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 古代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胡铨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注】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因讥讽秦桧被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抵和议,请斩秦桧,而被贬到吉阳军。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4分)答:_(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分)答:_【诗歌鉴赏】一个“犹”字,凝聚了作者许许多多的感慨与忧愤。接下来三句是说作者自己无法锄答案:(1)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绪。(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词人形象。作者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他召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这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感。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生查子晏几道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1)请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4分)答:_(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词抒写相思怀远之情。上片怀旧。以“关山”总领词人怀归思亲之根由。词人远答案:(1)“长”字意蕴丰富。一是关山长,表明距离的遥远。二是魂梦长,表示思念的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书信、消息少,暗含着思念的频繁与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书信、消息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词人寂寞孤单之情。(2)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好”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思念之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1)请简要赏析“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中“眠”“戏”两个字的妙处。(4分)答:_(2)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元曲写云、山,画就一幅云山飘渺的优美图画,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挚爱。前四句纯然描摹自然风物,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云来,山色更柔美神奇;云去,山亦苍翠欲滴。“来”“去”二字,既写出了云的动势,又写出了山色的变化,更写出了云、山浑然一体。“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则从显隐、高低的角度表现云、山相互依赖。接着写作者立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看到了恬静、平和的景致。其中,“眠”“戏”二字用得极为巧妙,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山家的美丽景色。最后四句则朴质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1)“眠”描写了野鹿在山草上悠闲卧睡的神态,“戏”描写了猿猴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两个字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描写山家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闲适之情。(2)“云霞,我爱山无价”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山人的特点,写云山“也爱”,实则是说自己喜爱这种自然景色,喜爱这种归隐生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8分)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嘉祐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4分)答:_【诗歌鉴赏】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要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2)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池的崎岖道路吗?路遥远,人疲惫,驴嘶鸣。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答:_(2)作者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志向难达的悲哀和至死不坠凌云之志的决心。首二句于今昔变化之中流露出自己浓重的“感怀”之意。三、四句承上,进一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第三句回应了第一句,第四句补充了第二句,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五、六句从写景入手,写对往日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尾联两句再经转折,深刻反映了自己难就功名的无奈心境和愤激不平之情,显示出作者坚贞倔强的性格。诗歌抒情达意淋漓尽致而又余意不尽。答案:(1)画面:描绘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衬托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承上启下,诗歌前四句慨叹自己功名未立,使作者自然想起边塞军营之景;五、六两句是对边塞军营画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这又引出七、八句中作者壮志满怀、渴望被任用的迫切心情。(2)作者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作者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形容憔悴,壮志未酬。作者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受君王赏识、器重。作者说自己如今“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者作客边城,漂泊憔悴,白发新生,壮志未酬。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穿山吴伟业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注】穿山:诗人故乡江苏太仓海边的一座山,山中有石洞可穿行。吴伟业:晚明诗人。这首诗写于诗人青年时期。(1)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答:_(2)赏析尾联中“未肯”一词在诗中的妙处。(4分)答:_【诗歌鉴赏】吴伟业的这首穿山,以咏山为题,向当世宣告了这位年方二十的青年布衣的峥嵘壮作为。答案:(1)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高迈空阔的画面。首联写山势陡峭,山根似乎在移动,激荡起漫天怒雨;颔联写山洞幽深,山势盘旋,诗人穿行至山顶,见茫茫海天,豁然空阔。(2)“未肯”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苍然斜耸的石台,虽与“废寺”为邻却不甘心被荒草掩埋的姿态,突出了石台的孤傲不驯。“未肯”二字托物言志,借耸拔于穿山之巅的“石台”表达了诗人不甘被埋没、渴望在政坛上展翅翱翔的凌云之志。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清平乐白朴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1)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答:_(2)请简析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诗歌鉴赏】上阕慨叹时光的倏忽,转眼之间,青春已逝,迟暮之年已匆匆到来。前两句语言平实答案:(1)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山未必留人”等口语化词句,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2)“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通过描写生活环境“江南地迥无尘”和以“闲云”自比,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咸阳怀古刘沧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1)本诗哪一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请简析。(4分)答:_(2)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4分)答:_解析:(1)扣住“废兴”找诗句难度不大,但“简析”应具体到位,要结合诗意,从“废”与“兴”两个角度作分析。(2)本题要求说明“运笔之妙”,考生作答时务必聚焦尾联内容、行文结构、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具体解读。答案:(1)颔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此联紧承首联,写诗人远望渭水边秦的都城咸阳,不禁想起了秦二世的灭亡;远眺渭水平原秋草掩映中的汉代帝王的陵墓,亦不免感叹昔日汉王朝的兴盛。(2)无尽的风景里,蕴含着人们多少怨恨;唯有寒山高耸,一半笼罩于白云之中。此联写景,但景语即情语。“苍苍”,勾起人们关于诗经名句“蒹葭苍苍”的联想,意境深邃;尾联“多少恨”与首联“无穷事”巧妙呼应,点了题目中“怀古”之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桃源忆故人欧阳修梅梢弄粉香犹嫩。欲寄江南春信。别后寸肠萦损。说与伊争稳。小炉独守寒灰烬。忍泪低头画尽。眉上万重新恨。竟日无人问。【注】伊:指远行之人。争稳:“怎忍”之意。(1)请简要赏析“梅梢弄粉香犹嫩”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答:_(2)词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上下阕中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1)鉴赏诗句的作用应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和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来分析。“梅梢弄粉香犹嫩” 答案:(1)托物起兴,描写了梅花初绽、暗香轻飘的景象,以梅花的秀丽粉嫩暗喻思妇的貌美,引起下文思妇“欲寄江南春信”的念头。(2)上阕写思妇在春天已到江南时对远行之人朝思暮想,却又不忍心告诉对方,怕他难受的心理活动,重点写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下阕写思妇独守空房、孤苦无依的处境,百无聊赖而又不胜怨恨,重点写心中的埋怨。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摊破浣溪沙李清照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注】此词写病后的生活和心境,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所作。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又可指含蓄香气,作者玉楼春咏梅词云“不知酝藉几多香”。木犀花:指桂花。桂花属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学名。(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4分)答:_(2)“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久病初起的人,总想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什么变化,此词即由此起笔。“病起”说明答案:(1)表现了作者大病初愈后的轻松、闲散心境。面对镜中花白稀疏的头发,作者似乎不甚在意,表现出作者病愈后的轻松心境;斜卧看月、室中煎药以及白日看书、赏花的消闲之事,表现出作者的闲散心境。(2)作者将木犀拟人化,隽永有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木犀花芬芳徐吐,用“酝藉”形容,极为传神。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盥)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诗开头两句写冬去春来,琅琊溪雪融水涨,并描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浪淘沙中秋雨萧汉杰【注】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1)“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_(2)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解答第(1)题,要分析全词内容并联系诗歌所给注释。这首词开篇就点出一个“愁”字,而后面不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不透露一种愁情,所以“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指愁情。至于产生这种愁情的原因,考生可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词人的境遇、注释等来分析。解答第(2)题,要在理解词人境遇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词人“留滞江城”,漂泊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而又遇中秋夜雨,客观环境、词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绪等都会影响到词人。无论持何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情”具体指的是“愁”。产生“愁”的原因是:中秋夜雨,无月可赏;贫穷无助,漂示例二:不同意这种说法。“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西江月题情高濂有恨不随流水,闲愁惯逐飞花。梦魂无日不天涯,醒处孤灯残夜。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重重叠叠剩还他,都在淋漓罗帕。(1)诗歌上阕中“闲愁惯逐飞花”与秦观千秋岁中“飞红万点愁如海”同是写“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_(2)请简要赏析“恩在难忘销骨,情含空自酸牙”两句。(4分)答:_【诗歌鉴赏】上阕,开头两句,点明愁恨的深沉。“有恨不随流水”是说恨重难排,年华虽随流水而逝,离恨却不随流水而消。“闲愁惯逐飞花”是说愁多易乱,写愁思的弥漫和长久。三、四两句,写抒情女主人公对游子的朝思暮想、魂牵梦萦,这两句渲染了怀思的凄苦。下阕,前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思念而哀伤、因强咽泪水而牙酸,用“难忘”“空自”对比表现女主人公的哀伤之情。后两句,写女主人公每天都在思念,生活在泪水涟涟的状态下。“罗帕”作为体现女主人公思念游子的道具,更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重重叠叠”的爱、愁的纠结。答案:(1)“飞红万点愁如海”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把词人的忧愁比作海水,形象地体现了诗人忧愁之多之深;“闲愁惯逐飞花”使用拟人的手法,写“闲愁”追逐落花,与“有恨不随流水”对比,写出抒情主人公愁多易乱。(2)词句从“恩”“情”在抒情女主人公身上的反应写起,写往日的情怀让女主人公难忘的状态:感情难以忘怀,让人哀伤不已;强咽相思泪水,让人牙酸心伤。“难忘”“空自”对比,虽然难忘,但也只是白白相思,进一步体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悲凉。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咏怀二首(其二)李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注】南山期:指长寿。苦蘗已染衣:指穿着苦蘗染就的黄衣。(1)“惊霜落素丝”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答:_【诗歌鉴赏】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首联两句写作者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如霜且丝丝掉落,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三、四了他的悲苦情怀。答案:(1)对如霜的白发掉落下来感到非常震惊。写出了作者的现状和内心感受,是作者感情抒发的触动点。(2)对人生苦短、沉沦不遇的感慨。作者傍晚著书完毕,发现白发掉落,于是感慨人生苦短;作者成天苦吟,是为了排遣沉沦不遇的苦闷。对贫苦生活的无奈。作者头上不裹“幅巾”,穿着苦蘗染就的黄衣,生活清贫,只好用喝清水的鱼来自我宽慰。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御街行无名氏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1)上片游子“披衣起”前多处写景,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2)“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托雁言情之作,表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上片先借秋夜景物渲染孤独寂寞的感受。一句“霜风渐紧寒侵被”使人生出寒意,倍感孤苦。而一声氛。用失群的大雁一声接一声的凄厉鸣叫,烘托孤身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独与凄苦。引起下文游子对孤雁的请托叮咛。(2)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自己思念的人也在因思念自己而无眠,进一步表现出作者的思念之深。同时,叮咛大雁飞过自己的家门时要放低声音,否则会增添亲人对自己思念的愁绪,表达了对亲人的关切之情。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润州城丘为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霓。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1)首联中的“迷”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_(2)简要分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答:_【诗歌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傍晚江边登高望远的图画,意境清新,但诗人情绪低落。首联和颈联借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孤独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1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朝中措【南宋】张炎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1)简要赏析“翻被梨花冷看”的妙处。(4分)答:_(2)简要分析“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蕴含的情感。(4分)答:_【诗歌鉴赏】此词写羁旅愁情。上片中“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节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是哗哗大雨;江边水急,浪潮翻涌。词人冒雨寻春。“翻被梨花冷看”将梨花拟人化,梨花冷眼旁观词人雨中的狼狈,责怪词人不思故土,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苦恋。面对这冷眼与责怪,词人有口难言,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下片中“燕帘莺户,云窗雾阁”指歌伎舞女之所。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听得归鸦啼鸣。古时清明节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词人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随后恍然醒悟流浪之人羁旅天涯,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词人不禁感叹一枝杨柳“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上心头。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十分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令人拍案叫绝。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将梨花人格化,写它冷眼旁观词人雨中的狼狈,似乎责怪词人不思故土,却苦恋他乡山水花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心中的落寞之情。(2)词人归去的途中,随手折了一枝杨柳,可是把它插向谁家呢?表现出天涯游子无家可归(或“国破家亡”)的悲苦之情和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玉蝴蝶高观国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总难禁。尽将幽恨,分付孤斟。从今。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断梗无凭,岁华摇落又惊心。想莼汀、水云愁凝,闲蕙帐、猿鹤悲吟。信沉沉。故园归计,休更侵寻。(1)“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答:_(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诗歌鉴赏】词的上阕,写秋景秋情。“楚客”点明词人客居他乡的身份。“楚客悲残”,既写词人悲秋景的残败凋零,又写词人由此而引发的悲怆之情。“古台荒微月疏砧”,营造了一种肃杀、悲更强烈地表达出了勋业不就的悲凉。归隐山林的渴望。“可负烟林”,表明词人感觉个人功业无望,有了归隐山林的想法。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的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思归之情。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东城送客马上【宋】贺铸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渔童解唱沧浪曲,应笑尘埃马上郎。【注】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沧浪曲:沧浪歌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1)白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答:_(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_【诗歌鉴赏】白诗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诗人对友人行路的担忧答案:(1)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有”与“无”形成强烈对比,“有”是为了反衬“无”。这样写,将诗人的内心情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2)白诗既有对友人归京的担忧、欣羡之情,又有对自己得到君王重用的渴望、期待之情,还有对友人寄予的向君王传话的厚望。贺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欲归隐田园而不得的无奈、苦恼之情。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题杜子美书室赵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注】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浇淫:指不良风气。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1)从前两联看,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4分)答:_(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_解析:(1)要准确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懂前两联诗句的意思,然后从每一句的具体表述中概括出杜诗的答案:(1)思想纯正:杜诗和离骚诗经这些雅正高尚的作品一样,能压制不良风气,教化人心。艺术精美:杜诗如美玉珠贝,光彩照耀古今,足为典范。气魄宏大:天地虽大,也不能将杜诗笼罩其中,可见杜诗的气魄之宏大。表现力极强:连难以表现的鬼神也被杜诗描绘得无处遁形,可见杜诗描写万物穷形尽相。(2)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切同情。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对杜甫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的景仰之情。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第点答“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并恰当分析也可)2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浣溪沙朱敦儒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1)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_(2)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答:_答案:(1)词句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其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倚阑干”这一动作可见。(2)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词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乐景衬哀情:下片一、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肥皂制造工常识强化考核试卷含答案
- 半导体分立器件封装工岗前达标考核试卷含答案
- 工业供气工岗前安全宣教考核试卷含答案
- 卷板机操作工风险评估考核试卷含答案
- 量具制造工操作能力考核试卷含答案
- 机制地毯图案工8S考核试卷含答案
- 风筝工岗前基础常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水泥熟料煅烧工变革管理评优考核试卷含答案
- 大气环境监测员班组管理知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碳排放核算员岗位职业健康技术规程
- 灵山县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项目环评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城市排水系统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传热学课件教学课件
- 院感紫外线消毒培训课件
- 肿瘤中心质控汇报
- 2025年特种设备监管b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污水过滤系统维修方案(3篇)
- 学堂在线 生活英语进阶 章节测试答案
-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 《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技能大赛理论题库(540题)》
- 麦语言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