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李书伟(营销总监,自2000年6月,杀入地产界以来,操作过住宅、写字楼、商业街等产品形态,积累了丰富的操盘经验。现已在中国产经新闻、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专题性文章、文学作品30余篇,堪称中国地产界的一匹黑马。居住中国一书即将出版)1、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村落家族聚集区、城市群落形成。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形制已为中国创造了许对丰富神奇的建筑文化,这一时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1、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到巢穴而居据我国考古工作者多方位的考古发掘,如在19931995年,江西万年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我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狩猎场和屠宰场;19921993年在内蒙古赤峰发掘兴隆洼遗址,有围沟、房址、窖穴等,发现有较完整的史前聚落,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从这些考古发掘中,可以验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的历史了。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发明农业和畜牧,生活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人们已经开始穴居生活,意在形成有组织的社会。从我国史学资料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的居住文化发展端倪:如易*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当尧之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从这些文献资料的的记载和描述来看,我国远古的居住模式主要为巢居和穴居两种形式。对于巢居和穴居两种远古的居住形式,我国的一些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现有穴居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先有巢居的形成。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一文的作者杨鸿勋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来的浙江馀姚河姆渡遗址中可以认定,长江下游的流域是我国骄傲早的巢穴发源地,长江下游沼泽密布,地下水位较高,人们不可能用挖洞的形式来解决居住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凭借树木的天然优势建造居所,既可以避免蒙受的侵害,亦可脱离地面。这应该是巢居的最初建造理念,也可以说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穴居的产生与发展当与北方的气候、地域环境有关。北方气候干燥,土层较厚,所以当时人们便挖土为穴而居之。据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一书记述,1955年在河南洛阳涧西孙旗屯发现的仰韶文化的袋穴,上径约1.4米,底径约2.4米。深约1.7米,体积虽然不大,可是穴底有较结实的黄灰土和红烧土块的混杂层,其上为木炭和植物灰与厚薄不均的白会面,而血的中部或稍偏出又有不规则的椭圆形灰台,表面光滑坚硬,其旁有烧土块,应该是人类的居所了。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安阳、内黄、汤阴等地方的袋穴,在底部的旁边有长方形的小台,台内有火焰,当时一种简单的火灶。从这些穴居的形成状况和地域环境来看,根据远古时期的发展状况,人们还没有坚锐的金属工具用来看法较大的木材和采集石料,没有足够的营造经验,不可能营造出一座面积较大的房屋。因此,住在黄土地区的人们,便用粗笨的石器向地面下挖掘垂直或斜形的袋穴,利用黄土的隔热性能抵御风寒和周围凹入的壁面聊弊风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无论是穴居或是巢居,事实上这两种形式最后都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变为统一的居住形式上。即洞穴居住者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露出地面,有穴居、半穴居变为地面上的建屋而居,巢居者则渐渐把居住空间下降,由巢居到半巢居(即干阑式建筑)而变为地面上的建屋而居。如我国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居住形式可以说民我国远古时代的居住发展格局。半坡遗址位于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是一处有半穴居和地面房屋组成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属仰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一农耕经济为主,同时伴有狩猎和采集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家居生活已相当稳定;因此,居住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已发现的德建筑达四十余座。建筑由方形和圆形两种,变长或直径均为4米,在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大房子。大房子里面有四根立柱,以此分出几个小室。据分析小房子为母系社会中的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房,大房子为氏族首领及氏族内,幼、病、残者住房,这里也是族内议事,节庆活动的场所,这些遗址形态,充分反映出远古母系社会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更具有史前居住文化特征的,可以说是陕西临潼附近姜寨村的史前时代聚落遗址。这个遗址也属于仰韶文化时期,遗址总面积达2万5千平方米,所反映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从居住文化的角度来说,与半坡遗址居住形态相仿,但从总体布局来说,则更为完整和典型。整个居住区内四面分布着许多大、中、小型的房屋,布局上所有房屋的门都向居住区的中心开设,居住区的中央,有一大块大空地,还有两片可能是用作牲畜夜宿场的地方。所有的房屋几乎都是主人的,每座房屋的室内都设有火塘(灶炕),大部分房屋形式是半穴居的,也有少量的地面房屋。从布局上看,房屋分为五大组,每组一座大房子,大房子的门也朝向广场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氏族社会的结构已很完善。他们的大、中、小项房屋有着不同的功能。小型房屋是作为母系社会中一个家庭里成年女子过对偶生活的住房。在史前时期人们还只是一个生活上的单元,而在生产和经济上还不是独立的,他们仅保存有少量的分配给的住者粮,所以他们没有独立的窖穴。中型房屋是供一个家庭使用的,族长是女性,带领着老人、未成年人和孩子住在一起。屋内除了火炕外,还有一处地方用来作为议事、举行节庆活动的空间。室内睡觉的床位往往分成左右两半,应该是为男女分睡的要求而设置的。在家族中共对偶家庭使用的小房子都围绕着家族房子布置。大型房子共整个氏族使用,除了一部分类似集体宿舍的房间供老人、残疾人使用外,大部分的空间供整个氏族集会、以好似庆典活动。从半坡遗址的住房状况可以看出,我国远古时期的住房发展已经从茹毛饮血、巢穴而居的蛮荒时代演变到住房条件初步细分的居住文明时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已从游牧渔猎过渡到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不仅显示着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进步,更推动着我国农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和居住生活的发展。1.2、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居住变革当中国历史的日历翻到了周代,居住的历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考工记记载,周王朝在建国之始便降下上依赖的各种国家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国家制度和准则。周代将这种制度和准则称之为“礼”。周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已经设立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员。并且有计划地在正方形王朝的中央,建造具有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宫室庙宇、社稷坛等等。在有关“礼”的典籍中,可以反映出周代的居住状况。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说明周代的城市发展和建筑形态于皇权的结合,已经形成一种规制了,这种规制的形成不仅对后市的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更把士大夫的宅第标准和形制作为一种最高的指导思想沿袭了下来。至此,中国古代住宅的等级之分也就已经出现端倪。周代的居住形式发展正是受制度和准则的影响,在建筑形形式和居住观念上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很明显的表现着社会伦理的等级制度。即什么样的居住形式符合什么样的人的身份特征等等。比如,当时的地主阶级和使大夫们以及城市的贵族和富人们为了让居住形式对应自己的等级身份,在住宅的中轴线上建有门和堂两座主要主体建筑,每座建筑的平面布置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是周代建筑区别于史前建筑的一个特点。同时,为了迎送宾客及举行各种典礼,用木柱将门划分为二,并设东西两个阶段,供宾主升降之用,而堂位于中央主要地点,其面积大于居住部分的房与室。可见,周代的政治制度和等级观念对居住形式发生的影响。周代住宅等级制度的界定是阶级社会形成的标志。在周代,每种住宅形式都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形制来区分等级身份与住宅的标准。最高级的住宅形式称为“寝”,帝王之居称“燕寝”,诸侯称“路寝”,大夫以下官员的住宅称为“庙”,一般土庶百姓的住房称作“正寝”,也有叫“平屋”的等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称雄,各国诸侯纷纷营建自己的都城,城市的发展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必然带动住房的快速发展。以燕下都为例,燕下都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城市房屋已有二三层高的住宅形式,建筑屋顶开始使用瓦和瓦当,建筑立面已有色彩装饰,房屋各层的腰檐上构由简单的平座与栏杆。这些住房发展的新形式说明我国战国时代再推进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居住形式和建筑技术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秦代的中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已经形成,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只是重在军事防御,所以军事建筑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如留存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除了在军事建筑上有所建树外,宫殿、陵墓也有所发展,但这一时期的封建贵族似乎更乐衷于自身游乐环境的建设,如园林。但在居住房屋上并无大的突破,只是到了汉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中国的居住建筑才又得以发展。秦代园林的快速发展是作为封建贵族,达官贵人的游乐玩赏的目的而快速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园林形态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如秦都咸阳的上林苑,就是特大规模的园林形态。到了汉代,园林建设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了秦代,而且已有了和皇家和私家之分。可以说,汉代的原林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将秦代的上林苑重新修葺,其范围“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荒山,濒渭而东”后来,汉武帝游在上林苑内开凿昆明池,供帝王将相游赏娱乐。同时,汉代的私家园林也得到了一顶规模的发展,长安富豪袁广汉所建的私家园林。据载是我国最早的私家园林。西京杂记记载:“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铿巨万,家童八九百人,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柱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牦牛、青兕、奇禽怪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寓,积水为波澜。其中江鸥孕雏产鷇,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具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从这段文字看,在汉代,富裕地主、达官贵人已经对居住的园林和环境要素已经十分重视了。汉代把园林融入居住环境中是居住的一大进步。但其奢侈程度又反映了汉代阶级社会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差距。汉代的住宅发展虽然等级观念更趋严重,但汉代的住宅在多样化的发展上,无疑又是中国居住发展的一大进步。据发掘出的汉代居住遗址和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住宅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住宅的大致面貌。小型住宅如湖南长沙出土的汉代明器,墙面上刻画柱枋、地袱、义手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木构架的造型以对后市的建筑结构造成影响;而在广州出土的汉明器为上下两层,下层的窗上绕以腰檐,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上层中央部分较高,辅以思注视屋顶。在东北辽宁发现的西汉村落以合资,宅院内有黄土台,台上发现瓦片、瓦当、柱础、石块和红烧土等,园内还有水晶,土窖于垃圾堆等等。可以看出汉代不同地域的农民的生活状况。中型住宅鉴于四川出土的画像砖。整个住宅用钱院包围起来,内部在划分为左右并列的两部分。左侧为主体部分,右侧为附属建筑,主体部分分为前后两个院落:最外为大门,门内有面阔较大而进深较小的院子,在经一道们至面积近于方形的后院,两个院子的左右两侧都有木构的走廊。1953年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所示的口字形庙宇进一步证实了汉代的住宅已经有四合院的形式出现。大型住宅结案与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在中轴线上雕有四注式重楼,左右两侧配以二层的阁道。从画像石中看,人物、建筑形态的进一步精细化说明,汉代住宅的等级观念已经十分浓厚。但汉代住宅对我国住宅的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影响却是空前的。如四合院的出现,不但从汉代到清末的住宅形式大抵如此,在技术方面,砖墙、木结构、屋檐结构都对后世建筑特别是北方住宅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1.3、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居住状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和居住形态没有大的变化,但建筑内涵却有所进步,更为丰富多彩,规模化的宅第园林成为一种风尚。当时的达官们往往施舍自己的宅第给佛寺。可以想象这种住宅必然是规模较大的四合院无疑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仍然继承的是院落是的木结构建筑,所以仍然没有留存下来的居住形态,而对这一时期居住文化的了解还仅局限于一些文史资料和绘画来描述这一时期的居住情态。不过,从一些文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居住理念发生了变化,许是连年张乱的缘故,人们的居住理念开始趋向于理想主义的世外桃源,追求一种和谐宜居的思想境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一种最佳表现方式,这种理想的居住文化理念对中国后世甚至当前的中国和谐社会建设都是一种理想的居住境界。到了隋唐,中国的统一庞大的帝国的崛起,不仅促使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使得居住文化的进一步的向前迈进。唐朝的建立庞大的帝国,是唐朝的城市建设日益成熟,城市功能得以大幅提升。城市发展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是中“城”,其性质为政治和军事上的;一种是重“市”其性质为生活、商业,文化诸方面的。唐代的城市发展明显的特点是重“市”。如在长安城的建设中一改唐之前宫廷面积大的现象。重点在居住区和市肆区的发展,这种趋势不仅是一种进步,更是唐代的居住文化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唐代的居住建筑仍然是不见实物,这和当时的木建筑结构难以保存有关。因此上说,也只能借助一些绘画和文史资料表述唐代的居住状况。唐代敦煌壁画中所展现的贵族宅第,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这一时期的住宅发展已开始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面积,唐代的住宅考虑连片建造,住户已在院子的周围建造房屋。住宅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多住宅采用乌头门的形式,但也有房屋在结构上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唐代的富贵人家在住所的建造上更注重园林景观的建设。达官贵族在都城迎建别墅成为一种风尚。唐代人重视居住环境的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长安城出现了第一座公共游乐性质的大型园林景观曲江。利用江面的一段开拓为湖泊,临睡栽植垂柳,建“紫云楼”“彩霞亭”等为数众多的建筑景观。曲江作为第一座供臣民游赏的园林景观,一方面反映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一方面说明城市园林景观作为供人们生活、游赏、娱乐的城市公共体系,在唐代已经初步形成。五代十国,纷乱的政治环境,分裂的局面使得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面临着调整与组合,居住文化也处于历史的休整时期。后来宋朝的结束分裂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大国才是中国的城市、经济、社会形成新的发展阶段。两宋时期,城市规模。不仅在量上又较大的发展,更在质的方面有所提高。宋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宋代重“市”的而不重“城”以及宋王朝轻武重文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宋朝的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在有力的推动宋代的商业、经济、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其轻视军备的战略思想而为宋代的积弱积困乃至最终的灭亡留下了隐患。由于宋代的重“市”,宋朝有着比唐时期更为庞大的城市规模和数量。如唐代在10万户以上居民的城市只有十几座,而两宋时期则增加到四十余座。特别是宋渡汴梁在城市商业和城市功能可谓中国古代最繁华的都城了。宋都汴梁较之唐朝以前的城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取消了街道的坊里之隔,城市的街道沿街可以设店,商业网点的分布也较唐代的密集,而且摊贩众多,商业氛围很浓。宋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也推动了城市园林和景观空间的快速发展。由于宋代的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们陶醉在声色繁华、风景花鸟、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十分注重园林与诗、画,对造园艺术的紧密结合,更注重创造富予诗情画意的景观空间。两宋时期尤以叠山技术成为营园筑山营造最佳城市环境的普遍方式。宋代的衙署常有这种做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园林造景几乎到了“无园不景”的地步。宋代的住宅从形式上说。四合院的形制进一步完善,建筑构造也走向统一的格局。较小的住宅商店自由灵活,说明两宋时的住房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居住功能,而像多元化的使用功能发展,技术方面,宋代格子门的发展,与固定的直棂窗逐渐改为可以启闭的阑槛钩窗,门窗和彩画的构图盛行、花纹等都与唐朝相比取得了显著的变化。1.4、金元、明清时期的居住文化与民居格局金元时期,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受金元二代二百多年的经济压迫和军事摧残,森林资源的急遽锐减,原来以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系统不得不发生若干变化。如斗拱、材栔的比例逐渐改小以及砖作为一种新建筑材料的发展,都是住宅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北方地区已在深厚的黄土层中营建窑洞式穴居,而在经济较富裕的江南地区,贵族官僚、地主、商人们仍继续建设大型的木架构住宅。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金元时期的城市和农村住宅已有很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空间布局及经济和文化上,农村的住宅多是两间或三间一组,形势比较简单,与外部环境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城市的住宅相应的做的相应较为考究,住宅多用瓦屋顶,四合院多进的平面布局,但也有城市中的一些市民经济不富裕的状况,他们的四合院虽然也做成多进的住宅形式,但一般结构相对简单,使用加工简单的木构件:如柱、梁、枋、桁等。进入明清以来,我国的住宅已有胶为完整的形式保存下来。从保留下来的明清的居住形式,明情节按住要算中国古代居住史上最完美最辉煌的时期了。从北京的四合院到江南水乡的民居,从东北大院到皖南住宅,从福建土楼到黄河流域的窑洞;从住宅的结构、形式、布局、用才、技术等方面来考证,就明清时期的居住形制和特征,已经形成完整的住宅形式并对我们今天的住宅发生影响的民居形式。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客家人的居住形式,这种奇特的圆形建筑,一圈房屋有三四层高,内有环形走廊,每家占几个开间,中间是圆形的院子。院子的正中有祖堂,这种奇特的住宅形式,相传处于战争频仍的魏晋时代,建造这种住宅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当地土著发生矛盾,同时又起到了防御的目的。但是这种住宅在当时仅局限于简单的木结构。到了明清时期才有完整的土建结构。如福建永定县的承启楼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土楼形式。北京四合院明清时期的住宅已四合院最为典型,长期以来,他一直是富农、地主、商人到贵族阶级的住所,所以在当时就画上了高贵的等号。同时,这种住宅虽然以北京为代表性,但明清之后又遍及全国,即便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有这种住宅形制出现,所以这种住宅在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北京四合院有四周围合而成的院子为基础,数个大小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形成一座四合院,最普遍的要数三进四合院,这种住宅形式有一条验证的南北向中轴线,宅的入口多不知在东南角,这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民俗居住习惯,受风水学的影响,人们对东或南有好感,有“紫气东来”“寿比南山”之说。进门唯一小进门,整队门楼设一块硬币,上写“福”“禧”等吉祥文字,因为影壁的设置是私密性得以加强。四合院住宅对外部不开窗,较为封闭,但内部使用方便灵活。主院士一个可以摘中华超、绿化环境的庭院;据此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人们对居家环境的营建,对精神视界的追求已十分强烈。山西窑洞式住宅窑洞式住宅是我国黄河流域的一种住宅形式,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均有出现。窑洞式住宅不同于原始时期的洞穴,它是自元代以后,我国森林资源锐减,木材相应缺乏、黄河流域土层相对深厚的条件下形成的。窑洞式住宅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特点,窑洞上的黄土层能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节能住宅。窑洞式住宅以山西、陕西为最,山西的窑洞式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托黄土高原的厚厚的黄土层,从黄土的横断面挖进去,挖成窑洞状,窑洞内,一般都因地制宜地砌成火炕、地火、烟道。是一种很经济的取暖方法。另一种是地窨院,是山西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即深入到地下的院子和窑洞。这种特有的住宅风俗就在山西省南部的濒临黄河之滨的平陆县境内。地窨院,是深入地下的院室。这种院室的构造是:在地面挖下去一个方形的几十平方米的平底大坑,这个坑的深度一般在十米左右。然后在坑底的四壁挖进去窑洞,为了解决人畜的上下、出入通道,就在四方大坑的一侧旁,挖一条向下的斜坡通道。窑洞的门上还装有天窗,便于通风。地窨院内,为了解决下水和浇地种植树木、菜蔬的水源,甚至牲畜的吃水,一般都挖成一口深达十米左右的渗水井。窑洞内,四季温差小,冬暖夏凉,是一种经济实用的住宅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便于移动的民族居住形式。这和蒙古人民的游牧生活特点密切相关。蒙古包古称“穹庐”、“毡包”或“毡帐”,是一种天幕式的可移动的房屋。外观呈圆形,四壁和包顶用木架支撑,外用羊毛毡子覆盖。包门朝南开,高约三尺五寸、宽约二尺五寸,“装小扉,垂毡帘,、足以蔽风雨”。包顶正中央,有一孔为天窗,可以自由开闭,能放烟、通气和透光。蒙古包有移动式和固定式的两种。移动式的蒙古包为“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所用;固定式的蒙古包多用于农牧经济区。蒙古包的里面都设有低矮的木质床铺,上面铺着羊毛毡子,左侧是男人的席位,右侧是妇女的席位。在包内的中央,有个无烟囱的铁炉子,炉架上支着做饭、煮肉、熬奶用的铁锅,锅下燃着牛粪,其烟从天窗冒出。旁边放着水桶和其他用具等。左侧靠后壁处安放着衣柜,其上挂着佛像,下面摆设着礼佛供品。家长睡在佛龛之前,以表尊敬之意。若来客人,也都让在左边席位上就坐。一般的蒙古包都由六扇或八扇组合而成,搬迁移动时,很容易拆卸折叠,每包用一峰骆驼或一辆牛车就可以运走。明清时期的居住形式还有一种明显的现象,就是受国外住宅形制的影响,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这种影响变得更加明显。如在云南腾冲县和顺乡发现的完整保留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民居中可以见证,国外建筑技术的在我国明清时期的被一些南方地区所吸纳。和顺乡在我国明清时期就是有名的侨乡,许多人在国外经商后,即一生的财富回到家乡修屋建房,由于他们身临体会了国外的民族风情和建筑形式,所以他们的住宅形式或多或少的会吸收一些国外建筑形式和技术大额影响,如中西合璧的厅堂,再用材上已开始使用英国的铁艺、印度的虬木,在建筑风格上带有欧洲的圆拱、伊斯兰的宝塔顶、东南亚一带的骑楼等等。从明清时期的民居形式和受国外建筑技术、风格的影响的情况看,明清时期的居住生活已相当成熟。住宅建筑艺术可谓炉火纯青。同时,在明清住房的多元化发展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使选址、布局、结构和技术材料的使用,无不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真有趣课件照片
- 《Photoshop CC平面广告设计》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Unit6 Plan for Yourself单元测试(无答案)人教版(2024)八年级英语上册
- 汉字多的课件
-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
- 高端家电市场品牌竞争策略研究
- 汉子家园言课件
- 水边玩耍的安全教育
- 消防设施功能测试方案
-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监控方案
- 2025年体育教练员执业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住培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重庆辅警管理知识模拟100题及答案
- 创伤急救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DB42∕T 2151-2023 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范
- 2025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胶水储存管理办法
- 精神患者家属健康教育讲座
- 分包招采培训课件
- 公司全员销售管理办法
- 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注册安全工程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