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2.doc_第1页
怎样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2.doc_第2页
怎样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怎样摆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使从事其教学的教师也产生困惑、失落,更使得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不要怨天尤人,过多的追究客观原因,而是要从自身出发,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单一、呆板的历史教学变得有趣味,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当中来。【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困境 改革 在一些学校,大量缩减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更让历史教师无奈的是: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在教师的业绩中也让历史教师感到无限失落。长此以往,造成教师无心教,学生无意学。为此我们深感忧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将怎样去传诵。笔者在近二十年的历史教学中,有着切身的体会。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学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学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的困惑与失落。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所面对的现状与困境。目前新课程改革,是要怎样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 一、 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大多数老师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急切地想把一些抽象历史理论和科学思想传输给学生。然而初中学生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还不能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与思想。如果急于求成,强行灌输的话,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磨灭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我认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辨证的分析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方法。”作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着重培养学生的学史热情。围绕这一目标,想办法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力求达到:语言生活化,内容形象化,讲解激情化,知识多元化,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形象起来,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同时让学生从历史片断中对种种历史现象进行理性的思维,理性地去汲取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切有价值的合乎规律的积极面,从而激励自己投身实践,信心百倍地去创造今天和未来的文明。使学生明历史课决不是可有可无,学生是有必要去学的。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那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应注重与日常生活、现实社会相联系。 2、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紧贴“课改”新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也就是从他的贡献与过失来分析隋炀帝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此类问题的探究,学生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这样对历史人物及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 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展览馆、文化活动室、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历史不是死的,它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 4、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应加大,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今后考试形式也不会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进行。在考试内容上,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思维水平,强调学科整合,许多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如对唐太宗时出现的“贞观之治”不只是简单地了解其措施,而且要说明这种历史现象带给你的启示。课程改革后的考试“新面孔”,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一些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考试的变脸对今后的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以后在教学中不能再搞填鸭式的灌输了,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与守成自己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给学生视、听、触多感官的震撼,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历史,进行更深刻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 ”、“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再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专题放映,让他们充分体验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当教师在课堂教授这些内容时,学生们会很快地溶入这一历史背景中,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要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