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艸部》研究.doc_第1页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doc_第2页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doc_第3页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doc_第4页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摘要说文解字艸部收正篆字四百四十五个,记录了汉代以前的草类植物名称和草类有关的词语。本文从说文解字艸部字的字源研究出发,在此基础上,以“茗”和“菊”为例,解析说文艸部字的文化蕴涵,从而探寻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关键词 “说文解字”;艸部;字源研究;文化蕴含绪论钱钟书先生阐释义理辞章考据诸级诸层的关系认为:“一代于心性之结习成见,风气扇被,当时义理之书熟而相忘、忽而不著者,往往流露于文词语言”。 1说文解字是一部保存中国上古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表现方式以字形取象,构成特殊的文化史料。会通整部说文九千多个字的字形结构、字词本义,就会建构出中国上古三代以来的整个人文化观念系统,也由此构成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拟从说文解字艸部部分字字源研究出发,以“茗”和“菊”为例,解析说文艸部字的文化蕴涵。自人类以来,草类植物便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说文解字艸部收入正篆字四百四十五个,大致记录了各种草类植物的名称及其状貌。这些植物的名称和草类的有关词语很多都在代代相传,他们与先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想了解这些字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从说文出发,研究艸部收集的四百四十五个正篆字的编排、分类情况,揭示部分植物的命名起源,才能了解先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揭示说文中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文化。一、说文艸部字的字源研究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仓老切)。徐锴繋传:艸,總名也。艸叢生,故从二屮。段玉裁注:卉下曰:“艸之總名也。”是谓转注。俗以草为艸,乃别以皁为草。2王筠句读:秋官庶氏“嘉草”,释文作嘉艸,此艸字之存于经者。章先生文始:古文但作屮,孳乳为蕘,艸薪也。在本部亦孳乳为樵,散木也。由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中所著录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艸部为植物的总名,从字源上分析,屮、艸、艹、这儿这一些都是草茎的象形,可以两拼三拼四拼而成三个音义各别的字。在现代的形式里,所有二拼以上的屮大多拉平了做了十字或者艹字了。3一说文艸部字的分类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宣称:“今叙篆文,合以古,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诣。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整部说文收字九千多个,以形符系联,以义类相从,分门别类地统摄于五百四十部首内,这就是许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体例。在一部之中,许慎在编次、训释过程里,还贯彻实现“取类”之法,从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异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在讨论“观物取象”的时候,已经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在古人观物取象的过程里,涉及人与物一类,往往存在着颇为复杂的关系,至少包含着由人及物、亦人亦物、由物及人几种情形。例如“桃”字与“姚”字,属于不同的部类,但这两个字皆从兆字为声符而构成对应。今我们以“取类”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桃,果也。从木,兆声说文木部。说文通训定声小部第七:诗:桃之夭夭。传:桃,有花之盛者。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或为姚,娆也。而荀子非相篇:“莫不美丽姚冶。注引说文:姚,美好貌。案所引盖与“娆也”相当。二者均有美盛轻盈之义。另外,“桃”能避鬼厌邪,盖谐其“轻佻”之音而通于“逃”也。“桃”为木,而且是仙木,又称“五木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当桃的意象作为花理解时,古人又赋予其不少异名,其一为“夭采”,其二称“娇客”,其三为“轻薄花”,其四为“解语”花。将“桃花”赋予不同的物名的同时也将“桃花”的称谓人化了。在这两个字的观物取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由物及人的过程。“姚”本身有“娆 ”的意思,形容人的形态。而“桃”的称谓人化之后,更倾向于姚的意思。完成了由物到人的取象过程。从艸部字的分类编排来看,则明显地体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比类”的思维方法。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其列字之次第,类聚群分,皆有意义。”段氏关于艸部字内部编次规律的揭示,正体现了说文解字卷十五下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联系。”二说文艸部字的分类说明从“艸部”字的编次来看,从“蓏”到“荏”为一类,这一类字的特点,所指或为果实或为禾实,大率为可食用者。如其中“蓢”或从“禾”作“稂”。蓏,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在木曰果,在艸曰蓏。”而“稂”,禾粟之莠,生而不成者,谓之童蓢也。下以蓏为例,分类说明“艸部”字的第一种分类,果实类。果,说文“木实也”,释文“果,桃李之属。”“果”是树上结的桃李之类的果实的总称,如韩诗外传七“果园梨栗,后宫妇人以相提掷”。蓏,说文“在木曰果,在草曰蓏”,系传“在地若瓜之属,今人或曰蔓生曰蓏,亦同”。“蓏”指蔓生植物所结的果实,如“瓜”、“葫芦”都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今发五苑之蓏、蔬、枣、栗,足以活民”,“蓏”是瓜属,和蔬、果并举。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这种分辨是从不同角度区别了“果”与“蓏”的特征。“实”是“果”与“蓏”的共名。从“矢”到“苋”,凡十二字基本上属于同训字的关系。按说文解字的训释,这一字群都被归并到“菜类”。其内在的分类依据,自然也是可以采集分类的“艸”。 说文解字艸部:“菜,艸之可食者,从艸,采声。”“菜”的语源就是“采”,其取象就是人在树上采取东西,说文解字木部:“采,捋取也。从木从爪。”下以“菜”为例,分类说明“艸部”字的第二种分类。草,古作“艸”是各种杂草的总称,如: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丰草。不过在古人的分类中,“草”仅仅是杂草的总称,不是草本植物的总名。古人将草本植物首先一分为二,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和妨碍粮食生长的野草分开,把前者称作“禾”,把后者称作“草”或者“卉”。“禾”,说文“嘉榖也,以二月始生,八月二熟”。古“禾”字像穗头成熟的榖子形,最初就是指榖子。古人把人工种植的禾木科作物分出侯,又把草一分为二,就是把草中的可食者,可以用作佐餐调味者,称之为“菜”:广雅释草“菜,草也”;说文“菜,草之可食者”。“菜”源于“采”,采集来充食用的草,称作菜。古代富人除稻粱鱼肉之外,还采集野菜来做羹调味,制作各种渍菜,使摄取的营养更全面;穷人则用野菜来补充粮食不足,所以菜食或者蔬食也是贫寒和节俭的象征。诗中常见的“采薇”,“采采卷耳”说的都是野菜。论语子路“樊迟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学为圃”,就是学种瓜果蔬菜。这样一来,“菜”,就逐渐指家植的各种蔬菜了,而野外之菜就称为“野菜”、“山菜”了。以下诸字群,说文解字或以其状态如“艸盛”等归类,说文解字在处理艸部字过程中还使用过一类取类方法,那就是将六十六字笼统地说解为“艸也”。这一类取类方法的特征就是对于“种概念”不去揭示其“种差”,将属和类的概念同等化。总而言之,说文解字关于艸部数百字的编次以及说解过程中所运用的“同训”、“递训”、“互训”多种方式,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于“采集”事业的重视程度,又体现出了较为丰富的比类方法。二、说文艸部字命名研究说文解字系统地贮存了经过秦代书同文规范了的小篆和一部分曾与小篆有密切联系的大篆和古文,贮存了经先秦经典验证过的古代文献词义。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上万个汉字的形体逐个地分析,证实了早期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确立了以形索义的词义分析方法。它通过独特的体例,总结出小篆构形的总体规律,描写出小篆构形的完整系统。说文解字所收的汉字字形,以小篆为主。小篆是在周代规范汉字的基础上,经过秦的进一步简约规范汉字。汉字是一种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它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他适合于它所记录的汉语。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的一种科学,它主要从形义、字源、字用、构形、文化等方面来研究汉字的最早字形,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字的形体构成和演变的规律。而本文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艸部中“茗”字和“菊”为例,从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用文化的眼光来观察汉字,对汉字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艸部汉字蕴含的文化意义。一“茗”茗,正字通“茶别名”。茗在用法上与茶相同,所以茶茗常连用。如:杜甫寄赞上人“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汉语大词典“茶芽,一说指晚采的老茶。说文艸部:“茗,茶芽也。”晋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既然茗为茶的别名,那么,何谓茶?“茶”与“茗”这两个艸部类的汉字携带了怎样的文化信息,这种植物对我国古代先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形成了怎样的特殊文化呢?我们从“茶”的字义出发,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茶,字汇“茗也”;树似栀子,冬生叶,可煮饮”。茶既是树名也是饮料名,茶叶,也称茶。茶源于“荼”,“荼”是苦菜,茶略带苦味,因以为名,字形略便,以示区别。“茶”是源于我国传于世界的著名饮料。我国饮茶的习惯大概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西汉王褒僮约“武都买茶,杨氏担荷”, 4可见茶已经作为商品买卖;又“烹茶尽具”,可见茶已经煎来吃了。饮茶的习惯在六朝时候普及开来,不仅成为士大夫们的嗜好,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唐陆羽著有茶经,茶楼、茶室、茶肆已经很普遍。二“菊”菊,汉语大词典“主要指菊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柄,卵形,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品种很多。供观赏,有的品种可以入药。”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翰。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侯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今按:菊本作漏,后简化作菊,为菊科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大菊非菊花,为石竹科的瞿麦。陆佃言菊起于穷义,未妥。从句得声之字多有曲义。如 “菊”的花朵绽放时呈弯曲状,“掬”谓两手呈弯曲状捧物,“殉指跳跃时腿呈弯曲状,“鞠”则是实以柔物的皮球,形状为曲线,“越”是身体不舒展的样子。菊花美丽鲜艳,花香袭人,历来为人们喜爱。魏钟会菊花赋盛赞菊花有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殖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也认为菊花全身是宝,“其苗可蔬,叶可吸,花可饵,根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古代认为菊花香净润泽,为阴阳之精蕊,食之可延年益寿。刘宋王韶之太清记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答、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因此,我国古代种菊业很早就开始发展了,唐陆龟蒙祀菊赋序中说自己在住宅的空地上“皆树以祀菊,春苗患肥,得以采撷,供左右杯案。”这是以菊苗入餐的较早记载,宋司马光在晚食菊羹中极力称赞以菊叶烹成的菊羹“姊喂有余味,芬馥逾秋兰”,并说食过菊羹后,能使人产生“神明顿飒爽,毛发皆萧然”的美好感觉,文章最后表示自己要“南阳句嘉种,符彼数亩田。抱瓮亲灌溉,烂漫供晨餐。”为了每日都能吃到菊羹,诗人甚至想到要亲自种菊、灌溉,可见诗人对菊花的感情了。宋代理学家张拭更是在后祀菊赋中赞美构祀与菊花“中和所苹,微茎不苦,滑甘靡滞”,“既了目而安神,复沃烦而荡秽”。 古代用菊花泡酒饮用目的只有两个:驱邪和保健。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英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自此,菊花酒辟邪的作用就被人们确认下来。汉代以来,菊花酒成为重阳节宴会上必饮的时令饮料。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中国古代文化中九为阳数,日月数均为九,故称重阳。古人认为阳九为灾日,一九谓之凶,重九则是凶上加凶,自然要加以避讳,于是就有了重阳节。宋代以后,民间形成了重九赏菊的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至明代,菊花的品种更是登峰造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菊中总结道:“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重阳赏菊、吃菊花糕、饮菊花酒的习俗到明代仍保留着,明代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酌中志载:“九月,御前进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宫眷内臣自初四日换穿罗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三、说文艸部字的文化蕴含说文艸部收录的四百四十五个字中,反映了上古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草木的耕种有关,本文以“艸部”字研究为例,探寻先民们的耕种和衣食文化。一采集种植文化原始先民以采集野果、野菜为生。“采集天然草木果实为食物,不知狩猎,不知捕鱼。”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草,草不仅可以充饥,还可以治病,制造器物,供人观赏等。这些草类植物的功能与特点是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自身的实践或是感官体验来慢慢认识的。在说文艸部所收的字中,有关于采集耕种文化的字,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即:有关植物的种类;有关植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关植物的生长状况。通过选取对这三类字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先民们在耕作时,到底种哪些植物,植物的哪些部分是可以食用的,对于植物的生长状况他们又是怎样描述的。1、表示植物种类的字,如:芷、芝、葵、茅、荷芷,集韵“香草”。“芷”就是“白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根粗大,圆锥形,有香气,中医入药,有镇痛作用。古书中“芷”经常与“兰”、“蕙”、“蘅”、“杜若”等香草并提。芝,灵芝,菌类植物的一种。说文艸部:“芝,神草也。”楚辞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注:三秀,芝草也。汉书司马相如传:“咀噍芝英兮叽琼华。”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品种。说文艸部:“葵,葵菜也。”诗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茅,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说文艸部:“茅,菅也。”注: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2、表示植物各个部位的字,如:葉、華葉,草木之叶。说文艸部:“叶,草木之叶也。”列子天瑞:“其叶为胡蝶。”注:散也。诗大雅荡:“枝叶未有害。”華,花。说文艸部:“华,荣也。”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乐府诗集长歌行:“焜黄华叶衰。芽,说文“萌”也,“芽”源于“牙”。植物刚刚萌生还没长出茎和叶、形状像人或动物的尖牙的时期称“芽”,如:白居易种桃歌“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蘖,说文“伐馀也”。树木经砍伐后从基部长出的新枝条叫“蘖”;张衡东京赋“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注“韦昭曰:株生曰蘖”。“蘖”也是幼芽,不同处在于它不是由种子萌生的,它是从经过砍伐的树的基部生长的。砍伐过的树长出的“蘖”很多,所以古人把嫡子之外的众多庶子称作“蘖”。3、表示植物的性状的字,如:蕃、荟蕃。说文艸部:“蕃,草茂也。”诗唐风椒聊:“蕃衍盈升。”书洪范:“庶草蕃庑。”荟,草多的样子。说文艸部:“荟,草多貌。”诗曹风候人:“荟兮蔚兮。”说文艸部共收字四百四十五个(另重文三十一个),记录了汉代及以前的草类植物名称和草类有关的词语, 是研究草类植物的重要材料。后人可以通过他们来透视先民们是如何感知世界、认识自然的。二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饮食文化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项目之一。我国是个饮食大国,在先秦时期,烹饪艺术就已达到很高水平。有关饮食的论述与记载散见于先秦多种书籍之中,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记内则、吕氏春秋本味篇、楚辞招魂等。然而,这些记载或比较零碎,或没有正面记述饮食的相关资料,而说文在全面整理古代文化的同时,收集、记载了有关饮食的词语。从饮食的原料、食品、烹法,到饮食用具、炊具等,在说文中应有尽有。有关说文中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食物的种类和食物的做法两方面进行探究。1、食物的种类蔬,古作“疏”,小尔雅广物“菜谓之疏”。“蔬”与“粗”同源,原指卑劣的食物,不限于菜。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耾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蔬食也指粗粝的食物。古人粮食不足也用野菜作补充。茹,方言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茹”是一个动词,多指吃粗劣的食物,如“茹毛饮血”。蔬菜是古代贱者的主要食物,所以吃菜常用“茹”.正因为如此,作为名词的”茹”也成为蔬菜的总名。荤,说文“臭菜”也。所谓“臭菜”,指食后有一种难闻气味的菜。庄子人世间“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荤”是菜的下位概念,主要是指带辣味的菜:一切经音义十八“荤,辛菜也”;尔雅翼“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台、胡馁、韮为五荤。”荤,本指有难闻气味的菜,后来扩大到有腥膻气味的肉类,这样一来“荤”和“素”就相对了,于是变为肉食称“荤”,蔬食称“素”了。2、食物的烹调方法说文所反映的饮食原材料,除了与上文草本相关的类似于菱、菜、芡、菽之类,还有谷物类,如“黍、稻、麥”。有了如上的饮食原材料,古人还有变生为熟的烹饪手法。使五味酸、苦、辛、咸、甘5进入厨房。同样,说文艸部也记载了相应的饮食方法,如:蒸,说文“折麻中幹也“。扒过麻剩下的麻杆叫“蒸”;麻杆易燃,常用以引火,因而细小的柴火也叫做“蒸”了,广韵“粗曰薪,细曰蒸”,如,淮南子主术“冬伐薪蒸”。一说,蒸是从蒸煮意义来的,蒸煮时所燃的燃料也叫“蒸”。三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的衣着及其装饰品。从服饰的样式、质地、色彩等方面可以探知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文化。在说文解字艸部中收集了许多与服饰相关的字,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在这些些艸部字中有着明确的体现,现试举例说明之。说文艸部:“葛,絺绤草。从艸曷声”。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尧之时“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余冠英注,葛,多年生蔓草,茎长二三丈,纤维可以用来织布常年穿。据考证葛是人类认识最早,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纺织原料,在原始社会们人已经开始利用葛成衣了,方法是将葛浸泡于水达数日,取其皮,曝晒,揉搓至松散,就成了上好的纺线制衣原材料了。说文解字为文字之渊海,全书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不难发现其字体取象结构,与先民的观念息息相通,其字词本义说解,与上古社会若合符节。通过对说文艸部的考辨,我们了解了上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