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救亡图存思潮1.doc_第1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救亡图存思潮1.doc_第2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救亡图存思潮1.doc_第3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救亡图存思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救亡图存思潮王晓娟(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想的分水岭。五四前地主阶级的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入手,过渡到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借助西方宗教思想,瓦解封建专制,到达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层面,从主张“工商立国”到进行君主立宪改良,进而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均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五四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关键词:救亡图存;不同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题,它像一条轴线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思想串联起来,成为近代呼声最强的时代之音。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分水岭。五四前,在救亡图存的话语下,中国学习西方,由表象到本质,从器物到制度,一步一个脚印,层层上升,步步逼近,沿着一条直线慢慢地渗透到西方社会本质。五四运动彻底打开了封建思想的闸门,西方各种思想的全面进入,终结了这种单一、直线型的学西模式,开启了全面、系统学习西方的新时代。西方各派思想纷至沓来,百说竞逐,主义丛生,新旧交替,思想界以更为广阔的胸襟、更长远的目光看待西方文明,并深入研究中国特殊社会性质,结合现实,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学说。然而近百年来,列强的侵略“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和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1。因此,无论学习西方的范围如何广阔、内容如何庞杂,救亡图存主题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尽管政治立场有别,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各异,为实现独立自强的共同目标,各界思想家们救亡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放眼西方,从学习军事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过渡到借鉴西方工商生产经验,实现“工商立国”,进而引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摧毁封建旧体制。最终,通过全面学习、研究西方文化体系,树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倒退、落后思想干扰不断,但是历史发展前进的总趋势不可逆转。“那里的资产阶级则已经腐朽透顶,从头到脚都沾满了脏污和鲜血”2,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赤裸裸地暴露在中国面前时,地主开明绅士的神经被深深地刺痛,救亡图存、保种自强的重任首先落到了他们身上。然而,清王朝对人们思想禁锢严重,士大夫救亡图存思维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框架,只能从维护封建制度出发,做一些旁枝末节的调整和修饰。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呼声,地主阶级改良派仅仅抓住这颗救命稻草,投身于洋务运动,从科技层面向西方取经。通过中体西用方式,引进先进军事科技文明,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表层现象,未曾触及西方强盛之道的制度内容。洋务运动未实现“无非为自强之计,不使受制于人”3的目的自强求富。但从思想上来看,人们开始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抛弃华夷之辨,承认中国落后的现实,虚心向西方学习,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变,空前绝后。这为推动国人思想由封建主义向近代化的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洋务运动为发端,在资本主义领域内,探求救治中国,挽救危机的良方,已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社会进步的脚步不会因某个特殊阶层一点小小的改观,而停下前进的脚步。甲午一役,中国惨败,洋务派救亡图存的呼声逐渐衰落下去。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良自救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仍然遵循封建社会的统治原则,没有撼动封建制度本身。地主阶级拼命救治满清统治危机时,农民阶层知识分子的反应与其背道而驰。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知识分子,揭竿而起,明确打出“奉天除妖”,推翻清政府的大旗。广大农民阶层,继承了以往农民起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致力建设一个“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人间小天堂。但在向西方借鉴经验时,因自身知识水平低下,不能正确选择学习对象,只好把代表公平、正义形象的西方上帝引入中国,造就了一个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于一体的政教合一国家。农民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道路上,既无法摆脱传统文化中的专制本性,又向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本质,这两种对抗性思想突出体现在其基本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它描绘了一幅以绝对平均主义为中心的农业社会主义蓝图,这与近代社会工业化发展方向相悖。太平天国就其政权性质而言,是一个比封建制度更加落后的,集君权与神权为一体的政权。它表面上宣扬上帝平等思想,但实际上借助中国本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纲常,为拜上帝宗教思想寻求生存土壤。太平天国把传统落后文化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平等精神糅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新政权,以图实现救亡图存是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的。太平天国后期出现的资政新篇闪耀出了资本主义的火花,但依附于太平天国这样落后的政体,资政新篇注定只是昙花一现,早早夭折。纵观历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以前,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寄希望于学习西方近代军事科技,实现国富民强。19世纪60年代,国家内忧外患空前严重,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意识到想要救亡图存,不仅需要变器,还要变道、变政。然而事实上,这些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虽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赞不绝口,但涉及变革政体的具体内容和途径时,则就事论事,内容参差不齐,显得混乱模糊、笼统不堪,未见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鉴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起步较晚,与之相适应的“商本”思想,便成为早期改良派救亡图存思想的重要支点。“商富即国富此西国所以恃商为国本欤”4,改良派视工商为西方立国之根本,救亡图存之唯一途径。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派,登上政治舞台后,救亡图存思想,便深入到资本主义政治精髓。开议会,设制度局,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建新学堂,改官制等一系列移植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人对近代文明的认识,实现了器物到制度的飞跃。著书立说,组织社会团体,是维新派促进思想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自由、平等、民权、立法等涉及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本质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戊戌变法的实践检验。然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截然不同,认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异位”5。革命这个新词汇,为救亡图存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三民主义”指导下,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暂时的成功,似乎预示着“三民主义”成为救亡图存的科学指导思想。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临时约法的倒行逆施,使“三民主义”的光辉逐渐暗淡下去。尽管“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三民”的缺陷,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表明,资产阶级性质的救国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在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上,“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6。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后,从资本主义领域探求救亡图存之路彻底走向了绝境。一批激进知识分子,感到救亡图存希望渺茫,陷入悲观境地,思想界弥漫着无政府主义消极影响。北洋军阀统治下,独裁专制横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侵略更加严峻,社会现实促使知识分子转变观念,寻求新的国家出路。五四运动,给苦难的中国带来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西方各种学说、思想理论蜂拥而至,给一战后开始反思西方文明之真谛的中国人一次重新选择学习对象的机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中国无产阶级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可以承担振兴中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广大中国人民新的启示,中国的国家出路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接受无产阶级带领,走新民主主义道路,进而进入社会主义,这就使先进分子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另外,新民主主义思想,可以最大程度调动无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热情。毛泽东曾对五四期间无产阶级状况做出了客观分析,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长成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7,无产阶级充当了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领导中国走上民族独立、富强自主的新道路,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崭新的政治文化,它的出现使救亡图存思维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照搬别国模式,转而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探索出路。“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8。的确,与过去各种救亡思潮相比较,新民主主义的独特魅力在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成功找到了国家的新出路;最大程度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救亡图存中来;反帝反封建成为革命首要任务。中国遭遇多番曲折后,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方向。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是头等大事,而封建专制统治又是救亡图存的最大障碍,如此一来,救亡图存就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交织在一起。为实现这一理想,各界先进分子,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自觉地充当推翻旧制度的工具,到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自觉地投入摧毁专制,追求民主,这个过程顺应了历史进步趋势。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只有选择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希望。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1.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3中国历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2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