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形唯心自知.doc_第1页
大道无形唯心自知.doc_第2页
大道无形唯心自知.doc_第3页
大道无形唯心自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道无形 唯心自知最美的流浪者之歌悉达多何为道?何为佛法?何为禅意?这是东方哲学绕不开的母题。当西哲的理性繁盛百年,走向“粗糙的地面”,指导各国工业发展走向现代文明时,东方一隅的深刻智慧仍虚无缥缈,高处不胜寒。作家黑塞是西方文坛上的异数,他终身漂泊隐逸,绘画作诗,并醉心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而悉达多便是其在不惑之年所创作的东方哲理小说。作为黑塞的代表作之一,悉达多不仅哲理性强,且情节跌宕紧凑。书中既不以道义教诲,又不借离奇煽情,而是让书里的人物跟着内心的召唤走,让书外的读者跟着真实的人生体验走,重拾生活的重大感和庄严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用诗化隽永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条探索自我之路。小说悉达多中,讲述了与佛陀同名的一位贵族青年的成长故事。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在母亲的歌声中,在博学的父亲教诲中长大成人,众人都如此地喜欢他。可他内心并不因此感到快乐和安宁,而后他以对峙的方式与父亲告别,和好友侨文达一起云游苦修,加入了沙门团体。寒暑三载,悉达多依然觉得他的灵魂无法安宁。于是他们又来到了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的教义。乔答摩的教义很完善,侨文达认为自己有了灵魂的归属并皈依了佛陀的僧团,而悉达多依然困惑重重。于是,他孤身走向寻找自我之路。他来到一座代表尘俗世界的城邑,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经年的世俗生活使其肉体的享受达至顶峰,却使其对自身感到厌倦、鄙弃至极。他抛弃自己世俗所拥有的一切,近乎绝望地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承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得道,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小说的开篇用了浓重的笔墨渲染了悉达多的出身如何高贵,悟性如何高超,品德如何讨众人景仰。仿佛悉达多从诞生之日起,天性和智慧便凌驾于凡人之上,为其日后离家叛道,成为一个伟大的智者作铺垫。小说还特意给悉达多身边安插了一个忠实的伙伴,侨文达。文中是这样形容侨文达对悉达多的热爱的,“他的朋友侨文,另一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和和蔼的嗓音;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将要跟从着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黑塞曾言:每一条真理都是站在某一特定极点上对世界所作的短暂观察,而凡是极点无不存在相对极。从这种思想出发,他的作品中通常会出现两个自成对立面且互为补充的主人公,倘若是同一主人公,则表现为两种对立思想的冲撞和激荡,以致最后的顿悟或是毁灭。所以,侨文达和悉达多可以看作是在寻觅自我道路上的两种姿态。侨文达感性善良、忠于教义,悉达多则独立思考、放荡不羁。究竟哪种姿态才通向自我之路的答案呢?很明显,作者认同了后者。而我读后也深表赞同。由麻木死板的教义中,人是无法习得圆融的,“求道”之路其实就是“活下去”本身。而任何一种宗教都只提供给你“活下去”的理由或是动力。在西方是“赎罪”,死后入天堂;在东方是摆脱轮回,祈求来世“涅槃重生”。但任何宗教都无法在现世让你得到该如何“活下去”的答案。而此书直击人心的一点便是,它为你展现了一条路,在现世行走的从容豁达的路做自己的先知,在万物中悟理。书中有着悉达多大段的心理独白,让人读来听春雷阵阵,惊而后醒。如“我需要体味到绝望,我需要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我需要陷入自戕的心绪,而后才能体验到神恩,才能再度聆听唵之音声,才能沉入酣睡并面目一新地再度觉醒。”所有人都是自己内心的囚徒。选择独处的意义便是你不再把与他人相处当作一种对自我的逃避。又如,“为什么我对於自己丝毫不了解?都是由於一个原因,唯一的一个原因我害怕自己、我逃避自己,我寻求婆罗门、寻求自我,我希望毁灭自己、离开自己,我做这一切为的是要在未知的心底深处找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自我、生命、神圣、绝对,但是在这些追求途中,我却失落了我自己。” 人是群居动物。在当下,还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在觥筹交错的交际中,在追逐功名利禄的路途上,没有为自己套上一具伪善的面具?我们在为生活奔波劳禄中如履薄冰、战战赫赫,渐渐模糊了人类本来的面目-对世界的好奇,对同类的善意。再如,“我们必须认识到潜藏于你、我以及所有人中潜在的佛性。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的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 眼即之处,皆有道。六祖坛经里写道:“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转悟,众生是佛”。迷与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虽说书的结局是悉达多终得道,成为佛陀。但其实悉达多又何妨不是芸芸众生的每一位呢。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在书中被刻画得博学智慧,但他的迷茫,他的懊恼,他的情欲。哪一样不是我们体内人性的折射? 通观全文,悉达多的寻觅之路,不过是一场自我教育。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