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1页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2页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3页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4页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一、综合防灾减灾“十一五”发展概况过去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省减灾委员会,制定了“十一五”综合防灾减灾目标和任务,把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1 农村民房抗灾能力大幅提升。2003 年,省政府将农村草危房改造作为五件实事之一,要求用3 年左右时间,完成全省农村草危房改造。据初步统计,全省累计投入农村安居工程改造资金100 多亿元,改造农村草危房200 多万户。这项工程有效地实现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提高了农村民房的抗灾能力。 2 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效明显。全省各地按照民政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的通知的要求,大力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2008 至2010年,全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1个。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制定了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大力开展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截止2010年,全省有91个社区获得“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3 救灾物资仓储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各级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不断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2007 年,省民政厅科学规划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及时向省政府报送了可行性报告,投入6000 多万元,在南京开工建设20000 平方米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全省重灾市、县(市、区)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积极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救灾物资存储场所。目前,救灾仓库有省级在建1个6000平方米、地市级11个共12000平方米(其中含租借1025平方米),以及县(市)级33个共10200平方米(其中含租借500平方米),全省共储备救灾帐篷、衣被、食品等常备生活救助应急物资近4000万元。4减灾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多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活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有5000多万人参加了全国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开展广场宣传、防灾技能培训等活动30000多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过亿份,让广大的城乡居民熟悉了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危害,掌握了预防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的基本技能。2010 年9 月7 日,省减灾委办公室、省民政厅在江苏省教育电视台成功举办了“2010 年福彩杯江苏省防灾减灾知识大赛”,并组队参加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和“优胜奖”各1项。 5 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以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为重点,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08 年6 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明确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全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计划。截止“十一五”末,全省共有专兼职灾害信息员25171 名。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因灾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据统计,“十五”期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97 . 5 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7916亿元,下降了2379%,防灾减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从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形势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缺乏减灾综合性法规,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补助标准偏低;三是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四是减灾领域科技支撑,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和装备应用尚待加强;五是各级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六是减灾科普宣传有待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较薄弱。“十二五”时期,江苏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我们要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二、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整合防灾减灾资源为着力点,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科学防灾;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三)发展目标 1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组织建设。推进全省市、县(市、区)减灾委员会建设,完善综合防灾减灾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成员单位的作用,依靠涉灾部门的共同参与,整合各单位力量,形成横向联合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防灾减灾机制,综合运用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管理、教育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管理能力。成立由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组成的省级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为政府综合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全面推进社区综合减灾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工作队伍、物资装备等各项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整体水平。2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省级卫星减灾应用平台,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全面调查我省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发生情况,查明主要的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我省减灾能力底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对我省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初步编制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地图。建成从省到乡镇的四级灾情信息上报系统。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综合减灾预案编制全覆盖,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加强社区综合减灾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创建15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0个“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救灾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动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统一调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全省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满足全省救灾物资储备需求。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推动市、县制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确保灾民应急救助工作及时、规范、有序,确保灾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预案演练,提高协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全省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岗位满员。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减灾志愿者服务制度,提高志愿者的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4 加大综合减灾资金投入。坚持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完善救灾资金分级负担比例制度,适时提高灾害救助标准,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百姓受益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制度,并逐步推广。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科技应用与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根据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全面加强救灾设施设备建设,构建集灾情信息处理与发布、应急联动、视频会商等多种业务模式于一体的指挥调度平台。提高灾后住房设施的恢复重建能力,完善恢复重建工作体系。加强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推进实施“数字减灾”工程,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5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