0、P1.1、P1.2控制74HC138的数据输入端,通过译码产生8选1个选通信号,轮流点亮8个LED指示灯。2、运行程序,验证译码的正确性。第二部分:实验过程一、通过74HC138译码器实现跑马灯1.1 74HC138译码器介绍 74LS138 为3线译码器其工作原理是当一个选通端(E1)为高电平,另两个选通端(E2)和/(E3))为低电平时,可将地址端(A0、A1、A2)的二进制编码在Y0至Y7对应的输出端以低电平译出。比如:A0A1A2=110时,则Y6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1.1.1 74HC138译码器引脚图从图可看出,74138有三个输入端:A0、A1、A2和八个输出端s0s7。当输入端A0、A1、A2的编码为000时,译码器输出为s0=0,而s1s7=1。即s0对应于A0、A1、A2为000状态,低电平有效。A0、A1、A2的另外7种组合见后面的真值表。图中S1、S2、S3为使能控制端,起到控制译码器是否能进行译码的作用。只有S1为高电平,S2、S3均为低电平时,才能进行译码,否则不论输入羰输入为何值,每个输出端均为1。1.1.2 74HC138译码器真值表1.2 74ls138跑马灯原理图1.3程序流程图1.4实验程序代码ORG 0000HAJMP mainORG 0080H AA EQU P1.0BB EQU P1.1CC EQU P1.2;定义P1.0,P1.1,P1.2 分别为AA,BB,CC 以便在程序中描述MAIN:CLR CC;CC清零 状态1 A,B,C为000CLR BB;BB清零CLRAA;AA清零CALLDELAY;调用延时CLRCC; CC清零状态2 A,B,C 为001CLRBB;BB清零SETB AA;AA赋值1CALL DELAY ;调用延时CLR CC;CC清零状态3 A,B,C 为010SETB BB;BB赋值1CLR AA;AA清零CALL DELAY;调用延时CLR CC;CC清零 状态4 A,B,C为011SETB BB; BB赋值1SETB AA; AA赋值1CALL DELAY;调用延时SETB CC;CC赋值1 状态5 A,B,C为100CLR BB;BB清零CLR AA; AA清零CALLDELAY;调用延时SETB CC;CC赋值1 状态6 A,B,C为101CLR BB;BB清零SETB AA;AA赋值1CALLDELAY;调用延时SETB CC;CC赋值1 状态7 A,B,C为110SETB BB;BB赋值1CLR AA; AA清零CALL DELAY;调用延时SETB CC;CC赋值1 状态8 A,B,C为111SETB BB;BB赋值1SETB AA;BB赋值1CALL DELAYJMP MAIN ;DELAY:MOV R5,#2;延时部分Delay1: MOV R6, #0Delay2: MOV R7,#0 DJNZR7, $DJNZ R6,Delay2DJNZ R5,Delay1RETEND三、调试结论 跑马灯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焊接时注意各个器件的引脚处,注意led灯的阴阳极,在焊接时要注意led灯的共阴和共阳连接。每一个器件都要尽量贴近印制板,最后,要用万用表测试一下,检查有没有短路的地方。编写程序相对简单,只是简单的初始定义、循环和延时。完成之后进行调试,达到试验要求。2实验三 8253方波实验第一部分:实验要求一、预习要求 1熟悉51单片机的结构及编程方法2按照要求画出流程图及程序二、实验目的了解8253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了解8253与单片机的接口逻辑;熟悉8253的控制寄存器和初始化编程方法,熟悉8253的6种工作模式。 三、实验内容1设计接口电路,编写程序:使用8253的计数器0和计数器1实现对输入时钟频率的两级分频,得到一个周期为1秒的方波,用此方波控制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也可以将输入脚接到逻辑笔上来检验程序是否正确。2连接线路,验证8253的功能,熟悉它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实验过程一、8253芯片介绍1.1 8253引脚图8253引脚图1.2 8253工作方式8253共有六种工作方式:计数结束中断方式、可编程单稳态输出方式、比率发生器、方波发生器、软件触发选通、硬件触发选通(1)工作方式0:工作方式0被称为计数结束中断方式。当任一通道被定义为工作方式0时, OUT输出为低电平;若门控信号GATE为高电平,当CPU利用输出指令向该通道写入计数值使WR有效时,OUT仍保持低电平,之后的下一时钟周期下降沿计数器开始减“1”计数, 直到计数值为“0”,此刻OUT将输出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可用它向CPU发出中断请求,OUT端输出的高电平一直维持到下次再写入计数值为止。 (2)工作方式1:工作方式1被称作可编程单稳态输出方式。进入这种工作方式, CPU装入计数值n后OUT输出高电平, 不管此时的GATE输入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都不开始减“1”计数,必须等到GATE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形成一个上升沿后,计数过程才会开始。与此同时,OUT输出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形成了输出单脉冲的前沿,待计数值计到“0”, OUT输出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形成输出单脉冲的后沿, 因此,由方式l所能输出单脉冲的宽度为CLK周期的n倍。 (3)工作方式2:工作方式2被称作比率发生器。进入这种工作方式, OUT输出高电平,装入计数值n后如果GATE为高电平,则立即开始计数,OUT保持为高电平不变; 待计数值减到“1”和“0”之间, OUT将输出宽度为一个CLK周期的负脉冲,计数值为“0”时,自动重新装入计数初值n,实现循环计数,OUT将输出一定频率的负脉冲序列, 其脉冲宽度固定为一个CLK周期, 重复周期为CLK周期的n倍。 (4)工作方式3:工作方式3被称作方波发生器。任一通道工作在方式3, 只在计数值n为偶数,则可输出重复周期为n、占空比为1:1的方波。 进入工作方式3,OUT输出低电平, 装入计数值后,OUT立即跳变为高电平。如果当GATE为高电平, 则立即开始减“1”计数,OUT保持为高电平,若n为偶数,则当计数值减到n/2时,OUT跳变为低电平,一直保持到计数值为“0”,系统才自动重新置入计数值n,实现循环计数。这时OUT端输出的周期为nCLKi周期,占空比为1:1的方波序列; 若n为奇数, 则OUTi端输出周期为nCLK周期,占空比为(n+1)/2)/(n-1)/2)的近似方波序列。 (5)工作方式4:工作方式4被称作软件触发选通。进入工作方式4,OUT输出高电平。 装入计数值n后, 如果GATE为高电平,则立即开始减“1”计数,直到计数值减到“0”为止,OUT输出宽度为一个CLKi周期的负脉冲。由软件装入的计数值只有一次有效,如果要继续操作, 必须重新置入计数初值n。如果在操作的过程中,GATE变为无效,则停止减“1”计数, 到GATE再次有效时,重新从初值开始减“1”计数。 (6)工作方式5:工作方式5被称为硬件触发选通式。进入工作方式5, OUT输出高电平, 硬件触发信号由GATE端引入。 因此,开始时GATE应输入为0, 装入计数初值n后,减“1”计数并不工作,一定要等到硬件触发信号由GATE端引入一个正阶跃信号,减“1”计数才会开始,待计数值计到“0”, OUT将输出负脉冲,其宽度固定为一个CLK周期,表示定时时间到或计数次数到。二、使用8253产生方波2.1实验原理图2.2程序流程图2.3实验程序代码ORG 0000HLJMPSTARTORG0100HSTART:MOVA,#00110101B ;计数器0,先读低位,再读高位,方式2,BCD计数MOVDPTR,#03FFH ;送控制字到寄存器MOVXDPTR,A;累加器内容送外部寄存器MOVA,#00H;写计数器0初值,低8位MOVDPTR,#00FFH MOVXDPTR,AMOVA,#10H ;写计数器0初值,高8位MOVXDPTR,A MOVA,#01110111B ;计数器1先写低字节,再写高字节,方式3,BCD计数MOVDPTR,#03FFHMOVXDPTR,A;A内容送外部寄存器MOVA,#00HMOVDPTR,#01FFH MOVXDPTR,AMOVA,#20H ;计时器初值为2000,先写低字节,再写高字节MOVXDPTR,A ACALLDelay5 ;调用延时Delay5:MOVR5,#100;延时Del1:MOVR6,#100Del2:MOVR7,#200Del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