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doc_第1页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doc_第2页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doc_第3页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doc_第4页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山西晋中太谷明星小学 姚敦萍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理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九寨沟的第3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合作学习,出示阅读提示:“A、读第3自然段,看看写了哪些景观,用笔圈出来。B、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读一读。C、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哪些词语上能体现出来,在书上作记号。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读找想读讲。而第4自然段的结构和第3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学习第4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就会把前面学到的方法迁移到第4自然段的学习中来,根据自学阅读提示: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并划出表示它主要特点的词语。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在模仿学习了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的阅读教学后,我真的感受到了于老师的“平民哲学”教学。他的“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感悟作用。我几经揣摩,课堂上竭尽模仿,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读进去,山就是山 于老师常说:“语文就是语文,不需要加许多定语。我追求的是一个实字。”具体到一节课上,他最关心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所以,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样人文色彩极浓的课文时,他也能沉下心来,从每一个生字开始,教学生扎扎实实读书。 师:生字认识了吗?我写一个你读一个。(教师板书:“越”)越可以和哪些字组成词语? 生:翻山越岭 师:翻山越岭,(教师将词语在黑板上补充完整)一起读。 生:(齐读)翻山越岭。 师:把每个字读实,声音不要发飘,不要轻浮,要实在。 生:(轻轻读)翻山越岭。 师:“越”在这里当什么讲? 生:越过。 师:等于没说。 生:穿过、走过。 师:在新华字典里这个字有七种解释,这里是“跨”的意思。 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山就是山,在语文课堂上,任何表面的热热闹闹都替代不了还原事物本质的过程,惟有读可以在学生的头脑里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 二、读出来,山不是山 师:德国一个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如果用两只眼睛读书,读“重担”你决不会只看到一百多斤重担。现在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 师:现在你对“重担”是怎样理解的? 生:赡养老人。 生:抚养子女。 生: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是家庭的顶梁柱。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看前面的“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吗?你现在对这个词是怎么体会的?记住了,用两只眼睛读书。生: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困难。 书读到这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山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它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我豁然开朗:书要读得进去,也要读得出来。“重担”与“翻山越岭”一个前后关联的照应,一次过去之后的回首,将“平易处的奇崛,朴素里的华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不得不叹服:大师就是大师!大师总能从看似平淡的课文里品出“味”来,而把引导学生品味的落脚点永远落实在读上面。“重担”的分量是学生读出来的;“翻山越岭”的艰辛是学生读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内涵与精髓也是学生读出来的。 三、读开去。山还是山 师:谁来读最后两段?(生读最后两段,教师板书“无数次”。) 师:(生读完毕)读得真好!看黑板上(“第一次抱母亲”和“无数次”),现在只剩下课题和我刚才写的三个字。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都被母亲无数次地抱过,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而我们第一次抱母亲时,却让母亲感动地流下了泪水。当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不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吗? 生:妈妈,我以后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你。 生:妈妈,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不算很伟大,但我认为你是最棒的,我会为了你,为了祖国妈妈增砖添瓦。 师:(指着一名女生)我看到她流泪了。 生:(站起来,泣不成声)妈妈,你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妈妈,你辛苦了。我想对自己说,以后不要太任性,不再对妈妈发脾气了。 师:(激动地)知道我最想说什么? 生:(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师:请大家把这句名言,这句至理名言写在课本上,刻在心里。 “无数次”与“第一次”的蒙太奇手法,是于老师的“金手指”点到的又一真金。凭借这种蒙太奇的作用,使学生产生“蓦然回首”的顿悟,产生与老师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通过读,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仔细听,山还是山,只是那山看在眼里,已经有了另一种内涵。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充分利用上一个环节的教学情境,由老天鹅独自奋不顾身破冰的情景过渡到“众天鹅纷纷加入破冰行列”的内容,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读一读。然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众天鹅齐心破冰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景性,容易感染学生,因此让学生谈初步的阅读的感受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在学生基本感受到众天鹅的“齐心、欢快、激动人心”的情景后,及时指导学生读出“欢快的”“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的语气。接着提出关键问题:“破冰工作是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同样是破冰,可众天鹅为什么会这样齐心,这样欢快,这样激动人心?”促进学生理解天鹅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整地说清楚原因,从而达到了进一步理解和语言训练的目的。最后,我及时地总结天鹅们在面对生存危机时的不怕苦难、勇敢顽强和齐心协力的集体精神,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由于对文本语言有了深入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朗读不仅语气、语速等比较得当,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动情地,所以也就水到渠成了。师:看着老天鹅奋不顾身的用自己的身体砸冰的情景,众天鹅被感染了,纷纷加入了破冰行列。媒体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湖面上传来阵阵“克鲁克里克里”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弟兄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师:请同学读一读课文具体描写众天鹅一起破冰的这段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了天鹅们在破冰时很齐心很欢快。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板书:齐心 欢快生(1):我是从“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这句话中感受到的。师:对,这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得到?生(2):还可以从“湖面上传来阵阵“克鲁克里克里”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弟兄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中感受到。师:很好,课文再一次描写了天鹅的叫声:“克鲁克里克里”,显然,这是的叫声与一开始天鹅的凄惨的叫声不同,在作者的眼里就像那生齐读: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弟兄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师:应该怎么读?生模仿劳动号子的语气节奏齐读。师:对,我感受到了天鹅们齐心协力破冰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可是,刚才我们在学习老天鹅破冰时却感受到了“奋不顾身”,显然,破冰工作是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同样是破冰,可众天鹅为什么会这样齐心,这样欢快,这样激动人心?大家讨论一下。生(1):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哪一个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大家都能不饿死。师:很好,为了共同的利益,大家必须齐心一起干。(板书:共同的利益)想想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生(2):因为它们被老天鹅奋不顾身的精神感动了,所以他们会齐心协力地一起破冰。师:对,榜样的力量就是大,老天鹅的精神感染了大家,你能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所以能得到更深的独特的理解。(板书:精神的感染)师:大家再来看一看课文里的这两句话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媒体出示,学生朗读:“只听得“咯吱”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终于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生(1):天鹅们看到冰层在破裂,又能吃到食物了,所以他们干得很兴奋,很齐心。生(2):因为它们想老天鹅一个人能打开一个小窟窿,如果一起来破冰,一定能变成一个很大的水面的。师:对,就能共渡难关,拯救自己。同学们的理解很正确,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有成功的希望就要勇敢面对,努力去克服。(板书:成功的希望)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理解到了天鹅之所以那样欢快,那样齐心得参与艰难的破冰工作,有三个原因。现在我们根据板书,完整地来说一说。生(1):因为天鹅为了共同的利益,受到了老天鹅精神的感染,而且他们还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师:你用上了“为了受到了而且”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