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七月二日至十九日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敬词周恩来和矛盾分别作报告。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个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及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3、伤痕文学(名词解释):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不久,文汇报在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4、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指的是一些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等率先突破了一般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1979年2月人民文学第二期发表茹志鹃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史灾难有了明显的深入。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1981年间形成一股反思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对建国以来,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左的思潮的揭示和描写。 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是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对官僚作风的批判。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文化心理和国民性进行批判。5、先锋小说(名词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等。6、归来诗人:1980年,艾青发表了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诗歌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这一时期老诗人复出的现象,而且成为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的作家也被称为归来诗人。“归来诗人”构成有:a.50年代反右运动中右派诗人;b.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c.因政治原因而在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7、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8、“第四种剧本”:(名词解释)剧作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指的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叫了,海默的洞萧横吹等。 两大突破: a.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 b.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9、随想录:是由作家巴金结集于1986年9月。是一部能够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价值超出了本身和文学本身;是巴金留给后人的遗嘱;是对文革的理性反思和内心追问。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10、老舍茶馆(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1957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该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至今仍是戏剧教学典范。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当时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还使用了“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侧面透露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11、“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出现于1986-1987年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代表作家:方方风景落日;刘震云异地鸡毛官司人;刘恒教育诗力气;池莉太阳出世简答1、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 1. 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2. 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3.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特 点:1. 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2. 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3.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2、三大散文家创作特点(简答)一、杨朔(1)以诗为文,追求诗意,提出“诗化散文”概念。诗化追求:巧于造境,努力营造诗歌氛围。将诗的表现手法用与散文创作,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在文字的选择上精于炼字,讲究文字的锤炼。(2)讲究构思,严于剪裁布局,玲珑精巧是杨朔散文结构艺术的重要技巧。(3)以小见大的托物言志手法。二、刘白羽a善于写重大题材,并进行哲理思考。b纵贯性思考常多于横断面的剖析,热情的想象多于平静的观察;在作品中表现为汪洋恣肆,具有一种不拘法度、潇洒自如的豪放感,充溢着革命的激情。c语言壮美绚丽,灿烂多姿。三、秦牧1、题材广阔,写法多样。2、在重视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是秦牧散文的又一重要特色。3、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4、擅长在关键之处精练而有力地抒发感情。 3、对伤痕小说的评价(1)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2)由于情绪的激烈以及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砺,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3)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伤痕小说的意义(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4、先锋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简答)(1)价值观念的先锋性 a、先锋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拒绝提供任何价值判断,使作品成为一个价值虚无的世界。文本结构的空缺、重复以及叙事时间的变化不定也意味着世界的混乱、无序和不可知 。b、传统文学总是力图引导读者相信他们所描述的历史是真实的。先锋文学则认为任何历史不是被遮蔽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和挑战。(2)文学观念的先锋性 a、远离政治话语,对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进行全面颠覆,使文学从原先的意识形态负载中脱离出来。b、改写文学反映论的传统,执着于个人化的艺术感觉,认为写作时一种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作家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充分发挥。(3)叙事风格的先锋性 a、叙事结构。文本结构从封闭完整向开放的叙事转变:用偶然性甚至宿命论来打断叙事结构的因果链条;用文本的空缺或重复,使叙事线索复杂化,造成叙事的迷宫或圈套;用戏拟抽取先前文本中的关键性因素,达到戏弄、嘲笑的目的。b、叙事视角与叙述者。抛弃全知视角的无所不能,大量运用限制视角;不明身份的叙述者在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自由穿行,混淆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分野;运用“元叙述”的方式解构文学“真实性”的神话。c、叙事时间。频繁调动时间因素参与叙事,大量运用预叙和重复叙述的实验,使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位,让故事在不同的时空组合中产生意义的延宕。d、叙事语言。 用近乎零度情感的语言展示生活“原生态”;用梦幻、夸张、隐喻等手法使叙事语言呈现出错乱、无序和碎片化的特征,毫无节制的话语欲望形成语言狂欢的奇景。5、朦胧诗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美学追求、艺术特征原因:a.动乱岁月中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复杂现实,给一代青年人造成迷惘、痛苦、怀疑和信仰危机,但也形成他们积极思索,反对盲从迷信、勇于反叛的时代精神。这一切交织并存曲折地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中,形成诗歌思想内容的“朦胧性”。 b.这代青年诗人经历史磨难,对假、大、空的文学作品极为反感,对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也不再相信,对以往诗歌中过于直露、成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更带有自觉的抵制,于是企图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做出新探索。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打破了长期的封闭与禁锢,闭锁狭隘的文化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外国文学中的现代派艺术在青年人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一些表现手法和技巧被借鉴或移植美学追求:a.艺术观: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 b.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矛盾和悖论。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和“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 c.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的融合: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却是以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这些意象令人震惊,表达了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经验。艺术特征:a.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关照生活,创造出富有新的美学气息的诗境。 b.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并将象征、暗示、同感、联想等交织并用,在朦胧的艺术氛围中透露出含蓄的情感倾向和凝重的思辨力量。6、80年代戏剧特征:1.艺术观念上摆脱了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从“人”的观念和文化角度观察和表现人与生活,写出人的丰富复杂性2.创作上,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张扬,突破写实时空、现实主义陈规、大胆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建构一种综合艺术体系3.共同的审美特征: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7、“新写实”小说主要内容(简答题):1.大多关注社会中卑微小人物的卑琐人生,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2.在对芸芸众生庸常生活的描写中常常突出其中执著的生命状态,或在平凡的婚恋生活中感受与体验生命的存在,或在变通的人生历程中突出生命的顽强与挣扎。3在对家长里短的世俗生活叙写中努力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新写实”小说艺术特色(简答题):1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叙事结构的特点: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 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新生代小说的基本内容(简答题):1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大都高举起欲望的旗帜,在对欲望的张扬与描述中突出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生活形态与人生观念。2新生代作家们常常以自身的生活与心态为模本,他们的创作常常细致地描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心理心态。3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开放,竞争也日益剧烈,人们要在现代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努力去奋斗,新生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努力描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4与八十年代作家的创作相比,新生代作家的创作更加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色彩。新生代小说的艺术特征(简答题):1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2.书写个人的自我感受与体验。3关注世俗生活的本色叙事方式。4对于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1、柳青: 创业史创业史:作者是柳青,于1954年动笔,小说落笔于1929年,于1960年6月出版,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作品“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受到了人们的肯定。(1) 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2) “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3) 过于理想化书:创业史在探索农民历史命运和生后道路的同时,还描写了合作化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试图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的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人物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6、简论梁三老汉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是一位善良、勤劳、耿直而又自私、狭隘、守旧的小私有者的农民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等等,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就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典型性意义来说,在十七年小说中出现的旧式农民形象系列中,梁三老汉是最为出色的艺术典型。他深刻的揭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历史真理,这是小说思想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梁三老汉是个勤劳、守旧的老辈旧式农民典型。他经历了旧时代给农民带来的一切苦难,土地改革使他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冀。但是他因循守旧地背负小私有者的弱点进入新生活,因此对梁生宝走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而梦想着个人发家致富,但是又因为阶级地位和旧社会创业的艰难经历以及新时代对他的热情召唤,使他在精神上依然是贴近党和政府的。梁三老汉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真实地揭示了一代农民面临历史性选择时经历的曲折心路。梁三老汉在互助合作初期所表现的那种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这种代表性的。从许多单干农民,到郭锁这样的互助组员,一直到任老四这样的积极分子身上,我们都可以程度不同地发现不少本质上相同于梁三老汉思想的因素。梁三老汉这样的农民走向哪一方面,被哪一种力量拉引过去,就会影响着两条道路斗争的胜负。当然,梁三老汉最终走向哪一方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曲折,这些都不是由谁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它归根到底取决于老汉本身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党对农民的领导和党的政策的贯彻。柳青同志塑造梁三老汉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按照生活实有的样子,充分写出了他作为个体农民在互助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的苦恼、怀疑、摇摆,有时甚至是自发的反对,另一方面,又从环境对人物的制约关系中充分发掘和表现了梁三老汉那种由生活地位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终于要走新道路的必然性,从而相当深刻和全面地揭示了生活发展的辩证法。梁三老汉是个典型性很高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心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但是他不能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路。他梦想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小生产者的农民的保守性的一面。另一面,他还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既说明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经过实际生活的教育,小生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小说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揭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却是无与伦比的,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2、红旗谱(名词解释),作者是梁斌,于1957年12月出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它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它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所写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的性质。梁斌红旗谱中随着情节发展到在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斗争中入党以后,他的形象已越来越高大了,成了真正的“顶天立地的一个巨人”。英雄在被“神性化”的同时就意味着“人性”的必然被排斥。英雄虽以不同面目出现,但实际上却只作为一个标准的楷模来存在。除去阶级性,英雄做为一个人所本应有的喜怒哀乐却统统被遮弊了,人物的心理描写被宏大的行动及语言取代,没有了内心的真切感爱与心灵的挣扎等。民族化追求红旗谱表现出成熟的民族风格,在长篇小说的民族化探索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首先,红旗谱描 写 了 三 代 农 民 的 斗 争生活,他们的性格特点、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他们身上更多地继承了水浒好汉的侠义品质。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是一个标准的“水浒”式的侠义英雄,他敢作敢为、豪气冲天,因而他很快成为乡村传说中的主人公不畏强暴、慷慨赴死、锄奸铲恶、大义凛然的民间传奇英雄。朱老忠慷慨豪侠的性格是与古代燕赵英雄气质一脉相承的。他有旧时代起义农民的那种英雄品格,他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有点像鲁智深;他的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硬骨头,有点像李逵;他的勇猛向上、正直无私的气概,有点像武松;他的有胆识、深谋远虑的能耐,又有点像李秀成。他可以够得上鲁迅先生所称为“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其次,富有地方色彩的描写在小说中也比比皆是,滹沱河和冀中平原的自然风光始终伴随人物活动而展开。梁斌说过,如果一本书深入地概括了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地方色彩浓厚了,民族风格和气魄就容易形成。如老奶奶在运涛出生时往窗前挂红布,除夕时把芝麻秸撒在地上“踩岁”,朱老忠等人上坟祭奠朱老巩等场面描写都反映出当地多彩的生活风俗。作品在传统家族复仇叙事模式中通过典型的乡土场景描写深化了其叙事主题,揭示出中国农村革命的核心问题即土地问题。第三,红旗谱有朴实明快、浑厚粗犷的民族语言。“我感到洋化的语法结构,会破坏民族形式与民族气魄”。作者在提炼和加工大众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形式。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具有口语化特征。如朱老忠的语言就极富民族特色,他说:“拉长线儿,古语说得好,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这是非常农民化的口语,干净利落而又掷地有声,个性化方言用语的使用则强化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第四,在结构布局上小说采用有别于西方小说的手法,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段精心结构全篇,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而是保持了人物的集中和故事的独立。“我曾考虑过,怎样摸索一种形式,它比西洋小说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小说要细”。一些小说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来组织故事,使大故事彼此相连,同时又套接着小故事,层次分明又自然流畅。小说以两家三代农民与一家两代地主的斗争为主线,同时还穿插了许多情节支 线,主 次 安 排 详 略得当、叙述灵活自如。这种结构比西方小说的多线交错结构更加单纯,又比中国古典小说的单线结构更为丰满。梁斌认为“只要概括了民族和人民的生活风习、精神面貌,即使不用章回体,也仍然会成为民族形式的东西”。第五,红旗谱的作者就借鉴了古典小说中这种传统的复仇模式来构架故事。在红旗谱中,作者设置了三种类型的复仇。其一即以朱老巩为代表的老一代农民的传统复仇,如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串连28家农民三告冯老兰;其二就是以朱老忠为代表的第二代农民的谋略复仇,他既有着“出水才看两腿泥”的韧性,又有培养“一文一武”两个后代为复仇准备的谋略;第三就是以江涛为代表的第三代年轻农民组织农民阶级以革命的方式进行的复仇。而在“革命”、“暴动”的复仇方式发生的必然性上,红旗谱也选取了水浒传中“官逼民反”的类型。在日常生活的表现上也时而出现了梁山好汉式的“大秤分粮食,小秤分金银”的场景。最后,在表现手法上,这部小说以传统白描手法为主,又适当采用西方的心理透视手段,可以说是汲取了中西文化融合之精粹,本身也表明民族化是不排斥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3、青春之歌(名词解释):由作家杨沫结集于1958年1月。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作品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有着浓郁的抒情笔调,笔墨含情,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证明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青春之歌艺术成就第一,作者严格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画面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作者把林道静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生活条件下,按照这一个人物自身的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发展来表现她,给读者带来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审美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二,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有同类相比较、不同类反衬的横向对照,又始终贯穿着同一人物前、后 期 变 化的 纵 向 对比。如写面对突 然 出 现在余 永泽家里的饥寒 交 迫 的 老 佃 农 魏老三,余永泽和林道静 作出的反应差别很大,从 不 同 的 行 动 和语言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两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和阶级感情。第三,作者独具匠心地安排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小说中所有人物故事的开展都紧紧联系着“林道静的道路”这一中心主线,其中卢嘉川和江华是林道静的领路人;林红是林道静的表率,暗示着林道静成长的目标;余永泽、白莉萍从反面衬托“林道静道路”的正确性;王晓燕的单纯幼稚反衬林道静的老练沉着等。小说结构虽然是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线索,以学生运动为主要内容,但为了表现“林道静道路”这一主旨,作者在题材处理上还灵活地描写了学生运动以外的某些章节。如小说第一部的前六章,写林道静流落北戴河时苦闷的心境;第二部的前十四章,写林道静在农村的生活和斗争。这使林道静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活动空间,也拓展了小说的主题深度。此外,青春之歌结构严谨而完 整,线 索 曲 折 繁 复 但 清 晰可辨,涉及的人物、事件和场景繁多,囊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但始终以林道静等知识青年的成长过程作为贯穿作品的主线,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语言流畅简练,笔调情真意切,葆有青春般的艺术魅力。4、茹志娟百合花创作目的: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5、高晓声陈奂生上城6、韩少功爸爸爸5、 丙崽。韩少功小说爸爸爸人物之一(1分);他的存在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一面;缺少正常理性的丙崽,提示出了其他人的精神病态;丙崽死不了,表明那些古老文化的丑陋之处难以除掉(4分)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富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描写在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刻画出了一幅具有象征色彩的民俗画,其中隐喻着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理性批判精神,这种文化皮胖精神特别体现在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的可怕揭示。精神病态:理性迷失后的愚昧与残忍。7、王安忆小鲍庄小鲍庄发表于“寻根文学”兴起之时,是作者用小说之笔探讨与表现民族的根性文化所做的一次尝试。它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成分“仁义”精神。8、莫言红高粱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汪曾祺受戒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与村姑的恋爱故事,作家有意识地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情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作品中的小和尚明海和村姑英子恋爱过程的描写本身就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象征,作者把明海当做一个普通人来写,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表明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作者一方面描写明海和尚每天开山门、扫地、烧香、磕头、念经等超凡脱俗的苦行僧生活;另一方面又描写“野和尚”们杀猪、吃肉、打牌、搓麻将,甚至逾越“门禁”的偷情世俗生活。可谓打破了人与宗教之间的隔膜,真挚感人充分地显现了作家对充满着纯情的自然之爱的眷恋之情。邓友梅烟壶烟壶围绕着烟壶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旧北京的风俗画面与人情世态,塑造了没落的清王朝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乌世保同样是八旗没落子弟,然而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那五式的废人,而是让他在寿明的传一下,在寿明、聂小轩的民族气节熏陶下,重新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小说所传达的,除了作者一贯所关注的传统美德之外,还有一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升初英语名词辨析句型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
-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压轴题检测数学试题(二)培优试卷
- 2024年注册税务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
-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士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
- 肿瘤专科护士试题及答案
- 新中式书房设计咨询方案
- 护肤项目咨询方案怎么写
- 心灵咨询室设计方案
- 东湖区双十一活动策划方案
- 22G101三维彩色立体图集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自家停车位申请按照充电桩四方协议书
- 生产组织供应能力说明
- 足金点钻工艺培训
- JJG 162-2019饮用冷水水表
- 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空调负荷计算-空调负荷的计算(空调工程)
- 计算机视觉之图像分类课件
- 输电线路工程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控措施
- 大学英语三级词汇表(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