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2013-2014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刘传实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请考生将16题、1519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填涂在机读卡上,其他试题做在答案卷上。交卷时,请将机读卡和答案卷一并上交。第卷(阅读题共71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笑蜀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B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拥有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答案:B解析:A选项“关键在于”和原文“一个重要原因”有出入;C选项和原文的表述相反;D选项和原文“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的表述不同。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B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C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D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答案:C解析:A选项的表述准确,原文说“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B选项“改革开放后”和原文“改革开放前后”有出入,“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D选项关于“经费投入”的表述完全是无中生有。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C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D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答案:D解析:A、B、C三个选项明显不合文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履:经历B. 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敦崇:重视C.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爱:爱护D.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表:表彰,彰显答案:C 根据文意,“爱”在这里应是“吝惜”的意思。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 的一组是(3分)(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A. B. C. D.答案:D 说的是王烈对他人道德上的感召,间接上说明王烈“秉持仁义不回头”;表明王烈淡于功名利禄,和“秉义不回”无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C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D当时有人为争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答案:D “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的表述不合愿意,原文最后说的是“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4分) 。(2)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6分) 。参考译文:(1)学问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之后,王烈返回家乡,赶上父亲去世,他守孝三年,终日以泪洗面。(2)盗马的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奋力去解救危难中的秦穆公。现在这个偷牛的人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惧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说明他懂得羞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89题山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8.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情感脉络。(5分) 参考答案:首联写诗人信马由缰,穿行于花径,游历于山间,由此可以看出他闲适自由之心境和十足野兴;中间两联着重写山中景象的幽美、山中环境的静谧,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悠然和对山中景物的热爱;尾联诗人触景生情,看到山村原树有似曾相识之感,内心产生了思乡的惆怅。 (只答情感,不分析酌情扣1-2分 ) 9.谈谈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两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表现技巧。(6分) 参考答案:(1)移情于景。 风吹山谷发出声响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诗人却说“有声含晚籁”,山峰本不会言语,诗人却说它们被晚籁所感,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中缄口不言,看似无理却有深情。(2)拟人手法。山峰是自然物,本不能言语,诗人说它无语,把自然景物人格化。(3)动静结合。山谷的声响和山峰的静谧一动一静写出了山中的和谐美妙。(4)借景抒情。中间两联重在写景,有美妙的晚籁,有悦人眼目的花色,沁人心肺的花香,诗人虽未言明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但其喜爱之情已然渗透于字里行间之中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2)熊咆龙吟殷岩泉, 。(3) ,飞羽觞而醉月。(4) ,奚惆怅而独悲?(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7)吾所以为此者, 。朝如青丝暮成雪 栗深林兮惊层巅 开琼筵以坐花 既自以心为形役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休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已。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 “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B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C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E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答案:DE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黄遵宪在日本居住两年后,学习了日本的文字,才开始与日本人交往,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不是一到日本就开始编撰,故C错。A项“以挽回自主的权利”错。B项“阅历丰富、见识广博”在文中没有体现。1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从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概括要简明,不要照抄原文。参考答案: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13. 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第二段中对黄遵宪活动的叙述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展华文教育。1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双方都有好处;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观点三:要学会克制忍让。无论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第卷(表达题,共79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3分)( ) A这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手机短信行骗,没想到一开始就图穷匕见,被人们识破。B“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C春日的早晨,漫步小路,朝阳照着大地,路边有树木花草,一幅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呈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D在世界31一个被遗忘之地,独特的民族和部落孩子休养生息。他们历史悠久的文化和风俗无法与全球化浪潮抗衡,终将成人类历史上的雪泥鸿爪。答案:A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雪泥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建设部拟定了未来十年期间我国将建成城市住宅2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城市人均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B广州恒大夺得本届亚冠冠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条用钞票打造出来的冠军之路。C据“参考信息网”12月10日报道称,中国科学家越来越有信心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件有使用价值的隐身斗篷,该技术将让物体从视线中“消失”。D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17对下列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A B C D答案:D18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