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社会的文身习俗.doc_第1页
唐代民间社会的文身习俗.doc_第2页
唐代民间社会的文身习俗.doc_第3页
唐代民间社会的文身习俗.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民间社会的文身习俗 文身, 古代又称黔、雕、镂、扎、刻、刺、点青、绣面、赘肌、雕题等,就是在人体上绘画成或刻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文字。 此种民俗事象在我国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考证,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文身现象 。文身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周代 谷梁传 哀公十三年 : “ 吴、 夷、 狄之国也, 被发文身。” 唐以前, 文身之俗主要流行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正如 礼记 王制 所说: “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 皆有性也, 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 ” 吴越民族文身像鳞虫, 以图腾图像附着于身体之上, 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 赖此发生巫术的保护力, 从而人水后不为蛟龙所害, 即“ 越人习水, 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 。 因文身习俗非出华夏,所以当时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陋俗。 唐人胸襟开阔豁达, 唐文化兼容并包, 文身习俗却一变而为中原大众接受, 不仅不视为夷狄陋习, 而且“ 以为美饰” , 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时尚。一 唐代长安, 帝国的心脏, 人口过百万的国际大都会,“ 五方错杂,风俗不一” , 文身之风特盛。京师出现了专门的文身职业者,“ 王力奴以钱五千召扎工” ; 长安街头常有众多百姓围看文身的场景,“ 宝历中,长乐( 属长安万年县) 里门有百姓刺臂, 数十人环瞩之” ; 长安青少年文身者尤众, 唐人段成式称: “ 上都街肆恶少,率毙而肤扎,备众物形状”,一些文身青少年“ 张拳强劫”,为害百姓,当时的京兆尹薛元赏仅一次就捕杀了三十余人 文身者数量之多, 于此可见一斑。 、 唐代蜀都, 时称“ 扬一益二” , 更有称“ 扬不足以伴益半者”,均表明了当时四川地区经济文化的发达。 这里人文汇萃, 流风易于波及, 文身者亦是大有人在。如“ 蜀市人赵高好斗, 满背镂毗沙门天王” , “ 蜀小将韦少卿,少不喜书, 嗜好扎青” 这些还只是市井少年趋附时尚的表现, 更有以赘肌墨涅来砒砺志气的文身者“ 蜀将尹僵营有卒,晚点后数刻,僵将责之。 卒被酒自理, 声高, 僵怒, 杖数十, 几至死。 卒弟为营典, 性友爱, 不平堰,乃以刀赘肌作 杀尹 两字, 以墨涅之” 。 蜀地南中一带继承越人“ 雕题之遗俗” , 流行“ 绣面佬子” 的民俗事象 。 当时蜀地不但文身者众多, 而且技艺高超, “ 蜀人工于刺, 分明如画。 或言以黛则色鲜。 成式问奴辈, 言但用好墨而已” 。由此可见, 蜀地文身不仅刺画分明, 而且设色考究。 荆州在地理位置上与东南吴越地区相连, 且商贸往来频繁, 吴越风俗易于流传到荆州一带。 杜佑 通典 州郡十三 谓: “ 荆楚风俗, 略同扬州, 杂以蛮撩, 率多劲悍。”故荆州文身之风也是很兴盛的。唐代贞元年间,荆州市场出现了专门以卖文身工具针刺为生的手艺人,“ 有印,印上簇针为众物状, 如蟾蝎柞臼, 随人所欲。一印之, 刷以石墨, 疮愈后, 细于随求( 当为永,作者注) 印”。这种文身方式改变了过去一针一针慢慢刺扎的笨拙做法,一次成形, 大大缩短了刺肤时间, 减轻了文身者的苦痛。同时, 经过这种方法文刺出来的花纹深浅一致, 刷墨以后印迹均匀,“ 细于随永印”。由此可以推知, 如果当时荆州不是文身之风盛行的话,则不会有专门的文身职业者,也不会有这么高超的文身技艺产生。二 唐代文身不但流行地区宽广, 而且文身手段各式各样, 文身内容丰富多彩,文身动机五花八门。 唐代文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从形态上分, 它包括绘身、痴瘫、 文刺三种。 绘身是采用颜料在身上进行涂抹绘制的一种文身手段, 唐人“ 以丹青点颊” 。 便属此类文身; 痴瘫是一种用锋利刀具或铁烙兹割身体的某些部位, 引起发炎, 从而留下疤痕的方法, 酉阳杂姐 载: “ 刻其眉, 以青填之, 烧锁梁, 灼其两眼角, 皮随手焦卷, 以朱傅之。 及痴脱, 瘫如妆焉。, 便是一例; 文刺是运用针等机械工具, 在皮肤上刺出图案, 然后染以颜色。在唐代,文刺这种文身方式最为普遍,内容也最为丰富, 譬如唐人在身上针刺,“ 或辅辆川图一本,或窃白乐天、罗隐诗百首, 至有以平生所历郡县、饮酒蒲搏之事,所交妇女姓名、齿行、第坊巷形貌之样 一一标表者, 时人号为针 史 。唐代文刺,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内容: ( 1 ) 文刺花木鸟兽。这类文身具有偷悦身心、 陶冶性情、 提升趣味的社会审美作用, 颇具欣赏价值。由于唐代文身是作为一种对美的追求流行起来的,所以,许多人把刺肤看作是一种美的享受。王力奴不惜出钱五千请“ 札工” 为其札“ 胸腹为山、 亭院、 池榭、 草木、 鸟兽, 无不悉具, 细若设色。” 这完全可以作为一幅精美的山水图画来欣赏。 也有人在身体上刺刻自己喜欢的动物, 如崔承宠少时“ 遍身刺一蛇, 始自 右手, 口张臂食两指, 绕腕匝颈, 姐龋在腹, 拖股而尾及f焉。后为黔南观察使,平时以衣服遮掩, 待酒酣则常捉弄优伶, 持起手臂, 大叫蛇咬你, 以此取乐。 ( 2 ) 文刺诗词佳句。唐朝是诗赋文章最盛的时代, 延及平民百姓、 三教九流, 附会风雅, 即使文身也以诗词佳句为范式。 此类文身多出于对社会名流的崇拜, 于身上刺上当时名人的诗词字画, 标榜多识。如韦少卿“ 胸上刺一树, 树秒集鸟数十。其下悬镜, 镜鼻系索,有人止于其侧牵之”,寓以张说“ 挽镜寒鸦集” 诗意。 最为典型的是荆州葛清, “ 自颈以下, 遍刺白居易舍人诗, 凡刻三十余首, 体无完肤” 。 并且诗间配画、 画中藏诗, 如“ 不是此花偏爱菊” 句旁则刺一人持杯临菊丛; 而“ 黄夹撷林寒有叶” 则配一树, 树上挂撷,撷案锁胜绝细。 当时就有人呼为“ 白舍人行诗图” 。 。 白居易的诗“ 当时士人争传”,造成了“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枪然” 的极为轰动的社会效应。 葛清于身上遍刺白 诗, 同样有对白居易其人的崇拜, 同时也为显示自己饱学博雅, 借白诗以抬高自己。 ( 3 ) 文刺宗教人物。 这一类文身在唐代极具代表性,数量颇多。唐代佛教流行, 唐人任佛成风,故以佛教人物作为文身内容企望获得神力者大有人在。如段成式门下的验路神通“ 背刺天王,自言得神力,入场神助之则力生。常至朔望日,具乳糜,焚香担坐, 使妻儿供养其背而拜焉”。还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作为自己为非作歹的护身符, 蜀市人赵高 “ 满背镂毗沙门天王, 吏欲杖背, 见之辄止, 恃此转为坊市患害”。镂背为毗沙门天王( 四大金刚之一) , 官吏因敬畏天王而不敢杖打赵高,此种奇怪现象的出现完全是由于人们对佛教的愚昧虔诚。统治者利用佛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市井无赖也利用人们对佛教的盲目崇拜而为己所用, 为非作歹。三 唐代文身, 一个特题引人注目的现象, 就是在唐后期, 文身开始作为一种社会阶层与群体的标志而出现,无赖恶少、地痞流氓与军队士兵纷纷把文身作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标记,在原始文身充满图腾含义的基础上,更被赋予浓厚的世俗因素。 文身是需要勇气去忍受痛苦才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 唐后期的恶少年,就用文身作为团伙标记, 显示自己发狠的勇气以吓唬他人, 危害社会。唐大和九年( 8 3 5 ) 杨虞卿为京兆尹时, “ 市里有三王子, 力能揭巨石。遍身图刺,体无完肤。 前后合抵死数四, 皆匿军以免” 。 杨虞卿捕来杖杀之,并判日 刺四肢,只( 当为口, 作者注) 称王子。何须讯问, 便合当辜。”。会昌年间( 8 4 1 -8 4 6 ) , 恶少年文身之风更盛, “ 贼赵武建, 扎一百六十处番印、 盘鹊等, 左右膊刺言: 野鸭滩头宿, 朝朝被鹊梢。 忽惊飞人水, 留命到今朝。”,其苟延残喘的人生态度昭然如揭。 又有“ 高陵县捉得镂身者宋元素, 刺七十一处, 左臂曰: 昔日以前家未贫, 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 四句短诗揭示了他家道破败后的无聊与对社会现实的愤恨之情。 这些恶少年“ 率宪而肤扎, 备众物形状。 恃诸军, 张拳强劫, 至有以蛇集酒家, 捉羊脚击人者” 。 京兆尹薛元赏对此亦十分反感, 上任才三日, 就“ 令里长潜捕, 约三十余人, 悉杖杀, 尸于市” , 而且“ 市人有点青者, 皆灸灭之” 。 即使采取如此严厉的打击措施, 一些恶少年仍难约束, 大宁坊( 属长安万年县) 力者张斡看到政府明令禁止, 不但毫无收敛, 反而“ 札左膊日 生不怕京兆尹 , 右膊曰 死不畏阎罗王” 。 表示其蛮横与亡命。所以陶毅 清异录 云: “ 自唐末, 无赖男子以扎刺相高 , 。 从这一类文身作品中可以窥见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经历, 反映出他们的情感体验与社会观念。这表明文身在这些社会群体中已走向极端, 构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他们利用文身来表达强烈的叛逆行为, 通过文身的创新、 发展对原有的文身概念进行了异化, 与自由、 个性、 标新立异、 叛逆、 不满、 厌倦, 包括反抗等概念所赋有的文化价值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唐代后期, 藩镇割据, 战乱频仍。 府兵制亡, 募兵多地痞、 无赖、流氓,为了有效地控制士卒, 实行了士兵文身制度, 故招募士兵,往往称为“ 招刺”。幽州刘仁恭悉发男子十五岁以上者为兵。 “ 涅其面日 定霸都 , 士人则涅于臂曰: 一心事主 , 卢龙间里为空, 得众二十万” 。 。燕王刘守光, “ 尽率部内丁夫为军伍, 而黔其面” 。 。 宋史 亦载: “ 唐末士卒, 疲于征役, 多亡命者。 令诸军悉a面为字, 以识军号。” 唐末葱面士卒系仿效葱面罪犯与流氓无赖群体文身的作法而来。中原民族把琳墨作为一种刑罚由来已久, 因为中原正统文化信奉的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也” 。 之所以作为刑罚之一,其意义即在于与中原固有的不毁伤肤发的道德规范相去甚远, 表明他已被正统文化所摒弃, 是一种侮辱性的标志。 唐后期流氓无赖群体文身, 也已成为低级下层民众的标志, 文刺也就具有了降低身份、 背离主导文化的象征作用。因此, 唐末惑面士卒的做法, 反映出这一时期士兵地位的下降。 从被推崇的文身到作为处罚标志的刑墨, 从对罪犯刑罚的标志到作为流氓无赖与士兵群体标记, 这之中的文化价值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这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 文身的民俗意义总是蕴含于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个性之中, 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 脱离民族的具体认同和指证, 将显得毫无意义。在中国, 自从文身成为下层文化的象征, 成为耻辱的标志,上层人物便不再染指。因而那些身带文刺的官员, 往往成为由低层社会经过奋斗而发迹的象征。如前文中提到的韦少卿与崔承宠就属此类情况。蜀小将韦少卿少时不喜欢读书, 胸前刺“ 挽镜寒鸦集” 图; 崔承宠少时全身遍刺一蛇, 后为黔南观察使, 时常以此与优伶逗乐。 他们发达之后, 文身便成了他们过去历史的无字书。总之 , 这种表示特定身份的文身行为, 自唐末产生以后, 就汉民族而言, 常为流氓无赖、 江湖人士和黑社会所施行, 他们或以文身作为考验勇气的手段,或以文身作为参加组织的标志,文身的社会文化意义就进一步趋向了世俗化、 多样化。四 有唐一代, 文身习俗风靡一时, 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 强大的唐王朝由于民族交往频繁, 各民族融合发展, 风俗习惯也相互影响, 出现了胡人华化, 华人胡化, 兼收并蓄, 各呈异彩的现象。 正如唐代诗人元棋 法曲 诗所描述的那样: “ 自从胡骑起烟尘, 毛霭腥擅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所以在中国民俗的历史分期上, 唐代一般被称为“ 胡俗弥漫时代” 。 周边少数民族的文身习俗亦会于“ 胡俗弥漫时代” 传人中原。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存有赘面之俗, 如 旧唐书 回纭传载, 宁国公主嫁与回给毗伽闭可汗, 可汗死, 宁国公主“ 依回纭法, 赘面大哭” 。同时还盛行褚面之风。西南各少数民族也大都有文身的习俗, 柳宗元 憧俗诗 称: “ 饮食行藏总异人, 衣锦刺绣作文身” 。这种域外之俗, 被唐人热衷于追逐新奇、 追逐时髦的心理所接受, 在唐代开放风气熏染下, 从而在中原流行开来, 成为一股风靡一时而又变化迅速的习尚。 其次, 佛教中的印黔之法的影响, 也是唐代盛行文身的原因之一。 佛教僧抵律规定: “ 涅蟹印者, 比丘作梵王法, 破肉以孔雀胆、 铜青等画身、 作字及鸟兽形, 名为印惑o” 。 它表明佛教曾规定和尚须文身以表示自己的虔诚信仰。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 唐人却对其有着一种本能的倾注, 俊佛成风, 甚至“ 以不位佛为耻” 。所以当时残毁身体以表达对佛教虔诚的比比皆是。唐宪宗迎佛骨送京城佛寺时, “ 王公士庶, 瞻礼施舍, 如恐不及, 百姓有废业竭产, 烧顶灼臂, 而云供养者, 又有开市恶子, 不苦焚烙之痛, 橘言供养, 而燕其肌。市民因宗教原因而文身者趋之若鹜。 第三, 唐代后期, 城市恶少纷纷“ 以扎刺相高” , 以文身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特殊身份标记, 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 唐中叶以后, 城市繁荣, 商业经济滋长起来, 市民数量剧增, 世俗社会开始形成。 一方面, 下层社会民众的主体意识觉醒, 个性得到极大张扬; 另一方面, 竞逐财富, 崇尚武力, 也使某些人道德沦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