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doc_第1页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doc_第2页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doc_第3页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doc_第4页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意、使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因为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连词前后一般为动词。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当“安排住宿”讲。 (2)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ng” (3) 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秦伐韩,军于阏与。(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4) 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 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 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7) 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例如: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王”用在连词“而”后活用为动词, “称王”。 遵海而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 “向南走”。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西”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柳宗元捕蛇者说) 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1)表示比喻意。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例如: 又间令吴广之汉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影)从。(贾谊过秦论)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雁鹜行以进,平立。(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史记?项羽本纪)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廷”表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的工具。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名词“躬”表示动作行为“耕”所使用的方法。,作“耕”的状语。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持烛。(礼记?檀弓上)(4)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追日)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史记?商君列传)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1与郑人盟。(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侯者。(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 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 5填然鼓之。(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7五十者可以衣帛。(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河水游泳)(劝学) 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南面南飞)(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 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南面南行)(逍遥游) 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16会盟而谋弱秦。(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列排列)(过秦论) 18籍吏民,封府库。(册造册登记)(鸿门宴) 19道芷阳间行。(路取道)(鸿门宴) 20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鸿门宴)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寿辰祝寿)(鸿门宴) 23沛公军霸上。(军队驻扎)(鸿门宴) 24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鸿门宴) 25范增数目项王。(眼晴使眼色)(鸿门宴) 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寿辰祝寿)(鸿门宴) 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失责备)(鸿门宴) 28策扶老以流憩。(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 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船桨划)(归去来兮辞) 30兰亭已矣,梓泽邱墟。(邱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 31目吴会于云间。(眼晴遥看)(滕王阁序) 3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老师从师学习)(师说) 33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 3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老师学习)(师说) 35君子不齿。(牙齿提起)(师说) 36其下圣人也远矣。(下面低于)(师说) 3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车乘车)(阿房宫赋) 3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阿房宫赋) 39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彩虹出现彩虹)(阿房宫赋) 4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丝弦奏乐)(阿房宫赋) 4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合族之人灭族)(阿房宫赋) 4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节以礼相待)(六国论) 4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4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 45函梁君臣之首。(匣子用匣子装)(伶官传序) 46本其成败之迹。(根源推究根源)(伶官传序) 47而此独以钟名。(名称命名)(石钟山记) 48垣墙周庭。(墙砌墙)(项脊轩志) 49乳二世。(乳汁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50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旗帜表彰)(五人墓碑记) 51去今之墓而葬焉。(坟墓修墓)(五人墓碑记) 52其疾病而死。(疾病患病)(五人墓碑记) 53缇骑按剑而前。(前面走上前)(五人墓碑记) 5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巡抚担任巡抚)(五人墓碑记) 5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匣子用匣子装)(五人墓碑记) 56明烛天南。(蜡烛照亮)(登泰山记) 57江浙之梅皆病。(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58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子约束)(病梅馆记)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1既东封郑。(疆界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称王)(鸿门宴)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2吾从而师之。(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3耻学于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4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镜子以为镜子)(阿房宫赋) 四、名词作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面向上)(下面向下)(劝学) 2南取汉中。(南向南)(过秦论) 3西举巴蜀。(西向西)(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六国论) 5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过秦论) 6仓皇东出。(东面向东)(伶官传序) 7汶水西流。(西面向西)(登泰山记) 8济水东流。(东面向东)(登泰山记) 9东犬西吠。(西面朝西)(项脊轩志) 10骊山北构而西折(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阿房宫赋)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席子像席子)(过秦论) 2包举宇内。(包裹像包裹)(过秦论) 3囊括四海。(口袋像口袋)(过秦论)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回声像回声)(影子像影子)(过秦论) 5常以身翼蔽沛公。(翅膀像翅膀一样)(鸿门宴) 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孔鲤像孔鲤一样)(滕王阁序) 7人皆得以隶使之。(奴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8廊腰缦回。(腰像腰一样)(阿房宫赋) 9蜂房水涡。(蜂窝像蜂窝)(水涡像水涡)(阿房宫赋) C表示动用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 3吾得兄事之。(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鸿门宴)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脸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5道芷阳间行(小路抄小路)(鸿门宴) 6群聚而笑之。(人群成群地)(师说)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内立法度。(国内在国内)(过秦论)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石钟山记) 3有大石侧立千尺。(旁边在旁边)(石钟山记) 4使不上漏。(上面从上面)(项脊轩志) 5前辟四室。(前面从前面)(项脊轩志)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旁边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以瓮)(绳子以绳子)(过秦论)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天每天)(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天一天天地)(阿房宫赋)补充:介动用法 汉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的“处动”、“为动”、“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统名之曰“介动用法”。“处动”用法是指对宾语的处置,“把怎样”,基本上可以归入意动用法中,此处从略。“介动”用法也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荀子?大略) 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史记?魏其安侯列传) 群卿不揖客。(杨雄解嘲)(揖于客;向客人作揖行礼) 今无故而反臣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之;向他称臣。) 以上,“骄”为“对-骄横”;“卑下”为“对-卑下。”“揖”“臣”同。 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为动)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传)(履行:为动) 以上“御、履”指“为驾车”“为穿鞋”。动词、名词活用为“为动”。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2)在“所”字后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故俗之所贵(以为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3)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大王必欲急(逼迫)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2、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4、形容词活用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 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三、动词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A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B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C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高中形容词活用一、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遥远远地)(烛之武退秦师) 供其乏困(缺少缺少的东西)(困窘困乏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缺少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烛之武退秦师)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有利有利的时机)(勾践灭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辩。(不偏本所应有)(逍遥游)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之人)(年轻的年龄小的人)(年长的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曾不知老之将至。(年老年老之境)(兰亭集序)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小幼儿)(归去来兮辞) 人君当神器之重。(与“轻”相对重权)(谏太宗十思疏) 策扶老以流憩。(衰老老人)(兰亭集序) 终苟免而不怀仁。(对人亲善皇上的仁慈)(谏太宗十思疏)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邪恶的人)(谏太宗十思疏) 择善而从之。(好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信者效其忠。(尽心竭力忠心)(谏太宗十思疏)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好美好的人才;俊杰)(滕王阁序) 雁阵惊寒。(凉、冷寒气)(滕王阁序) 登高而招。(与“低”相对高处)(劝学) 积善成德。(好善事)(劝学)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圣明的人)(愚蠢愚蠢的人)(师说) 小学而大遗。(细小小的问题)(与“小”相对大的问题)(师说)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细小小的收获)(与“小”相对大的方面)(六国论)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看见看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艰险偏远艰险偏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乱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 智勇多困于所溺。(聪明勇敢智勇之士)(伶官传序) 多可喜,亦多可悲。(与“少”相对许多事)(项脊轩志)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前表率)(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混乱作乱之事)(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与“小”相对重大意义)(五人墓碑记)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重要重要意义)(五人墓碑记)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笔直笔直的枝条)(繁密繁密的枝条)(端正端正的枝条)(病梅馆记) 二、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