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doc_第1页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doc_第2页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doc_第3页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doc_第4页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书五经之经典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名言名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名言名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君子务本。(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不迁怒,不贰过。雍也君子周急不继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名言名句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名言名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若网在纲,有条而紊。尚书盘庚上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礼记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名言名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王制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 文王世子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礼记礼器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周易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名言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第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乾卦第一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乾卦第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坤卦第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 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卦第四十二春秋左传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谷梁传11篇;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名言名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 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名言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