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doc_第1页
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doc_第2页
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doc_第3页
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doc_第4页
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中学生的学习札记(报告文学)应试教育如今让当学生的深感痛苦。作为一名面临高考的学生,作者在一同学的桌上发现这样一行字:“考试考试又考试,听到考试心就慌,红灯又要满天挂,回家如何见爹娘。”还有一位学生加了这样的旁注:“横眉冷对考试卷一片空白,手里紧握金刚钻双手发抖,分数分数奈若何你来试试,谁叫出题这般难该下地狱。”类似这样的打油诗还有很多,它们裸露在课桌上,不知道老师和家长看了这些打油诗会作何感想? 抨击应试教育的文章,本刊这些年已经发得很多了,却从未从学生的角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作为教育中的主角,对于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他们认同吗?他们快乐吗?他们的想法是否与大人们的想法一致?他们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 请静心感受一下来自这个群体的内心律动,仔细倾听一下这些被家长和老师寄予厚望的主角的呼声吧,他们那鲜为人知甚至与大人们截然相反的思想与情感,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一、审视考试 有一个自己曾经最要好的朋友告诉我,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个朋友在北京某重点中学念高二,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她成长的脚步愈发沉重,直至将近崩溃。她去看了几次心理医生,但都不奏效。去年春天,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她不得不辍学在家,开始了自学生涯。她在信中对我讲:她上初中时是年级成绩最好的,中考时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这所在别人看来遥不可及的学校。她说,上了高中才知道生活是那么的乏味,学习的紧张气氛使她透不过气来,她放弃的不仅是学业,也放弃了束缚她头脑的枷锁。 作为高二的学生,面对着一年后的高考,耳边激荡着隔壁同窗在考场上挥鞭策马的声音,我们无不心悸。在我的记忆里,高三的学生好像每天都在布置考场,每个教室只留25把桌椅,考试的时候摄像头全部开启。如此频繁的考试让高三的学生深感痛苦。我在一考生的桌上发现这样一行字:“考试考试又考试,听到考试心就慌,红灯又要满天挂,回家如何见爹娘。”还有一位学生加了这样的旁注:“横眉冷对考试卷一片空白,手里紧握金刚钻双手发抖,分数分数奈若何你来试试,谁叫出题这般难该下地狱。”类似这样的打油诗还有很多,它们裸露在课桌上,该给我们以警示了。 我不知道老师看了这些打油诗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采访了自己的班主任,她坦言,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学校和老师就能扭转这一现象的。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一个过程。有些地区反而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家长寄托于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考取重点高中,考取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是非常错误的。少年作家韩寒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对,如果这个社会上有全才,那么将是这个社会的一大幸事;如果没有,我们只好把全字下的“王”字拿掉。 据对部分在校高中生的调查,他们在初中,尤其是初三那年,课业负担突然加重,有十几门功课都要考试,加上中考的压力,学生们很少有没请过家教的。迫于社会及家长的压力,学校也难以适从,往往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左冲右突,进退两难,这就使学生们仍旧挣扎在“应试”苦海中。 北京某中学在中考测试体育时,一位女生当场昏倒,待她送到医院时,颅内大面积出血,虽然性命保住了,但却永远不会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工作。由于长时间的缺氧,她被医生诊断为脑死亡,即我们常说的“植物人”,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究其原因才知道,这个女孩在体育加试前超负荷学习,一天几乎只睡三个小时,体育测试前也是刚刚从一个学校上课赶过来,种种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我们不禁要问:学校里的老师难道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异常?孩子的父母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女儿的异常?她才15岁,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没等到绽放那一天就提前枯萎了。孩子的妈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女儿:孩子,还记得白洋淀的荷花吗?你说过,你要永远坚强健康地成长,夏天快要到了,湖里的荷花又要开了这样的文字让我们震撼,也让我们读懂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柔情。 这样的悲剧我们不希望看到,但却不断地从我们耳边传来。 2004年的一天,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学生在上学时间没有到校上课,而是让同学帮忙请假,谎称“身体不舒服”,他独自买来长绳子,挂在房梁上,还写了给父母的最后一封信,然后上吊自杀。信中写了许多关于他怎样反感老师,抱怨学习的压力过大以至实在承受不了等等。孩子的母亲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早已冰冷的身体,一下子晕了过去。在记者采访这位母亲时,她哭着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学习很好,每次都是班上的前三名,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心理问题,他怎么会感到压力太大?她反问记者。记者又问她:学习好的孩子心理就一定健康吗?这位母亲顿时无语,眼泪簌簌地落下,嘴里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仅仅从物质角度,母亲还是关心儿子的,她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享受别人没有的一切,但从精神上,儿子缺乏母亲的鼓励与安慰,长此以往,造成了儿子的性格孤僻,独来独往,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试想,如果母亲在出事前一天说些鼓励孩子的话;试想,如果学校给予学生的压力小一点,这个17岁的高中生也不会头也不回地走上绝路。这有他母亲的责任,也有社会潜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htm在学生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好像老师除会考试以外,其他的什么也不会干,难道分数就能衡量一个人吗?分数只能代表一个人的成绩好坏,决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人品。我的同桌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自习课上,甲同学正在专心做习题,后桌乙同学用笔捅了捅甲同学的背,挺疼。甲同学转回脸没好气地说:“别烦我,我正在做习题呢!”后桌用手掩着嘴神秘地说:“你知不知道,你本周的量化分已经是负二分了。”甲同学忙问:“为什么?”后桌说:“有人打小报告,说你上课老说话。”甲同学愤愤地说:“谁这么缺德,诬陷我。别让我查出来,查出来我跟他没完!”话刚说完,甲同学的头上挨了不轻不重的一巴掌。他更加愤怒,抬头一看,老师正怒目而视。老师说:“有人说你上课老说话,我还不信。今天逮个正着,看你还有什么话说!扣一分!”甲同学一听又扣掉一分,气不打一处来,指了指后桌的乙同学道:“她也说话了,凭什么只扣我的分?”老师道:“噢,人家说话,你就也说话。人家考一百分,你怎么不也考一百分?”甲同学立即就蔫了。 我从没有把这个故事当成笑话,有时候读起来甚至会觉得特别可悲,这正是一个拿分数来衡量学生好坏的一个典型事例。我真不明白,故事中的量化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是只是要走形式,进入一个处处都夹有分数的时代?我们现在是倒退了还是进步了?我同学的弟弟,那个孩子才刚刚上初一,每天都有将近七门的功课要做。小小年纪,天天背着约有10斤重的书包,从家到学校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匆匆吃过早饭,由爸爸或妈妈轮流陪着去挤公共汽车。他现在已经戴上了700多度的眼镜,背也成了“罗锅”。他眼泪汪汪地告诉我:”如果有一天让我去当农民该多好啊,再也不用上学,再也不用考试了,我现在每天这样实在是太痛苦了。上次体检医生说我营养不良,我现在是班上个子最矮的,我是个男孩子啊!“ 他的话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一个初一的孩子的心居然有这么重,是谁剥夺了他的童年?是谁让他失去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在这个男孩子询问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还有我们现在的高三学生,为什么? 在2005年的高招体检结束之际,有报告显示,北京高三学生中竟有两成身高达不到标准线,这和考生长期睡眠不足、不按时睡觉、精神紧张、缺乏体育锻炼有密切的关系。而近视、超重考生继续增加,依然是高考考生健康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体检中,男生身高低于1.70米,女生低于1.60米的总共占23.33%。据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调查统计,在18岁年龄段,身高不足的男生占17.71%。今年与2000年相比,身高不足的高中生有所增加。 体检中心专家介绍,影响学生身高的因素主要有:性成熟早晚、营养、睡眠、遗传,体育锻炼以及精神因素等。青少年阶段,对体格生长起促进作用的是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等,其分泌量在夜间明显超过白天,而学生长期睡眠不足、不定时,导致分泌量减少,所以,高中生睡眠不足以及不能按时睡觉都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高三学生面临严峻的升学形势,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这也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发育。”专家说,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轻者影响身体发育,严重的会导致各种疾病。 面对这些可怕的数字,我们又能说什么?其实真正能体味这一年高三生活的,只有我们学生。有的老师在高二下半学期期末考试后对我们说:“高三这一年你们要挺住啊,谁也不许掉队,要用汗水与泪水去铺平前方的道路。”学生们听了,真有种要上战场的感觉,从那天开始,我再也找不到同学脸上的笑了。 考试还是要考的,我们的日子也得继续下去。可我的心中至今还存着这样的一个疑问:熬过高三这段苦难的日子后,迎接我们的又是什么?都是鲜花吗?可能有泪水中夹杂的几许微笑吧! 没有人算过,从小学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多少次考试,也不会有人去算,因为这实在是个天文数字。学生中间有这样的口头禅:上了高中后,考试天天有,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我们不禁揉揉酸涩的眼睛,然后问上一句:这样考有用吗?来点创意好不好?现在的期末考试凡是全区统一考试的,老师不说是全区统考,只说全区统练,这个“练”字的涵义又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一句俗语来说换汤不换药!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2.htm二、听话的“好“孩子 在传统观念上,我们似乎都认同听话必然是“好”孩子,这也是长期应试教育下导致的结果。 在一些学校中,我们不难发现门后贴着一张张细则,“迟到扣一分,无故做小动作扣一分,未戴红领巾扣一分,室内不清洁每人扣一分,不向老师问好扣一分”庞大的细密的行为规范体系像一个无形的网罩为学生的言行设置不可超越的边界,学生稍不留神,他个人或班上就会因此扣分。所以曾经有位老师戏言,我们的学生整日在为分“奔波”,这个“分”的涵义非常宽泛,指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分数。可见在有规章制度的实践中,纪律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主要目的,它不再是教学的保障措施,而成为教育内容本身。在纪律这把具有不可挑战性的大剪刀下,学生的任何违规都会受到无情的剪裁。有的学校听、说、读、写、站、坐的姿势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规定之外的姿势都要受到批评。据报道,有的学生上课被蚊子叮咬了,也不敢挠痒痒;还有更甚的是一个小学生上课时想上厕所因不敢请假而尿湿了裤子,老师向他提问时,他站起来时裤子还是潮湿的,老师看到凳子上的水,究其原因时,孩子才支支吾吾地告诉老师“水撒了”,瞒过了老师“锐利”的眼睛。在制度的强大力量面前,不是老师没有人情味,而是纪律的严肃性、权威性,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了盲从的认同和深深的畏惧心理,以致连正常的要求都不敢提。在这种缺乏人道的纪律中,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人格遭扭曲,学生达到齐刷刷的要求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式,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我们应该警醒! 我弟弟的班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这个孩子学习很差,他在一次周记中写过一件小事,但让班主任把周记给退了回来。这个学生的确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但奇怪的是,老师并不喜欢,反而极其讨厌这个孩子。 他写道: 唉,差生,差生。成绩差了,就左也差,右也是差,怎么都是差。做这样的学生真是太辛苦了。因此,我下定决心把成绩搞上去,所有科目中我英语是最差的,英语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为我费心最多,所以英语课上他一般都是让我陪他站在讲台上听课。情况一般是这样的,英语老师随铃声跨进教室,打开课本,或让我背上上一节课学过的课文,或让我背单词,总之让我背什么,我都是背不上来的,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上讲台陪他,然后英语老师才正式上课。有时候我不好意思这么麻烦英语老师,就在铃声响之前主动走到讲台去,这时候英语老师一般都会夸我一句:“还挺自觉的呀!” 为了感谢英语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决定从英语抓起。于是今天晚上熬了半宿把下午学过的课文,单词等死记硬背了下来。 第二天英语课,英语老师又习惯地让我起来背课文,我胸有成竹,一改往日站起来畏畏缩缩的样子,大大方方,声音洪亮地背完了课文。英语老师头往后仰了仰,扶着眼镜,瞪着眼珠,很是吃了一惊。他又让我背单词,我又背了下来。英语老师就有点忿然,铁青着脸:“我让预习这节课要学的课文,你预习了没有?把课文给我读一遍。”我说:“老师,你什么时候让预习过呀?”英语老师的脸就更青了,厉声道:“提前预习是作为一个学生的常识。还用老师每天都说吗?读!”于是我就乖乖地读。读到一个新单词的时候,顿住了,于是英语老师的脸立即舒缓了下来。心满意足地说:“这就对了。不要妄图逃脱什么。上来吧!”于是我就又走上讲台,继续陪英语老师,当“陪读生”。 看完他的周记,我弟弟说,他的这个同学是太傻了,明明知道班主任就是这位英语老师,还写这样的周记交上去,不是去“送死”吗?再者说,那天英语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敢顶嘴,跟老师说这些都是事实啊,他只是把实话写出来了,真正地做到了“听话”啊!可老师却说,你那么差,“听话”这个词永远也用不到他这样的学生身上,别抱什么希望了,乖乖地受罚吧! 且不说老师与学生的做法孰是孰非,单单这件事而言,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听话”这个词产生怀疑了呢?词典上明确解释了听话:听从长辈或领导的话。而听从的意思是:依照别人的意思行动。看到这样的注释,我们又会想到些什么?“依照别人的意思行动”,就是别人说什么,我们做什么。要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怎么能多姿多彩,我们学生的思维该会多么狭隘啊? 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在每一位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创造性的“思想的火花,它能熊熊燃烧起来”。而在一些人身上,这种火花却是奄奄一息,就要熄灭了。也许一位老师的关怀会转变某个学生的“听话”,但没有一种方法会改变孩子说真话的习惯。 三、我们VS家长我们VS老师 “妈,您怎么能这样!”“我怎么了,还不都是因为你!你知道我为了给你报上这个学习班排了多长时间的队吗?你怎么不知道心疼人!”“您给我报这个学习班跟我商量了吗?这毕竟是关系到我的事啊!哪能不跟我商量就去直接报名呢!”“你爱去不去,反正你明年考大学,上不上是你自己的事儿,能不能考上也是你自己的事儿,到时候没考上别后悔啊!”“妈”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3.htm这是我同学与她妈妈为了一个学习班报名的事而发生的争吵。那个同学含着泪对我说,不知道为什么,一上高中,妈妈好像不是原来的那个妈妈了,家里不再有民主,而对她实行的是“专政”。“我真是有些不解,母亲忙活了半天,就是为了让我拿到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为什么那张纸就那么重要?为了它,母亲竟可以放弃女儿的健康!”这是何等的荒唐! 在2005年3月中下旬,北京市的中小学经历了全面停止补课的风波。这个原本为了给学生减负的禁令,却引起了一些高三学生、家长、老师的焦虑:再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不增加学习时间怎么行? 由于学校停止了补课,我的一些师哥师姐中有不少人四处打听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校外辅导班中,巨人学校高中类辅导班的价格为84课时共1680元(含每课时20元);精华教育机构的是1550元(上课14周,每周六个半小时)。而且,课程的安排进度与当时师哥师姐所学的也不一样。于是,这些同学便想到了请家教。按照家教网上的介绍,大学生做家教一般每小时30至40元,价钱还可以接受,但是现在高三学生很少请大学生来做家教,因为怕效果不好。请高三老师担任家教,普通中学的老师起码也要每课时150至200元,如果是重点中学的毕业班老师,价钱还要高。而且还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家教,很可能是一个老师同时教3名以上的学生。即使是这样的价钱,当时也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了。因为,当时距离高考只有两个多月了。 我询问了一位同学的姐姐,她说:“其实心里很矛盾,虽说周末不补课可以睡懒觉了,但是马上就要高考了,心里还是没底。”于是,那些面临高考的学生们就这样在自我煎熬中度过了周末。甚至有的家长说:“现在的教育像剧场散场一样,顺着走都可能被踩倒,谁还敢逆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课禁令慢慢松动。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顾问孙东东看来,学生、家长、学校关于补课的态度都是正常的。教育行政部门下令不准补课,也是为了给学生“减负”,是好意。家长和学生主动要求恢复补课,是想在高考中胜出。 但是,孙东东认为高考的指挥棒一定要“指挥得好”,他本人就曾提出过“糖水”理论,即增强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糖水”中糖和水相互溶在一起不可分割)。但是遭到了中学教师的反对,其理由是:“我们到哪里找能教糖水的老师?” “大多数学生都补课是不正常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认为,就算补课,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好大学,“减负”、补课和高考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很难解决的矛盾。 一个从“禁止补课”到“同意适当补课”的通知的变化,我们似乎从中看到了高考所起的若隐若现的作用。 当高考还是唯一的“指挥棒”时,当应试还是一道“独木桥”时,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我们能做的,只是先疲于应付分数,素质教育也只能暂时是一种奢望(当然表面上大家都会说自己绝非在搞应试教育)。要想把二者关系处理好,仅靠学校和老师是不行的,只有教育体制、管理目标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都相应发生变化,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走到台前。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与父母发生矛盾,但大部分的祸因都是由于考试引起的。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在判卷、学校总结成绩之后,令多数学生“恐慌”的家长会就要开始了。我在自己的班里作了一个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家长会存在抵触情绪,只要爸妈去开家长会,孩子就会忐忑不安地在家里等待,猜测老师会和爸妈说什么。但通常情况下,爸妈回来后,脸色“多云转晴”的时候偏多。 据了解,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 据北京市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副校长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老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老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同学,第二天老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同学。 是学校的老师出了问题,不懂得鼓励孩子?还是我们挚爱的父亲母亲出了问题,难道是他们心中怀着“棍棒之下出英才”的可怜想法?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4.htm我弟弟的同学小文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是中下游,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当妈妈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她还是心里很不踏实,连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都看不下去,她总是担心老师又向妈妈说了什么意想不到的话让妈妈不高兴,回家难免挨妈妈一顿骂。 事情果真像小文预料的那样,妈妈对她的进步只表扬了两句,而后又开始数落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课堂纪律问题,而且态度照旧极为恶劣。小文无奈地对我说,我真的已经努力了,但家长会没有让我得到应有的表扬,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批评,我真不知道开家长会有什么好,只能让我们更痛苦。而老师和家长则不理解这种痛苦的滋味,老师和家长的每次见面会加重我的心理负担,已经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解开的一道谜。 这是一个13岁女孩子说的话。她的话应该让诸位老师家长深思。 我们也愿意和家长沟通,但往往是“沟通”不到一半,战争就爆发了。我们不希望看到那样的事发生。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问题始终是存在的。代沟问题是不能消灭的,但我们毕竟彼此都能正视这个问题。 直到现在,家长会仍是多数学生最难过的日子之一,除了在痛苦和恐惧中等家长回来,其他的什么事也做不了。家长回来后,要是脸色阴沉,还免不了一顿臭骂或暴打,所以有的孩子把自己形容成耶稣,将家长会形容为“受难日”。在我们眼里,家长会就是为家长和老师交换情报准备的,他们在家长会上从对方那儿猎取彼此所需的情报,以便更好地对付我们。那么,我们自然会把老师们和家长们看成正在“接头”的谍报人员。有些网站报道说,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会把成绩不好或调皮的学生留下来,狠批一顿,使得这部分家长很怕去开家长会。一位家长这样说过:“我小时候就经常被老师和父母骂,谁想今天会因为儿子挨老师的骂,在低着头挨骂的时候,真有点儿重返童年的感觉。”于是,老师又神奇地变成了一位风云人物,从过去到现在,大家在小的时候似乎都怕开家长会,更害怕看见老师的眼睛。 诚然,开过家长会后,家长与我们的沟通也是极为重要的。我的同学说,她不知道在妈妈心中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女儿,周六的时间和同学出去看场电影怎么了?难道自己的生活只剩下考试?同学坦言,她有过自杀的想法。 与其他家长相比,我的父亲母亲在课余生活上给予了我极大的自由,因为他们知道,女儿长大了,理所当然应该学会分配自己的时间,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应由自己掌握。至于家长会,他们也是帮我分析不足的原因,而不是拳打加脚踢。其实,我们更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因为无论怎么说,我们还是家长眼中的孩子。实施“暴行”只会伤害我们,而对于教育我们则起不到任何作用。 2001年,某报开展了师生关系大调查,在回答调查问卷针对学生、老师、家长共同设置的“您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为什么?”“怎样的师生关系你认为是比较满意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等问题时,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的看法为: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2%,拒绝回答的占13%。 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同学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学生要对老师尊重,有困难能向老师诉说;对老师不要有恐惧感;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融洽,无隔膜,坦诚相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等。 老师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 家长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上课时应该是老师,课余时像是朋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心中最信任的是老师,有心里话也愿意跟老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 人都是有缺点的,在心理学中,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可爱的。老师如此,同样的,学生也如此。 我们坦诚地把自己的心呈现给老师与家长,希望回报我们的,也是一颗颗真诚,充满情谊的心。 四、创新精神 1994年举办了一次“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参赛的有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共有20所学校的13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的结果却令人心寒,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的孩子连边都没沾上,最后仅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大赛的评委这样评价中国孩子:“他们都是好孩子,在学校里我相信也会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们的思维过于僵化,缺少创新思维的能力,形式很单一,他们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会是我们未来的产品,如果真是那样的产品,我们将会倒退10年。”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5.htm我们不禁要问,在人家闪耀着大胆,构思独特光芒的作品前,擅长于考试,经常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拿金奖的中国孩子怎么了?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他们的作品那样缺乏创造性,这怎不使国人汗颜?我们应该警醒! 记得一位杂文家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短文,就是对这段论述的精辟注脚:“我生来听话,父亲揍我的小屁股,不许我哭,我就一点也不哭;老师叫我站到教室门口,我就乖乖地在门口站了半天,我生来听话,老师不叫我进去,我决不进去;走上社会,我是个小职员,科长说,你一天怎么要撒三次尿,我就赶紧把尿缩到一泡半我生来听话,领导说来,就来,领导说向左转就向左转,领导说你下岗吧,他话音未落,我就拔脚往家走,谁叫我生来听话嘛!”这段略带幽默的文字,正好讽刺了我们学生循规蹈矩的一贯作风,而究其根源应在我们教育的本身,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教育是直面学生的生命,通过学生的生命,为了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学生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被视为生命个体,教育的目的即促进生命的整体发展并且保证生命不断超越。学校应该遵循学生的生命轨道,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引导生命的创造力不断迸发出新的火花。当教育和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生命能量得到激发时,学校的生命力就会焕发出来,学校最本质的内涵才会被学生们所接受,我们社会也会拥有一批富有创作力的学生,随之经济也会稳固发展。当然,学生的潜能是不尽相同的,要承认差异,使这些迥异的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利用。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以“蜡烛”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到家后就动笔写了起来:“我一点儿也不喜欢蜡烛,它一燃烧就消失了”妈妈看了孩子的开篇,说:“不行,不行,跑题了!”孩子不解。妈妈说,蜡烛的精神是平凡朴实,默默奉献,你可以把它比作学校的老师,最好是教你的班主任。”站在一旁的爸爸走过来还建议,文章的结尾最好写成:我长大后,要学习蜡烛的精神,更要学习老师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一名平凡的劳动者。这个学生只好拿起橡皮擦掉开头重写。 第二天,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老师大张旗鼓地表扬了这个学生的作文立意深刻,大胆联想。 问题很明显出现在这个学生家长身上,学生的爸爸妈妈竟能几十年一贯制,竟能和孩子用一个头脑来思考,而且还不以为然,反而大肆宣传,这样的做法太可笑了。真让人怀疑,我们是不是还处在一个属于“八股”的时代里? 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是难上加难,但是想要扼杀,似乎是任何一位老师和家长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 如果要寻根究底,这种破坏创新精神的“扣题式”文章的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是应试教育中决定一切的分数。 对于这些,我们真的很无奈。 五、教材背后 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拿来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让我阅读,我读后感受颇深。 从下面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我们应该从中可以引起一些思考。 燕子飞回来了(大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 春天到了,小燕子跟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 飞呀,飞呀,它们飞过大海。小燕子往下一看,奇怪地问:“妈妈,海面上哪来那么多铁塔?”妈妈笑着说:“孩子,那是井架,工人叔叔在开采海底的石油呢” 飞呀,飞呀,它们飞过田野,飞到去年住过的地方。小燕子奇怪地问:“妈妈,哪来这么多新房子?”妈妈笑着说:“孩子,农民过上好日子啦!你看,那写字的孩子不是京生吗?” 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妈妈说:“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大啊!” 再来看另一篇课文: 春天来了(台湾小学国语第二册) 花园里,草绿了,花开了。妈妈说:“春天来了。” 弟弟问妈妈:“春天是谁?他是坐车来的,还是走路来的?” 妈妈笑着说:“花开了,草绿了,天气暖和了,就是春天来了。” 我的语文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有时会感到悲哀,应试教育不仅是这个社会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孩子们被束缚了思想,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生命中最本质、最善良,最纯真的美。在仍是应试教育“横遍天下”的今天,她时时会不知该如何将语文课本呈现给她的学生,每当送走一批毕业生,她都会想像着下一批学生要遭受什么样的折磨。 我的同班同学这样描述我们的教科书:教科书是常常煞有介事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却又不得不读、不背的东西;不给人以美感,却让人强行接受的冷血动物。让你看护又不得将其翻烂的东西。教科书是楼梯,一层层踩踏实,才能得来“会当凌绝顶”,是表面上说“我们应该”可骨子里却说“你们应该”的家伙;是即使有错,你也必须服从,否则你是“不是也是”的唯我独尊型的人物;教科书是很多学生最不爱读却又读得最多的书,教科书是最畅销最不受欢迎的书,不得不读,可没准儿最终读了也是白读;教科书被认为最有价值,可一旦毕业被烧掉、撕掉、卖掉的可怜的家伙;教科书是连注释也要学生把玩研究吃透的东西。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6.htm以上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社会的应试教育者应该警醒! 现在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奥数热”,在我同学弟弟的家里,三年级的学生桌子上摆满了很高的一摞奥数辅导书和练习册,甚是吓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国际数学大师,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说。 奥数似乎在学生中间成了最伟大的事情。尽管现在看起来数学学习很热,但是大家是带着目的去学数学,拿奖牌,更甚的是,有的学校居然说如果在奥数的竞赛中拿上一等奖或二等奖,学校就破格录取,免试。其实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欣赏数学,是为了学好数学而学数学的。 出奥数题目的人可能不是一流的数学家,因为第一流的数学家很少参与这样的事情。既然如此,奥数比赛本身水平的高低就是有问题的。参加奥数比赛得奖,对学生来说,只是表明他有能力解决非一流数学家的问题。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最后几年是在南开大学度过的。当陈先生在校园内散步时,经常被一些中学生慕名拦截。当他们拿着奥数题向先生请教时,陈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做。 我的一位好友这样讽刺一道数学题,题中说:有一个放水管要48小时把水池灌满,有一个排水管要46小时把水全部放出。问放水管与排水管同时开放,什么时候能把水池灌满水?我的好友毫不顾忌地指责这位出题人,说国家现在这么缺水,要用水就开放放水管,干吗要排水管放水管一起开啊?要么是出题的人是傻子;要么就是出题人不懂得节约用水。仔细想想,好友说得也颇有几分道理。 曾经有一家媒体报道了一条惊人的新闻,有一位中学教师调查了班上50名学生,不知道蔬菜种在地里的占50%,不知道菜油来源于油菜的占75%,不知道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道棉花可做衣服的占45%。这一串惊人的数字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学生连这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只知道整日与电脑、电视机、游戏机为伴,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这种“远离”是可怕的,也是在长期应试教育下必然引起的结果。 六、失去自由的我们 有人说,21世纪的学生是没有自由的,我赞同这个观点。我们为什么会失去自由?难道是经济、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吗?我们当然不否定以上提到的几种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当今的教育中,没有把学生放在首位,没有真正实行“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学生们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徘徊于知识型教育模式之中。学生作业、考试负担过重,中国的教育成了考试地狱。 几年前,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这个男孩的父亲是一个商人,非常富有,男孩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的父亲找到了最好的小学,他赞助了学校十万元,男孩破例免试入学。由于学校是寄宿学校,男孩每周只能回一次家,每到周末,无论工作多忙,这位大款父亲总是开着轿车到学校接儿子,看着周围同学羡慕的目光,儿子骄傲极了,强烈的虚荣心也慢慢地在男孩的心底滋生。于是,父亲成了儿子的“守护神”,成了儿子唯一可以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人。男孩花钱很大方,有时候请同学吃饭要花去上千元,可他自己不在乎,他爸爸也不在乎,只要儿子过得好,他心安理得。上了高中,男孩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竞争,明白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他开始用功学习。但男孩的功课差得太多,他渐渐地落在了年级的最后几名,孩子的爸爸开始给儿子请家教,可儿子的努力没有起到明显效果。在上高一的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男孩五科不及格,排在了最后。他失望了,沮丧了,厌倦了,对于老师的鼓励,他嗤鼻一笑。男孩知道,父亲给予他的太多,他自己无以报答,面对父亲日渐消瘦的脸,男孩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在公布分数的当天晚上,待父亲熟睡后,男孩写了给父亲的一封信后,跳楼结束了自己年仅16岁的生命。 我不知道自己在看过这样的报道后该说些什么。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家长的压力,造成了孩子莫名的恐惧感。我没有完全记住男孩写给他父亲的信,隐约有这样的文字:爸爸,你可以用钱买了我的小学,我的初中,我的高中,甚至是我的大学,但你永远用钱买不了我的心啊,你只知道给我钱,拼命地逼我学习,我的内心有多重多重,你知道吗? 我能想像男孩父亲看过信后的心理,那一定是悔恨不已,痛不欲生。他如果对儿子温存一些,少一点过高的期望值,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7.htm我曾经作过这样一个调查,在小学里,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占98%以上,到了初中,能够做到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占45%,而到了高中,这个比例骤减到了5%!这不能不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强了,自信心却一点一点削减了,而原来课堂上老师温存的笑容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以及一声声责备。我们的内心受到极大的挫伤,自由受到了限制,回答的问题也被老师换成了统一的模式每天,同学们重复着单一的生活,似乎去年或者几年前的某一天和今天完全一样。 在高二的课堂上,我不难发现这样的景象:上课了,老师夹着书本走进教室,他讲什么,同学们记什么,他要提问,同学便会都埋下头,使劲儿地写些什么。老师见没人理自己,苦笑地回答了自己刚才提向全班的问题,然后说一句:“我又当济公了,自问自答!”全班哄笑。下课铃响了,老师走出教室,同学们趴在桌上,成半睡眠状态。 显然地,这是一个毫无生气,却又司空见惯的课堂!在美国,他们的老师同样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而他们的课堂却是充满欢声笑语,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探索一个新大陆。有一个学生说,我对数学没兴趣,可他们硬逼着我学,我考不好,家长说我,老师说我,我下次怎么能考好?培养学生的能力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自由,就等于给了我们最大的空间,给了我们说话的权利。 七、排名:学生的痛处 “学生考试理所当然要排名次!”一位老师如是说。当今的学生很多都处于被动学习中,而这种被动直接导致了考试的失误,而考试后的排名更是让许多孩子无所适从。 我曾经在一家网站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文字虽有些平淡,但却丝丝入扣,把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 这是一封女儿给父亲的信(摘录): 你把每一份试卷的分数与最高分的差距,满分的差距当作衡量我学习的标尺,分数高你就四处宣扬,分数低你就不给我好脸色看。家长会开过了,黑板上高高的第一又让你笑了。你一回家又忙碌起来,订计划,写总结,你做了一张大表,密密麻麻的格子,上面是我的分数与名字,后面的是2、3、4,5空着,那是你一次次的笑脸与巴掌。你开始搬一张凳子坐在我旁边,监督我的每一样作业我很害怕,爸爸,我不可能是永远的第一名,高分,那重重的格子后面是我重重的眼泪! 这篇文章的后面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悲剧,让我们无不落泪,为之惋惜。 在2000年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指出,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教育中存在着压制生命,束缚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事例不在少数。 1996年6月,河北省鸡泽县一小学五年级男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服农药自杀。 1998年3月,辽宁省铁法市一高二女生因学习成绩下降跳楼自杀。 1999年6月,湖北省鄂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外语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而跳楼自杀。 2000年2月,云南昆明市一初二男生因上学期成绩未进入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2000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一初三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从21层楼上跳下。 在网上的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批判当今的教育,而是用“血”的事实来警示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渐渐凸现出来。 卫生部2002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风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的排名问题导致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我初中的一位同学因为排名问题和自己的班主任在高二时大吵了一架。原因是班主任带着手提电脑把全班同学的排名在教室的大屏幕上放了出来,恰巧我的同学那次没考好,看到班主任如此过分的做法,好友站出来指出了班主任的不妥之处。可班主任非但没听,还说她不懂得尊重老师,敢顶撞老师,硬是把她拉到了教务处。事情公开后,我的好友没有得到处分,倒是那位班主任自动辞了职,因为当时那个学校的校长找班主任谈过话后,送给那个年轻老师的只有四个字:违反师德。那个老师悻悻离去。至今,在我好友的学校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文章来自:全刊杂志赏析网() 原文地址:/article/dca11d36-1967-423a-a445-36edfc6600d2_8.htm我的好友是幸运的,因为她碰上了开明的校长。而在当今的很多学校中,仍流传着这样或那样的“排名”热。有同学戏言:排名干什么?干吗要把每个学生都编上号啊!这样多不好。 种种事实都说明,学生群体的光环虽然耀眼,却像玻璃鞋,脆弱易碎。 我同学的一个邻居,几年前高考落榜了,但她没有灰心,仍每年都在复读班里学习。虽然她很悲伤,可是依然微笑着迎接每一天,这让她的父母多少感到一丝安慰。复读班里每一次考试都会大排名,排名结果会贴到大厅内。每次贴榜的时候,那个女孩是到得最早,但却走得最晚的一个。2002年的那个夏天,当她再一次落榜时,她放弃了复读,独自一人跑到学校最高的教学楼的楼顶上,俯瞰着脚下这个可怜的世界,然后完成了一次优美的滑翔。她曾说过,如果有来生,她最想做的就是一条小鱼,在清澈透底的湖水里,体验那种自在遨游的感觉。 那个难忘的夏天我依然记得,只是对于那件事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曾经有一位美国好友告诉我,你们中国学生生活得太沉重了,只是在活着,而不是在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署名文章认为:应试与功利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不懂个性,上学就是去服规矩。这样的孩子十分冷漠。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像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到狗熊身上,名牌大学学生烹调小狗都说明了这一点。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升学和就业无不面临一次一次的考试,而考试又无不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考试后的排名呢,则成了所有原因的终结点。当接连不断的高中生自杀似乎已不再是新闻的时候,今天,某个考场里那个空荡荡的座位,是否能够再次震撼我们的心灵?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这个论调在提出的当时曾经被人斥为过于悲观。但在现实中,心理压力尤其是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醒目地被提上了社会热点的高度。 新浪的一位网友忧伤地说:“那些自杀的我们的同龄人,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或许会感到很惊讶,但是联想到自己也就很正常了,或许明天的我们就是下一个他们了作为高中生,我真的好希望你们(家长与老师)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负担,太多的不过,我们自己也说不清希望什么或许,那一步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人的一生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想那是我们已经做完或者没法做完的事情的最美好的结局,或许明天的你们见到的已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请不要惊奇,也不要惋惜,这或许就是最美的结局,最美的结局” 这位学生显然是正处于彷徨之中。我们也是同龄人,真的不希望看到有这样的文章,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字字如血。 面对这一桩一桩的事实,我们已经感到触目惊心了。 八、“差生”的涵义 “差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看作是不好的词,其实不然,把“差生”一词用在学习不好的同学身上不科学。什么叫“差”?他学习不好,但乐于助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能说他“差”吗?他成绩不好,但画画得特棒,或某一单项特好,能说他“差”吗?不要轻易说别人“差”,也不要轻易往自己头上戴这顶帽子,这些同学并不差,只是某些地方不如别人罢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自己原来的朋友中有一两个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但他们热情奔放,话语中充满了幽默与智慧。我上初三时的班主任给我们班的“差生”写了这样一封信,那是一封非常感人的信,道出了一个老师的肺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