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doc_第1页
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doc_第2页
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doc_第3页
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doc_第4页
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目录1摘要2关键词2一、悲剧冲突产生的原因不同3二、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的表现形式不同4三、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的结果的差异6四、结束语6试析哈姆雷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差异摘 要:本文主要从悲剧冲突原因、表现形式、及结果三方面对哈姆雷特与窦娥冤进行比较分析。在原因的分析上,笔者从自然本体、社会个体、文化构建、主体意识四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在表现形式分析上,笔者主要从哈姆雷特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个体与社会三方面及窦娥单向冲突的角度将两者进行比较;在结果分析上,主要从毁灭的对象及产生悲剧激情上分析两者的差异。从而较全面地将两者的悲剧冲突摆在读者的面前。当然,两者也有共性,即都为有价值的东西的形式上的毁灭与内容、心理、精神的高扬之间的冲突。关键词:悲剧冲突;原因;表现形式;结果哈姆雷特与窦娥冤都为悲剧,这是众所公认的,但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对两者的不同评价。如对哈姆雷特,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窦娥冤,人们就只用一个冤字来评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想一方面是由于欣赏者或受众的接受平面与主体意识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两者的悲剧冲突的巨大差异,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我们说,一部好的悲剧作品必定有好的悲剧冲突,梅耶荷德说:“悲剧就是冲突。”1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是戏剧行动的推动力量,“因为冲突一般需要解决,作为两对立面斗争的结果,所以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剧艺本是可以把美的最充满最深刻的发展表现出来的。”2可见,悲剧冲突在悲剧中重要地位。那么,何谓悲剧冲突呢?别林斯基说:悲剧冲突是“人心的字染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3也有人认为悲剧冲突“就是戏剧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4这些说法都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可能具有真理性,但是范围太狭窄。诸如人与时代、人与社会环境、偶然因素对“和谐”的破坏等等。在我看来,悲剧冲突是指造成悲剧结局的各对立因素之间矛盾斗争的激化形式。而哈姆莱特与窦娥冤的不同凡响也正基于这种悲剧冲突的差异。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对两者的悲剧冲突的差异加以论述。 一、悲剧冲突产生的原因不同 首先,从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言,窦娥冤作为一个女子,在庞大的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力量是何等的微弱。她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守寡,她不得不成为“自然的奴隶”。无情的大自然在小窦娥的童年和幼小的身体上留下了悲的一面。但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不同,他不是贫民,是国王的儿子,是带有阳刚之气的男儿身,他虽然也为一个生命个体,但他有外在势力的保护,而且自然也偏爱于他,他的童年是幸福的,虽然后来父亲死了,但他还有母亲,有王子的位置,而且父亲的死也自然原因,可以想见,作为自然本体的哈姆莱特要比窦娥冤幸福的多。 其次,由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美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是一个社会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同.哈姆莱特从小出身王室,贵为王子,其地位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其矛盾的对立方克劳狄斯则贵为国王,在哈姆莱特之上,两者地位相差并不悬殊。在剧中,哈姆莱特在没有杀克劳狄斯之前处于优势地位,具有主动权,他装疯,演出戏中戏等,这些都是证明,他有与国王争斗的可能性,因此,悲剧冲突相当激烈。而窦娥则相反,出身贫寒,地位低下,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她的矛盾对立方有三,一是蔡婆婆,由于长幼有序的 思想,窦娥不得不听命于婆婆,对窦娥来讲,孝字先行。二是张驴儿,他以婆婆作威胁,对窦娥进行逼婚,这也压迫着她。三是封建官府,他们作为上层社会阶层,势力强大,与窦娥相比,犹如石头与小鸡,窦娥生命是脆弱的。这些异己力量其地位或直接或间接地高于她,因而冲突是年、不可避免的.由于 哈姆莱特与反动势力相当,而窦娥与反动势力相差悬殊,因而哈姆莱特要比窦娥的悲剧冲突强烈. 再次,由于哈姆莱特与窦娥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结构不同,因而悲剧冲突也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具有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追求民主、平等,要求个性解放,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主权,但哈姆莱特是否就为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呢?由于他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处在封建社会站主导的现实社会,他不可避免地带有基督教神学思想,如他与雷欧提斯比剑时,他说:“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料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这明显带有宿命论色彩。正是这两种文化思想的对立,使哈姆莱特这个生命个体丰富而复杂,而这两种异质文化的对立发展使他变得忧疑,内心充满着强烈的冲突。而窦娥则不同,其本身虽具有道教、佛教等思想,却不冲突。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在窦娥身上已经内化为指向一至的伦理文化即真善美。她的“刑场三誓”、“为婆婆免受刑罚而甘愿牺牲自己”都足以说明。也正因为她的这种文化构建与这个颠倒是非的社会现实不符,从而酿成了这种悲剧性冲突。可见,哈姆莱特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矛盾,而窦娥则是外在的与内在的意识的矛盾,即非自我的意识矛盾。最后,由于哈姆莱特与窦娥主体意识的不同,从而导致两者的悲剧冲突的差异。有人讲,不能仅从政治立场或地位去衡量哈姆莱特,“而要看他作为一个人的一切情感的心理本质”6哈姆莱特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文艺复兴时期所开启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把这种主体意识发展到极限,同时也把它的反面也暴露出来:人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人只能以自然的内在尺度为自然尺度,而不能以人的尺度为万物自然的尺度。所以,文艺复兴时期实现了反必然性和反神的专横的目的,并确定了人性的自由,这也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人性的专横,并产生了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的人性的悲剧。人性在摆脱中世纪宗教道德羁绊时,有时也丧失了任何道德、良心和荣誉,哈姆莱特与砸碎封建镣铐,却为自己的行动所束缚;克劳狄斯的行为也随心所欲,不受任何法则所约束。如此,两者悲剧亦必然。与哈姆莱特不同,窦娥有一种“理性的牺牲意识”7,中国悲剧有一种趋同类型,压抑个人意识,讲究他律。窦娥为了贞操、贞洁,为了尽孝,不惜用生命为代价,来达成目标。如此种,她是在伦理教化下,经过仔细的选择,认同于中国传统佛教、道教中“来世说”与“善恶报应说”的道德模式,然后出于自愿,自觉地牺牲自我,这也即为“理性的牺牲”的悲剧主体意识。虽说“理性”,但由于这种毁灭是外在压力造成的,而不是主客体之间的斗争,因而悲剧冲突相对弱一些。换言之,哈姆莱特正是由于自由与约束是他“彷徨于无地”,所以,冲突才更激烈。如黑格尔所讲“由心灵(精神)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8,这才是真正的本质性的冲突,也是最理想的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姆莱特才是真正的悲剧。 二、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的表现形式不同正因为哈姆莱特与窦娥冤产生的悲剧冲突原因不同,因而也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哈姆莱特与窦娥冤的悲剧冲突的表现形式根本区别在于哈姆莱特是对立双方的主动的、自觉的冲突(不和谐),而窦娥冤则是一方主动出击,另一方被动应战而产生的冲突(不和谐)。前一种我们称之为“双向冲突”,后一种我们称之为“单向冲突”。哈姆莱特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思维与行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首先,悲剧冲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向悖即事与愿违。哈姆莱特追求的是人文主义理想即追求平等、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反对神学统治。正如哈姆莱特发出的对人的绝妙赞叹:“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杰作!理智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象天使!洞察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这些恰与神权和上帝以宇宙为中心的宗教神学相对立,与现实相冲突。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势力是社会的现实主体,力量强大,哈姆莱特要实现理想,必须要与之斗争。结果如文中所讲,正义与非正义在相互的残杀中双双走向毁灭。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值得我们景仰正因为他不仅仅是王子,而且还是一位战士“是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的一员战士。”9其次,悲剧冲突还表现在行动与思维的不协调上。第一是没有经过思考却进行了行动。如哈姆莱特刺杀波洛涅斯,当波洛涅斯跟着王后高呼“救命”之后,情势逼迫哈姆莱特不得不马上采取行动,否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兵听见喊声跑进来,使哈姆莱特争取母亲的努力落空,同时,还会使王后对他的误解无法消除;一是帷幕后的人会借机溜走,使他在放弃一次报仇机会之后再被动地失去一次。这两种他都不想看到的,情势的紧迫是他没有来得及思考,他只凭感觉进行行动。另外,由于克劳狄斯的警惕,许多信息不能被哈姆莱特掌握,这严重地制约了他的思考。如果象矫诏回国一样,在墓地一场,哈姆莱特如果事先知道了奥菲利娅的死讯,雷欧提斯的聚众闹事和国王的挑拨离间,经过思考之后,也决不会感情冲动地跳入墓坑,冒失地与雷欧提斯搏斗。第二、是有了思考却没有行动。有些事态是不以哈姆莱特的意识为转移的。如比剑,是雷欧提斯与国王商量好了的,无论他怎么思考,这场比剑是不能不进行的,而且哈姆莱特有长于思考,正如人们的评价“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其实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不甘心沉沦,发誓要重整乾坤,虽然他也完成复仇任务,但是由于犹豫不决,延误时机,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人说讲“一项伟大的使命,落在一个性格软弱的注定不能胜利的人身上,这就是哈姆莱特的悲剧。”10其实,归根结蒂,这正来源于思维于行动的不和谐。最后,悲剧冲突还表现在个体与社会的不和谐上。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1从哈姆莱特中看,哈姆莱特与社会之间是不和谐的,他不被社会所容纳。首先,在与克劳狄斯的斗争中,哈姆莱特的力量处于劣势,作为国王与哈姆莱特的继父克劳狄斯,不仅拥有宫廷力量,而且可以借用长辈的名义发号施令。其次,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丹麦宫廷对哈姆莱特开始持怀疑的态度,强行将他留在宫中,不让他再去威登堡,以控制他的行为,近而对哈姆莱特持敌对的态度,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第三,他的主观愿望因社会环境的向悖而流产。这些都是其与社会的不和谐的表现。而窦娥则不同,她的冲突表现在个体的被迫应战。她没有崇高的理想,虽然三岁丧母,七岁被买做童养媳十九岁丧夫守寡,但她认为自己“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八字该载着一世儿忧”,而后来即使冲突激烈也是应战,如张驴儿父子想逼婆媳成亲,而婆婆也表现动摇的时候,窦娥表现坚决不从,还讽刺婆婆“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我道这因缘致落在他人后。”在刑场上,窦娥针锋相对与官府作斗争,进行控诉“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在刑场三誓中,“六月飞雪”、“血飞白练”、“大旱三年”等,这些虽有反抗心理,但都是外在压迫使她不得不这样,如果没有张驴儿的逼婚,她不会发出感慨,如果没有生命在刑场上即将结束她也不会与官府争斗,如果不是冤无处雪,就不会有“三誓”的发出,其实,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她没有哈姆莱特的觉醒,没有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因此在这一点上也便不如哈姆莱特的悲剧深刻。 三、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悲剧冲突的结果的差异首先,悲剧冲突的结果的差异表现在毁灭对象的不同,哈姆莱特是冲突双方共同殉命,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都在斗争中毁灭,而窦娥冤则是恶势力的取胜,弱势力的灭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因为毒酒计的阴错阳差,哈姆莱特中毒而死,母亲也中毒而死,哈姆莱特刺死克劳狄斯的。而窦娥冤中由于恶势力太强大,窦娥根本无力对抗,只能含冤而死。其次,冲突结果是使悲剧激情有所不同。“所谓的悲剧激情就是痛感与快感的复合情感,它是悲剧鼓舞力量的根源。”12哈姆莱特虽然为克劳狄斯的奸计所害,失去了生命。但他那闪耀着时代光芒的人文主义思想却与世长存,无论哪个时代,只要以人为话题,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他的名句:“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哈姆莱特的死已由痛感转化为一种快感,从而增添了悲剧的激情。而窦娥的死却不同,他只能引起一种同情,这是因为她的痛感并没有转化为一种快感,其实灾难的悲剧有双重的功能:她要加深悲痛,也要提高喜悦,也就是说灾难不为自身而存在,它被创造出来必须导向受难者的人格和价值。正如立普斯所说“这里不单纯是这样一种关系,即以人性和人的贵重为一方,灾难为另一方,在这一意义上,即我们看见的,人的贵重性为灾难的打动的关系上;而是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加强灾难对于人的贵重性的暗示。灾难不在单纯是具有人的价值的人的灾难,它是出发于、凭借于、依存于人的贵重性的灾难,因而我们温便在更高的程度上意识到这种贵重性。”13窦娥的死正因为没有加重对人的贵重性的暗示只具有人的价值的人的灾难,所以,不能从更高的程度上意识到这种贵重性;因而也不能将痛感转换成快感,不能增加悲剧激情。而且由于窦娥冤又以大团圆结尾,给受众一种心理补偿,从而有减轻了悲剧激情。总之,哈姆莱特由于既有人的价值的人的灾难又有对人的本身贵重性的探求而不得其解的灾难,才使悲剧激情更强。这正是西方悲剧的高明之处。四、结束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无论是作家还是欣赏者,其具有文化理念也有所不同,因而对于悲剧冲突这一概念,中西方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