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第八章 糖代谢 II.ppt_第1页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糖代谢 II.ppt_第2页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糖代谢 II.ppt_第3页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糖代谢 II.ppt_第4页
生物化学 第八章 糖代谢 II.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葡萄糖(或糖原) 分解:3条途径 (1) 无氧情况:糖酵解(glycolysis) 葡萄糖(糖原) 乳酸 (2) 有氧情况: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葡萄糖CO2+H2O+能量 (3) 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葡萄糖 磷酸核糖+NADPH+CO2,概念 过程 意义,一、 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关键步骤,关键酶),葡萄糖,无氧或缺氧,2 乳酸 + 2 ATP,一、概念,6C,3C,二、过程,1. 糖酵解途径 (glycolytic pathway),EMP 途 径,葡萄糖 (glucose),丙酮酸 (pyruvate),2,细胞部位:胞浆,(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 (phosphorylation of glucose),glucose(G),己糖激酶(HK) hexokinase,ATP,ADP,关键酶,glucose-6-phosphate (G-6-P),Mg2+,A T P (三磷酸腺苷),A D P (二磷酸腺苷),高能磷酸键,HO-,18,限速酶 / 关键酶 (rate-limiting enzyme / key enzyme),1.催化非可逆反应,特点,2.催化效率低,3.受激素或代谢物的调节,4.常是在整条途径中催化初始反应的酶,5.活性的改变可影响整个反应体系的速度,糖原分解成6-磷酸葡萄糖,H3PO4,磷酸化酶,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磷酸葡萄糖变位酶,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glucose-6phosphate (G-6-P),fructose-6-phosphate (F-6-P),(3) 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F-6-P),磷酸果糖激酶-1 (PFK- 1 ),ATP,ADP,Mg2+,关键酶,1,6-二磷酸果糖 (fructose-1,6-diphosphate, FDP),(4)磷酸丙糖的生成,fructose-1,6-diphosphate (FDP),3-磷酸甘油醛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Gly-3-P),醛缩酶,6C,3C,(5)磷酸丙糖的互换,磷酸二羟丙酮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DHAP),3-磷酸甘油醛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Gly-3-P),磷酸丙糖异构酶,(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醛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Gly-3-P),NADH3PO4,NADH+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糖酵解 中唯一的 脱氢反应,NAD+:R为H; NADP+:R为PO32-,NAD+ 辅酶I,NADP+ 辅酶II,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3-phosphoglycerate,3-PG),ADP,ATP,3-磷酸甘油酸激酶,这是糖酵解 中第一次 底物水平 磷酸化反应,1,3-二磷酸甘油酸 (1,3-diphosphoglycerate) (1,3-DPG),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3-phosphoglycerate),2-磷酸甘油酸 (2-phosphoglycerate, 2-PG),磷酸甘油酸变位酶,(9) 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磷酸甘油酸 (2-phosphoglycerate, 2-PG),H2O,高能磷酸键,(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激酶 PK,ADP,ATP,Mg2+或Mn2+,烯醇式丙酮酸 (enolpyruvate,EPV),糖酵解过程的第三个调节酶, 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关键酶,(11)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 (enolpyruvate, EPV),自发进行,丙酮酸 (pyruvate,PA),(12)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乳酸 (lactate,LA),乳酸脱氢酶,丙酮酸(pyruvate,PA),NADH+H+,NAD +,2. 丙酮酸 乳酸,G,G-6P,F-6P,FDP,DHAP,Gly-3P,1,3-DPG,3-PG,2-PG,PEP,PA,LA,HK,-ATP,PFK1,+ATP,-ATP,+ATP,2,2,NADH,NAD+,PK,底物水平 磷酸化,Gn,G-1P,PAS,11个酶催化的12步反应,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磷酸己糖的生成(活化)I,2,3 耗能,第二阶段: 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4,5,第三阶段: 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丙酮酸并 释放能量(氧化、转能)6,7,8,9,10,11 产能,第四阶段: 丙酮酸还原为乳酸(还原)12,糖酵解小结:,关键步骤,关键酶,G,G-6-P,H K,F-6-P,FDP,PFK-1,PEP,PA,PK,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酶及ATP,HK,-ATP,G G-6-P,F-6-P 1,6-FDP,PEP PA,底物水平磷酸化) 1,3-DPG3-PG (底物水平磷酸化),PFK1,-ATP,PK,+ATP*2,+ATP*2,1 mol 葡萄糖 2 mol 乳酸 + ?mol ATP,2 mol ATP,糖原中的1mol葡萄糖2mol 乳酸 +?mol ATP,3 mol ATP,无氧或缺氧,细胞的胞浆,葡萄糖/糖原,乳酸、ATP,一次脱氢、二次底物磷酸化,葡萄糖2乳酸,G=-196kJ/mol,ATP ADP, H3PO4 G=-30.514kJ, 2 mol ATP相当于捕获61.028,酵解的放热量,G=-196-(61.028)=134.97kJ,葡萄糖酵解获能效率=61.028/(-196) 100%=31%,糖原酵解获能效率=?,49.7%,糖酵解调节,已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1 (PFK1),丙酮酸激酶(PK),Mg2+, Mn2+,G-6-P,Mg2+, AMP, ADP, F-1,6-2P, F-2,6-2P,ATP,柠檬酸, 长链脂肪酸,Mg2+, K+, F-1,6-2P,ATP,糖酵解意义:,2.是某些细胞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3.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亦是糖异生作用 大部分逆过程。,4.糖酵解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生成过多而导致乳酸酸中毒,1.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提供能量,供机体需要。,47,海拔 5000米,运动、高原缺氧,糖酵解为肌肉收缩迅速提供能量,机体加强糖酵解以适 应高原缺氧环境,44,某些组织细胞与糖酵解供能:,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 量。,成熟红细胞:,视网膜、神经、白细胞、骨 髓、肿瘤细胞等:,无线粒体,无法通过氧化磷酸化获得能量,只能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44,二、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概念 过程 意义 有氧氧化的调节,(一)糖有氧氧化的概念,糖的有氧氧化: 是指体内组织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 数组织细胞都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糖的有氧氧化与糖酵解:,细胞,胞浆,线粒体,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糖酵解),丙酮酸,CO2+H2O+ATP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丙酮酸,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CO2+H2O+ATP,胞浆,乳酸,糖酵解,丙酮酸乙酰CoA,(二)糖有氧氧化的过程:,第一阶段:G PA(胞浆) 氧化脱羧 第二阶段:PA 乙酰CoA(线粒体) 第三阶段:乙酰CoA (线粒体),TCA,CO2+H2O,G PA(胞浆),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线粒体内,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丙酮酸,乙酰CoA,丙酮酸 脱氢酶系,丙酮酸+辅酶A+NAD+ 乙酰COA+CO2+NADH+H+,关键酶,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 TCA循环) 又称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 或 Krebs循环(Krebs cycle),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反应过程 反应特点, 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TCA循环,柠檬酸 (citrate),HSCoA,柠檬酸合酶,关键酶, 柠檬酸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TCA循环,顺乌头酸,异柠檬酸(isocitrate),柠檬酸 (citrate),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TCA循环,异柠檬酸,草酰琥珀酸,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NAD+ -酮戊二酸 +CO2+NADH+H+,NAD+,关键酶,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TCA循环,-酮戊二酸 + CoA-SH+ NAD+ 琥珀酰CoA + C O2 + NADH+H+,琥珀酰CoA (succinyl CoA),-酮戊二酸 (ketoglutarate),-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关键酶,-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TCA循环,琥珀酰CoA (succinyl CoA),琥珀酸 (succinate),HSCoA,ATP,ADP,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TCA循环,FAD,延胡索酸 (fumarate),FADH2,琥珀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水合生成苹果酸,TCA循环,延胡索酸 (fumarate),延胡索酸酶,苹果酸 (malate),H2O, 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oxaloacetate),苹果酸 (malate),NAD+,NADH+H+,苹果酸脱氢酶,TCA循环,三羧酸循环总图:,苹果酸,琥珀酸,琥珀酰CoA,-酮戊二酸,异柠檬酸,柠檬酸,CH3COSoA (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C2,C4,C6,C5,C4,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三羧酸循环小结:,乙酰辅酶A,+ 3NAD+,+ FAD,+ Pi + 2 H2O + GDP,2 CO2,+ 3(NADH + H+ ) + FADH2 + HSCoA + GTP,TCA循环运转一周的净结果是氧化1分子乙酰CoA,草酰 乙酸仅起载体作用,反应前后无改变。,14C标记乙酰CoA进行研究结果,第一周循环中并无14C 出现CO2,即CO2的碳原子来自草酰乙酸而不是来自乙酰 CoA,第二周循环时,才有14 CO2 出现。,TCA循环中的一些反应在生理条件下是不可逆的,所以 整个三羧酸循环是一个不可逆的系统。,TCA循环的中间产物可转化为其它物质,故需不断补充。,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二次脱羧 三个不可逆反应 四次脱氢 1 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 底氧化净生成12分子ATP。,三羧酸循环特点:,三羧酸循环的调节酶及其调节:,酶 的 名 称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变构激活剂 ADP,变构抑制剂 ATP NADH ATP、NADH、 琥珀酰CoA,糖有氧氧化过程中ATP的生成:,第一阶段:葡萄糖2丙酮酸,第二阶段:2丙酮酸2乙酰CoA,第三阶段:2乙酰CoA2CO2+4H2O,2ATP,糖的有氧氧化 底物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23ATP,葡萄糖 6 CO2+ 6H2O + ?mol ATP,38/36ATP,23或22ATP,21ATP,211ATP,葡萄糖的有氧分解则可产生2867.48kJ/mol,有氧氧化能量利用率=(3830.514)/2867.48100% =42%,(三)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有氧氧化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糖有氧氧化是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 谢的总枢纽。,糖有氧氧化途径与体内其它代谢途径有着 密切的联系。,P,丙酮酸氧化和 三羧酸循环 的调节,琥珀酰CoA,苹果酸,琥珀酸,-酮戊二酸,异柠檬酸,柠檬酸,延胡索酸,乙酰辅酶A,丙酮酸,糖有氧氧化的调节,四、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过 程:第一步 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二个阶段的反应式:,66-磷酸葡萄糖 + 12 NADP+ 6 5-磷酸核糖 + 12( NADPH + H+ ) + 6CO2,65-磷酸核糖 56-磷酸果糖,66-磷酸葡萄糖 + 12 NADP+ 5 6-磷酸果糖 +12(NADPH + H+ ) + 6CO2,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途径,葡萄糖,磷酸戊糖途径特点 :,胞浆,6-磷酸葡萄糖,NADPH、5-磷酸核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三)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1、产生5-磷酸核糖,2、产生NADPH,5-磷酸核糖作用:,(3)cAMP/cGMP,NADPH的主要功能:,1、作为供氢体 -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合成反应,2、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 -对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 含量起重要作用,3、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 -参与肝脏对激素、药物和毒物的生物 转化作用,4、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肝糖原: 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90-100g),肌糖原: 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200-400g),一、糖原的合成作用,定义:,肝脏、肌肉组织等细胞的胞浆中,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部位:,(1)葡萄糖磷酸化生成 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glucose),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葡萄糖激酶,(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3)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UT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uridine diposphate glucose),PPi,UDPG焦磷酸化酶,糖原引物(Gn) (glycogen primer),糖原合酶,糖原(Gn+1) (glycogen),(4)UDPG中的葡萄糖连接到糖原引物上,关键酶,糖原的合成与分解,(5) 分支酶催化糖原不断形成新分支链,糖原合酶,分枝酶,糖原合成的限速酶,1218G,糖原合成概括:,消耗能量 需要引物 非还原端 糖基供体: UDPG,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糖原(含1,4和1,6糖苷键),UDPG,直链糖原(含1,4糖苷键),分支酶,糖原合酶,焦磷酸化酶,部位:,产物:,糖原分解:,指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肝脏,葡萄糖,二、糖原分解作用,(1)糖原磷酸解为1-磷酸葡萄糖,磷酸化酶,糖原分解的限速酶,Gn,H3PO4,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1-磷酸葡萄糖 (glucose-1-phosphate),磷酸葡萄糖变位酶,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2)1-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glucose),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H3PO4,葡萄糖-6-磷酸酶 (肝),肌肉中缺乏此酶,(3)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糖原分解,1-磷酸葡萄糖,Pi,Gn,磷酸化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葡萄糖(血糖),H2O,Pi,葡萄糖-6-磷酸酶,糖分解代谢,糖 原 Gn+1,肌肉,肝脏,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图,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糖 原 Gn+1,UDPG,糖原引物 Gn,6-磷酸葡萄糖,磷酸化酶,糖原合酶,三、糖 异 生,(gluconeogenesis),概 念 过 程 意 义 调 节,一 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定义:,部位:,原料:,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异生作用。,生糖氨基酸、丙酮酸、乳酸、甘油及三羧酸循环中的有机酸,肝脏(主要)及肾脏(饥饿时),二 糖异生作用的过程,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过程 跨越三个能障 (energery barrier) 跨越一个膜障(membrane barrier),糖 酵 解 过 程:,葡萄糖,6-磷酸果糖,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2 2-磷酸甘油酸,2丙酮酸,6-磷酸葡萄糖,1,6-二磷酸果糖,21,3-二磷酸甘油酸,2Pi,2 3-磷酸甘油酸,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烯醇式丙酮酸,2乳酸,三个不可逆过程,丙酮酸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2 +ATP,+ ADP + Pi,丙酮酸羧化酶 生物素、Mg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羧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6-二磷酸果糖的水解:,6-磷酸果糖,ATP,糖的分解代谢,磷酸果糖激酶-1,H3PO4 H2O,糖的异生作用,果糖二磷酸酶-1,底物循环,1,6-二磷酸果糖,A D P,6-磷酸葡萄糖的水解:,葡萄糖,糖的分解代谢,己糖激酶 (肝),H3PO4,糖的异生作用,葡萄糖-6-磷酸酶,肝,底物循环,6-磷酸葡萄糖,H2 O,ATP,ADP,2 丙酮酸,2 乳酸,2 草酰乙酸,2 丙酮酸,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2 草酰乙酸,2 苹果酸,2 苹果酸,乳酸、丙酮酸的糖异生作用,甘油的糖异生作用:,甘 油,磷酸甘油,ATP,ADP,甘油激酶,葡萄糖,乳酸,三、糖异生作用的意义,在饥饿情况下保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补充糖原贮备 有利于乳酸的利用,糖异生与血糖浓度:,人体储存的可供全身利用的糖仅150g左右 (不到12小时全部耗尽),正常情况下 血糖浓度: 4.56.7mmo/L,禁食数周时 血糖浓度: 3.9mmo/L,在饥饿情况下糖异生对保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糖异生与糖原贮备:,糖异生是肝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动物从饥饿后摄食数小时后,糖的分解代谢应加速而糖异生途径应被抑制,但此时肝内仍保持较高的糖异生活性达23小时,以参与糖原的合成。只有在肝内有一定量的糖原后,摄入的葡萄糖才分解供能,或提供乙酰CoA。,肌肉中乳酸的利用:,乳酸,血糖,乳酸,肌肉,6-磷酸葡萄糖,丙酮酸,血乳酸,乳酸,乳酸循环(cori cycle):,定义:,意义: 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避免乳酸的浪费(有利于乳酸的再利用) 促进肝糖原的不断更新,肌糖原,乳酸循环,糖异生作用的调节:,变构剂的调节,原料供应的影响,激素的调节,饥饿,剧烈运动,返回,6-磷酸果糖循环的变构调节:,ATP,AMP,2,6-二磷酸果糖,目前认为2,6-二磷酸果糖的水平是肝内糖异生与糖酵解转换的信号。,ATP/(ADP+AMP) 比值的变化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异生与糖酵解的 转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循环的变构调节:,ATP,ADP,1,6-二磷酸果糖,胰高血糖素对糖异生的调节(1),胰高血糖素,果糖二磷酸酶-1,胰高血糖素对糖异生的调节(2),胰高血糖素,磷酸果糖激酶-1,糖异生作用与膜障,糖异生作用的酶,存在部位,胞浆,胞浆,果糖二磷酸酶-1,葡萄糖 - 6 - 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线粒体,胞浆、线粒体,天冬氨酸,苹果酸,天冬氨酸,苹果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丙酮酸,丙酮酸,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草酰乙酸,线粒体中 草酰乙酸的转运,糖异生,糖异生调节的小结:,ATP/(AMP+ADP)比值的变化对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影响:,(1)当体内ATP积聚量较多时,可抑制糖的分解,促 进糖的异生,以积累能源,(2)当耗能增加时,ATP不足,可促进糖的分解而 抑制糖的异生以产生更多的ATP,以供机体需要,促进糖异生作用的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抑制糖的异生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葡萄糖,糖原,糖原合成,肝糖原分解,核糖 NADPH,磷酸戊糖途径,丙酮酸,CO2,H2O,ATP,乳酸,有氧,无氧,酵解途径,淀粉,消化与吸收,乳酸,甘油,氨基酸,糖异生,糖代谢概况,G,G-6P,F-6P,FDP,DHAP,Gly-3P,1,3-D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