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2年高考试题.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2年高考试题.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2年高考试题.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2年高考试题.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2012年高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2012海南单科T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儒家的统治思想,选项迷惑性较大,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比较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统治者的政策。【解析】选B。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统治者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从统治者。A不准确,材料强调统治者自身行为;C不准确,没有“法”;D不完全是礼治,故答案选B。2.(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题指南】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B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正确3.(2012海南单科T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佛教传入的消极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所述与儒家思想相违背。【解析】选D。材料中说明佛教传播使父子不和、君臣不义、夫妇疏远,朋友关系不和睦,而儒家伦理观强调三纲五常,佛教影响与儒家伦理相冲突。A儒家传统观念仍然是主流;B材料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性;C材料没有体现佛教融入本土文化,故答案选D。4.(2012海南单科T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北宋理学的观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阴阳与万物、仁的关系。【解析】选A。材料考查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万物又产生“仁”。B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C材料不是说明阴阳关系而是阴阳与万物的关系;D周敦颐阐释的是儒家的思想而非道家的思想,故答案选A。5.(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民异业而同道”(2)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四民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排除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各就其资之所近”意思矛盾排除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题干主旨符合王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正确二、非选择题6.(2012北京文综T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天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三峡水利工程筒车新航路开辟轮船招商局第聂伯河水电站海上马车夫北洋水师罗盘针水力织布机海上丝绸(陶瓷)之路(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题指南】注意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近代经济发展、美国宪法规定的权力制约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出发,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第(2)题以南通为例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题分析说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第(4)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但要言之有理。【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2)南通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3)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4)示例: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关键词:筒车、水力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添加的关键词:漕渠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力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力发电的代表之一。7.(2012天津文综T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解题指南】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