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人教社“六三”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贯彻新大纲精神,课文的遴选组合坚持贴近而又开拓学生生活领域的开源导流方针;坚持以表达方式为主线,从综合(初步)到分解再到综合,由简及繁,由浅入深,三阶段逐步递进的语文基本训练程序,坚持在语文基本训练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文道统一原则,既导学,也导教,科学性和操作性很强。根据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课文教学的效果,必须。一、打好三个基础1.认真研读教材。首先,要养成在假期或开学初通读、分析和批注教材的习惯;其次,要养成课前进一步熟悉教材的习惯;第三,要养成教后回顾,认真反思,及时对新发现、新思考加以梳理记载的习惯。这种反复研读分析,最好与大量查阅语文期刊、资料和相关工具书相结合,最好与自身生活阅历、生活感受的审视、把握和品味相结合,以尽量打开眼界,打开思路,真正弄清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网络、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做到无论其整体还是局部,无论其优势还是瑕疵,全都了然于胸,不仅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且知道“为什么”、“怎么办(教与学)”,并把这一切融汇为自己的德肉魂魄。这样,我们就占据了应有的高度,而通常所说的“以本为本”,就有了可靠保证,教学中就有可能进到一种左右逢源、驾取自如的境界。2.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所谓教情,包括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设施水平,还包括了教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个性特质、教学功底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所谓学情,包括了学生总体上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状况,还包括了学生在智力非智力方面所存在的层次差异和个体差异。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务必做到深入、周详、扎实,并与教材研究相结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情学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必须经常进行,天天进行,结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扬长避短、因材施教。3.认真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它产生于深入的教材研究和教情学情研究之后。其关键就是依据教材、教情和学情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和教学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并形成教案。(教案主要用于课堂备忘、课后查阅和总结,故应条理明晰,行文简要,要素齐全,并应反复推敲,及时做出修改或调整,而不宜繁缛冗长,不宜片面追求洁美,不宜写成后就撂到一边而不再审看。质言之,万不可陷入形式主义,不可空耗时间和精力。)以上三项,都是实打实的基础工程,而且彼此联带,缺一不可,做好了这三项基础工作,课堂上我们就能高屋建瓴,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就会捉襟见肘,就如瞎子摸象。因此,我们万万不可马虎。二、建立五条常规1.每学期开学时,应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说明”和课文目录,使学生了解课本的内容、体例、要求。在此基础上,最好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本注一览表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并适当加以解说和强调,使学生明白全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期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白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达成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2.逐单元进行教学时,应行指导学生结合单元目录研读“单元提示”,使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内容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训练重点是什么,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3.逐课文进行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围绕“训练(学习)重点”、“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是“自读提示”,文言诗文是“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进行认真的预习,自己动脑动手,扫除一般性的字词障碍,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尤其要围绕“训练(学习)重点”,对课文做一些分析和品味,并记下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这种预习功夫,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故应高度重视。如果学生一时还不会或不习惯预习,教师就要加紧训练,务必使之尽快学会并习惯预习。(其中包括辟出一定的自习或课堂时间,进行专门的预习训练,也包括把预习干脆作为课文教学的第一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指导,就是提问题、指方向、教方法。)4.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进入课文教学的实质性阶段。此时,可抓住“课后练习”,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三级阶梯,指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思考、讨论。(注意层次差异,处理好选做与必做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要这一环节抓得比较得当和扎实,课文的学习就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就有了质和量的保证,“训练(学习)重点”就得到了落实。(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对“课文练习”加以改动或干脆自拟思考讨论题纲,引导学生充分深入地读、想、议、练这一切,当以吃准并落实“训练(学习)重点”为原则。)5.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束时,应辟出一点时间供学生小结、回味、质疑或相互检测。进入新课文或新单元时应指导学生比照一下前一篇课文或前一个单元的“训练(学习)重点”,看看前后的“训练(学习)重点”有何区别与联系。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时,应带领学生来一个回头望,把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及主要知识点加以梳理,制成图表。全册教学结束时,应制发全册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并用于学期复习。新学期开始,则先领着学生对上学期制发的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作一温习,借以唤起已知,提出未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进入新授。三年教学结束,即将各学期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汇装成册,据以查漏补缺纠偏,展开学段总复习。我认为,按照这五条常规办事,教是清醒的教,学是清醒的学,易于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即使是缺乏功力、灵气和教学艺术的教师,也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勿犯七项禁忌新教材之新,还表现在广泛吸收优秀传统和国内外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对语文教学上若干年来顽固存在的种种弊端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发挥这套教材的最大效益,就得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法。其中须特别注意的,就是勿犯以下七项禁忌:1.老套。老套是指沿袭数十年不变的那种刻板僵化的课文教学程式(1)背景和作者介绍;(2)串讲字词课文;(3)划分段落层次;(4)归纳中心思想;(5)分析写作特点。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篇篇如此,堂堂如此。这种令人生厌的愚笨而又浮浅的教法,必须革除。需要提倡的,应该是从课文特点出发,紧紧围绕训练(学习)重点,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立足于多方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讲究技法,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地处理课文,使课文教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足够的引力和活力。2.求全。求全就是面面俱到,对课文作“全息”式的分析和讲授,唯恐有点滴遗漏。每篇文章都要分别从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布局、思想性、艺术性等等各个角度穷搜冥讨,狂轰滥炸一番,并且都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和掌握。这是课文教学中极易出现的倾向,甚至是一些教师的偏好。使用新教材,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倾向,摒弃这种偏好。我们必须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三两点甚至一点,赏英咀华,示范引路,其余则不妄涉足,不提要求,交学生自行处理。这种做法,叫做以简取繁,以点带面,它看似疏放,却能篇篇有所得,实在、管用。不用此法,面面俱到,其结果必是云天雾地,喧宾夺主,甚至面面不到,一个跳蚤也按不住,永难跳出费力不讨好的怪圈。3.架空。就是对课文凭空臆断,妄作解人,无端追求所谓的高度和深度。“思想性”、“艺术性”,乱贴标签;“阶级性”、“局限性”,乱套公式。极口赞“好”,却不让学生研究“好”在那里,为什么“好”;极口言“谬”,却不让学生探讨是否为“谬”,“谬”自何来。其结果是言而无度,言而不实,脱离课文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陷入于“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套子”之中,陷入于茫然不知所以的困惑之中。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坚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客观分析课文,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失度,弄清楚然与所以然的问题,弃无知伪知而获真知确知。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金针度人,而不是虚妄误人。4.包办。就是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己研读、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