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发展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祝国华,本专题主要内容,一、城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安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 三、安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连续七年成为主题,而“加快城镇化”则成为其中的亮点。 我国2009年底城镇化水平为46.6%。与工业化国家普遍超过70%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底,安徽的城镇化率为42.1%,城镇化进程慢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慢于东部区域省份。 研究安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对实现安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urbanization 前缀 urban 城市的,都市的,一、城镇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工业化与城镇化 (二)城市群理论 (三)城市竞争力理论 (四)统筹城乡关系,(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通常指工业制造业逐步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城镇化则指总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过程。 在多数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大体同步,即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城当了工人,成了城市人口。中国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允许农业人口进城当工人,但仍保持“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农业人口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口,由此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迅猛推进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却大大滞后。,(二)城市群理论,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发现,如果某一地域内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并且其中有一个以上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核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通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城市之间就会形成比较密切的经济、社会、生态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使整个区域经济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三)城市竞争力理论,国内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差异性五大特征。,(四)统筹城乡关系,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的本质,就是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台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四)统筹城乡关系,城乡统筹的关键是城市带乡村。 城乡统筹的路径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尤其是加快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重要的抓手之一。,二、安徽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市建成区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城市经济实力弱,缺乏具有辐射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四)城市竞争力水平低 (五)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但和全国水平相比,相对不足。 (六)城市管理水平不高 (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不高。,(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上世纪80年代我省也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2009年底全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2.1%,比1990年上升24.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以上。但我省的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则低于非农产业从业率18.6个百分点,一次产业比重2009年为14.9%,而从业人员比重高达39.3%。我省每年约有900余万流向省外半年以上务工人员,说明我省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但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级别提高,省辖市增多。 1978年,安徽的城镇化水平为12.62%,2009年底则达到42.1%。 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6.6%,高于我省4.5个百分点; 1978年全国城镇化率为17.92%,高于我省5.3个百分点; 2009年我省与全国城镇化差距基本保持原状。,(三)城市建成区面积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城市经济实力弱,缺乏具有辐射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2008年全省17个地级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310.88平方公里,市均面积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 和周边及东部比,我省非常缺乏具有强吸引力和幅射力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我省17个省辖 市中,只有合肥超过200万人口,有100-200万人口城市7个,50-100万人口城市7个,50万以下人口城市2个。,(四)城市竞争力水平低,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第7卷,我省城市进入全国200名的只有12个,还有5个城市排在200名之外。综合实力排在前100名的有3个,即合肥、芜湖、马鞍山,且整体排位靠后,只有合肥市位列25位。 竞争力因子:城市增长因子较强;城市规模因子小;效益因子较高 。,(五)城市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但和全国水平相比,相对不足。,(六)城市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划滞后和易变性。 二是大量的违章建筑增加了城市建设成本。 三是城市管理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四是城市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不高。,上世纪90年代,我省大力推行小城镇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省城镇化的进程,也确实产生了一批有产业支撑和影响力的小城镇。 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小城镇1799个,其中建制镇915个。 多数发展起来的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成了“空心城”、“空心镇”,难以持续发展,经济上缺乏集聚效应。我省小城镇的总体水平大大低于东部沿海省区,在全国百强镇中无一席之地。,三、安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 原因分析,(一)基础薄弱 (二)指导思想的偏差 (三)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 (四)周边省区的挤压 (五)城市建设投入不足 (六)城市发展政策不配套 (七)城市发展定位不清,小城镇规模小、人口少、效益低。,(一)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安徽就没有一座大城市,城镇建设处于全国落后状态。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省会从安庆移至合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庆发展成为大城市的可能,合肥由当年的一座小镇发展成为今天的大城市,发展势头很强。但由于基础薄弱,经济落后,速度不快,没有步入全国特大城市之列。,(二)指导思想的偏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小城镇上,有限的资源用在小城镇上,同时从户籍等政策上限制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制约了我省大中城市的发展。而同时期有的省区的战略则不是发展小城镇,而是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2004年后,中央实行了紧缩性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城市扩张速度比以前要慢的多,(三)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这几年安徽工业化加速,到2008年达到46.6%,但仍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48.6%)。 工业化程度低和我省一直把自己定位于农业大省有直接关系。,(四)周边省区的挤压,2000年之前,苏浙沪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很快,对安徽的众多市县形成了挤压。 2000年以后,豫、鄂、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在加速,从另一方向对我省形成了挤压,而苏、浙、沪、鲁的压力仍然在加大。,(五)城市建设投入不足,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中等水平,财政收入不多,属“吃饭”型财政。过去城市建设一直依靠财政投入,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有限,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而全国发展较快的城市,都是城市资金投入规模宏大的,其资金来源不仅有财政资金,更多的是靠土地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六)城市发展政策不配套,上世纪末,我省的户籍政策改革步伐比有些省份慢了半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扩张。 除此以外,上世纪我省的投融资、财政、社会就业、土地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改革也滞后于许多省区,影响了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七)城市发展定位不清,小城镇规模小、人口少、效益低。,一是城市发展定位不清,发展思路不清晰;二是产业结构雷同;三是有些城市过分求新,以洋为美,盲目照搬其它城市的建设模式;四是忽略城市灵魂城市文化。 我省的小城镇建设,则由于工业化水平的制约,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许多小城镇往往是政府行为的产物,加之城乡统筹观念的的淡薄,致使建成的小城镇大多数规模小、人口少、效益低。,四、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促进安徽区域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形成 (三)搞好安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 (四)多方着手,提高城市竞争力 (五)着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择优培育中心镇 (六)处理好城乡统筹问题,(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城镇化是安徽发展的重大主题,今后的二十到三十年,安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尤其是城镇化这部引擎应加足马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指导思想,(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安徽城镇化的基本战略应是坚持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镇)发展战略。即以大中城市的优先发展为中心,力争若干年内形成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以此带动中小城市(镇)的发展,建立起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等级协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基本战略,(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到2020年,低级目标:城镇化水平达到55% , 城镇人口达到3900万人。高级目标为59.7%和4200万人。,主要目标,(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1、促进“农民工”向真正的城市人口转化,确实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 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路径选择,(一)加快安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2、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 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全国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学工业化”和“深度加工化”两大趋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机械、化工、煤电一体化和家电等行业和产业有较大的作为。同时要走将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针对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大的实际,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适时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路径选择,(二)促进安徽区域特大城市及大城市的形成,安徽这样的人口大省需要一个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来构造增长极。 在我省各城市中,合肥最具条件发展成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成为本区域最重要的增长极。 同时,沿江的芜湖市,马鞍山市,沿淮的蚌埠,淮南。都可能在2020年成长为人口达100200万的大城市(有的城市人口已过100万人),大大增强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三)搞好安徽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省会经济圈最初包括合肥、六安、巢湖3市,后加入淮南和桐城市。 沿江城市带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带,其范围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巢湖、宣城、滁州8市。 沿淮城市群是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六安的寿县、霍邱两县 。,(四)多方着手,提高城市竞争力,一是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把提高管理水平与加快城市建设放在同等位置。 二是以特色打造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 三是准确理解和把握“经营城市”。 四是协调行政区划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关系。,(五)着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择优培育中心镇,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乡镇结构,优化布局,促进人口和产业向中心镇和县城集聚,选择区位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县级市和县城,发展成新兴的市域中心城市。其他县城应充分利用各自的区位、交通、旅游、特色资源优势 ,强化省域各级中心城市的联系,增强其集聚和辐射功能。 (案例分析:宁国市),(五)着力发展县级市和县城,择优培育中心镇,以全省200个左右中心镇为基础,以小城镇的标准规划建设,大力改善中心镇的投资环境,选准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积极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园和农民创业园。完善基础设施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天器天线设计与布局考核试卷
-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早期诊断技术考核试卷
- 租赁业务中的用户画像构建考核试卷
-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与薪资结构设计教学课件》
- 豆类作物种植资源利用与保护考核试卷
- 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核试卷
- 运维安全岗位职责3篇
- 中秋猜灯谜活动方案
- 《微分与积分极限》课件
- 孔子思想教育
-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同步练习
- 科普知识小学生飞机科普知识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 15-101-2022
- 眼科知识科普课件
- (高清版)DZT 0275.1-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 危大工程动态判定表
- 常见的车辆故障培训课件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精美课件
- 大脑前-前交通动脉瘤的护理查房
- 中职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件
- 初中九年级数学课件-中考总复习-矩形的折叠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